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8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藻类研究进展董云仙【摘要】The research results of algae in the Nine Plateau lakes in Yunnan were reviewed.The quest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pointed out in respec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回顾了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藻类研究成果,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了藻类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藻类;研究进展;问题;建议;九大高原湖泊;云南【作者】董云仙【作者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 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污染过程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藻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自养生物,在35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就已经出现,在以后长达 10亿年的时间里,它们几乎统治了整个地球表面。
虽然历经了 35亿多年的沧桑巨变,但到目前为止,藻类仍然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生存最成功的生物类群之一。
藻类形态多种多样,大小悬殊,一般肉眼不能看到,但微囊藻大量繁殖时,其群体可达1500μm,悬浮于水柱中肉眼可见。
藻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水中的无机物合成蛋白质、脂类、糖类及其他化合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基础。
藻类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生长繁殖速度快,在湖泊生态系统中,不仅决定着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的基本概貌,也决定着湖泊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速率,还对湖泊理化环境和水质状况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藻类种群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对于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
我国地貌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体,形成巨大的地形阶梯,这种地貌特征及其诱导的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湖泊在空间分布上,显示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成层格局。
洱海保护征文洱海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州境内,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
它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而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多年来的不良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洱海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和质量下降的问题。
因此,洱海保护至关重要。
首先,由于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和人类的不当行为,洱海的水质已经严重受到污染。
大量的旅游废水和农业污染物排放进入湖泊,导致水质下降。
这对洱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需要加强环保意识,推动旅游业发展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友好实践,减少对洱海的污染。
另外,非法捕捞和乱捕滥猎现象也对洱海生态产生了严重破坏。
一些人为获利和满足个人需求,捕捞和猎杀洱海中的鱼类、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洱海的生态平衡,还威胁了一些物种的生存。
我们应该加强对非法捕捞和乱捕滥猎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以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
此外,过度的土地开垦和水资源开发也是洱海面临的重要问题。
过度的人类活动导致湿地的减少和水源的枯竭。
我们需要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限制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
保护湿地和水源的重要性不能忽视,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湿地,确保洱海的水源充足。
最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对洱海的保护非常重要。
