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福州港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2
一、单选1、福建年画产地主要集中在泉州、漳州、福安、福鼎等地,其中以()年画最为有名,它既有北方年画之粗犷,又兼有江苏年画之秀丽。
泉州漳州福安福鼎2、( ),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山区被大规模开发,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
唐末五代宋代元代明代3、在长达700多年的福建刻书史上,( )被视为福建刻书代表。
汀州四堡福州莆田建阳书坊4、在表现志向的谚语中,以敢冒风险为荣,以敢打敢拼为乐的谚语“输赢笑笑”出自( )。
石狮连城闽清平潭5、福州在给长辈祝寿时,于正寿前一天必须先做(),即寿诞前一天,把小辈们送来的寿烛在祖先灵前全部点燃,三碗寿面分别插三朵纸花,族内小辈对过寿者叩拜,然后落座喝酒赏乐。
“禳寿”“拜斗”“夹罐”“寿启”6、有一些舞蹈在早期雏形,就由福建传入台湾,在台湾得以发展成熟,形成一种舞种后,又传回福建,在福建又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如现流传有南安县诗山镇的( ),就是由台湾传入。
车鼓弄打七响竹马灯凤坡跳鼓7、福建古代对外贸易钱货交易的形式代,始于( )。
唐宋元明清8、刘念兹在《南戏新证》中指出,()剧本之多,“全国以至全世界,还没有别的剧种可以与之相比。
它是迄今收藏世界戏剧艺术作品最丰富的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馆。
”莆仙戏闽剧芗剧梨园戏9、明代统治者厉行海禁二百年之久,但位于( )的月港依然帆樯如栉,海外客商汇聚,成为全国最大的走私港。
晋江龙海厦门东山10、北宋末与南宋初,是闽学()。
创始阶段成熟发展阶段进一步发展创造性发展11、台湾的跳加官舞蹈,为文戏的戏曲舞蹈,与长期流行在福建( )等地的跳加官是同一舞种。
将乐诏安华安德化12、清末洋务派在福州办起了(),直接聘请洋教习,使用洋课本,按洋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法教学。
宗学番学外文书塾福建船政学堂13、闽西最大的圆形土楼是永定的( ),由于建筑规模宏大,故有“姑嫂夸楼”的故事:某村一次婚宴上,两个年青女子在同桌吃饭时,都极力夸耀自己的楼屋如何之大,等到双方问清自己所夸之楼时,才知道都住在同一楼,且为姑嫂。
航拍中国解说词——福建整理版(转载)令狐采学《航拍中国》(第二季)展现了家乡福建的年夜好河山,在记录该片提到的景点基础上,我增加了一些重要的情信息,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以下地址按片中的呈现顺序排列)1.武夷山——江西、福建界山,散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十分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朱熹在此创建书院“武夷精舍”。
2.桐木村——位于武夷山市,这里生产的“正山小种”,据考证是世界红茶的起源。
取名“正山”,是本地人认为,只有在桐木关近600平方公里规模内,茶山生长的小种茶才算正宗。
3.下梅古村——武夷山市。
200年前,是闽北最年夜的茶叶交易市场。
当溪,为茶叶运输而修建的运河:茶叶北运,远达俄罗斯。
4.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三明市泰宁县。
【据人民政府“省情概略”记载:“福建现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宁德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
”】了解省情,首先要了解福建有哪些处所,地名是什么——5.建宁莲海梯田——三明市建宁县。
建宁莲子曾为皇家贡品,《红楼梦》中的“建莲红枣汤”是贾宝玉每天必喝的饮品。
6.土楼——龙岩市永定区:土楼之乡。
南靖土楼。
7.客家祖地——石壁(三明市宁化县)8.埭美村——闽南红砖古厝,漳州市龙海市。
厝,闽南语中“厝”指代屋子。
埭美村的开基人,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门生陈淳。
9.霍童古镇——宁德市。
霍童线狮:,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0.太姥山11.霞浦滩涂——宁德市霞浦县【福建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位居全国第二;海岸线曲折率1∶7.01,居全国第一位。
来源:同上】。
中国年夜约五分之一的海带和紫菜出自此处。
12.海坛岛——也称平潭岛,与台湾新竹港遥遥相对,是中国年夜陆去台湾最近的处所。
【 4月21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
它由福州片区、平潭片区、厦门片区组成。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年夜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年夜桥。
东南地区有哪些重要的港口?一、上海港口上海港口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东南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位于黄浦江口,依托长江和杨浦江,地理位置优越。
