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联理论分析冷笑话的幽默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用关联理论分析黄西脱口秀中的言语幽默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以黄西在美国白宫的脱口秀为语料,从关联论入手,分析如何借助言语及修辞手段,形成幽默效果。
关联理论对幽默的分析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说话人给出明示刺激;听话人察觉言语交际中的差异;听话人结合认知语境,用推理选择、调整、顺应最佳关联,获得说话人的意图,达到幽默的效果。
认知语境产生的言语幽默关联理论将语境看做交际过程中为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它包括词汇、逻辑信息和百科知识。
显然,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比传统意义上的语境要宽泛很多。
人们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下,对语境假设不断进行调整和适应,以理解出隐含意义,获得幽默的语境效果。
语言学家布莱克莫尔认为:只有真实语境与说话者的设想相符才能实现成功的交际。
关联理论对外部环境较少关注,重点是认知语境,这种共同认知环境是幽默效果实现的前提。
黄西需要使得观众能够听懂笑话中设计的要点,意味着黄西的认知环境应该映射在观众的认知环境上。
My nam e is Joe Wong. But to most people, I am known as “Who”, which is actually my mother’s maiden name, and the answer to my credit card security question.这是黄西的开场白。
黄西是美籍华裔,所以他用谐音who来向观众传达他是华人。
在听到who(胡)时,观众不知是谁,但黄西重读这个字,观众开始从已有的知识中寻找相关信息,当他们成功地将胡与中国领导人胡主席联系起来时,共同语境建立,交际目的达到。
黄西借助网上注册时常见的密码保护问题:妈妈的姓氏是什么进行调侃,同时自嘲自己对于在座的名人们实在默默无闻。
这一系列映射语境信息和假设创造了双方的语境环境,观众进行推理,抓住说话者的幽默意图。
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的差异产生的言语幽默人类的认知和最大关联性通常是一致的,但言语交际期待最佳关联性。
从关联理论看幽默语言电影字幕汉英翻译——以冯小刚电影为例引言幽默是一种文化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形式,而电影作为一种流行媒介,也是幽默表达的重要场所。
在电影中,字幕翻译是将电影对话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重要环节。
本文通过关联理论探讨幽默语言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的问题,并以中国导演冯小刚的电影为例进行分析。
一、关联理论与幽默语言翻译关联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语言学理论,强调词语或句子的意义与其上下文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幽默语言翻译中,关联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幽默的产生和理解需要读者与作品之间达成共识,而关联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来传达幽默的效果。
二、冯小刚电影中的幽默表达冯小刚是中国著名导演,其电影以幽默而又具有社会意义的故事情节著称。
他的电影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其中的幽默表达也成为了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以电影《非诚勿扰》中的台词为例:“我不小气,小气也要有个限度。
”这句话运用了反讽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片中角色的个性和态度。
在翻译中,如果直译为“ I am not stingy, but stingy also has its limit。
”虽然能传达出原汁原味的幽默效果,但却未能迎合英语语境,不易为英语观众接受。
因此,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借用类似“Don't be meanie, and even meanie has a limit.”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似的幽默效果。
三、字幕翻译中的策略根据冯小刚电影的幽默风格,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字幕翻译的策略。
首先,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
有些幽默语言的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中无法直接对应,因此需要使用意译的方法。
比如在电影《一九四二》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只是舔了一下。
