杭州市2011年中考科学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08.00 KB
- 文档页数:10
2011年杭州中考科学试卷点评杭州新东方优能中学初中科学教研组2011年的中考科学卷满分180分,物理总分76分,化学总分64分,生物总分34分,地理总分6分。
总体难度不大,更多的倾向于贴近生活,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其中也不乏个别有陷阱的题目。
物理、化学、生物部分知识点分布、分值及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物理部分知识点分布分值占物理部分比例功和能1621.05%电路基础和实验1013.16%运动和力1013.16%家庭电路和电功率1013.16%浮力911.84%简单机械810.53%电和磁4 5.26%压强3 3.95%光学3 3.95%物质性质3 3.95%化学部分知识点分布分值占化学部分比例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1015.63%物理性质、化学性质812.50%化学实验812.50%二氧化碳的性质710.94%化学方程式计算69.37%酸碱度4 6.25%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4 6.25%除杂4 6.25%分子的基本性质3 4.69%酸的性质3 4.69%氧气的制取3 4.69%反应类型2 3.12%一氧化碳性质2 3.12%生物部分知识点分布分值占生物部分比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应用617.65%生物实验分析617.65%循环系统617.65%观察生物514.71%酶411.76%免疫38.82%细胞38.82%生态系统1 2.94%相比于近几年,今年的题目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更加注重实际应用。
今年的题目更多的将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结合,而非简单考察知识点。
例如17题考察电路中开关的联接,直接与实际应用结合让学生自己判断合适的连接方式;22题需要学生考虑到应用玻璃材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哪些物理性质的影响;26题以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为背景,考查化学反应微观模型;30题“海水法烟气脱硫工艺”需要考虑海水成分然后进行分析;36题从“钻木取火”抽象出热学模型,要求学生自己根据题目推导出做功与能量转化、温度变化的关系,并进行估算。
2011年中考科学时事(3)17. 2011年5月1日起,醉驾的司机要负刑事责任。
交警常用装有重络酸钾的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
其原理是红色的重铬酸钾遇酒精(C 2H 5OH )后生成蓝绿色的物质。
反应原理为:2X + 3C 2H 5OH + 8H 2SO 4 == 2K 2SO 4 + 2Cr 2(SO 4)3 + 3CH 3COOH + 11H 2O 。
(1)X 的化学式为( ) A .CrO 3 B .K 2CrO 7 C .K 2Cr 2O 7 D .K 2CrO 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化学变化B.重铬酸钾属于含氧盐C. K 2SO 4 是蓝绿色D.乙醇具有挥发性(3)Cr 2(SO 4)3中Cr 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 .+3 B .+5 C .+6 D .+7(4)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X 属于( ) A.氧化剂 B.还原剂(5)C 2H 5OH 属于( ) A .无机物 B .有机物 C .氧化物 D .碱(6)下列关于酒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当人饮酒时,酒精被消化吸收,但并不会马上被人体分解,一部分酒精随血液经过肺泡,挥发出去,重新被人呼出体外。
这部分酒精在人体中经过2次心脏。
B .酒精主要是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使人的神经高度兴奋,从而失去对人的控制能力,人的平衡能力因此而下降,开车就更危险了。
C .酒精在人体内与氧完全氧化,它的代谢产物只有CO 2和H 2O 。
D .酒精是一种低能量高营养的有机物,可以适量饮用,能加快人的血液循环。
(7)根据我国2003年的修订规定,当驾驶者每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0.2mg (呼出气体酒精浓度为0.1g/L )时,就会被交警认定为“酒后驾车”;大于或等于0.8mg (呼出气体酒精浓度为0.4g/L )时,则会被认定为“醉酒驾车”。
新世纪教育网 精品资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A F 1 OB 2011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3月) 九年级科学答题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Al :27;Mg :24;Zn :65;Fe :56;Cu :64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二、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题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三、填空题(本大题46分) 23.(5分)(1) 。
(2) 。
(3) 。
(4) 。
(5) 。
24.(5分)(1) 。
(2) 。
(3) 。
(4) , 。
25、(4分)(1) 。
(2) 。
26、(6分)(1) 。
(2) , 。
(填化学式) 27、(8分) , ; ; . 28、(4分) ; 。
29、(4分) , 。
30、(6分) ; ; 。
31、(4分)(1) (2)****** ************ ****** 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考场号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四、实验、简答题(本大题共40分)32、(6分)(1)。
(2)。
(3)33.(10分)【提出猜想】1.。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交流1.。
交流2.。
34.(10分)(1)①。
②。
(2) ;。
(3) 。
(4) 。
(5)________ ________ 。
35、(8分)(1),。
(2)。
(3)答:。