上海港口拥有深水航道和现代化的码头设施,是全球最繁忙和最具竞争力的港口之一。
上海港口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国首位。
1.上海港口的历史渊源上海港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松江县渡口。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上海港口逐渐崭露头角,先后成为清朝指定的对外贸易口岸和1876年设立的商埠。
20世纪初,上海港口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2.上海港口的现状上海港口拥有多个港区,包括洋山深水港、吴淞口港区和杨浦港区等。
洋山深水港是上海港口的核心,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深水港口,能够接纳大型集装箱船舶。
吴淞口港区则负责江海联运和内河航运。
上海港口通过铁路、公路和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与内陆和海上贸易网络紧密相连。
3.上海港口的影响力上海港口是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也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上海港口通过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推动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上海港口也是全球物流业的重要中转站,对全球贸易和供应链形成了积极影响。
二、深圳港口深圳港口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港口之一,也是东南亚地区的枢纽港口。
深圳港口位于珠江口东岸,靠近香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深圳港口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中国第三大港口和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1.深圳港口的发展历程深圳港口的发展始于19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深圳港口逐步壮大,成为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目前,深圳港口拥有多个港区,包括蛇口港、盐田港和大鹏港等。
2.深圳港口的现状深圳港口拥有现代化的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
蛇口港是深圳港口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国际航运中心之一。
盐田港则负责大型集装箱船舶的进出口业务。
福州开埠后茶叶外贸的兴衰
谢彪
【期刊名称】《经济社会史评论》
【年(卷),期】2024()2
【摘要】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已经占据世界茶市六成以上的份额,福建即是中国出口茶的主要产地。
西方对福建茶叶的巨大需求,促使福州成为《南京条约》后开埠通商的口岸之一。
1853年福州港解除茶禁,武夷茶从闽江运抵福州的航路开通,这条便捷的运输线使茶叶从福州港直接出口,带动了茶叶市场及产业,至1880年代福州港茶叶外贸达到鼎盛。
与此同时,印度、锡兰、日本等地的茶叶生产与贸易迅速崛起,在制茶工艺、市场营销等多方面占据竞争优势,中国茶很快在国际市场上败落。
失去茶叶外贸支撑,福州没有可供出口的大宗商品,加之思想观念及地理因素等,致使最早对外开放的福州到民国初年重归沉寂。
福州港短暂的兴盛与迅速衰败可谓中国近代经济的缩影。
【总页数】12页(P116-126)
【作者】谢彪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文科研修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福州开埠后茶叶贸易的兴起与衰落
2.初探近代闽江茶叶贸易对福州港兴衰的影响
3.五口通商后福州港对外茶叶贸易的兴衰
4.谈鸦片战争后闽江茶叶贸易对福州港兴衰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口通商至清末时期福州港茶叶贸易变迁与启示海关史五口通商至清末时期福州港茶叶贸易变迁与启示刘少明*摘要:福建茶业不仅在茶马古道、万里茶道、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又将迎来自贸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两大机遇。
文章以福州港茶叶贸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福州港五口通商至清末时期茶叶贸易变迁历史的回顾和梳理,分析了该时期影响茶叶贸易的主要因素,并结合福州当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城市、自贸区所在地等地理优势,展望重塑福州港茶叶贸易辉煌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福州港;茶叶贸易;五口通商;海上丝绸之路五口通商至清末时期,福州茶叶出口量占在全国茶叶出口三分之一以上,是福州港的优势和品牌,由此引发中西文化、经济强烈碰撞,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1853年福州港茶叶贸易迅速发展,经历火红的19世纪60年代,各国都在福州抢购、抢运茶叶,福州港成为举世瞩目世界的茶港。
