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想象另一种可能 —— 评林怀民《高处亮眼》
- 格式:docx
- 大小:15.68 KB
- 文档页数:2
2023年初高中衔接散文示例与提分训练考点:1.赫尔曼·黑塞《水彩画》——依据文本内容分析作者的绘画创作观2.梁豪《看见阿尔山(节选)》——赏析语言特色3.刘亮程《春天的步调》——理论应用:“奔放而细腻”4.熊召政《谁持彩练当空舞》——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依据文本内容分析作者的绘画创作观语言特色3.理论应用:“奔放而细腻”4.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考点示例】一、赫尔曼·黑塞《水彩画》——依据文本内容分析作者的绘画创作观【考点解读】1.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2.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4.依据文本内容分析作者的绘画创作观二、梁豪《看见阿尔山(节选)》——赏析语言特色【考点解读】1.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2.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3.词语内涵——“看见不见”【考题对接】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5分)(1)春天的步骤.....:(2)藏埋..:2.试分析第⑦、第⑨两段蕴含的丰富情感。
(5分)3.有人评价刘亮程的散文“奔放而细腻”,请结合文章赏析这一特色。
(5分)4.试分析最后一段的艺术效果。
(5分)一、刘亮程《春天的步调》【答案】1.(1)春天的步骤:春天里的生命一半儿苏醒一半儿埋藏,保持着应有的迟缓。
(2)藏埋:担心西瓜被人摘走;希望这个生命是独独为我生长,只属于我的。
【解析】第一空结合文本“许多东西没有出来。
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
那些小虫子也是一半儿在漫长冬眠的苏醒中……即使早春的太阳再热烈,它们仍保持着应有的迟缓”可知“春天的步骤”指春天里的生命一半儿苏醒一半儿埋藏,保持着应有的迟缓。
第二空结合文本“这棵西瓜迟早也会被打柴人或动物发现。
他们不会等到瓜蛋子长熟便会生吃了它。
谁都知道荒野中的一棵瓜你不会第二次碰见。
我想了一个办法:在那棵瓜蛋子下面挖了一个坑,让瓜蛋吊进去。
2024年11月高三联考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黒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病虫害防治“包干制”通过科技创新与生产模式创新,形双重驱动的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趋势,彰显了促进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纳米农药研发与应用为发展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3年该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位列植保类首位。
该技术既解决了传统农药制剂因微粒尺寸大和分散性差导致的农药利用率低的难题,又保障了不同类型农药混配后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包干制”服务模式为发展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路径支撑。
传统农药从厂家到田间地头,全过程只是商品流通,缺少应有的技术服务。
“包干制”创新了农药经营体系,从“卖农药”变为“卖农药十服务”,提高了农药使用效率,为驱动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数字化管理助力病虫害防治环节技术服务的效果发挥、解决“包干制”服务模式监管困境。
“包干制”示范区的精准农业模式,采用人机结合、线上线下协同、多环节融合方式,实现了病虫害监测由“面”到“点”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线上”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到“线下”人员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服务落实,确保病虫害防治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林怀民意象类舞蹈作品研究林怀民,台湾著名舞蹈家、编舞家,云门舞集的创始人,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享誉全球。
他的舞蹈作品涵盖了多种题材和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意象类舞蹈作品。
本文将围绕林怀民意象类舞蹈作品展开研究,探讨其艺术价值和意义。
林怀民的意象类舞蹈作品主要通过借喻、象征等手法,将身体语言与精神内涵紧密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舞蹈意象。
这些意象既包括自然界的元素,如山、水、风、云等,也包括人性的探讨,如生、死、爱、恨等。
林怀民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深入挖掘和表现,传达出他对生命、自然和人类情感等方面的感悟。
林怀民意象类舞蹈作品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其中,借助自然意象是最为常见的手法。
例如,在《水月》这个作品中,林怀民通过身体与水相互映射,表现了水的清澈、柔和与流动。
在《云门五聚》中,舞者们用身体描绘出云彩的形状和动态,向观众展示了云的轻盈和变幻无常。
林怀民还经常利用身体语言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状态。
例如,在《生之响》中,舞者们运用强烈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林怀民意象类舞蹈作品的深刻内涵涉及多个方面。
其中,生命哲学是最为核心的主题之一。
林怀民通过自己的舞蹈作品传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例如,在《梦湖》这个作品中,林怀民将舞者们的身体与水相互融合,表现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变。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美好的赞美,激发了观众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林怀民的意象类舞蹈作品还经常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水月》和《云门五聚》等作品中,林怀民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除此之外,心灵探索也是林怀民意象类舞蹈作品的重要内涵之一。
在《生之响》和《风雷之谷》等作品中,林怀民通过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探寻了人类内心的奥秘和复杂性。
