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 格式:ppt
- 大小:755.50 KB
- 文档页数:11
马原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1)社会根源: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首先是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社会一面是财富积累,另一面是贫困的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其次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思想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给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们求索时代课题提供基础。
2.如何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连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作用。
4.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本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这一原理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和主导地位。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和进步往往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无论是在农业社会还是在工业社会,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斗争,改变了社会的面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意味着人民群众具有决定历史走向的能力和权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进的步伐。
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决策和变革往往是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意志的体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的核心是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
人民群众是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他们具有改变现实、创造未来的能力。
正是人民群众的努力和创造,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还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变革具有重要启示。
它告诉我们,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社会变革的方向和目标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依归。
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个领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主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寻觅社会的真谛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各种精神方面的总称。
哲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要求一切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b.突出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两大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2.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哲理二: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所有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农村三权分置等)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时,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二孩政策、政府机制改革、法律、文化体制改革、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和修改等)。
三、社会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矛盾的不断解决。
3.不同社会解决基本矛盾的方式不同: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的方式。
4.社会主义改革①性质: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原因: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③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④作用: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四、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哲理三: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大题攻略14 非选择题对“社会历史观”的考查1.[2023辽宁节选,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筚路蓝缕破茧成蝶】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建的南京长江大桥突然遭遇国外钢材断供。
①面对桥梁钢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炼出我们自己的“争气钢”,并将自主研发桥梁钢的任务交给鞍钢。
②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鞍钢集结全厂力量开展技术攻关。
技术人员根据钢材用途的特殊要求,研究并确定桥梁钢的强度、韧性等各项参数,以及碳、锰等元素不同占比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一定含量的碳和锰能够提高钢材的强度和硬度,但当它们的含量超过一定比例时,会带来钢材塑性、韧性等性能不同程度的下降。
③技术人员经过不断对比、调整,确定钢材的屈服强度、化学成分及配比。
④与此同时,他们对生产环节也进行了技术改造,结合一线工人的实践,通过大量实验、反复测试,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了研发的成功。
工人们日夜奋战,在短时间内生产出了“争气钢”,满足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需要,填补了我国建设大跨度桥梁钢种的空白。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阐述鞍钢人在桥梁钢研发生产过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
解题过程审设问析材料信息①:面对桥梁钢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鞍钢人承接了自主研发桥梁钢的任务。
调用知识: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信息②③④:鞍钢集结全厂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取得研发成功,生产出了“争气钢”。
调用知识: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组答案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面对桥梁钢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鞍钢人承接了自主研发桥梁钢的任务,并取得圆满成功。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鞍钢集结全厂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技术人员不断对比、调整,对生产环节进行技术改造,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了研发的成功;在新技术的指导下,工人们日夜奋战,在短时间内生产出了“争气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