教育公众关于洱海保护的重要性,让人们了解到他们个人行为对洱海生态的影响。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倡导人人从自己做起,采取具体行动来保护洱海。
总之,洱海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保护。
只有加强法律监管、推动环保行为、加强宣传教育、限制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等多种措施相结合,才能实现洱海的持久保护。
每个人都应该对洱海负起责任,共同努力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洱海是我国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中国南方著名的景点之一,被誉为“云南之魂、滇南明珠”,是云南省的旅游名片之一。
其美丽神奇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和探访,成为了云南省最受欢迎的旅游地之一。
它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东西长40千米,南北横20千米,水域面积344平方千米,是一个汇聚雪山融水、溢流昆明湖泊、蓄洪灌溉、丰富渔产、独具魅力的天然大水池。
洱海湖岸较长,因而大多数地方都会出现良好的湖景。
洱海的美丽在于天然在湖泊中的特别地位,湖区周围群山峭壁、苍松翠柏、碧桃红杏,与洱海的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相映成趣。
洱海四周环绕着云南的原始民居、村镇,那里有“白族小镇”的感觉。
洱海是云南省具有文化和历史深度的地方之一,其丰富的民俗文化与白族传统民居和纳西民俗文化相映成趣,这种融合是其他旅游地很难比拟的。
在阳光下,洱海的湖水显得动感十足,深潭似一面天空的渐变,湖心是以中国蓝可爱的清晰色彩深色梦草,秒秒针活动落泡都是烟袋蓝与宝石绿的跳跃颜色。
在洱海的湖畔,有着众多的茶馆、饭店、客栈,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云南特色美食,如云南过桥米线、火把节烤肉、滇味烤鱼等。
洱海还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它的水域能够提供国家、地区的灌溉用水和实现水资源调节的目标。
同时,洱海的湖区还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重心。
多年来,各地政府和保护组织一直在努力保护洱海的生态系统,使这座美丽的湖泊得以长久地存在。
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同时也可以体验到人文之美。
洱海的原始民居和村镇向我们展现了白族传统的风俗文化。
这些美丽的村庄和古老的民居是洱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洱海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记忆。
洱海是一片美丽的土地,这里的美景千姿百态,让人流连忘返。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来到洱海,感受这美好的大自然和人文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座美丽的湖泊。
心中的圣湖——滇池作文800字_高三作文心中圣湖——滇池作文800字大庆实验中学高三(29)班李颖超2012年暑期,我有机会游览了云南滇池。
高原无海,高原人却向往海,因此高原人将湖称作“海”、“海子”。
然而被称作“云贵高原上一颗明珠”云南滇池,以其湖面浩淼有了海风貌,却既不叫“海”,也不叫“湖”,而是叫“池”,是高原上圣洁池。
滇池,她既有海壮阔,也有湖秀美,她是云南母亲湖,她是我心中圣水湖…“滇池,又名昆明湖,位于云南省省会昆明市西南面,是典型高原湖泊,海拔1886米,它是由古代发生地质断层陷落而形成,是全国著名高原淡水湖。
”滇池延绵湖岸线周围,分布着众多自然村落,我随处能看见村庄,村庄里晾晒鱼网,以及村里渔民打鱼晚归情景,“他们生活可真随遇而安”我在想。
那天中午阳光明媚,(高三作文)晴空万里,湛蓝天空中飘着大朵大朵白云。
我们由滇池边大观公园大观楼一侧乘船入滇池。
游船缓缓驶离湖岸,继而加快速度。
滇池,天与水相接,水天一色;水面满满,仿佛要漾出地平线;极目远望,白茫茫,分不清水、天、山;近看浮光若金,刺人眼。
游人们都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竞相拍影留念。
我更被这壮丽景色所吸引,身后大观楼离我们渐渐远去,变成了一道风景。
船划过水面,荡起涟漪与散射阳光相撞,折射出各种光圈,五光十色,十分迷人。
我完全置身于巨大水球当中,感畏滇池神圣,那一刻,我心灵不带一丝尘埃,仿佛就是一个圣女,融入滇池这浩淼、圣洁、壮观“天湖”。
右前方是傍水而依西山,连绵西山像一个睡美人,身着绿色衣裙,在云雾缭绕白纱映衬下含羞带笑。
泛舟湖上,水天一色,山光波影,真切体会了浑然天成超然境界。
傍晚时分,沿湖村庄袅袅升起了炊烟,渔船争先恐后往回赶。
船头和船尾都尖尖,又窄又长小船里摆着几篓收获。
船行靠撑篙,长长竹篙比小船还长很多,渔民撑船技巧相当娴熟。
渔妇头上都戴斗笠围头巾,她们撑船也不输给男,比赛似,你追我赶,飞快行驶。
头顶一群群白色鸥类水鸟忙碌地飞着,好像要寻机抢吃船上小鱼儿,或者在庆贺渔夫辛劳一天收获。
滇山滇水滇山滇水西南边陲,彩云之南,天高地阔,色彩斑斓。
云南的国土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人口4570万,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
更有赏不尽的四季美景,唱不够的八方赞歌,道不完的民族风情,成为无数流浪心灵渴望的栖息之所。
去年秋,我第三次到云南,从昆明到丽江,到迪庆(香格里拉),再回昆明,又到石林,首赴宜良。
与前两次感受较深的少数民族风情不同,这一次,感受更深的是自然风光,是滇山滇水之美。
云山怒水——虎跳峡9月19日,晚22时33分,从昆明到丽江的火车启动了。
次日清晨7时,抵达丽江。
天色蒙蒙,玉龙雪山被阴云笼罩,不露真容。
在城边的一个饭店用过早餐后,大巴就载着我们,前往香格里拉(中甸)。
