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诉讼案件中的证明责任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从某民间借贷案件看民间借贷证举证责任分配及拒证推定规则的运用摘要:民间借贷纠纷中原告先要证明双方有借款的合意,之后要证明交付钱款的事实,本院原告持有的欠条不能证明双方有借款的合意,其也未能提供证据证明钱款交付。
同时本案在判断欠款是否已经抵消的事实时运用了拒证推定规则,被告举证的后一份欠条上写明前一份欠条作废,欠款已经抵消,而原告进行否认但未能拿出其应当持有的该份欠条复写纸进行比对,法院只能推定被告主张的事实是成立。
关键词:民间借贷举证责任拒证推定一、案情回顾原告戈某系被告上海某土方工程有限公司股东,负责公司营运。
2009年1月22日被告向原告出具欠条,内容为“某土方工程公司欠(戈总)戈某共计人民币22万元。
注:2008年所出单据作废金额8万元。
”原告在该内容下签名认可,该欠条是复写的,一式两份,原告与被告各执一份。
2009年3月11日,被告公司员工杨某书写了欠条,内容为“2008年8月1日至2009年1月15日本人负责经手的工程款,经2009年3月11日跟公司结算,本人下欠29万元,此款本人负责”。
原告在具欠人处签名。
在原告签名的下方杨某又注明“2009年1月22日公司所出具给戈某的欠条作废”,并落款日期2009年3月11日。
原告诉称,原告戈某与李某、沈某共同组建了被告上海某土方工程有限公司。
在公司经营中,被告分两次向原告借款,被告合并两次借款出具一张2009年1月22日欠条,明确向原告借款22万元,该款被告没有归还。
故请求判令被告归还借款22万元及利息损失。
被告辩称,被告没有向原告借款,2009年1月22日欠条是由于原告向被告报销费用,被告没有支付而出具的。
2009年3月11日双方结帐时,该欠条项下的报销款已经与原告应收回的工程款相冲抵,并且2009年3月11日的欠条上注明了2009年1月22日的欠条作废,因此应当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二、审判法院认为,原告戈某持2009年1月22日的欠条要求被告归还借款,对此,被告予以否认。
民事诉讼民间借贷证明人证明姿金情况说明范本我是姿金,是以我名义申请的民事诉讼民间借贷证明人,以下简称证明人。
关于我与刘某民间借贷的证明事项的相关情况说明如下:2011年9月25日,刘某以自己名义向我借款人民币50000元。
2011年10月8日,因经济困难已于2011年10月13日付清全部借款本金。
2011年10月20日左右,因刘某经营期间债务纠纷,我向法院起诉,请求刘某偿还全部借款本金及利息、违约金(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计算)及逾期利息等共计30000元及利息为本金30000元及利息。
在诉讼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已于2012年8月29日向我借款50000元的事实。
法院于2012年9月25日作出(2012)渝法民一初字第185号民事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驳回刘某的诉讼请求。
一、由于刘某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且其本人未参加诉讼,无法对借款金额进行举证。
因此,该证明事项必须要有明确的证据加以证明,否则不能作为有效证据使用。
我们也在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时候注意到,证据在法院审查时被要求提供原件或者复印件,但刘某因其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没有将原件或者复印件提供给我们。
我们在与刘某进行交涉的时候,询问刘某的家庭情况,因为刘某只有自己的弟弟在一起生活。
如果要申请追加刘某为被申请人的话,必须提供其弟弟与他之间进行债务纠纷的相关证据。
所以我们必须把材料提供给法院。
我们向法院提供相关证据后,法院就必须依法进行审理。
然而这个案件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我们没有向法院提供任何其他证据去证明在该案中自己需要补充说明什么了,因为我们是一个家庭纠纷事件证人,家庭收入并不稳定,也不会提供足够的财务资料来支持本案。
所以我们不能说法官认为证据能够证明借款金额就一定证明案件中借贷关系并不成立。
二、该借条是因刘某不能偿还借款所致,但在2012年8月29日之前已经还款过多次,因此不能排除刘某以此为由申请撤销该借条的可能性。
经查,刘某向我归还多笔借款(共50000元),其中2012年7月16日向我归还本金10000元及利息4000元(利息按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计算)。
浅析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制度摘要:证明责任是民事诉讼的核心。
证明责任的分配对民事诉讼的裁判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诉讼中当事人能否胜诉,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我国目前关于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模式的法律规定仍存在一些漏洞,无法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充分地运用。
如何完善的证明责任分配体系值得思考,本文拟从证明责任的概念出发,通过分析国内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现状以探究我国目前证明责任分配体系的漏洞及解决方式,从而实现诉讼中真正的公平。
关键词:证明责任;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标准一、证明责任与证明责任分配的概念(一)证明责任。
我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90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判决结果出现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由此可知,证明责任制度的存在是为解决案件事实由哪方当事人提供证据来予以证明,若证明不了由哪方当事人承担不利诉讼后果等法律问题。
(二)证明责任的分配。
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应当首先认清案件的事实。