36、(6分)。
,答:。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2分)37.(8分)(1)_____ ____;(2)____ _____。
(3)(计算结果精确到0.001;相对原子质量: H:l;C:l2;Ca:40;O:l6;Cl:35.5)38、(6分)(1)(2)(3)39、(8分)(1)(2)(3)(4)。
浙江省2011年中考科学分类汇编八年级上册第1章 生活中的水第一节 水在哪里(杭州卷)14.为了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不足的状况,国家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主要改变水循环环节中的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 D(金丽卷)21.地球上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水体,如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咸水等,其中占地球总水量最多的是 ▲ 水。
21.海洋(或“海”) 第二节 水的组成 第三节 水的密度(衢州卷)18.小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归纳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0℃、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千克/米3)水 1.0×103 冰 0.9×103 水银 13.6×103 干松木 0.4×103 酒精 0.8×103 铜 8.9×103 煤油0.8×103铝2.7×103A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B .固体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物质大C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D .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体积较小 D第四节 水的压强(杭州卷)12.如图所示,用两食指同时压铅笔两端,左手指受到的压力为F 1,压强为P 1,右手指受到的压力为F 2,压强为P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 1<F 2 B. F l > F 2 C. P 1<P 2 D. P 1>P 2 C(义乌卷)4.如图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有同种液体,液面高度相同。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 甲和p 乙,则 A .p 甲>p 乙 B .p 甲<p 乙C .p 甲=p 乙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B(义乌卷)37.为了参加义乌市中学生承重塔制作比赛,某校甲 乙 第4题图进行了选拔。
丁丁同学用横截面积为0.06厘米2的均匀竹签等材料制成了一个质量为60克、高为50厘米的三棱柱形承重塔。
,(总共只有3根竹签与地面接触,g 取10牛/千克) 求:(2)放上该物体后承重塔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2)24-10×6.00×3/10×)6.00+3(==米千克牛千克千克S F P ………………1分 =1.7×106帕 ……………………………………………1分 (嘉舟卷)6.把吹胀的气球压在一根大头针上,稍一用力气球就被刺破,而用同样大小的力把它压在大量的大头针上,气球却安然无恙(如图所示)。
浙江省杭州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模拟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有人说,森林像地球的头发,可能此说比较形象,但从功能上来说,森林更像是地球的A.肺B.肠C.肝D.脑2.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某反应领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下面就是他们研究该反应的示意图:H H H H H H H H催化剂C=C + C=C C=C + C=CH R 1 H R 2 H H R 1 R 2则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发应类型中的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 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3.一位同学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个干燥的表面皿盖在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稍后,在瓶内回出现“白雾|,表面皿底部有小水滴出现,并且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
则有关该实验中雨滴的形成过程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气上升,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此时发生了液化B.水蒸气下降,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此时发生了液化C.水蒸气上升,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此时发生了气化D.水蒸气下降,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此时发生了气化4.铷(Rb )是一种非常活泼的的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85.5),其单质跟氧气反应异常剧烈,产物是棕色的Rb 2O 2和深棕色的RbO 2的混合物。