出了丽江城,就是玉龙县境内了,214国道,大约跑了40公里,车子开始滑行下坡,约10分钟,看到一条大河,从正面远处迤俪游来,是金沙江!回望右首处,有一块指示牌——“万里长江第一湾观景台”。
这可是我期待的大景观呀。
导游说时间紧,明天返程时再看吧。
沿着金沙江,车子又跑了约10公里,跨过一座大桥,过了江,进了迪庆州境内,沿江再跑了10多公里,在一条支流处拐进入一个山坳,有大片的楼房,是虎跳峡镇(以前名桥头镇)。
继续前行,如雷贯耳的虎跳峡,期待已久的虎跳峡。
虎跳峡分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3段,我们的游程安排是上虎跳,主要景观是“峡口”和“虎跳石”。
旅游车驶离虎跳峡镇9公里,在临峡一侧山坡稍缓的停车场停下,宽阔的了望观景台,江峡边修建了环行观光木栈道,一下一上,1100个台阶,峡谷另侧,是丽江玉龙境内,沿江临水,建有一条简易的观景公路,贯通全峡。
虎跳峡是一条举世闻名的大峡谷,以奇险雄壮而名列世界峡谷第8位。
吾观虎跳峡,一险在于山。
峡口江面海拔约1800米,江岸两峡,高山对峙。
南岸玉龙雪山,主峰海拔5596米,临峡山体陡峭,山腰怪石嵯峨,山脚几近直壁,直插江底。
北岸哈巴雪山,主峰海拔5386米,峥嵘突兀,山腰间有台地,山脚为陡峻悬崖。
石屏异龙湖生态养殖浅析[摘要] 2008年—2011年异龙湖连续四年进行生态养殖,利用食物链的关系,投放水体生态中的高级消费者—鲢鳙鱼,进行物质转换,把湖中的富营养物质氮、磷等转化成人类所需物质带出湖外取得较好经济、生态效益。
[关键词] 生态;养殖;鲢鳙鱼1.基本情况异龙湖面积46500亩,位于石屏县城东部,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淡水湖之一,海拨1414.2m,位于东经102°30′-102°37′,北纬23°39′-23°42′,属珠江水系,平均水深2.75m,最大水深6.55m,畜水量约1亿m3,属典型的浅水性湖泊,在石屏的渔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是鱼类生长栖息繁殖的天然场所,随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发展,异龙湖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破坏,20世纪80年代中期,异龙湖水体由三类逐步兑变为劣五类,生态多样化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形成富营养化,浮游生物大量生长繁殖,蓝绿藻水华泛滥。
为保护渔业水域环境、促进异龙湖渔业生产的发展,改善异龙湖水质,修复异龙湖生态,从2008年开始,石屏县实施了异龙湖生态养殖。
2.生态养殖的目的异龙湖生态养殖的目的,旨在通过增殖水体生态系统中高级消费者—鲢鳙鱼,有效消耗因水体中富余氮、磷等物质而大量产生的初级消费者—藻类,通过水体中物质能量的转换,利用生物间食物链的关系,把水体中富余的物质转化成人类所需物质—鱼类而带出湖外,据中科院太湖所治污经验,鲢鳙鱼对蓝绿藻的有效利用率为30%~40%,生长一kg鲢鳙鱼能消耗兰绿藻25~30kg,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改善异龙湖生态环境,使异龙湖经济、生态双丰收。
3.组织措施(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强化对异龙湖的渔政管理,认真执行《渔业法》和《异龙湖管理条例》。
(2)分片管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把异龙湖分为东南西北四个片区,设置四个管理站、抽调相关单位和沿湖乡镇人员9人参与管理,聘请沿湖渔民50人为协管员协助管理。
扮靓九湖——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10周年纪实
郑劲松;陀正阳;程伟平;张召文
【期刊名称】《环境保护》
【年(卷),期】2009()21
【摘要】云岭高原上的九大湖泊是云南生态环境质量的晴雨表。
九湖水环境质量事关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关云南改革开放的形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指导下,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各界群众,戮力同心,展开了对九湖的保护治理。
【总页数】3页(P55-57)
【关键词】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云南;生态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经济社会;改革开放;国务院
【作者】郑劲松;陀正阳;程伟平;张召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4;X52
【相关文献】
1.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资金保障机制研究 [J], 孔燕;苏斌;李建平
2.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召开——徐荣凯强调,要充分认识九大高原湖泊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信心,落实责任,坚决完成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的目标任务 [J],
3.云南:切实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 [J], 高原
4.云南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 [J],
5.云南省持续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藻类研究进展
董云仙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回顾了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藻类研究成果,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了藻类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总页数】8页(P1-8)