这些作品不仅让观众深入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启示人们要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福建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
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
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
王先需、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
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
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
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
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
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
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
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
”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
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
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
在细读式批评中,联系作家本人、社会背景,对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是有益而无害的。
山西省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测试卷(一)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上)高三质量监测暨零诊测试语文试题2024-08-11 08:18发布于:广东省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上的讲话中,中央领导人从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作了精深概括。
第一是延续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从未中断的文明。
不少学者指出,西方文明带有很强的断裂性特征,特别是近三百年来的西方近代文明,其与古典文明之间经历了长期的断裂。
反观中国,文明的传承绵延不绝。
正是这样一种文明的延续,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第二是创新性。
《礼记》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类似这样的论述还可以举出很多,旨在强调中华文明积极进取、追求创造的品格。
但是,中华文明的这种进取不会以损害全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不能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害或片面追求个人欲望为目的,而要在和谐融通中追求进取,在事态平衡中谋划创新。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第三是统一性。
董仲舒曾在《春秋繁露》中推举《春秋公羊传》所提出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夷夏观,不论哪个民族,只要接受了华夏礼乐文明,就当以华夏视之。
这是以文化而非种族为标准来区分夷夏,深刻展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统一性和包容性。
周秦汉唐,中国封建社会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富强,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此后历朝历代,官方无不尊奉中华始祖。
第四是包容性。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以“江海下百川”的宽怀心态对待本国文明和外来文明,不仅要“和而不同”,还要“求同存异”,注意不同文明在对立统一中的相互吸收和补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
传统文论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审美风范。
传统文论对文艺的本质进行了广泛深刻的讨论。
例如,就诗歌的本质而言,传统文论从伦理、教化、情感与心理等角度提出不同观点。
如西汉司马迁的“发愤说”,即“《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西晋陆机的“缘情说”,即“诗缘情而绮靡”。
这些都是基于扎实的文艺实践和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
这和西方文论中的类似思想,如柏拉图的“模仿说”、华兹华斯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等,可谓各有千秋,二者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对话、互补与交融。
传统文论在总结文艺创作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比如,王国维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主张诗人要对宇宙人生了然于胸,感悟透彻,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诗歌。
传统文论还对文艺批评提出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见解。
比如,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这句话强调文艺批评要“知人论世”,把作品与作家的人品、所处时代联系起来理解。
这与恩格斯提出的文艺批评方法十分契合。
刘勰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坚持文艺批评需通过广泛阅读作品来提高鉴赏力。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着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风尚。
不能将传统文论束之高阁,也不能照搬挪用,而应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地作用于当代文艺实践。
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时长:120分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