”直译为“I just had a lick.”会使观众感到迷惑不解,而将其意译为“I just gave it a try.”则更贴合英语语境,能够传达出原句的幽默效果。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笑话言语幽默的解读本文主要采用关联理论视角对英语笑话中的言语幽默进行解读。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语言时,不是通过简单的字面意义来理解,而是根据先前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建立起的联想和推理关系。
在英语笑话中,许多幽默效果正是通过这种关联事件和联想来达到的。
首先是意外效应。
意外是英语笑话中最常见的幽默效果之一。
这种幽默效果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预期,并在最后一刻让这个预期被打破。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Why did the tomato turn red? Because it saw the salad dressing!这个笑话首先引起听众的注意,因为听众会认为这是一个关于番茄变红的科学知识问题。
然而,最后一句话打破了这个预期,因为听众会突然发现自己构建的预期和幽默效果完全相反:番茄变红不是因为它们看到沙拉酱!这种幽默效果建立在我们对番茄的知识背景、对题目的预期以及对转折的期望上。
其次是双关语。
双关语是指一种既有语音上的双重意义,又有意义组合上的复合词或词组,从而创造出幽默效果的语言。
双关语的幽默效果绝大部分是因为它的双重意义而产生的。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这个句子中的“subordinate Clauses”既指Santa Claus的下属,也是句子中的附属子句。
这种双重意义产生了幽默效果,因为听众可能一开始理解为Santa Claus的下属,但是随着故事的进展,他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双关语,制造了一个小小的笑话。
而对于社会经验类笑话,关联理论主要通过联想、语义的推理以及对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来实现幽默效果。
比如下面这个恶搞电影《肌肉特警》中的台词:What's the matter, McFly? Chicken?这句话暗示了男主人公的软弱,因为被人称为“鸡”在美国文化中是一种侮辱。
这种幽默效果建立在我们对该角色形象的知识背景、对“鸡”的文化背景以及对该角色是否真正软弱的期望上。
总之,关联理论试图解释语言和心理之间的连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语言行为。
关联理论视域下《唐顿庄园》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唐顿庄园》是一部备受喜爱的英国历史剧,以其丰富的人物关系和精彩的剧情而闻名。
在这部剧中,除了剧情和人物之外,幽默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要理解《唐顿庄园》中的幽默,关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的视角。
关联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格拉汉姆·希金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人们在理解和生成幽默时,往往是通过关联来完成的。
而在《唐顿庄园》中,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也可以用关联理论来解释。
下面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唐顿庄园》中的幽默生成机制。
一、关联理论简介关联理论认为,当人们在理解某个事物时,会将这个事物与其他相关的概念进行联系,从而形成心理上的“关联”。
而幽默则是通过打破这些关联来产生的。
在幽默中,通常是通过一种转折或出乎意料的方式来打破人们的预期,从而产生笑料和滑稽。
在《唐顿庄园》中,幽默往往是通过人物对话或情节展开的,而这些幽默也可以用关联理论来解释。
二、人物关系的幽默《唐顿庄园》中的人物关系是其一大特色,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也是幽默生成的一个主要来源。
在这些人物关系中,常常是通过破坏人们对角色的预设印象,来制造笑料。
剧中还有很多其他人物之间的关联幽默,比如女仆安娜和韦尔士司机汤姆之间的交流,以及家庭管家卡森和厨师梅黛茜之间的争执等等。
这些角色之间的幽默往往是通过打破人们对角色的传统认知和角色之间的互动,从而产生笑料和幽默。
三、情节展开的幽默除了人物关系的幽默外,剧中的情节展开也是幽默生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在剧情发展中,常常是通过出人意料的情节展开来制造幽默效果。
剧中常常出现一些意外事件和转折情节,比如女仆们的恶作剧、穿越社交阶层的意外互动等等。
这些情节展开常常是通过对人们的预期进行突破,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在一次晚会上,女仆伊迪丝穿着主人夫人的裙子出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制造了笑料。
四、对话的幽默在剧中常常出现一些机智幽默的对话,比如家庭管家卡森和厨师梅黛茜之间的口舌之战、家丁摩兹利的半开玩笑的对话等等。
摘要:关联理论自提出以来就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尤其是以其对幽默的解释引起人们的关注。
《阿甘正传》作为一部颂扬真诚和善良的电影,它的幽默之处却常被人们忽视。
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对《阿甘正传》的言语幽默进行了新的解读,并探讨了幽默话语在塑造阿甘这一人物形象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阿甘正传》幽默幽默是一种普通的艺术形式,电视、电影、小说中随处可见,作为一种很好的交际方式,它成为美学、交际功能、语用学等广泛研究的对象。