茶叶贸易的发展,吸引外国资本,中外茶商,买办、茶农之间的竞争,随着税负增加、茶叶品质下降,在印度、锡兰等国家茶叶竞争下,福州沦为“商品茶叶”的基地,1880年茶叶出口数量达到巅峰,此后以年均10%的速度下降,中外商人焦虑地盼望着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如降低对茶叶贸易内地税和出口税,引导茶农创新、改良,精心选叶制茶,建立国外市场需求反馈机制,挽救衰败的茶叶市场,但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基金项目:福建省科协科技思想库研究重大专项:新常态背景下的福建省茶产业发展战略思路(FJKX-ZD)。
*作者简介:刘少明,福州海关所属马尾海关、福建农林大学,国家二级评茶师。
根本无法顾及茶叶贸易的发展。
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城市,自贸区所在地,本文通过探讨五口通商至清末福州港茶叶贸易变迁历史,试图为福州港重塑茶叶贸易辉煌提出新的思路,将福州茶叶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张历史与现实的名片。
一、五口通商前福州对外贸易概述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近代福建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其中福州和厦门这两个城市成为了福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中心。
本文将以福州、厦门为中心,探讨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的历程,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特点。
一、福州城市发展福州位于福建省中部,自古以来就是福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9世纪中叶以后,福州成为了外商和民族资本的中心之一,城市化进程加速。
1. 外商的影响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了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外商纷纷涌入。
他们在福州投资兴办工商企业,推动了城市工业的发展。
外商带来了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了福州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2. 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发展福州的城市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
20世纪初期,福州成立了福建大学、福建师范学院等重点高等学府,人才聚集,科研成果丰硕。
科技创新催生了新的产业,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福州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自从洋务运动以来,福州开始兴建铁路和公路,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
此外,福州港的改造扩建也使得福州成为了福建省的重要贸易港口。
二、厦门城市发展厦门位于福建省南部海岸线,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地理优势。
从19世纪中叶以来,厦门的城市化进程蓬勃发展。
1. 对外贸易的崛起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了一个具有较早外国投资的城市。
西方列强通过厦门进行对华贸易,使得厦门成为了福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外商的涌入和对外贸易的推动促进了厦门城市的繁荣。
2. 清政府的投资清政府开始将厦门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城市进行大规模投资。
这一时期,厦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兴建了码头、马路、桥梁等,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海洋经济的崛起厦门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海运业和渔业成为了厦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经济的崛起推动了厦门的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使厦门成为了福建省的重要城市。
第二章闽地三口岸的开埠与闽商的对外贸易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8月,英国凭借《南京条约》第二条的规定,强迫清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至此进入了近代史阶段。