若测得该反应的产物中铷的质量分数为76.1%,其中O 22-与O 2-的个数之比可能为A.4:1B.1:1C.2:5D.1:45.在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温度适宜且黑暗密闭的环境中,分别培养下列四种生物,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仍能生存的是A.草履虫B.乳酸菌C.白菜D.蘑菇6如图所示,OB 为粗细均匀的均质杠杆,O 为支点,在离O 点距离为a 的A 处挂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杠杆每单位长度的质量为m ,为了在B 点只用最小的作用力F 而能维持杠杆平衡,则杠杆的长度应该为A. 2Ma mB.Ma mC.2Ma mD.无限长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7.关于下列科学实验,操作正确且理由合理的是A.为了测定NaOH 是否变质,则可以将其溶于水并滴加一定量的酚酞指示剂B.实验室中装碱物质(如NaOH , CU (OH )2,KOH )瓶子塞子一定不能用玻璃塞C.在实验中不能将滴管倒置或平放,否则液体会外泄以致损伤人的皮肤D.检验铵盐与碱共热有无氨气放出时,应将红色石蕊试纸润湿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011杭州中考科学一、引言杭州市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每年,数以万计的学生参加杭州中考,争夺名额进入理想的高中。
其中,科学科目是中考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
本文将回顾2011年杭州中考科学科目的考试内容,帮助考生们更好地了解该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点。
二、科学科目的考试安排2011年的杭州中考科学科目考试安排如下:•考试日期:6月14日•考试时间:上午9:00-11:00•考试时长:120分钟•考试形式:笔试三、考试内容1. 考试范围2011年杭州中考科学科目的考试范围涵盖了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教材内容。
考生需要熟悉以下知识点:•物理学:力、机械、声音、光学等基础概念。
•化学:物质的组成、变化、性质等基础概念。
•生物学:动植物的组成、繁殖、生长等基础知识。
•地学:地球的构造、气候、环境等基础概念。
•科学实验:实验方法、观察、记录等基础技能。
2. 考试形式2011年的杭州中考科学科目考试采用笔试形式,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
•选择题:考生需要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选择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非选择题:考生需要根据问题完成解答。
非选择题主要考察考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四、考试要点1. 阅读题目要仔细在考试过程中,考生要仔细阅读每个题目的要求和选项,理解题目的意思,确定答案。
不要草率行事,以免因粗心而导致错误。
2. 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注重对科学科目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熟悉各种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
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在考试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
3. 做好判断题的技巧在选择题中,常常会出现判断题。
在回答判断题时,要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作出判断,尽量排除错误选项,选择正确答案。
同时,要注意细节,以免遗漏或误判。
4. 多做模拟题提高应试能力为了更好地备考和提高应试能力,考生可以多做一些模拟题。
模拟题是对考生综合知识的考察和运用,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霉变大米洗后就可放心食用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尽量从保健品中获取A B可用亚硝酸钠贷替食盐腌渍鱼肉不能食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水产品C D次鲜肉新鲜肉变质肉次鲜鱼新鲜鱼变质鱼1413121110987654321pH九年级模拟测试题卷科学2012.04考生须知:1 .全卷共8 页,有4 大题,36 小题。
满分为20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2 .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3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I : 127 O : 16 K : 39 ;g=10N/Kg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试卷I(选择题,共80分)一、选择题(本题有20 小题,每小题4 分、共80 分。
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联合国第63届大会决定将2011年作为国际化学年(IYC2011),其主题是“化学——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未来”。
下面是4位同学对“化学与健康”这一话题发表的见解,其中正确的是()2.如图所示,若鱼、肉的新鲜度不同,其浸出液pH会发生相应变化。
鱼、肉的浸出液pH 变大,其新鲜度的变化情况为( )A.越来越新鲜B.趋向腐败变质C.没有发生变化D.无法判断3.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反应的反应物可能属于氧化物B.该反应生成物都属于化合物C.该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D.不考虑反应条件时,该图示可以表示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4. 二甲醚(CH3OCH3)是一种新兴的化工原料,具有易压缩、冷凝、汽化等特性,在制药、燃料、农药等化学工业中有独特的用途。
二甲醚可由一氧化碳和物质X在一定条件下制得。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4 X CH3OCH3 + H2O则X的化学式为()A.C2H5OH B.H2O2C.C2H4D.H25.试管在化学实验中常与其他仪器和药品同时使用(图中其他仪器和药品略去)。
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训练相对原子质量:H:1 P:31 O:16 K:39 Ba:137 C:12 S:32 Cu:64 Zn:65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低碳生活是本世纪人类生活的重要趋势,下列不利于低碳生活的是( )A. 少吃含碳的食物B. 用QQ 、e -mail 发送信息,代替传真机C. 节约用水D. 提倡步行、自行车,少开汽车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时,小王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则应调节( ) A.反光镜 B.目镜 C.物镜 D.细准焦螺旋3、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备受关注,有谣言称食用碘盐可以防核辐射,引发中国广东、浙江、江苏等一些地方出现碘盐抢购现象。