【作者】董云仙
【作者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 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污染过程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
【相关文献】
1.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浮游动物研究进展 [J], 董云仙
2.贵州高原湖泊——红枫湖浮游藻类和有毒藻类的初步研究 [J], 谢海深
3.云南高原湖泊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分布 [J], 裴国凤;刘国祥;胡征宇
4.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域面积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吴阳;吴雯雯;刘春旸
5.云南高原湖泊湿地湖滨缓冲带恢复研究
——以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J], 李秋洁;马国强;余刚;王德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红河州高原湖泊水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云南红河州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区,以其壮丽的高原湖泊而闻名。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探索水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云南红河州的高原湖泊。
该地区有许多湖泊,包括大海、小海、滇池和元谋湖等。
这些湖泊被山峦环绕,水面湍急,水质清澈。
它们是许多鸟类和动物的家园,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然而,随着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湖泊的水质出现了很多问题。
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这些农业废水流入湖泊,造成水质恶化。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也对湖泊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回复的破坏。
此外,过度捕捞和乱砍滥伐也破坏了湖泊周围的森林和湿地。
为了研究云南红河州的高原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家们采取了多种方法。
他们首先对湖泊的水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监测。
通过测量水中的溶解氧、氨氮、硝酸盐和有机物等指标,他们能够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和水体污染状况。
此外,他们还对湖泊周围的土壤和植被进行采样,以了解湖泊周边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在了解了湖泊的水质问题之后,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他们提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的方法。
此外,科学家们还提出了湖泊养殖业的规范化管理措施,以避免养殖废水污染湖泊。
关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科学家们建议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确保废水经过处理后才排放到湖泊中。
除了限制污染源的排放,科学家们还研究了湖泊水质恢复的方法。
他们发现湖泊中植物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有害物质,净化湖泊水体。
因此,科学家们提倡湖泊周围的植被保护和恢复,以增加湖泊的自净能力。
同时,他们还研究了引入适合湖泊环境的外来物种,以增加湖泊的生物多样性。
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湖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湖泊的水循环、水量变化和水质变化等问题,制定了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
【年(卷),期】2007(26)4
【总页数】1页(P34-34)
【关键词】高原湖泊;云南;中国西南地区;滇池流域;人口密度;湖泊面积;流域面积;平均水深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4
【相关文献】
1.论云南高原湖泊环境整治与湖泊旅游开发的互动机制 [J], 赵敏燕;蒙睿;董文渊
2.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召开——徐荣凯强调,要充分认识九大高原湖泊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信心,落实责任,坚决完成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的目标任务 [J],
3.两个相连湖泊的微生态系统——云南高原湖泊中浅水的星云湖和深水的抚仙湖研究 [J], 大久保贤治;熊谷道夫;坂本充;宋学良;张子雄
4.湖泊保护治理经验分析——以云南省9大高原湖泊为例 [J], 王毅
5.基于旅游调控规划的湖泊旅游环境评价研究——以云南高原湖泊为例 [J], 李松志;李源;陈烈;肖佑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流“绿肺”系统在云南高原地区九大湖泊治理中获得成功欧阳志