在诉讼中确定证据是否充分,若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就不会产生事实真伪不明的现象,亦不会涉及法院应当如何决定当事人的证明责任的问题。
但在司法实践中,常常会出现由于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不足而无法认清事实的情况,那么当出现事实真伪不明时,如何确定当事人的证明责任?如何判断由谁承担败诉风险?是证明责任的分配的意义所在①。
证明责任与证明责任的分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谈及举证责任分配的问题,首先要确定举证责任,只有在本文所指的举证责任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法官如何做出举证责任分配的问题。
二、我国证明责任分配的制度对于我国证明责任分配的立法体例,首先我国主要在《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等民事诉讼程序法中对证明责任分配予以规定,同时亦在民事实体法中规定了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情形和特殊情形如在《侵权责任法》中对各项侵权行为的证明责任的分配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同时也列举了一些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形。
陈锋、丁海坤等民间借贷纠纷民事二审民事判决书【案由】民事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纠纷合同纠纷借款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审理法院】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1.09.16【案件字号】(2021)闽09民终1039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魏各永关萍李秀纯【审理法官】魏各永关萍李秀纯【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陈锋;丁海坤;丁金滨【当事人】陈锋丁海坤丁金滨【当事人-个人】陈锋丁海坤丁金滨【代理律师/律所】刘朝模福建诺鲁律师事务所;肖斐福建诺鲁律师事务所;陈某某珍福建名仕(宁德)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律所】刘朝模福建诺鲁律师事务所肖斐福建诺鲁律师事务所陈某某珍福建名仕(宁德)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刘朝模肖斐陈某某珍【代理律所】福建诺鲁律师事务所福建名仕(宁德)律师事务所【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原告】陈锋;丁金滨【被告】丁海坤【本院观点】丁海坤与丁金滨系胞兄弟。
【权责关键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合同第三人证人证言证据不足新证据证明责任(举证责任)财产保全诉讼请求维持原判发回重审【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认为】本院认为,丁海坤与丁金滨系胞兄弟。
本案中,陈锋主张其与丁海坤存在80万元的民间借贷关系,提供了丁海坤出具的《欠条》载明欠款80万元,但丁海坤抗辩《欠条》项下的借款尚未实际支付。
陈锋向一审法院提交了其于2017年2月15日、7月24日、10月16日向丁金滨转账合计85万元的银行转账交易凭证,用以证明款项已交付的事实,陈锋主张2017年向丁金滨转账85万元系由丁海坤指定,但其没有提交相应证据证明该主张。
由于实际付款金额与欠条载明的金额之间存在5万元差额,且付款在前,欠条书写在后,且陈锋与丁金滨之间从2016年10月开始存在频繁经济往来,款项性质不明;对此问题,陈锋的抗辩丁金滨于2020年7月11日通过招商银行的还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陈锋对此负有举证责任。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三条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第四条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
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证,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
第五条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公安或者检察机关不予立案,或者立案侦查后撤销案件,或者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不构成非法集资犯罪,当事人又以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六条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第七条民间借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诉讼。
第八条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法律若⼲问题为正确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根据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最⾼院制定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法律若⼲问题》,接下来就和店铺⼩编⼀起来看看具体规定吧!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法律若⼲问题为正确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根据《中华⼈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条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然⼈、法⼈、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资⾦融通的⾏为。