幽默的形式大致可分为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本文主要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针对言语幽默进行诠释。
一、关联理论(一)认知环境所谓的认知环境即语境(context),又称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是语言交际的前提。
这里的语境不仅指上下文和说话时的社交环境,还包括双方的各种期待、设想、信念、记忆等。
因此,语境假设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2]关联理论不仅使用认知语境来代替以前的语境说法,而且指出一个人不仅对他所处的实际语境有所了解,而且具备一种认知环境的能力,这两者加在一起被称为听话人的“总的认知环境”(tot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这种总的认知环境,对不同的听话人是不同的。
[3]这是因为不同的听话人存在许多个体性差异,他们的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词汇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和百科信息(encyclopedic information)也不尽相同。
不同主体对环境的认知存在差异,那怎样才能达成成功的交际呢?这需要双方的互明机制(mutual-manifest),也就是说双方都努力使自己的话语清楚明白,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意图,从而对认知环境中的事实或假设做出共同的认知和推理。
虽然互明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个体差异,明白程度却各有区别。
因此,交际能否成功进行要依靠听话者对说话人话语的明白程度。
有时正是由于听话人没有明白说话人的意图,因而产生幽默效果。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笑话言语幽默的解读笑话是社交交往中最常见的言语幽默形式之一,其具有信息交流、情感表达和社交功能。
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英语笑话中的联想、转换和植入等相互关联的语言技巧及其解读。
一、概述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理论,提出了言语结构中的信息交互机制。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由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所构成,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而是建立一个不断关联和转换的信息网络。
而英语笑话中的幽默正是基于此理论而展现的。
二、联想联想是笑话中常见的语言技巧之一,指的是利用语音、形象、场景、情境等将不相关的信息连接起来的过程。
例如:Why did the chicken cross the road?To get to the other side.这个常见的笑话,通过让听众联想“过马路”和“去另一边”这两个不相关的信息,达到幽默的效果。
再比如:这个笑话将“数学书”和“问题”这两个信息联系起来,让听众在暗示中理解这个玩笑的点。
三、转换转换是在联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概念、语言结构的跨越性转换,使原本的句子产生变化并有趣地发挥作用。
比如:这个笑话的幽默在于利用了“柿子变红”和“因为它看到沙拉酱而变红”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概念,通过转换了解锁了这个笑话的幽默。
还有这个经典的玩笑:这条玩笑首先让人眉头紧锁,但在智商起高的听众反应过来后,笑话的落幕变得更好笑了–因为它的双关语调。
四、植入植入是指在某个句子中加入意料之外的信息,从而让原本无意味的信息产生意义的过程。
比如:这个笑话通过在纸巾上加入“舞蹈”的概念,使得整个句子变得有趣和好笑,达到了植入信息的目的。
这个笑话通过将“小吃店里的芝士”与“是不是别人的”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定义了一个新的词:“Nacho cheese” ,令听众在短短的几个词中获得了挖掘信息的感觉。
总之,英语笑话在语言表达中运用了丰富的技巧,最终达到了娱乐、信息交流和社交的目的。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看喜剧演员表演中的幽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制造与欣赏幽默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技能,在人类的交际过程中随处可见。
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欢笑,并带来无穷的乐趣与回味。
幽默不仅是一种交际艺术,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而靠幽默为生的喜剧演员则对如何让人发笑更深谙其道。
将他们的段子作为文本来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幽默的发生和理解机制。
本文以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框架,对欧美几位大牌喜剧演员的段子进行分析。
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从理论的高度上提高对英语语言幽默的理解与鉴赏,并最终能运用到自己的对话和交际中。