【期刊名称】《工业水处理》
【年(卷),期】2004(24)11
【总页数】1页(P65-65)
【关键词】河流;湖泊治理;自净;固体垃圾;湖泊污染;人工湿地;天然湿地;组成;外层;吸附器
【作者】欧阳志
【作者单位】本刊通讯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4;X143
【相关文献】
1.喀斯特高原地区人工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初探——以红枫湖、百花湖为例 [J], 杨飞;支崇远
2.湖泊治理:从“工程治污”到“综合治理”——云南洱海水污染治理的经验与思考 [J], 项继权
3.两个相连湖泊的微生态系统——云南高原湖泊中浅水的星云湖和深水的抚仙湖研究 [J], 大久保贤治;熊谷道夫;坂本充;宋学良;张子雄
4.环保法在保护治理高原湖泊中存在的立法缺陷及完善的思考——以云南大理洱海的保护治理为视角 [J], 罗金洪
5.湖泊保护治理经验分析——以云南省9大高原湖泊为例 [J], 王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14视 界 SHI JIE摘要:云南高原湖泊拥有非常独特的生态价值,而近些年随着环境污染情况逐渐加剧,致使湖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湖区的长期发展,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协调是当前所需要攻克的难关。本文就云南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相关内容出发,探讨可持续发展相关策略。关键词:高原湖泊;可持续发展;保护治理
李军杰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与云南省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
作为我国典型的内陆多山省份,云南境内有90%以上为山地覆盖。云南省境内拥有大量高原湖泊,基于这些湖泊可以用于蓄力发电、调节水资源、绿化环境、气候调节以及水产养殖等,是云南省重要自然资源,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高原湖区频繁受到各种破坏,对湖区生态带来严重伤害,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故针对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与可持续 发展战略探究十分必要。一、高原湖区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一直以来,随着湖区经济模式的诞生,促使湖区周边人口急剧增加,人们在利用湖区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与治理,致使湖泊所具备的的功能逐渐下降,湖泊及其周边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水体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加快;周边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可使用土地减少等等。除此之外,因湖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当地百姓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地方政府及湖区民众都迫切希望经济得到有效发展。这也就构成了当下湖区经济发展与湖区生态可持续性的矛盾,长期的经济落后使得人们希望可以大力发展经济,而经济的代入则势必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破坏,继而难以维持当地经济的长期高效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此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湖区的总的水体质量开始出现明显的浮动,水质下降较快。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是影响经济更快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当前高原湖泊等的管理依然是“统一与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形式,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国家与地方之间相互分割,各个部门之间也大都各自为政,这样的合作管理模式严重影响湖区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不利于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二、湖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讨(一)可持续发展机制高原湖区周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也更加充分的表明了湖区经济的发展模式应采取适当的开发而不应当为完全保护形式,唯有通过开发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才可以真正意义上确保高原湖泊现有环境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基础下,经济与生态之间的互相协作,最终实现湖区生态的可持续以及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维护加强生态基础建设与环境保护,有利于改善资源侧的供给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构建有利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切实合理的环境保护可以有效的降低经济发展对于当地湖区生态环境的压力与破坏,提高生态环境对于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有效减少经济与社会的成本支出,改善当地发展品质与效益。