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关照与德性回归——试析亚当·斯密德性伦理思想管窥(1)
- 格式:docx
- 大小:17.33 KB
- 文档页数:6
【经典导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
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2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并于1704年被选入牛津大学深造。
历任爱丁堡大学讲师、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以及爱丁堡关税局长等职位。
其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前者为伦理学著作,使其享誉学术界,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MoralSentiments)是一部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根源的伦理学著作,以此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评价,从而最终揭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该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书中向我们解释了关于人类情感与行为的诸多道德原理,其主要围绕七个方面展开:一、关于行为的合宜性问题斯密认为看一个行为是否具有合宜性,更应该看行为后面的情感以及动机,而不是表面的行为。
“行为的合宜与否,或者说是端正的得体还是粗鲁下流,全在于行为根源的情感以及引发情感的原因或对象是否合适,或是否比例相称”。
具体来说,首先,人们是通过同情、彼此同情、他人的情感与我们是否相符合、喜欢可亲可敬的美德等合宜感来判断一个行为的合宜性的。
斯密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述:1、很多时候,虽然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到别人的感觉,但是我们“通过设想或想象我们身处那样痛苦或贫困的处境,也会激起同一种情绪”。
我们会想象受难者的难处,把自己置于对方的情境中,来体会对方的情绪,从而产生同情感,但同时斯密也提出,并不是所有的感情都会引起同情,例如一个发怒人的行为,在不了解原因是什么的前提下,人们更倾向于表达反感的情绪。
2、我们更希望别人的心里的情绪与自己相一致。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摘要: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是在总结、批判、吸取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同情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同情理论。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有:一是从培养受教育者的换位思考能力入手,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二是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发展培育道德情感的道德教育;三是从培养同情能力入手,帮助受教育者克服人天生的过度自我中心倾向,发展关爱他人的美德。
关键词:同情;道德发展;道德教育同情通常的含义是指人们对因各种原因而致处境困难的人的怜悯之情。
亚当·斯密同情论中的同情含义则不仅限于此,他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开篇就对其理论中同情的含义做了阐释,“同情并不仅只局限于怜悯而将同情的含义扩大为任何在理解基础上的同感与共鸣。
不单单是与别人情感上的共享,更确切的理解为人们在情感上彼此分享的认识和理解”。
亚当·斯密的同情,不仅指人们对他人苦难的同感,而且还包含对他人幸福欢乐的同感。
同情这种情感的发生来源于当事人所处情景地感同身受,是人们在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分享他人的感觉和情感,将自己想象成为公正的旁观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而与他人产生的情感共鸣。
以斯密的观点来看,人类的同情感虽然是主观的但并非随意没有标准,它的标准便是移除各种特殊性的普通人的同情。
一、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西方经济学之父,他的《国富论》被经济学界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现代经济学大师内森·罗森博格曾说:“过去的200 多年,经济学史的特点就是不断对亚当·斯密著作的诠释”。
在经济学领域有如此影响力的亚当·斯密却是一个被遗忘了的道德哲学家。
他的道德哲学巨著《道德情操论》在很长一段时间湮没在《国富论》的阴影里,为道德哲学家们所忽视。
直到最近国际学术界所兴起的亚当·斯密复兴运动,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他道德哲学理论的宝贵价值。
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亚当·斯密问题”简评邓太平摘要:“斯密问题”一直是经济学领域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争论问题。
但是,当我们仔细拜读这两本巨著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道德情操》与《国富论》是不矛盾的。
所谓的“斯密问题”是不符合他的本意的。
《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只不过从不同侧面来说明人的两面性。
二者共执同样的人性观,在理论假设上是不矛盾的,而且在斯密看来道德生活和经济生活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即实现“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爱”与“仁爱”的和谐统一。
斯密在著作中并没有将利己和利他截然对立起来——利己或利他都是斯密关于人类本性的追求。
本文试图结合对斯密思想体系的理解, 重新探讨和梳理所谓的“斯密问题”, 力图澄清传统认识中的不足之处, 提出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斯密问题同情利己利他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一生只公开发表过两部著作,一部是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另一部就是1776年的《国富沦》。