一、引言“幽默”一词源自西方,一般认为是国学大师林语堂于1942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被翻译成“幽默”一词而引入汉语。
在中国古汉语中,“幽默”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章·怀沙》中的“煦兮杳杳,孔静幽默。
”然而与这里的“幽然,静默无声”的意思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幽默”指的是一种“运用滑稽,双关,反语,谐音,夸张等表现手法,把缺点和优点,缺陷和完善,荒唐和合理,愚笨和机敏等两相对立的属性不动声色地集为一体”[1]的一种艺术手段。
当然,在生活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或非语言的艺术,使用简洁,风趣,生动而又形象的语言表达观点或看法,更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在融洽人际关系方面常常可以起到奇效。
幽默的种类多种多样,按照它与语言是否有关系分,可以分为语言幽默与非语言幽默。
“言语幽默是指需要借助语言工具来建构和表达的幽默,如笑话、讥讽等;而非言语幽默是指不需要语言媒介就可以传递滑稽信息的幽默,如漫画滑稽造型哑剧表演等” [2] 幽默存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国的传统艺术相声,网上流传的小段子,同事朋友随意讲的一个小笑话,都可以是承载幽默的媒介。
一直以来就有学者们从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等各个方面对幽默的产生机制,理解过程以及理解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进行过深入而又全面的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笑话言语幽默的解读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基于语言思维的幽默表达方式。
该
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和产生语言意义时,会根据已知的语言结构和语言经验,将不同的
信息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语言意义。
在幽默表达中,通常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
形成一种出乎意料的关联,从而达到幽默效果。
英语笑话中的幽默可以从语言关联、语音关联、语境关联三个方面来解读。
从语言关联来看,英语笑话中经常运用词汇的多义性和同音异义词的语言特点,构建
出意想不到的关联。
例如:“Why do cows wear bells? Because their horns don’t work” 这句话的幽默就来自于“horns”的多义性,不仅指牛的角,也指汽车喇叭,通过巧妙的
语言转换,创造出“牛的角无法响铃,所以他们戴铃铛”的新意义,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从语境关联来看,英语笑话中经常使用错误的语境和出人意料的情节,创造出令人惊
异的关联,达到幽默效果。
例如:“Why did the tomato turn red? Because it saw the salad dressing!” 这个笑话通过将番茄变红和它“看到”色拉酱联系起来创造了不真实
的情节,引发听众的想象和观点,达到幽默的效果。
总之,从关联理论视角来看,英语言语幽默的解读需要根据语言的多义性、同异音词、语音和语境四个方面,从中寻找不同的信息联系,形成新的语言意义。
这些幽默表达不仅
给人带来笑声,还可以加深人们对英语语言结构和词汇使用的了解。
关联理论对幽默言语翻译的诠释力一、本文概述幽默是人类言语交流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社会习俗的差异,幽默言语的翻译往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幽默言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理论对幽默言语翻译的诠释力,通过对关联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方法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在幽默言语翻译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关联理论在幽默言语翻译中的实际应用,以期为提高幽默言语翻译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幽默言语解读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幽默言语的解读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
关联理论主张,语言交际的本质在于寻求最佳关联性,即听话者需要在理解话语的过程中寻找与自身认知环境最为关联的信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
这一过程在幽默言语的解读中尤为重要。
幽默言语往往包含了言外之意和意外之情,这些都需要听话者通过关联理论中的推理机制来解读。
在幽默言语的生成过程中,说话者会利用语言中的模糊性、双关性等特点,创造出一种与常规语境相悖的语境,从而引发听话者的认知冲突和好奇心。