福建,由于其传统以来的海洋贸易传统而在开埠五口中独占了两口。
1898年,又开三都澳口岸。
由此三个口岸为中心,福建本土的社会被紧紧的纳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无论是外商主导的茶叶贸易、契约劳工市场,还是传统的海外贸易,闽商都呈现出起伏不定的状态。
1844年福州开埠;1853年以后,福州港口地位凸显,成为驰名中外的茶叶集散地。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太平天国占领江浙地区3.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 4.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1843年11月2日,厦门正式开埠,从此,英、美、德、日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势力便源源不断地涌入,并由此而扩展到闽南、内地。
打先锋的是领事、教士、商人等。
厦门既是中国农产品出口地,更是近代以来中国最大的契约劳工出洋地。
三都澳位于三沙湾内,港内水深一般在30-50米,海底沙质,锚地良好,可供5-10万吨级船舶出入停泊,并有内河航运之便,是一个天然良港。
闽东地区素以盛产茶叶、茶油、木材、瓷器等而闻名于国内外。
三都澳地处闽东水陆交通要冲,成为闽东各县的货物集散地,尤其它是广大茶区的天然航运中心,内河航道可以通达三个县,离福宁府城不及十公里,是中国最优良的港口之一。
但三都澳未开放之前,其出口物质却须通过陆运或木帆船运到福州港中转。
为了进一步打开福建的市场,西方列强在福、厦两港设立洋关之后,又觊觎三都澳,英国军舰闯到三都澳,“几个月来一直在海湾内部进行勘测”,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最终“出于对两个强国的疑惧,(清)政府作出让步”,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年三月初三日,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自开商埠,旋于二十五年设关于此,名为福海关”。
2三都港的对外开放,有利于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但也使西方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福建。
地域文化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由于(A)对闽学有重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干城”。
A蔡元定 B 黄干 C陈淳 D真德秀2、宋代(A)的《通志》,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体例仿照《史记》而有所创新。
A郑樵B李纲C 祝穆D胡宏3、明代莆田人(C)善画人物,美国哈佛大学高居翰教授将他的一些作品与十七世纪初传到中国的一些西洋版画对照,认为他的画必然受到西洋画的影响,其作品如《仙山高士图》、《文杏双禽图》等。
A边景昭B李在C 吴彬D宋钰4、明代(A)将其离经叛道思想引进史学研究中,其《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等史学著作,表现出力主解放,不囿传统的史学观。
A 李贽B谢肇淛C 曹学佺D赵弼5、今人改编整理的《贻顺哥烛蒂》是(A)b)A 莆仙戏B闽剧C 高甲戏D 梨园戏6、福建的地方宗教也有很大的影响,最有名的是“三一教”。
这是将儒、释、道三教合而为一的教派,由明代正德、嘉靖、万历年间福建莆田(A)创建的。
A 林兆恩B吴崇岳C王中正D 杨万大7、天主教第一位中国籍神父和主教为福安人(A),1634年由方济各会西班牙籍传教士利安当施洗入教,后赴马尼拉在多明我会主办的圣多玛斯学院半工半读,之后偕西班牙籍传教士多人回闽传教,并曾任南京教区主教。
A罗文藻B张赓C 李嗣玄D 黄子玉8、闽西十班因其中由十个人掌握(C)组成班子而得名。
A六件乐器B八件乐器C十件乐器D十二件乐器9、在台湾十八个地方戏曲中,(B)是唯一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的锦歌,经过台湾艺人不断加工、提高,终于成为完整的大戏,后又由台湾传入闽南。
A高甲戏B歌仔戏C梨园戏D 竹马戏10、福州《渔歌》“老子自幼在江边,不怕地来不怕天,看不尽青山绿水,吃不尽鱼虾渔鲜。
”属于(B)。
A海上渔歌B水上渔歌C闽南渔歌D闽东渔歌11、北宋末与南宋初,是闽学(A)。
A创始阶段B成熟发展阶段C 进一步发展D创造性发展12、(B)是元代福建颇有名气的作家,被称为元四大家之一,其诗歌理论著作为《诗法家数》。
闽港前世今生你所不知道的闽港前世今生港口是通往世界的桥梁,福建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沿海岛屿众多,海岛岸线2804公里,位居全国第二。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在绵延千年的海外交流史上,福建各大港口都对海上丝绸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福州港:见证“海丝”兴盛。
福州港地处福建省海岸线的中点,上可溯闽江沟通闽江水系,下可泛海至省内外各港,自古以来便是闽江流域货物的集散地。