人们都知道他的传世之作《国富论》,都极少有人谈到他的惊世之作《道德情操论》,但斯密对这两部著作的评价却是:《道德情操沦》远比〈国富论》杰出。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亚当·斯密的这两部著作存在着根本的对立: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同情,但在《国富论》中却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此即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
究竟该如何看待斯密的这两部著作间的关系、下文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加以说明。
从《道德情操沦》的基本思想来看,所渭的“亚当“斯密问题”不过是对斯密思想的误解,并不存在,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证明。
一、《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斯密道德哲学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存在不一致性首先.据1895年首次发现的斯密在掐拉斯哥,大学的讲课笔记证实,这两部著作都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和贡献亚当·斯密,一位充满智慧的经济学家、伦理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系为现代经济学、伦理学和社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介绍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和贡献,以表彰他对人类思想史的卓越贡献。
亚当·斯密生于18世纪初的苏格兰,那个时代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鼎盛时期。
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并在爱丁堡大学担任教授一职。
在此期间,他的学术成就斐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
他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经济活动,促进国家财富的增长。
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认为政府只需要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为市场经济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即可。
在伦理学方面,亚当·斯密提出了“道德情感论”。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情感源于对自身利益的,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
他将道德情感分为“自爱”和“仁爱”两种,并认为这两种情感在人类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政策方面,亚当·斯密主张自由主义的社会政策。
他认为,人们应该享有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财产权等基本权利。
同时,他还主张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认为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以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
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经济学思想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石,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在伦理学方面,他的“道德情感论”成为了情感伦理学的重要基础,影响了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的社会政策主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发展。
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和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他的思想体系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经济、伦理和社会政策的重要视角,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对这些领域的深入思考。
他承上启下的思想影响力不仅塑造了现代社会,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亚当·斯密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亚当斯密制度伦理思想探析
于建星;刘素霞;张增良
【期刊名称】《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2)2
【摘要】亚当·斯密制度伦理思想主要有:制度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制度产生的目的在于防止伤害;制度应是有效率的;制度的首要价值是正义,个人拥有平等自由的权利,自由优于平等;但是,有效率的市场制度可能产生极大的不平等,社会应对弱势群体给予同情.亚当·斯密的制度伦理思想对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正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于建星;刘素霞;张增良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学院,社科部,河北,邯郸,056038;廊坊市体校,河北,廊
坊,065000;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河北,邢台,054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1.1
【相关文献】
1.论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的逻辑进路 [J], 龚长宇;龚浩宇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伦理思想探究 [J], 段博楠
3.亚当·斯密制度伦理思想初探 [J], 于建星