经⾦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的从事贷款业务的⾦融机构及其分⽀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本规定。
第⼆条出借⼈向⼈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持有的借据、收据、⽋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民法院应予受理。
被告对原告的债权⼈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三条借贷双⽅就合同履⾏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所在地为合同履⾏地。
第四条保证⼈为借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出借⼈仅起诉借款⼈的,⼈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为共同被告;出借⼈仅起诉保证⼈的,⼈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为共同被告。
保证⼈为借款⼈提供⼀般保证,出借⼈仅起诉保证⼈的,⼈民法院应当追加借款⼈为共同被告;出借⼈仅起诉借款⼈的,⼈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为共同被告。
第五条⼈民法院⽴案后,发现民间借贷⾏为本⾝涉嫌⾮法集资犯罪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法集资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公安或者检察机关不予⽴案,或者⽴案侦查后撤销案件,或者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经⼈民法院⽣效判决认定不构成⾮法集资犯罪,当事⼈⼜以同⼀事实向⼈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民法院应予受理。
黄海生与范楷彬民间借贷纠纷一案民事二审裁定书【案由】民事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纠纷合同纠纷借款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审理法院】广东省茂名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广东省茂名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0.09.14【案件字号】(2020)粤09民终644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陈琪奕陈春何赖慧嫦【审理法官】陈琪奕陈春何赖慧嫦【文书类型】裁定书【当事人】黄海生;范楷彬【当事人】黄海生范楷彬【当事人-个人】黄海生范楷彬【代理律师/律所】杨征广东尚道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律所】杨征广东尚道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杨征【代理律所】广东尚道律师事务所【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原告】黄海生【被告】范楷彬【本院观点】一审中,黄海生以范楷彬向其出具的《借条》提起本案民间借贷诉讼。
【权责关键词】代理诉讼请求撤销质证证明责任(举证责任)【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认为】本院认为,一审中,黄海生以范楷彬向其出具的《借条》提起本案民间借贷诉讼。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中“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的规定,黄海生已经提供了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初步证据。
一审判决以债务人是年轻的务工人员、偿还能力有限等为由驳回了原告诉讼请求。
但一审判决未考虑到在被告不到庭进行质证和抗辩的情况下,各方当事人所应承担的举证责任程度以及举证责任的分配。
一审判决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综上,一审判决对于本案借贷基本事实认定不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裁定如下【裁判结果】一、撤销广东省高州市人民法院(2019)粤0981民初2259号民事判决;二、本案发回广东省高州市人民法院重审。
上诉人黄海生预缴的上诉费1525元,本院予以退回。
【更新时间】2021-11-27 00:15:52黄海生与范楷彬民间借贷纠纷一案民事二审裁定书广东省茂名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0)粤09民终644号上诉人(原审原告):黄海生。
民间借贷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作者:朱红利来源:《理论观察》2020年第04期关键词:行为证明责任;结果证明责任;民间借贷纠纷 ;抗辩;否认中图分类号:D9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109 — 03证明责任可以分为行为证明责任与结果证明责任,这两种证明责任也被称作主观证明责任与客观证明责任。
行为证明责任指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当事人为了使法官对事实认定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心证,从而积极努力的向法官提出证据的责任。
结果证明责任指在民事诉讼中已经预先规定的,在双方当事人已经充分的举证质证,但在诉讼的最终阶段法官对于待证事实是否存在仍无法形成心证的情况下,法官可以根据此证明责任,作出对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不利的事实认定。
结果证明责任可以帮助法官在事实真伪不明时,对案件作出裁判。
诉讼过程中行为证明责任会在当事人之间移转,而结果证明责任由法律预先规定并且在诉讼过程中不会发生改变。
结果证明责任决定行为证明责任,行为证明责任是结果证明责任的反映。