多位市民听信谣言认为吃碘盐、碘药能有效保护人体不被核辐射危害。
某同学想测量食盐中碘酸钾(KIO 3)的含量,利用如下化学方程式进行测量:KIO 3+5KI+3H 2SO 4=3K 2SO 4+3I 2+3H 2O 。
上述反应中的碘酸钾(KIO 3)、碘化钾(KI )和碘(I 2)是指( )A .碘元素B .碘离子C .碘分子D .碘原子4.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用纯碱溶液洗涤碗筷油渍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C.用澄清石灰水处理CO 2尾气D.用酚酞试液鉴别碱性溶液和中性溶液5. 海豚是智慧的动物,它们能在海洋中自由来去不迷路,估计原因是( )A.靠声波探测B. 靠红外感应探测C. 利用地磁场探测D.靠洋流探测6、如图曲线表示人体血液流经不同血管(H 、I 、J )时血液中氧或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其中H 为主动脉,则图中曲线和血管I 分别表示 ( )A .二氧化碳的浓度,上下腔静脉B .氧的浓度,上下腔静脉C .二氧化碳的浓度,全身毛细血管D .氧的浓度,全身毛细血管7. 如图,这是桃花结构图,对于[2]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种子完全由它来发育形成B. 它叫子房C. 它的外部叫种皮D. 受精后,它的内部叫受精卵,接着发育成种子 8. 猫从床底下爬出来后眼睛瞳孔会缩小,这是种反射现象,该反射( )A. 属于激素调节B. 没有形成反射弧C. 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D. 不需周围神经参与9、电影《非诚勿扰》使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更有名了,公园内生活着许多水生、陆生植物和野生动物。
浙江省杭州市2013年中考科学模拟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80分提示:本卷可能用到的原子量: O∶16 Na∶23 S:32 H:1 C:12 Ba:137 Cl:35.5 Ca∶40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共24分)1.下列与人的生理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蛋白质在人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是CO2和H2OB、剧烈运动时人体代谢加快,CO2不能及时排出,血液的pH减小C、人的胃液中含有少量硫酸,可以帮助消化D、煤气中毒主要是CO2与血红蛋白牢固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2.罗伯特·柯霍是一名内科医生,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培养、染色、灭菌和处理细菌技术都源自他的设计。
是他第一次应用动物胶作为固体培养基,因而使分离提纯培养中的细菌成为可能。
1884年,他第一个发现了人类结核杆菌。
柯霍采用一定的步骤来鉴定细菌,这个程序是用来证明一种疾病是由特定的细菌引起的依据,叫柯霍原理。
其步骤包括:①注入细菌以产生同原来一样的疾病;②从许多病例中分离到同样的细菌;③从感染的动物体得到同原来一样的细菌;④将这种细菌进行纯培养。
以上步骤正确的顺序是()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3.3月17日晚上7点多8点不到的样子,有不少网友纷纷在微博发帖,说看到看到今晚杭州的月亮周围有圈形彩色光环,被称为月晕,月晕的形成是因为()A光的反射B光的折射C光的直线传播D原因不明4.有关专家提出了“以废治废”的治理污染新思路,并且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如冶炼钢铁时,为减少煤中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所造成的污染,一般是在煤燃烧时添加生石灰或石灰石进行固硫(主要是利用氧化钙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
根据这一原理,有人将造纸厂回收的碱白泥(主要成份:CaCO3和NaOH)掺进煤中进行固硫。
用碱白泥固硫时,下列所写的化学反应可能发生的是-( )①S+O2SO2②CaCO3CaO+CO2↑③CaCO3+2NaOH ==Na2CO3+C a(O H)2④SO2+CaO CaSO3⑤SO2+2NaOH ==Na2SO3+H2O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⑤5.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喝纯净水。
1 29. (6分)1648年,荷兰医生海尔蒙特把一株2. 27kg的柳树苗种在装有90kg土壤的有盖木桶里,只浇雨水。持续5年,他发现柳树质量增加了74. 33kg,而土壤质量只减少了56. 7g。他据此第一次指出:“水分是植物体自身制造的原料”。到了1699年英国的伍德沃德改进了海尔蒙特的实验。他利用大小长势相同的薄荷苗为实验材料,把苗种在水里,控制给水量,并将装置放在室内阳光充足的阳台上,减少外界因素干扰。他选用不同水源进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伍德沃德的实验具有创新意义,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填字母编号) A.比较薄荷苗的平均质量增长率不能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依据 B.选用薄荷苗可节省实验时间 C.进行了重复实验减少实验偶然性 D.选用长势相同的薄荷苗减少干扰 (2)、分析伍德沃德实验数据可得,植物质量的增加不仅与水有关,而且与 有关。 (3)、根据你对光合作用的认识,伍德沃德的实验不能证明植物质量的增加与大气成分中的 密切相关。 32. (8分)小张在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实验 时,器材有:6伏蓄电池、电压表(0--3V,0--15V)、滑动变阻器(50Ω 1. 5A)、开关各一个,导电性能较差的镍铬合金线MN(电阻较大),刻度尺一把,导线若干。 (1)、右图是实验时没有连接完整的电路,请完成电路的连接。 (2)、连接电路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滑到 端(选填“A”或“B”),在实验中小张同学记录了下表一组实验数据,请你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长度的关系是 。 而小张认为由这些实验数据就可以得到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成正比的结论。请你为他说明理由