4.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述论评 [J], 余达淮
5.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探析 [J], 王初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性伦理所谓德性伦理,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即以个体的德性为自因的伦理。
德性伦理的实现过程,是道德、伦理的主体化、个性化过程,是将外在的伦理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品性、道德素质的过程。
与制度、规范相比较,德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在性。
德性内在于个体自身,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一个人的“那些被称赞的或可贵的品质就是德性”。
一个有德性的人,就是内在地具有某些“被称赞的或可贵的品质”的人。
品质不同于规范、制度。
作为个体自身的品质,德性内在地要求个体做或不做某种行为,而规范、制度则是从外部规定个体的行为。
德性的内在性并不意味着它是个体在与外界毫无关联的情况下生成的。
恰恰相反,内在的德性有着无可置疑的外在源泉。
成德的外部环境与人类个体的心理因素相结合,才有可能酿就所谓个体自身的德性。
第二,自律性。
个体自身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德性,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外在行为。
德性为行为提供指南、颁布“命令”。
因此,有德性的个体的外在行为,是个体的自我约束行为,即自律行为。
出自德性的自律行为,内蕴着个体从事这种行为的自觉与自愿。
没有自觉与自愿,就不是德性主导的自律行为,而只可能是偶然的或被强制的行为。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公正”德性时曾经说过:“不管做事公正还是不公正,都要有意地来做。
如若是无意的,那就不是做不公正的事,也不是做公正的事,而是凭着机遇”。
这里,所谓“凭着机遇”的“无意”行为,即是不自觉的行为。
不自觉或不自愿的行为,虽然有可能在表面上与德性要求相一致,但由于不是出自德性,没有自律性,故不是真正的德性行为。
制度伦理与伦理制度都有他律性的特征,故如果仅仅依赖制度伦理与伦理制度,则虽然可能导致某些表面合乎德性要求的行为,却难以造就具有内在德性的道德主体。
第三,超越性。
规范、制度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
具体的规范、制度总是确定地对应于一些具体的行为,并且因其稳定才可能被贯彻、落实。
但规范、制度的确定性、稳定性又可能蜕变为僵化,面对新的情况的出现,面对前所未见的新行为、新行为域,既有的规范、制度可能会显得不适应、不够用。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5篇1000字《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1这件事是真的。
国内有个颇有名气的经济学家,而且是学西方经济学说史出身的,竟然把一位古典经济学创立者的两部代表作的出版次序搞颠倒了。
他说当年亚当·斯密写了《国富论》以后,由于怕人家把他也看成鸡鸣狗盗之徒,才又写《道德情操论》以表心迹。
或许,这位经济学才俊是一时笔误,但国人对现代经济学的来龙去脉缺乏了解,尤其对市场经济得以确立的道德内涵云里雾里,大抵是不错的,在第三次改革大争论中,把“经济人”假设视为洪水猛兽的还大有人在哩。
在斯密那个时代,道德情操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是指一个在本能上是自私的人所具有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作出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
《道德情操论》洋洋30万言,阐述的核心问题就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怎样控制他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以及怎样建立一个有确立行为准则必要的社会。
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把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称为“自爱”(Self-Love),它和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交换倾向等一起,构成人类的行为动机。
在斯密看来,人的“自爱”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不能把“自爱”和“自私”相混淆。
人为什么会追求财富?亚当·斯密列举了两个原因。
首先,人天生具有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这种天性“不断地唤起并保持人类的勤劳的动机”,“促使人类耕种土地,建造房屋,创造城市和国家,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这些科学和艺术,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完全改变了世界面貌,使自然界的原始森林变成适宜于耕种的平原,把沉睡荒凉的海洋变成新的粮库,变成通达大陆上各个国家的行车大道”。
其次,人为追求财富而“极度”地工作是出于实现和维持其社会地位的需要,因为人都希望“引人注目、被人关心、得到同情、自满自得和博得赞许”,这些“人生的伟大目标”也就是“改善我们的条件而谋求的利益”。
情感关照与德性回归——试析亚当·斯
密德性伦理思想管窥(1)
论文摘要:情感是亚当·斯密解决道德问题的万能钥匙及其
伦理学出发点,德性则是其伦理思想的归宿。斯密晚年集中
研究德性,同时辅以早期的同情共感、合宜性等原理,构建
了以情感自制为主的完美德性论。他的德性论是一个与时俱
进的动态形成过程,有着鲜明的特点,在内容、作用、评价
标准以及与财富、幸福等关系上都展现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独
特见解。
论文关键词:同情;情感;合宜性;德性
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前后共修订
了6次,其中许多地方都做了重大修改,尤其是他对德性的
看法变化最为明显,正是从这一变化中我们得以窥见其德性
观的嬗变过程。斯密早年主要是以同情和旁观者理论来构建
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对德性的关心是一个逐渐加强的过
程。…”随着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面对转型期
社会经济发展中财富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张,斯密以前