结果证明责任是双方当事人举证、质证,开展攻击防御的指引,发挥推动诉讼程序往前发展的基本驱动作用。
〔1〕(一)结果证明责任的分配《民诉法司法解释》第91条对结果证明责任的承担进行了预先分配,规定主张法律关系成立,法律关系变更、消灭以及权利受到妨碍的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这种证明责任分配理论也被称作“规范说”,“规范说”对法律规范进行分类并且主张当事人应当对自己主张所依据的法律规范的要件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2〕司法实践中的民间借贷案件,原告的请求权通常为借款返还请求权,请求权所依据的法律规范为《合同法》第13条及210条。
因此依据法律规定原告请求权成立的要件为双方当事人的借款合意以及借款已经实际交付,原告应对借款合意及款项实际交付承担证明责任。
同时由于法律已经预先规定了结果证明责任的承担方,当事人在诉讼开始之时就应当知晓自己是否承担结果责任。
民间借贷之最⾼⼈民法院关于⼈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意见民间借贷在⽣活中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都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店铺⼩编将在下⽂为您介绍民间借贷之最⾼⼈民法院关于⼈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意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民间借贷之最⾼⼈民法院关于⼈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意见⼈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应按照⾃愿、互利、公平、合法的原则,保护债权⼈和债务⼈的合法权益,限制⾼利率。
根据审判实践经验,现提出以下意见,供审理此类案件时参照执⾏。
⼀、公民之间的借贷纠纷,公民与法⼈之间的借贷纠纷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纠纷,应作为借贷案件受理。
⼆、因借贷外币、台币和国库券等有价证券发⽣纠纷诉讼到法院的,应按借贷案件受理。
三、对于借贷关系明确,债权⼈申请⽀付令的,⼈民法院应按照民事诉讼法关于督促程序的有关规定审查受理。
四、⼈民法院审查借贷案件的起诉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百零⼋条的规定,应要求原告提供书⾯借据;⽆书⾯借据的,应提供必要的事实根据,对于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起诉,裁定不予受理。
五、债权⼈起诉时,债务⼈下落不明的,由债务⼈原住所地或其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法院应要求债权⼈提供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证据,受理后公告传唤债务⼈应诉,公告期限届满,债务⼈仍不应诉,借贷关系明确的,经审理后可缺席判决;借贷关系⽆法查明的,裁定中⽌诉讼。
在审理中债务⼈出⾛,下落不明,借贷关系明确的,可以缺席判决;事实难以查清的,裁定中⽌诉讼。
六、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于银⾏的利率,各地⼈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不得超过银⾏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
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七、出借⼈不得将利息计⼊本⾦谋取⾼利。
审理中发现债权⼈将利息计⼊本会计算复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条规定的限度时,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借贷双⽅对有⽆约定利率发⽣争议,⼜不能证明的,可参照银⾏同类贷款利率计息。
借贷双⽅对约定的利率发⽣争议,⼜不能证明的,可参照本意见第6条规定计息。
民间借贷诉讼案件中的证明责任
作者:范小霞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11期
摘要:民间借贷属于实践性合同,借贷关系的成立需借贷双方就借款达成合意并实际交付款项。
但实践中存在借贷双方仅能证明款项交付而缺乏证据证明存在借贷合意的案件。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17条针对此类案件的证明责任进行分配,但审判实务与学界对该证明责任认识并不一致。
关键词:民间借贷;举证责任;证明标准
2015年9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17条规定:“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债务,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
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在社会经济发展,民间借贷活跃,民众法律意识淡薄,借贷纠纷案件趋多的背景下制定本条款,目的是解决审判实务中缺乏借贷合意证据的借贷案件的事实真伪不明情况下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
然而,该条款涉及的举证责任分配常出现重大争议并导致判决结果不同。
为此,部分学者试图通过对被告举证证明行为进行定义,找出不同判决结果原因之所在。
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一、个案透视:同被告举证行为的不同境遇
【案例一】张某通过银行转帐给徐某30万元。
张某主张上述款项系借款,诉请判令徐某归还本金及利息。
徐某答辩称该款系自己代案外人尤某向张某收取的货款,为此提交了尤某与张某签订的货款合同及尤某的证言。
一审法院认为,张某仅提供转账凭证不足以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关系,故判决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
【案例二】李某向潘某借款50万元用于资金周转,潘某出于对李某实力的信赖只进行银行转账而未写借条。