同时,相关部门还应积极落实沿湖截污相关工程,建设拦砂坝以及沿湖人工湿地等措施,依据治湖先治山、治山先治草等形式,最终实现清水入湖。除此之外,还应当注重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依托科技实现对环境的污染治理以及保护,对当地湖区构建水质变化档案,对湖区水质进行动态周期性的监控,对于影响水质的因素加强监管,确保湖区水质的稳定性。(三)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参照生态经济的规律,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再构造,从而突出特色,发挥其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较高发展前景以及高附加效益的优质种植业,林果业等。注重针对湖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管控措施,逐渐提高湖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水平,继而不断促使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发展,避免切忌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湖区生态产生其它影响。此外,对于湖区周边工业经济也应当进行一定的结构调整。对于工业生产应当积极应用高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科学化生产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经济再造升级;基于改造升级以及强化管理等措施,提高企业的清洁生产效力;积极宣传推广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以及污染治理,将不存在污染、高新技术以及知识型的企业作为湖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选择方向,积极落实农产品加工、医药业等相关无污染企业的落地;对于生产效力较低、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则应当逐步将其退出市场,对湖区周边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调节,提高整体工业素质以及资源配置等效益。(四)提高城市建设,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在对高原湖泊进行保护治理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城区空间规模的控制,尽量选择距离湖泊较远的山丘作为发展区域,尽可能的降低对湖泊周边生态影响。基于旅游产业从衣食住行等多个角度构建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设施以及娱乐区域,对当地房地产经济进行适当的开发,对绿化体系进行完善与重建,逐渐形成山水相伴,湿地相连以及环湖分布的群落社区架构与高原湖泊山水城市布局。三、结束语高原湖泊对于当地生态平衡的调节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等具有重要意义,而近些年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云南省大量高原湖泊得到开发与商业利用。但随着旅游经济热度的持续,大量的人口涌入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破坏等情况,同时经济制约等因素也逐渐凸显。为了实现湖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基于有效措施进行管控治理。对于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就湖区生态特色构建完善的保护举措,针对湖区周边农业以及工业等经济模式,进行有效治理。尽量避免污染型企业以及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存在,尽可能发展绿色产业,退耕还湖,修复湖区周边生态,最终实现高原湖泊生态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学院 2010环境科学 1 / 8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的形状与湖泊流域范围社会经济条件及污染的相关性探讨 瞿长波 (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2010环境科学)
摘要:通过对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的斑块面积和斑块周边长度的确定,进而得知湖泊的形状系数,通过推导得出湖泊的形状(理论形状)与实际湖泊形状的对比,水质类别对比,深入探讨湖泊流域范围社会经济发展利弊条件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并对流域范围发展与环境保护提出可行性意见或建议。
关键词:九大高原湖泊 形状系数 水质类别 社会经济 环境污染 保护建议 1 引言:从景观尺度而言,景观中的斑块形状多种多样。而斑块的形状有时景观空间结构的重要特征,对原生生境与生境资源的经营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斑块形状的测度,我们可以根据形状和功能的一般原理,进行景观的开发和抚育,并给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污染防治做出指导。通常描述斑块形状特征的指数主要有类斑形状指数、类斑近圆指数、类斑方形指数和类斑分维数等。下面通过类斑形状系数来陈述九大高原湖泊的周边概况,并对流域经济条件与污染相关性进行探讨。