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德性,加强了对自制等德性的研究,同时
积极贯彻情感论和合宜性等原理,共同构建了情感自制、理
想的旁观者、全面的合宜性三者有机结合的完美德性论。
一、亚当·斯密德性论的形成
斯密的德性论是一个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从不明晰到
基本明朗,从德性社会化到德性自制化的动态的、与时俱进
的逐步发展过程。斯密由人的同情心出发,引出“同感”,
进而在“同感”基础上展开合宜性、自制等整个理论的阐述,
到《道德情操论》第六版基本完成了他的以同情共感为逻辑
起点的完美德性论的建构。
同情心理论是亚当·斯密伦理学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其
德性论的逻辑起点。斯密的“同情心”是对心理联想规律的
运用,其核心是表达人的“设身处地”这一“换位设定”思
维与情感体验方式。他认为人类并不具有天赋的德性,最多
只能说人天生具有一种同情的能力。同情心必须在某种社会
情境中才能与道德挂钩,自然本性的“同情”只有外化为人
际关系中的“同情”才是有意义的,而实现这一转化则必须
以人与人之间的“同感”为条件。“同感”就是通过心理联
想机制,由旁观者将自己设想为公正的第三者,站在当事人
的立场进行设身处地的想象,从而产生行为当事人应有的感
情。斯密认为诸美德主要是因为得到了公正的旁观者的赞同
才具有了道德的规定性和价值,才成为一种道德的规范和美
德。然而,作为旁观者,尽管我们有同情共感的能力,且无
论多么努力,有时却并不能完全、彻底的进行设身处地的想
象,感受程度也不是总能与当事者一致。斯密认为这时可以
通过旁观者与当事人进行想象中的立场交换来达到情感的
足够一致,成为道德认可对象的行为和情感的合宜点,由此
形成特定行为和感情的合宜性,这样德性便从合宜性中产
生。…"至此,其完美德性论得以基本构建完成。
二、亚当·斯密的德性内涵及其德性论的主要内容
德性的内涵
真正的德性存在于合宜性之中,但德性又不等同于合宜
性。斯密认为感受力是德性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充
分条件应是一个人对合宜性的判断。所以,他的德性是一种
基于感受、感觉的对行为合宜性的判断,是一个人以自己对
品行高尚和尊严的感受来控制对自己所受到的痛苦的敏锐
感受,使自己的行为变得稳定、持久、合宜。…‘对于合宜
性的判断,斯密提出了两个标准:理想标准和现实标准。在
他看来,真正有德性的人是那种只用第一个标注来衡量和判
断自己的人。斯密眼里的德性,实际上是一种自知之明和他
知之明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源自一个人按照精密合宜性和
至善的观念要求自己。
亚当·斯密德性论的主要内容及各德性的作用
谨慎、正义、仁慈和自制是亚当·斯密德性论中关于人
的幸福的四种主要德性,也是构成其德性论的主要内容。斯
密将这四者分别概括为“完全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合
宜的仁慈”和“最完美的自制”。
1.谨慎。斯密认为人生来就有很多自然欲望,为了防
止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无论是物质财富的谋取还是社会地
位和荣誉的赢得,都首先要求一个人具有谨慎的德性。谨慎
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为人的幸福提供一种安全的保障,有增
进幸福和“约束我们以免受到伤害”的作用。斯密谨慎之人
的主要特征是作风踏实、诚实不欺骗;善于交友、能够建立
稳重的友谊;勤奋、节俭且凡事都能考虑周全;只做自己份
内之事不愿多管闲事、不热心于公共事务等。斯密认为谨慎
之德,仅仅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而极其缺乏高尚性,它只有
与某种更加伟大和高尚的目的结合才会形成一种比只是关
心个人利益时更加动人的美德。由此他将谨慎分为两种:一
种是只保全自己和发展自己利益的谨慎,一种则是指向更伟
大目的的谨慎。在斯密看来。谨慎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一种辅
助性或依附性的德性,在诸美德中不是最美好、最高尚的,
但它却是最具本源性的美德。
2.正义。在亚当·斯密的德性论中正义是底线伦理,
是社会存在的必要基础。他既把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行为准则。
又把它看作一种美德,认为“在极大多数情况下。正义只是
一种消极的美德。它仅仅阻止我们去伤害周围的邻人”,但
是正义虽然并不主动积极地增进他人的利益。可在一定意义
上不损害他人即是为他人提供了一个安定有序的良好外部
环境,就是对他人幸福的关心和促进,就是一种美德,它有
“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的作用。“正义对整个社会来
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其规定性极明确且最易操作,利益的诱
惑、欲望的驱使使得仅仅依靠内在良心的约束往往显得力不
从心,这样正义就成了整个社会得以维系的底线,成为维持
社会正常秩序的保障。
3.仁慈。斯密认为正义虽是社会存在的必要保障,但
真正使得一个社会成为吸引人的、使人快乐的社会的德性却
是仁慈。仁慈也具有增进他人幸福的作用,它是具有较高伦
理价值的一种德性,是人们超出其义务之上和义务之外的一
种自愿的自由行为,不能通过强制的方式来实现。斯密仁慈
的内容和对象都比较宽泛,他认为凡是有益于他人幸福的、
利他的都是仁慈,在对象上可以包括除我以外的任何他人乃
至社会团体组织等,且在个人成为仁慈的对象时存在着一定
的次序,首先是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随后才扩展至其
他亲戚、朋友、他人等,而且随着亲近关系的渐远,仁慈的
感情也逐渐淡薄。总之,斯密的仁慈是出于客观现实条件的
需要所形成的,是以旁观者的同情作为其唯一原则的德性,
他并不认为直接利他的仁慈越多越好,与“完全的谨慎”不
同,斯密对仁慈所要求的只是“合宜的仁慈”。
4.自制。斯密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遵循“完全的谨慎”、
“严格的正义”和“合宜的仁慈”等准则,那么他就堪称具
有完美德性的人。同时又认为由于激情的影响,仅仅熟悉这
些行为准则并不必然地保证一个人一定成为有完美德性的
人,只有用最充分、最完美的自制作保证才能真正实践这些
德性。自制会因其自身之故就激起人们的尊敬和赞美,因而,
它本身就是一种德性。自制德性主要来自于对他人情感的体
会和尊重,只有考虑他人尤其是心中那个设想的公正的旁观
者的情感,我们才能强迫性地指导自己按照德性的要求去行
动,这和谨慎、正义和仁慈之德的自然自发性不同,没有对
他人情感的尊重就不会有自制的要求和行动,并且也只有从
合宜性出发的自制,才能真正使人驾驭自己的激情。可见,
自制是道德实践的核心,是实践德性之根本。其作用在于对
激情的约束从而促进我们更好地去践行各种德性。
(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
系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