福州港旧时称东治港、甘棠港,史料记载公元83年“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
东冶港成为当时中国南北货物转运的港站。
唐至五代期间,福州是“海丝”的重要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并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郑和七下西洋,舟师累驻福州长乐和五虎一带,“伺风放洋”。
每年7月11日的中国航海日正是在200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设立的。
2003 年10 月7 日,福州港顺利开通往西非的远洋航线,结束了福州港没有深水海港区和远洋航线的历史。
如今的福州港繁华依旧,万吨海轮可在这里靠泊作业,国际航线已开辟、延伸至欧美、日本、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沿海20个枢纽港之一。
2015年福州港全年生产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6.88万标箱,同比增长8.6%。
厦门港:天然良港世界领先厦门港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澎湖列岛隔海相望,为我国东南海疆之要津,入闽之门户。
具有港阔、水深、不冻、少雾、少淤、避风条件好等优点,万吨巨轮不受潮水影响可以随时进出,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良港。
历史沿革宋代作为泉州大港的外围辅助港,岛上设五通、东渡两处官渡。
明代与漳州月港成了海上走私贸易的主要口岸,海上交通初具规模,已有10条通洋航线。
清朝是郑成功海路“五商”通台湾、日本、吕宋及南洋各地的中心。
近代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厦门被辟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
现代2010年,东山湾内古雷、东山、云霄和诏安四港区整合到厦门港,厦门港“环两湾辖十区”的新格局正式形成。
福建福州港介绍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港口设备与装卸工艺航海系福州港口介绍一,地理位置及交通福州港位于中国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分为河口港和海港。
河口港在闽江下游河口段,全长67.2公里;海港分布在闽江入海口南北翼的福清湾、罗源湾等深水港湾。
属福建省省会福州市辖区。
港口交通便利。
港内马尾港区、魁歧作业区铁路专用线与福马铁路衔接,通往全国各干线。
公路经福州与104、324、316国道及全省公路网连接。
水路可达我国沿海各港及世界各地,北距上海433海里,东距台湾基隆149海里,南距香港420海里。
溯闽江而上,可达上游水系各港。
二、发展历程1972年以前,福州港仅为一靠泊能力不过5000吨级、吞吐量不足80万吨、设施简陋的河口小港。
但经过此后二十多年,尤其是近十年来走上了一条由河口港向深水海港的发展之路,而今已成为拥有包括18个深水泊位在内的生产性泊位120个、吞吐能力逾2000万吨、最大靠泊能力3万吨、河口港和海港共同发展的大型港口。
2000年福州港完成吞吐量2425万吨(其中集装箱40.02万TEU),列沿海港口12位,进入了沿海集装箱运输十强港口行列。
2000年对台直航450艘次,完成集装箱进出量13.018万标箱。
2001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958.14万吨,集装箱进出口量完成41.77万标箱。
对台直航艘次,完成集装箱进出量16.28万标箱。
三、自然条件福州港北起罗源湾,南至兴化湾北岸,东到平潭岛,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
地域跨度大,地形复杂,自然条件不尽相同。
1、气象风况:河口港强风向和常风向均为NE向,年平均风速为3.4米/秒。
罗源湾强风向为WNW,常风向为SSE,多年平均风速2.2米/秒。
福清湾、兴化湾强风向和常风向均为NNE向,最大风速为40米/秒(台风期)。
降水:河口港多年平均降水量1346毫米。
罗源湾多年平均降水量1649.5毫米。
福清湾、兴化湾多年平均降水量1151.5毫米。
气温:河口港多年平均气温19.3度,一般7月最高,月平均28.2度,1月最低,平均10.5度。
作者: 詹冠群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50-54页
主题词: 黄乃裳 沙捞越 福州 中国近代 孙中山 移民 福建 陈嘉庚 爱国华侨 教育救国
摘要: 父老争传港主黄,携民去国渡重洋。
中原当日成危局,南岛因时辟垦场。
衣食住行劳擘画,抚存管教费商量。
歌公功德为公喜,侨史流芳有乃裳。
1952年,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亲笔抄录刘杏村的这首诗,寄赠沙捞越诗巫福州公会,歌颂"新福州"港主黄乃裳的功绩,并表达其崇敬与怀念之情。
黄乃裳(1849—1924),字绂丞(黻臣),又字九美、慕华,福建闽清六都湖峰人,是中国近代的著名人物。
黄乃裳出生于贫穷。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历史的序幕。
西方列强直接把坚船利炮推到了中国大门口,用武力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