双方争执诉至法院后,李某认可收到潘某的汇款,但主张该款项是双方的其他往来并提交证据证明。
一审法院认为,李某出示的证据与本案款项无关联性,李某无法证明涉诉款项因其他债权债务产生,应当承担举证不利的后果,判决李某归还借款50万元及利息。
上述两个案例,案情基本相似即原告仅提交了转账凭证,但缺乏借贷合意的证据,被告因此提交证据否认双方借贷关系的存在。
案情虽然相似但判决结果却大相径庭,看似是举证责任倒置情形下被告承担了举证不利的法律后果,但实质是法官适用证明标准的不同导致内心确信程度不同而作出的结果。
二、根源探寻:从“高度盖然性”到“盖然性占优”的证明标准的转移
自《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17条规定出来之后,有人认为被告举证行为是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特殊情形下的举证责任倒置,有人认为是被告为抗辩原告所提交的证据,属于反证。
上述两种观点忽视了借贷合意的审查,混淆了证据法中本证与反证、抗辩与否认的关系,错误的理解了举证证明责任的分配。
审判实务中出现上述案例的裁判结果实质是证明标准从“高度盖然性”向“盖然性占优”的转移。
尽管我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08条确立了“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即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应使人民法院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
但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会导致原被告举证责任困难且法官难以处理日常审判工作。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17条的规定,借贷双方在无证据表明存在借贷合意的情况下,举证的顺序应当先由原告提交转账凭证,证明款项已经交付的事实;然后由被告举证,证明原告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债务;最后,若被告提交的证据足以使法官内心确信被告抗辩事实是真实的或者被告抗辩的事实动摇了法官对原告提出的借贷关系的认识,原告需要进一步举证证明借贷合意。
这种举证责任在当事人之间的不断转移,是法官对当事人主张的证据谁更盖然性占优的评判。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制定《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17条的精神,“被告提不出相应的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则一般要认定借贷关系已经发生”。
表明被告对其抗辩主张的举证证明情况,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否得到支持。
因而如果被告提交的证据达到高度盖然性水平或者相较于原告提出的证据达到盖然优先性的水平,那么原告为主张的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存在需要其进一步提供证据予以证明甚至是被直接否定。
三、阶段化的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耦合下的不同判决结果
根据上文分析,被告的举证程度决定了不同的举证责任的转移,结合被告对其主张的不同举证层次,可以确定以下不同的法律后果。
(一)被告的举证达到使法官内心确信其抗辩主张存在的程度,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德国学者曾以抽象数字表达举证事实存在的可能性,认为如果当事人举证证明使法官内心确信事实存在的概率小于25%,即事实“非常不可能”存在,概率大于75%的,为事实“非常可能”存在。
当被告提交的证据证明事实存在概率大于75%即“高度盖然性”的程度,被告的主张应予以认定,原告关于借贷关系存在的主张不予采纳。
同时,基于民事诉讼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和一个事实无法同时存在的认知,法庭无需原告继续举证,直接驳回其诉讼请求即可。
(二)被告的举证达到使原告主张陷入真伪不明的程度,原告应继续举证
当被告提交的证据经法院审查后,虽没有达到“高度盖然性”的标准,但亦达到“盖然性占优”的标准。
那么法官对借贷合意是否存在陷入了真伪不明的状态,动摇了法官对于本证所形成的内心确信。
原告需要在举证期限内,进一步提交证据证明双方当事人存在借贷合意。
如果原告再次提交的证明借贷合意的证据,证明力高于被告时,则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反之,则败诉。
(三)被告并未举证或者举证完全不足以证明其抗辩主张,支持原告诉讼请求
原告提交转账凭证,证明双方存在借贷行为的事实,但因其缺乏借贷合意的证据而未能达到“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
若被告予以否认,但不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或者其提交的证据完全无法证明其主张,原告虽然仅提供了实际交付的证据,但是相较于被告来说,原告取得了证据的优势,亦达到了“盖然性占优”的证明标准,原告无需达到“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即取得了胜诉。
四、结语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17条对原告缺乏借贷合意证据的案件进行证明标准的规定,既是司法大背景下保护合法出借人的必然要求,又是对民事审判证据规则证明责任的合理改造。
该条款对厘清事实,统一证明责任分配,保护借贷双方的权利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建立一个与司法实践相契合的民间借贷举证责任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学在,李祖业.论仅有转账凭证之借贷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对《民间借贷规定》第17条之检讨[J].烟台大学学报,2017(2).
[2]陈凤清.论单一转账凭证认定民间借贷举证责任之分配——以解读《民间借贷规定》第十七条为视角[J].吉林广播电视学大学学报,2018(5).
[3]杜万华.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