33.(10分)在同一地方,夏天大树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明显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几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小李认为主要是树叶挡住了太阳光的辐射,所以树荫下的气温降低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的科学原理是 (2)、小方认为造成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低,除了小王和小李说的原因外,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还有一个较重要原因,你认为这个原因是 2
(3)、小李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以下的实验来加以验证: ①在同一地点选择间隔适当距离,阳光照射、周边环境一样,树种、大小、长势、树形都相同的两棵树,分别编号为A,B。 ②在B树全部树叶的正反两面喷上一层极薄无色无害不溶于水的透明膜,阻止树叶水分蒸发。(透明膜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分解) ③在无风晴天的中午实验地点进行测量,同时测定离地1.5米高处的三个点的气温。 这三个点的气温分别是: 下的气温(T1)、 下的气温(T2)、 下的气温(T3)。 测温时,其中两支温度计放置地点除离地高度相同外,还应离 的距离相同。 ④若不考虑小方说的造成树荫下气温低的原因,要证明小李的猜想是正确的,测量得到的数据 (T1、T2、T3)之间的温差关系式应是 38.(10分)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研究CO:浓度增加是否增大地球 “温室效应”。他们查阅了有关数据: 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和操作步骤: Ⅰ、在两只同样的玻璃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并编号为甲、 乙,塞紧带有同样温度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玻璃瓶放在阳光 下照射(如右图),观察甲、乙瓶中的温度变化。 Ⅱ、.阳光持续照射,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两玻璃瓶温度值,并记录 (见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 (2)、往瓶中充CO2时,验证瓶中已充满了CO2的方法是 。 (3)、该实验中,照射同样时间,根据上表的数据,比较甲、乙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4)、该实验中,在阳光照射下,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还 有的可能原因是(写出一点即可)
(5)有同学认为根据该模拟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存在问题,你认为是(写出一点即可) 。 3 4 5
30.做“观察鱼的血液微循环"实验时 (1)当鱼初接触湿棉花时马上跳动,这一反应属于 ▲ (填“非条件"或“条件”)反射; (2)在显微镜下观察尾鳍时,找到了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此血管的名称是 ▲ ; (3)实验中由于小鱼时常跳动导致观察困难。小鱼跳动是否与湿棉花的温度有关?为此,小科进行 了如下探究:先用20℃水浸泡后的棉花覆盖在一组小鱼上,然后计算小鱼在5min内的平均跳 动次数;过一段时间后,再先后用15℃和10℃水浸泡后的棉花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温 度 20℃ 15℃ 10℃ 平均跳动次数 15 12 7 本实验的结论是 ▲ 。 31.实验室用含有杂质的锌粒(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实验结 束后,容器内已无气泡产生,但还有少量固体物质剩余。 (1)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 ▲ ; (2)用下述方法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有硫酸,其中错误的是 ▲ (填序号)。 ①往容器内再加稀盐酸,如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中没有硫酸 ②往容器内再加锌粒,如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中一定有硫酸 ③往容器内加氯化钡溶液,如有沉淀生成,则溶液中一定有硫酸 ④将剩余固体加人到硫酸铜溶液中,如有红色固体生成,则溶液中没有硫酸 32.小科从某品牌“暖手包”说明书上获悉,该“暖手包"能自动发热,是因为里面有铁粉、活性 炭等物质。这些物质对“暖手包”发热有什么作用?小科查阅到下列实验数据: 组别 时间/min 铁/g 活性炭/g 空气湿度/% 水/mL 上升温度/ 1 30 1 0.6 70 0 10.7 2 30 1 0 70 0 0 3 30 0 0.6 70 0 0 4 30 1 0.6 40 0 4.2 5 30 1 0.6 40 2 11.5 (1)第l、3组的探究实验说明,没有 ▲ 物质,“暖手包”不会发热; (2)分析第1、2、4、5组探究实验可知,“暖手包”的发热还应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空气中的 ▲ 的性质。 32.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促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实验材料为生长状况相同的杨树枝条,等量分别插入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清水中培养,实验分四次并在同一实验室内完成。每次实验直到枝条不再产生根为止,计算每枝枝条生出根的平均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2×10-1g/L 2×10-2g/L 2×10-3g/L 2×10-4g/L 2×10-5g/L 清水 5月26日 0 0 0 1 6 0 5月31日 0 0 0 2 11 0 6月5日 0 1 1 5 13 1 6月10日 0 2 5 6 16 1