为了富国强兵,林则徐编《四洲志》,开学习西方和了解世界风气之先;魏源编《海国国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朝臣们认为英法各国所以屡次侵犯中国,所依靠的是轮船航海的便利和枪炮的精良。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朝廷中一批有远见官吏的力主下,掀起洋务运动。
1866年正月,闽浙总督左宗棠提出“海禁开,非制备船械不能图自强”。
(1)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上疏清廷,认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2)左宗棠定址马尾,他上书朝廷“请于福建省择地设厂,购机器,募洋匠,自制火轮兵船”。
(3)并指出:“福建海口罗星塔一带,开漕浚渠,水深土实,可为建厂之地”。
(4)六月,穆宗“允左宗棠请,在闽建厂试制轮船”。
(5)奏折获准,上谕:“购买机器、募雇洋匠、试造火轮船只,实系当今应办急务”。
(6)清政府拨白银47万两在马尾创办福建船政,并聘请法国人为监督。
1866年10月14日,左宗棠奉旨调任陕甘总督,举荐丁忧在籍的前江西巡抚、林则徐女婿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
1866年12月23日,船政各厂破土动工。
船政下设13个分厂,设备齐全,最盛时有3000多工人,是当时远东最大、世界著名的造船厂。
这是中国近代兴办军事工业的产物,是中国最早的国防工业。
同时为了培养造就驾驶人才,创办了船政学堂,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培育出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奠定了基础。
马尾成为中国近代的科技基地、造船工业发祥地和海军摇篮,诞生了辉煌的船政文化。
“船政学堂成就之人才,实为中国海军人才之嚆矢”。
(7)“为海军铸才设校之基”。
(8)“船政文化”创造出众多的中国第一:1869年,第一艘木壳运输船“万年清”号下水,功率150马力。
1874年,组建成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舰队,布防台海挫败日本侵略台湾的阴谋,捍卫了台湾领土主权,博得了“海上长城”的赞誉。
浅窥近代福州的开埠贸易发表时间:2009-03-24T19:32:32.107Z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亮[导读] 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东南一隅的福建更是处于最先受影响的区域。
《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东南的门户洞开,福州、厦门等五处被强制开辟为通商口岸,这使福州的对外贸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福建的经济社会产生强烈的冲击。
一、开埠后福建社会经济的变化《南京条约》签订后,福州、厦门等五处被强制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
璞鼎查回国后,告诉英国资本家说,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兰开厦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她一省的衣料的”。
[1]条约签订的当年,“英国对福建的贸易价值为969,381镑;1843年已经达到146多万镑,到1852年猛增至2,503,599镑。
”[2]他们把大量的棉纺织品和其他商品也运到中国来销售,甚至把中国人根本不使用的餐具刀叉之类的商品也潮水一般的运进来,他们将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幻想得是那样的美好。
林庆元教授在《福建近代经济史》中列举了英国1864福州港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从1856年英国对福州的贸易来看,其时进口船只不过83艘,总吨位为20,270吨。
然而不到10年,1864年英国进口船只数已经达到326艘,吨位为131,123吨;其出口船只数325艘,吨位为131,541吨。
进口总值达2,207,774.15英镑,出口总值达3,890,889.05英镑。
仅仅过了一年到1865年,进口船只数增至365艘,吨位为170,794吨,进口总值增至2,454,228.03英镑;其出口船只数增至370艘,吨位为172,441吨,出口总值达4,881,750.05英镑。
”可见,五口通商时期外国船只在福州进出口贸易的上涨趋势是非常显著的。
第二篇近代福州港第三章福州港的半殖民地化(1840~1894年)第一节港口开放与主权沦陷因福州港口优良,商业繁华,地位适中,有利于西方侵略者扩大侵华经济利益,并可要挟清朝政府。
因此西方侵略者对福州港觊觎甚久。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随着《南京条约》、《虎门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福州作为中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于1844年正式开埠,外国领事馆相继设立。
此至1861年闽海关(洋关)设立前,各国领事不断插手船舶、关税事宜,以致一切港口管理方面的措施都必须通过外国领事向外国侨民发布通告才能实行。