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年长,其余人如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胡适27岁,他们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也都很年轻。
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
“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2015年高考作文范文:从半高处去看世界【作文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要求: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范例】《从半高处去看世界》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的确,从半高处去看,是这个充满哲理与智慧世界的处世之道。
带上这句箴言上路,我们的人生将像午夜烟花般绽放出华彩。
从半高处看世界,上可以仰望最高峰。
最高峰是人生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那些具备鸿鹄之志的人,才能仰望,才能追求,才能成功。
在晚清那个动荡不安的黑暗年代,孙中山先生站在半高处,仰望着民主共和的这座高峰,树立“以改革发展为己任,猛力向前”的远大志向,并致力于成立兴中会、同盟会等进步组织,开辟出一道光荣而又荆棘道路,最终实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美好愿望。
试想,他若不是站在半高处,仰望民主共和的高峰,俯视中华九州大地,展望祖国灿烂的前程,又怎能实现推翻帝制,开辟新天地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繁荣,灿烂的明天,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从半高处看世界,下可俯视而添自信。
居高临下,玉树临风,虽然没有“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惬意与傲然,也没有“舍我其谁”的傲慢与自诩,但却因俯视低处,足以赢得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同时因为有高处在上,有追求的目标遥遥相望,吸引着自己去追逐求取,让自己更加脚踏实地,忘我地拼搏奋进。
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当天,朱棣文仍在教室中平静地给学生上课,喜获无数国际演员大奖的杜淳仍然不断坚持深造演绎,坚持把每一个戏份都演得淋漓尽致;克莱尔大赢家阿黛尔依然坚守忠于自己的内心....。
解密12 文学类文本群文阅读之双文短评(解析版)高频考点一双文本阅读双文本阅读是新高考一个重要的命题方向,它拓展了考查的广度和深度。
这类题一般是多文本阅读,往往文本二选文为文艺评论、纪实类作品或相关散文。
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要求在两个文本中辨析提取,比较整合,考查学生读写一体化的能力。
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
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6分)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6分)(1)双文本的含义两篇文本,可能是同一作者、同一本随笔集中的一篇随笔和一篇自评,也可能是有相同主题、类似写法、相同作者的两篇文章等。
一般来说,文本二的评论主体与文本一是有必然联系的,其评论要点可以在文本一中找到应证。
(2)探究双文本的方法①明确文本二文艺理论或批判的观点。
②化抽象为具体,依据文本二文艺理论或批判的观点的,去文本一寻找体现这个理论或观点的具体内容。
(3)答题步骤典例01(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真题)文本一:支队政委(节选)王愿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
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
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一定!”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
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
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
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临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核心模拟卷语文(二)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西方古典悲剧理论向来强调悲的纯粹性,注重维护悲剧“庄严的风格”。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代,悲剧一直被认为是“模仿伟大领袖”的高贵形式,而喜剧则被当作“模仿中等或下等人物”的低级体裁。
两者不仅在人物和题材上绝对不同,而且文辞风格相去甚远,悲剧崇高优美,喜剧幽默轻松。
但悲剧理论家发现:悲喜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上,很难将它们孤立开来。
这不仅因为“喜剧经常贯穿悲剧动作的轨道而不失其自主权”,而且因为“喜剧或许根本并不引人发笑,而某些悲剧却使我们发出歇斯底里的笑”。
尤其在现代,“可笑性与可悲性在不知不觉中向前流动而互相融合”,笑声与眼泪混在一块。
斯泰恩说:“无论生活或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喜剧的特征,都迫使我们认清悲剧感与戏剧感的血缘关系,认清泪和笑可以杂交繁殖。
”尤奈斯库说得更直白:“我觉得喜剧是悲剧性的,人的悲剧是荒唐的、可笑的。
”上述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当今戏剧舞台一大惊人变化,即:现代悲剧的意蕴常常以喜悲形式出现,人们得要从滑稽而风趣的喜悲性情境中寻求人类存在的悲剧境遇。
凡此证实悲剧范畴发生了一场革命,一场观念上的彻底革命。
它来自伴随工业革命和技术发展而带来的工作、家庭生活、价值观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具体说就是,20世纪以来,人们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混乱和非理性主义的世纪,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将人置于变化无常和寂寞孤独之中,与文明结伴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证明“在人类生活的深处存在天生的荒谬怪诞”,而19世纪以来考古学的发现和人类学的研究,使“近百年关于上帝、人性、社会组织及物质宇宙的观念,虽未完全推翻却已受到严重挑衅”,正像柯列根说的:“信念和价值既已崩溃而且变化,戏剧固定形式的明确界限也就随着模糊。