生长素 浓度 根数量
实验日期 6 表示含染液 表示含不染液
第33题图
⑴本实验中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 ▲ ; ⑵表中数据显示,用浓度为 ▲ 的生长素处理后,枝条生根最多; ⑶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过大时 ▲ (选填“有利于”或“不利于”)枝条的生根; ⑷有同学分析上表的数据后,得出一个结论“生长素浓度越低,促进生根的作用越明显”,你认为这个结论正确吗? ▲ ,理由是 ▲ 。
33.小华同学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点燃铁丝。请分析回答: ⑴把铁丝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当铁丝发红时,把铁丝移入盛有氧气和少量水的集气瓶内,铁丝并不能燃烧(如图甲所示),这是因为将发红的铁丝移至集气瓶内时, ▲ ; ⑵改用火柴引燃铁丝,铁丝在盛有氧气和少量水的集气瓶内发生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如图乙所示)。请写出这种黑色固体的化学式 ▲ 。
32.控制变量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1)下列四个实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的是哪些? ▲ A. 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B. 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C. 用水流的形成来类比电流的形成 D. 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为验证新鲜猪肝提取液的催化作用,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7.5%的H2O2溶液10毫升,再加入2毫升新鲜猪肝提取液。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 有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缺少对照组,补充了如下实验: 甲:在另一试管中加入7.5%的H2O2溶液10毫升,再加入2毫升蒸馏水。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 乙:在另一试管中加入7.5%的H2O2溶液10毫升,不再加任何物质。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 则以上哪项可以作为小明所做实验的对照组 ▲ 。 A.甲 B.乙 C.甲和乙均可 33.为了探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速率和叶面积大小的关系,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1)取两组树龄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枝条,分别留下6张和3张叶片。 (2)把枝条放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 (3)1小时后,把枝条洗净,并在两组枝条的等高位置切出相应的切片。 【实验现象】 如图所示。(横切面中出现红色染液部分表明有水分经过) 【实验结论】 植物运输水分的速率和叶面积大小的关系是 ▲ 。
图甲 图乙 第33题图 7
【分析应用】 (1)横切面中的红色染液存在于木质部的 ▲ 中。 (2)叶面积越大,气孔越多,是 ▲ 作用越强的原因之一。 (3)根据实验结论,在移栽植物时,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 34.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小明同学用甲图所示的电路来探究热敏电阻RT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已知M为控温器,电源电压恒为12伏,R为电阻箱(一种可以改变并读出阻值的变阻器)。 (1)在控温器中应该加入下列哪种液体? ▲ A.自来水 B.煤油 C.食盐溶液 (2)当控温器中液体温度为80℃,电阻箱阻值为100欧 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安。则该温度下热敏电阻的 阻值为 ▲ 欧。 (3)依次改变控温器中的液体温度,同时改变电阻箱的阻 值,使电流表的示数始终保持在0.1安。通过计算得到 相关数据记录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 ▲ 。
(4)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小明用该热敏电阻和电压表制成了一支指针式温度计(如图乙)。它可以直接在电压表刻度盘上读出相应温度。若电压表的读数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应在原理图(丙)中 ▲ 两端接入一电压表。 A.ab B.bc C.ac 35.细心的同学发现在加热硫酸铜晶体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难道生成的硫酸铜粉末受热后还能分解?那分解的产物是什么呢? 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了解到: (1)硫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气体。气体是由SO2、SO3、O2中的一种或几种。受热时温度不同,生成的气体成分也不同。 (2)SO2、SO3都能被碱石灰吸收。 (3)SO2、SO3都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提出猜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猜测气体的成分: I. 只含 ▲ 一种; II.含有SO2、O2二种; III.含有SO2、SO3、O2三种。 【设计实验】利用下图装置加热硫酸铜粉末直至完全分解 A B C D 【获取事实】 (1)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D,发现木条能复燃,说明气体中含有 ▲ 。 温度t(℃) 70 60 50 40 30 20 10 … 电阻RT(欧) 22 28 35 44 56 73 94 …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 碱石灰 A RT R S 甲 M 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