港口相当一部分主权的丧失,使福州港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被打上半殖民地社会的烙印,成为西方国家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前哨阵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立的闽海关,原是福州口岸贸易主管部门。
福州港被迫开放后,西方侵略者为进一步控制福州港口事务,于1861年7月14日设立闽海关新关(洋关),其税务司位于南台岛仓前泛船浦。
此后,原来的闽海关南台口改称“常关”。
自此,福州港洋关、常关并立,分庭抗礼。
但洋关的职能不断扩大,常关的职能萎缩到仅能管理民船贸易和内地贸易,并征收各种木帆船及航行于内河轮船的关税。
之后,外国殖民者为更直接控制福州港,于同治四年(1865年)在闽海关(洋关)设立福州口理船厅,直接包揽了福州港一切港务事宜,使福州港走上了洋人管海关,海关管港口这一半殖民地化的畸形发展道路。
此后,闽海关(洋关)制定的各项港口规章,都是为了维护外国侵略者在福州口的各种利益,为其经济侵略服务。
而这些章程的制定,却在客观上统一了港口的各项管理,使港口由以往的无章可循逐步走向正规化、近代化。
引航是港口航运主权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福州港开埠,洋船可自雇引航员,到后来海关税务司、理船厅对引航直接控制,这项主权也逐步旁落西方侵略者之手,港口海防、江防等险要机密也为外国人掌握。
开埠后,进出福州港的船型复杂化,由于港口助航设施的不完善,这一时期福州港海损事故不断发生。
闽海关着手勘探闽江水道,设置、迁移、改造浮标、标桩、灯塔等助航设备,对船舶进出福州港航行安全起了重大作用。
第二节港口航运结构变化1844年福州开埠后,外国航运实力大举入侵,轮船运输在福州大量涌现,使福州的航运格局由以木帆船为主转为轮船为主,各国航运力量激烈竞争。
近代福州港轮船取代帆船的过程,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速度加快,此后直到90年代初期才完成这一过程。
轮船取代帆船,提升了单船运力,是运输工具进步的必然结果,客观上促进了福州港近代航运业发展。
但这一过程,排挤了以木帆船为主的福州港沿海民船运输,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外国航运势力的入侵。
其时,驻福州港的船舶有中国、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典、俄国、暹罗、日本等十几个国家,航运力量对比时常变化,经历了多国纷争到英国船舶占据统治地位的过程。
其间,随着1872年国营招商局及其福州分局的创办,中国民族航运力量逐渐增强,但外国航运势力宰港口航运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
港口的航运命脉仍操于外人之手。
第三节船政学堂创立与造船工业基地形成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清政府意识到海防的重要,而巩固海防必须建立海军,建立海军首先要制造新式轮船。
1866年,左宗棠的在福建建厂造船的奏议获准,船政机构开始筹设。
1867年,沈葆桢到任,秉承左宗棠意图,开始设局、建厂、造船,并创设了船政学堂。
福州船政局、厂设于马尾三岐山下,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近代化造船基地。
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左宗棠聘洋员主持造船管理,并雇洋员任技师、教师、匠首、监工等,教导船政局内中国学生掌握造船及管理技术。
同时招募熟悉造船技术的工人,提升他们的操作技能。
福州船政局共建造大小兵、商轮船44艘,其中商轮8艘,兵轮34艘,练船、拖船各1艘。
为适应轮船检修需要,福州船政局在罗星塔山东麓建造了罗星塔船坞。
该船坞除接受本省业务,还检修外地外国船舶。
同治六年(1867年),船政学堂设立,次年迁至马尾。
学堂分别学科,设前学堂(制造班)、后学堂(驾驶班)、艺圃(技工)、绘事院(制图班),由洋员任教。
学堂还先后组织了4批共88名学生、艺徒出国留学。
通过西式方法教学,福州船政局学堂培养和早就了一批造船工业技术人才和航海人才,促进福州船政事业乃至中国近代造船业与航海业的发展。
福州船政局由此成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基地,福州港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直至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爆发,福建海师被法军击垮,福州船政局受到炮击,严重损毁。
第四节港口进出口贸易勃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致力于对华贸易,随着港口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福州港日渐沦为资本主义国家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的口岸。
表现在港口贸易上,便是福州开埠后,鸦片、棉纺织品等进口增多以及以茶业为主的土货大量出口。
福州港开埠后,港口的进出口贸易经历了低谷到勃兴的过程。
初期,福州地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有主导地位,民众无力购买洋货,洋货受到抵制,福州港贸易情况很差。
直至19世纪五十年代,福州茶叶开禁,加上太平天国运动使得福州成为和各产茶区交通的唯一口岸,福州的地位迅速提升,茶叶出口量大增,带动港口其他各项进出口贸易发展。