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陌生化”作为一种文学手法,讲求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事物进行一种复杂化、困难化的艺术手法来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拉开读者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人们摆脱在机械化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麻木感、功利和物化的束缚,恢复对事物的原初感受。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与“陌生化”理论的联系还不局限于此,它还走出了中国科幻小说一直以来执着言说的民族自身的文化衰落和复兴潜力的焦虑主题,从而突破了英美科幻小说视角中的“他者”形象,并激起了全世界读者对于地球未来的共同想象。
1.民族性:“陌生化”的形式架构与内容选择科幻小说多是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去看旧的世界,立足于未来、科技的想象世界,提供给我们更好地审视生活的角度。
但这种基于想象的科幻文学的形式架构,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只是将故事抽离现实世界,放置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去想象环境的变化会给我们及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变化,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在此过程中变与不变的思考。
因此,科幻小说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现实。
《流浪地球》呈现的就是这种“熟悉的非现实”,同时还透露出中国独特的民族特性。
带着整个地球“出逃”——中国的“家园”情。
中国人自古与土地、家园有着紧密的情感联结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着重体现出了中国人对我们生活的家园的留恋与难以割舍。
于是,《流浪地球》中面对太阳爆炸可能给全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危急情况,刘慈欣选择将故事设定为人类带着整个地球从太阳系“出逃”,带着地球共同寻找新的“家园”。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关乎于文化的表达――纯粹的林怀民台湾的林怀民率他的云门舞集藉北京国际戏剧舞蹈季之机,在国家大剧院表演了他于2001年创作的作品《行草》,他之后还创作过《行草2》和《狂草》。
不是要表示书法艺术,完全是藉中国书法的意趣来抒发他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认识,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文化表达。
文学家出身的林怀民自比舞蹈专业出身的同业者要深邃许多。
看他的作品,是可以撇开技术不言而完全进入到文化的高度去度量的。
《薪传》如此,《水月》如此,今天看到的《行草》更是如此。
林怀民搞得这是什么种类的舞蹈?现代舞?古典舞?传统舞?当代舞?似乎他本人对这个并不关心,因为对他来说,他只想凭借对于身体的发现和利用,来表达他的文化理念。
那么,他的舞蹈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理念?他的作品通篇传达出的是一种典型而成熟的“中国之美”,换句话说,他的作品传达出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气质和气韵。
泱泱五千年的历史,为世界文明孕育出了独特而生动的中国文化,这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奇观。
而如何用舞蹈艺术的形式来把这种抽象的气象表现出来,林怀民的《行草》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他借用中国书法的由头,从中国传统的肢体动作方式(如气功、武术、戏曲)中找寻到蕴涵着中国人体最高智慧的表达方式,并以艺术的表达把它们写意在舞台的空间,把一份深邃、神秘、空灵、沉实的文化感表达得十分到位,不得不让人钦佩他对中国文化参悟得如此之深,又表达得如此精彩。
看了林怀民的舞蹈,你会立刻觉得作为一种肢体动作表达方式的舞蹈艺术的伟大和高级,这与在大陆刚结束的CCTV舞蹈大赛形成鲜明对比。
蒯脚、骗腿、山膀、飞脚、云手、水袖、太极……这一系列典型的中国肢体符号被嫁接到他的整体动势中,看上去是那么得中国,那么得有味道。
“中国之美”体现在动态上、体现在运动方式上、体现在现场的气场中、更体现在对于材料的辨证处理上。
所谓辨证,这正是中国阴阳传统的集大成之身心智慧:动与静、快与慢、轻与重、个人与集体、现实与想象空间,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2024届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质量检测模拟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早在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主张“以大观小”之法。
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
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
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
“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西洋科学及数学上的透视法原理。
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但仍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
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
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
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
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联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
这确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境界的表现法。
西洋人曾说中国画是反透视的,他们不知我们是从既高且远的心灵的眼睛“以大观小”,俯仰宇宙。
早在《易经·系辞》里已经说古代圣哲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
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诗人对审美的俯仰观照由来已久,例证不胜枚举。
“俯”不但联系上下远近,且有笼罩一切的气度。
古人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
诗人对世界是抚爱的、关切的,虽然他的立场是超脱的、洒落的。