2 原理方法及相关数据统计 2.1类斑形状系数原理和方法 2.1.1 原理:类斑形状系数值说明某一斑块周边长度与同该斑块面积相等的圆的圆周长之比,比值为1,圆形,比值愈大说明斑块周边愈发达;比值>1为长条形湖泊。 2.1.2 方法:
—类斑形状系数;=3.141592653≈3.14;L—斑块周边长度;A—斑块面积。 2.2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相关数据统计 2.2.1周长和面积 表1周长和面积统计表 抚仙湖 星云湖 杞麓湖 滇池 阳宗海 洱海 异龙湖 程海 泸沽湖 面积A(Km2) 216.6 34.329 37.26 309 31.13 251 43.45 74.6 57.7
周长L(Km) 93 36.3 32 163.2 34 129.14 62.9 45.1 50
2.2.2湖泊类斑形状系数计算 资源环境学院 2010环境科学 2 / 8 表2 类斑形状系数 抚仙湖 星云湖 杞麓湖 滇池 阳宗海 洱海 异龙湖 程海 泸沽湖 类斑形状系数S 1.261 1.236 1.046 1.852 1.216 1.626 1.904 1.042 1.313
2.2.3湖泊水功能状况 表3(2006、2009、2012)三个等距年湖泊水功能类别状况 抚仙湖 星云湖 杞麓湖 滇池 阳宗海 洱海 异龙湖 程海 泸沽湖
2006 Ⅰ Ⅴ 劣Ⅴ 草海劣Ⅴ、外海Ⅴ Ⅱ Ⅲ Ⅴ Ⅲ Ⅰ
2009 Ⅰ Ⅲ Ⅲ 草海、外海均是Ⅴ Ⅱ Ⅱ Ⅲ Ⅲ Ⅰ 2012 Ⅰ Ⅲ Ⅲ 草海Ⅳ、外海Ⅲ Ⅱ Ⅱ Ⅲ Ⅲ Ⅰ 3 各大高原湖泊系统分析 3.1 抚仙湖 3.1.1 简介 抚仙湖位于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60多公里。抚仙湖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形如倒置葫芦状,两端大、中间小,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浅,中呈喉扼形。湖面海拔高度为1721米,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容积为206.18亿立方米,仅次于滇池和洱海,为云南省第三大湖。湖水平均深度为87米,最深处有157米,湖容量达189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的水量,6倍的洱海水量,深度和蓄水量是云南省第一大湖。除东北长白山火山口湖——天池外,抚仙湖又是我国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 抚仙湖水的补给除靠雨季四周沟溪汇集外,湖岸周围还有大量的地下泉水涌出。抚仙湖水清澈纯净,透明度平均为8米,最大可达12.5米,是我国内陆淡水湖中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居云南省湖泊之最。 3.1.2 形状分析 抚仙湖从地理位置来看,是一个南北走向的湖泊,处在南北走向的深大断裂带上,是由于断层溶蚀而形成的,其形如倒葫芦状,因此造就了它特有的优势。由类斑形状系数看,其变化在1-1.5之间,因此也不是理论的近圆湖泊,说明它存在着一定的边缘效应,且中间狭小的喉扼形处,边缘效应往往大于内部效应,存在过滤和选择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生物的习性方面,如陆生动物,水生动物,两栖动物,由于吼口的选择,适应性强的留下,而不适应的会被淘汰或是原路返回,退到属于自己的生境中,这样对物种就进行了一次筛选。由于在喉口位子边缘效应较大,所以受到外界的干扰也比较频繁,但由于这里物流、能流交换频率高,因此外界的干扰作用强度大但效果不一定明显。北边宽而深的尾部,由于内部相对稳定,身存空间也较发达,物种对生境的物质需求能够满足,对生物的供养数目会增多,由水面至水底物种类型和物种数目会出现递减的情况,物种类型也会发生改变,因为不同物种之间对光因子、温度因子、溶解氧等的需求不同而资源环境学院 2010环境科学 3 / 8 存在本质的差异。由于内部的稳定性大于外部效应,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不是很高,并不是物种多样性的最佳保育场所,但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和稀释,是其水质良好的原因之一。 3.1.3 流域范围社会经济与污染分析 对于抚仙湖流域的经济发展,其最重要的是抓住水质和地理位置的景观优越性是比较重要的,首先,由于湖盆地带水肥条件好,利于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如花卉种植和蔬菜、粮食种植业等。其次,水质的优越性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绩优条件,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需求发展水产养殖,也可以作为鱼类幼苗的培育场所等。另外由于水质和地理的综合优越性,发展旅游业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策略,抚仙湖距省会昆明较近,国际上往来的游客众多,抓住这样的机会发展旅游业,会带动当地的服务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如独具当地特色的澄江藕粉。因为这些区域的优势,同时也给抚仙湖的水质保持和污染防治带来了很多的苦难。 通过表3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抚仙湖从2006年到2012年都保持着Ⅰ类水质,从数据上来看,这样的成果还是比较可观的,但是近些年来对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加大,确实对局部水质造成了影响。首先,是由于湖泊自身的性质决定,湖泊形状狭长,边缘效应突出,跨域区域较多,边缘的污染源分布零散且多,对边缘水质的影响较大。并且湖泊储水量大,换水周期长,污染物质进入后很难在短时期内交换、更新,导致污染物质排放较严重的地方,水质有变坏的趋势。其次,湖岸带上旅游业的发展,客流量较多,服务业也随之发展较快,因此对水质的保持是比较困难的。另外由于湖泊周边面山为山地地貌,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汇入,对水质的保持更是困难。