这种认知冲突和好奇心就是幽默产生的关键。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幽默言语的解读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识别阶段,听话者需要识别出幽默言语中的字面意义和非字面意义,理解说话者所创造的特殊语境;其次是推理阶段,听话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逻辑推理能力,寻找与特殊语境最为关联的信息,从而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和意外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听话者的认知能力和语境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听话者需要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才能识别出幽默言语中的特殊语境和言外之意;另一方面,听话者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语境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
关联理论为幽默言语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在这个框架下,幽默言语的生成和解读过程都被视为一种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语言交际行为。
以关联理论分析冷笑话的幽默
冷笑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幽默方式在互联网、电视、书籍上广泛流传。
冷笑话,即失败的笑话,是指笑话本身因为无聊、谐音字、翻译、或省去主语、不同逻辑、断语或特殊内容等问题,或由于表演者语气或表情等原因,导致一个笑话不能达到好笑的目的,较难引人发笑而被冷场。
不过,这并不代表冷笑话本身沉闷,相反,冷笑话是一种具有独特时代背景的新兴幽默。
冷笑话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叙事形式,即由说话人讲述一个故事;另一种是问答形式,机由说话人提出一个问题,由听话人回答,而这种形式的答案往往很难易正常逻辑猜测。
本文试从关联理论出发,分析冷笑话幽默的语用效果。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提出的,它是合作原则的发展,开创了交际学和语用学新的理论。
它的核心主要是:交际就是认知和推理的过程,是交际双方互明的过程,涉及说话人的明示行为与听话人的推理行为两个方面。
(一)明示行为
交际就是说话人生成一定的话语,并通过该话语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交际意图,并让对方获得该意图,这就是明示行为过程。
明示行为存在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信息意图是话语的字面意义或自然意义,而这些字面的意义或信息却是听话人推理的直接依据。
交际意图是与听话人的推理有关,说话人向对方表明自己有传递某种信息意图的意图,即隐含意义,以期待听话人对该话语加以注意。
(二)推理行为
即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明示语义信息对到对方的交际意图。
推理行为离不开认知环境和语境假设。
冷笑话的幽默
(一)关联度极低产生的冷笑话幽默
与普通的幽默不同,冷笑话常给人以无厘头之感。
如最为经典的一个冷笑话,“一直北极熊在发呆,实在无聊就开始拔自己的毛玩,一根、两根、三根……最后一根不剩,然后他说了一句话,请问是什么?答案:‘好冷啊!’”
说话人给出了“无聊”、“发呆”等信息,听话人根据这些信息以最大的关联性猜测并作出一些语境假设。
但显然听话人的假设与说话人的意图不一致,冷笑话的幽默就由此产生,但实际上,说话人本身的交际意图就含有误导作用。
人们又无法否认“毛
拔光了会冷”这一常识,因此产生了无厘头的幽默之感。
(二)结合常理而又违背常理的推理产生的冷笑话幽默
许多冷笑话中都结合一定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可又有意打破甚至违背常理,以产生笑点。
如:
夏日炎炎的一天,两只香蕉走在路上。
走在前面的香蕉突然觉得好热,他说,好热哦,我要把衣服脱掉。
结果他就把皮给剥掉了。
结果后面的香蕉就跌倒了。
“香蕉”、“跌掉”看似很合乎逻辑,可听话人仔细分析后便会发现这明显有悖常理。
香蕉本身不可能“脱衣服”“走”“跌倒”,而人可以完成以上动作,说话人将这二者混同起来,使听话人觉得似乎合理,又不合理,产生苦笑不得之感。
(三)借助于谐音或同音形式的推理产生的冷笑话幽默
这种形式的幽默通常会采用我们所熟知的词语、短语、歌曲等。
多出现于问答形式的冷笑话中。
如:
小白很像他哥哥,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真像大白。
狼、老虎和狮子谁玩游戏一定会被淘汰?狼,因为:桃太郎(淘汰狼)。
忘情水是谁给的?答案:啊哈。
(“啊哈,给我一杯忘情水”《忘情水》刘德华)
说话人的明示行为中给听话人提供的推理依据很少,但听话人根据先前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和家人,说话人期待的交际意图是借助于谐音或同音的形式推理得出的,这往往出乎听话人的意料。
(四)对明示行为中信息意图的推理所产生的冷笑话幽默
在叙事形式的冷笑话中,存在一种有说话人讲述一段对话的冷笑话类型,对话中的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交际内容,抓住明示行为中的信息意图,了解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自然意义,却忽视了说话人期待的交际意义和关联信息,使交际中断,由此产生令人“冷”的笑点。
如:
有一天有个老婆婆坐车。
做到中途婆婆不认识路了,婆婆用棍子打司机屁股说:
“这是哪儿?”司机:“这是我的屁股。
”
以关联理论中的明示行为和推理行为分析了冷笑话的幽默及冷笑话幽默产生的原因。
冷笑话中包含着许多语用知识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