晋唐诗人把这种观照法递给画家,中国画中空间境界的表现遂不得不与西洋大异其趣了。
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
林怀民舞剧红楼梦舞评
林怀民舞剧《红楼梦》是一部将经典文学作品搬上舞坛的力作。
该舞剧以曹雪芹的巨著《红楼梦》为创作灵感,通过舞蹈展现了小说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纷繁复杂的感情纠葛以及贾家的兴衰。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林怀民的《红楼梦》舞剧进行舞评:
1. 舞蹈编排:林怀民巧妙地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转化为舞蹈动作,展现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恨纠葛。
舞蹈动作优美流畅,既体现了古典舞的韵味,又富有现代舞的气息。
同时,群舞部分的编排也生动展示了封建社会家族的繁荣与衰落。
2. 舞蹈表现力:舞者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表现力,将角色的情感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表现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冲突时,舞者们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份无奈与哀伤。
3. 音乐与视觉效果:舞剧的音乐与视觉效果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音乐既包含了古典的琴棋书画元素,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为舞蹈营造了独特的氛围。
舞台布景与灯光设
计简约而富有意境,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红楼梦境。
4. 创新与传承:林怀民的《红楼梦》舞剧在保留古典舞蹈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舞剧的创新与传承。
同时,舞剧还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宏大的封建家族史诗画卷。
总之,林怀民舞剧《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舞剧作品。
它通过精湛的舞蹈编排、表现力、音乐与视觉效果,以及创新与传承,将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搬上了舞坛,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
2024学年第一学期江浙皖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高三年级10月联考语文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4.参加联批学校的学生可关注“启望教育”公众号查询个人成绩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1955年1月26日)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音乐院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令我想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
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量·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
河,莱菌,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治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库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苗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牛斗的表现才对。
(1956年2月29日)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需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
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向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
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
而且这个爱纯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茶的、忘我的爱。
理想国,想象另一种可能——评林怀民《高处亮眼》
也许是在阅读之前便先有了期许,期待着流浪四十载的林怀民先生能多说一些关于云门和自己的坎坷,如《跟着云门去流浪》中那样。
这一会他似乎有一些吝啬,仅给出了三分之一的篇幅。
如果说上一本书中,更多是林怀民先生对于云门舞者的感怀,这本书更可看作他对于更多著名舞者的致敬。
让门外汉的我有些茫然,只得愧叹自己尚未能够与之对话,仅依凭着一些粗浅再粗浅的感悟远远窥探着台上台下,国内国外所发生的一幕一幕。
未曾料到的是,中学时代便开始写作的林怀民先生,竟也开始排斥起文字来。
那晚在松城的易露居,迷蒙中找出先生早期的《白蛇传》来看,方才略略体悟其所指——“文字伤舞”。
恰恰又是在这松城,这久违的易露居,在所有人都渐渐入睡的夜,给我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临行前,在清晨淅沥的雨声中,再看先生的采访片段,其中先生捧着早年的小说《蝉》悠悠地念着,仿佛此时此刻,是在品味旁人的作品。
那样恬静。
伴着温婉的口吻和特有的读音,无法想象在游历印度之前,先生所描述的自己曾是一个声明远播的坏脾气和大嗓门。
今天地铁上随意翻看着《杨澜访谈录》,又一个未料到,其中竟有其采访先生的记录,于是直接便寻着目录翻看过去。
赫然在目的,是0
2、03年时候先生接受采访时拍摄的照片,和当年帅气的眼睛中放着亮光的林怀民。
又是判若两人。
非指样貌,而是气质上的天壤之别。
先生愈是年长,便愈加平和了起来。
像菩萨。
是累年的修心,是四方的流浪,是一场场灵魂的洗礼。
是云门三十年时候的那一句“三十年,一瞬间。
”
没有更多的“掏心挖肺”,没有更多的修饰,没有拖泥带水,只淘洗出这短短的却充满力量的几个字。
喜欢翻开书后,赫然出现的一行小字:想象另一种可能。
底下是竖着排列的三个字:理想国。
也许先生所要说的全部,就只这几个字。
足矣。
俞大纲先生对年青的林怀民说“不许关门!”如此斩钉截铁,如此“不近人情”……又是刚刚好,今日排练时,遇见一位长者,说了类似的话,虽是初次相见,这话却听来欣喜。
恰恰在刚刚看完这本书的第二日,恰恰在我期许林先生的文字带给人力量的当口。
缘分。
奇奇怪怪的。
这出还未开幕的戏,还将遇见些什么呢?
怕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2011.05.07
弗择·北窗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