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稀有的优越水资源要更加重视,加大环保力度。 3.2 星云湖 3.2.1 简介 位于江川县城北1公里处,与抚仙湖一山之隔,一河相连,俗称江川海。星云湖古代称“星海”,唐代称“利水”,俗称“浪广海”、“江川海”。星云湖因夜间星月皎洁,银河照映湖心而得名。星云湖——是由断层形成的湖泊,主要是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结果,第四世纪晚期,云南高原不断运动,因其底断裂及断裂的强烈运动,致使夷平面解体在江川、澄江、华宁及周围新断裂沿线,局部拉张了断陷盆地出现沼泽、湖泊环境。 星云湖南北长10.5km,东西平均宽3.8km,最宽处2.3km,湖岸线36.3km,总面积34.71km2,平均水深7m,最大水深10m,透明度1.5m。目前湖水已为3级,属营养性湖泊,是发展水产养殖的天然场所。 3.2.2 形状分析 星云湖从所处的地理位子看,主要位于江川县城城郊,也是南北走向的长条形湖泊,类斑形状系数约为1-1.5,由此可以看出,此湖泊内部效应弱于边缘效应,边缘较为发达,因此受到边缘干扰较为突出,由此它的污染大部分也是来自边缘的影响。 3.2.3 流域范围社会经济与污染分析 由表3 ,2006、2009、2012三年的水质变化可以看出,水质还是相对有了好转,但还是处于Ⅲ类水质,属于富营养湖。因此这样的湖泊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
的索饵场,也因这样的渔业条件为江川的经济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或是对其他的行业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旅游业(江川县湖滨公园,总面积为180亩,分接待区和游乐区、集散区两大部分。接待区以建设度假村为名;游乐集散区1986年建设,总面积60亩;近年建筑的阳光资源环境学院 2010环境科学 4 / 8 海岸;生态旅游度假村等)、服务业(度假山庄、小吃、旅馆等)和特色产业(每年一度的开渔节、石锅鱼节等),这些产业的发展确实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也促使了污染的加剧。 对于污染而言,其实最主要的也还是要从湖泊的自身状况来说。首先,星云湖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后形成的湖泊,处于低洼地带,是一个汇水湖盆,加之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周边工业的推入,所有的污染物质随水流最后汇入星云湖,且湖泊原来是一个进而不出的半封闭体系,由于2010年出流改道工程的设置后,才促进了星云湖的水质净化,也起得了可观的效果。其次,星云湖的纳污容量小,这是由湖泊自身的条件决定,并且储水量小,稀释扩散能力差,自净能力弱,加之营养物质丰富,藻类繁殖旺盛,水中氧平衡被打破,导致生境恶化。最后,由于受边缘效应较强,与湖泊周边的生境破坏有直接的联系,湖滨带的旅游业、服务业也不同程度的加剧湖泊富营养化。所以出流改道工程比较实用的,一是促进了抚仙湖的水循环,缩短了换水周期;二是带动了星云湖的换水,最终促使星云湖水质向良性发展;三是使水量得到了相对平衡的分配,促进了水流区域的生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3.3 杞麓湖 3.3.1 简介 杞麓湖距离通海县城1.5公里,与秀山紧密相连,又称通海湖,属南盘江水系,湖泊形似四边形,浅水型封闭湖泊,地处云南“山”字型构造的通海弧前弧顶端;湖水量0.176亿立方米,面积25.98平方米;底质动植物死亡残体较多,平均淤积厚度每年0.014m。现湖底有6—7m厚的海泥草煤,湖中有四、五处自然产生沼气逸出水面;湖区无过境河流。 3.3.2 形状分析 湖泊的类斑形状系数为1-1.1,是一个近圆的湖泊,和简介中所述的四边形湖泊是不相违背的,可见其内部的条件是比较发达的,也是这样的发达条件促使了一个湖泊的退化,进入了发育后期,最终走向衰亡。 3.3.3流域范围社会经济和污染分析 杞麓湖离通海最近,通海是云南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地,因此蔬菜种植业比较发达。另外也是一个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这里还存留有一些当地特色的小作坊,这些都是通海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而蔬菜种植业则是这些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 从表3 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杞麓湖的水质一直都是不好,主要的影响因素也就是农业面源的污染,由于蔬菜的生产,过多的农药化肥没有被作物利用,最终随着汇水沟排入杞麓湖。其次,剩余的蔬菜残留物,肆意的堆放在沟渠,河道边,随流水一起带到了湖泊中,这样就导致了湖泊富营养化。除此之外,杞麓湖的排水口在湖泊底部,由于湖泊中的内部效应比较发达,生物量较大,过大的生物量导致种与种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每年死去的生物量就日渐增多,最后沉积于底部,导致排水口的流畅性降低,使湖泊的换水周期增长,湖泊水质变坏。现在湖泊周边的处理相对到位,所以水质有了一定的回升,但是湖泊仍处于发育后期,退化严重,还得加大治理措施。 3.4 滇池 3.4.1 简介 滇池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湖泊,曾被誉为“高原明珠”,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湖泊。湖泊面积3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深处为10米,蓄水量为12.9亿立方米。平均水资源量5.7亿立方米,属水资源缺少地区,且年际变化大,存在连续丰水、连续枯水长周期变化的特点。滇池分草海和外海,水质都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