进入六十年代,福州港的进出口贸易开始全面发展。
这一时期,福州港进出的大宗货物比较稳定,出口大于进口,有相对稳定的国外市场及贸易港口,同时外国洋行纷纷设立,控制着福州港的进出贸易。
出口方面,这一时期福州得出口土货品种由茶叶、木材、各种等级的纸张、竹笋、中药、干果、鲜果等。
其中茶叶出口一枝独秀,占出口货值比重相当大,1866年至80年代中期,福州港茶叶输出年年上升,超过广州、上海,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地。
直到80年代后期,海外市场日渐丧失,福州港茶叶出口量走向下降。
进口方面,主要分洋货和国内土货。
洋货主要指鸦片、棉布、棉纱、毛织品、金属及其制品、煤油、火柴、藤条、海产品、西药、玻璃等。
其中鸦片量不是最大,但单价高,贸易额大。
棉布及毛织品则是仅次于鸦片的主要进口洋货。
国内进口土货主要有豆饼、大豆及青扁豆、生棉花、土布、丝绸类、白米、麦、茶席、麻类、药材、机制烟丝、糖、木耳、红花、草编扇、瓜子、毡帽、铜扣、朱砂、漆、白蜡、蓝靛及海产品等。
其中粮食的进出口量随着年生成量的不同而变化。
其他土货都呈下降趋势。
第四章近代福州港的进一步发展(1895~1936年)第一节港口管理机构这一时期,福州港新关兼并常关,进一步控制福州港主权。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福州洋关接收“五内常关”的管理,将控制扩大到洋关周围50华里以内范围。
次年,海关税务司的船钞部改称海政局,其下设巡工司,辖各口理船厅。
理船厅(后改称港务课)的主要职责为管理引航、指泊,调查海船事故,管理港内助航设施。
为加强泊船管理,1899年,闽海关制定了《闽海关特定凡船由马尾至南台引驶章程》,始管理停泊于万寿桥至泛船浦之间江面的商船。
1900年,闽海关制定了《闽海关理船章程》,1906年进一步修改,重新制定《闽海关理船指泊章程》,该章程是管理罗星塔泊界内船舶较为完善的一部法规。
这一系列管理体制,客观上推动了福州港的现代化进程。
洋关管理的同时,福建省地方政府也开设航务管理机构,管理航运和港口。
民国20年(1931年),福建省政府建设厅开始举办验船事务。
4年后,省政府委员会船舶管理所接手建设厅验船处事项,福建省船舶管理趋于统一,船商捐税负担减轻,缴纳便捷。
同一时期,民国政府交通部在各省筹设航政局,加强对沿海各对外通商口岸有关航政、港务等事项管理,福州海政办事处成立后,即向闽海关理船厅收回港务及航政管理权。
自此,民国政府交通部和福建地方交通部门初步划分福州航政管理职权。
招商局福州办事处隶属交通部,专司进出口客货运输等事宜。
航务部门有关规章法令的执行,需水上警察的协助。
1910年,福州始有水警队伍。
水警队伍分驻沿江沿海各地,直接管理监督河海船舶,贯彻有关航务规章法令,维持码头秩序,以及处理航运纠纷案件。
总之,当时福州港由交通部航政办事处、省建设厅、水上警察3个主要部门共同管理,互相配合,形成了较完善的港口管理体系。
福州港口卫生检疫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民国35年(1946年)移交民国政府卫生部福州海港检疫所。
第二节航道管理与港口设施闽江下游(福州万寿桥以下)航道久未整治,泥沙淤积,所有外海传播的航行都以罗星塔为终点,运输与航道的矛盾突出。
民国5年(1916年)福州市政府和闽海关决定修浚闽江,民国8年(1919年),“修浚闽江工程总局”成立。
历经15年(1919年~1934年)的整治,闽江下游(台江至马尾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沿海吃水4米左右的大轮课乘潮直达台江,台江可停泊300尺长、吃水17尺的轮船2艘,吃水13~15米的轮船3艘,在最低潮也无搁浅之虞。
为福建航运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近代福州港的码头建设始于30年代。
台江港区,民国20年(1931年),万寿桥改造后,台江一带用砂石填塞,新建码头16处。
其中,第五、第七、第十、第十二码头建有冶船,其余设有浮船的码头用疍船载运。
民国23年~25年(1934年~1936年),轮船码头开始兴建,台江(今江滨路),引鳌峰洲新填陆地,建筑了6座相联的埕岸码头,即今第一至第六码头。
民国25年(1936年),福州万寿桥上段北岸恒昌埕地方建造了一座简易码头。
马尾港区建设较少,民国24年(1935年),罗星塔右前沿开始兴建浮船码头,次年竣工,供海船靠泊。
上述码头的建成,大大改进了福州港口条件,船舶可靠岸作业,改变了过去江中盘转的落后状态。
助航设施方面,马尾至川石(闽江口)航道设有18处浮标、7处标桩。
川石岛至罗星塔段航道,设有通海港湾助航标至13个。
闽江内港航道在民国后设置了导航标志44处及警灯22盏,但设备不完善,事故仍时有发生。
第三节造船业与航运业民国初期,福州民间造船业开始复苏,有记载的厂商有59家。
民间船舶修造技艺与机器修造业也不断发展。
这一时期,福建省官办的造船厂计有厦门造船所及马尾造船所2家,规模较大,修造能力强。
其间,福州港内出现轮船业、造船业、机器业等同业公会,这些航业保护组织的成立,加强同业合作,维护运输市场秩序,为民族航运业发展提供有力后盾。
这一时期,福州港内河航运得到发展。
帆船航运始终稳定发展,而民营轮船业发展始于清末,兴于辛亥革命以后,盛于抗日战争前,进展维艰。
同时,海运业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渐发展。
其时,福州港海运共有外海航线3条,内海航线5条。
一度形成了以福州港为中心,南方由英国公司控制的福州-香港专有航线,北方由日本公司控制的福州-大连专有航线,福州轮船多在福州-上海川行的局面。
运输工具分民船(帆船)与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