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 格式:pdf
- 大小:547.38 KB
- 文档页数:5
第22卷 第5期2010年10月中国海上油气CHIN A OF FSH OR E O IL A ND G A SV ol.22 N o.5O ct.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2030)和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SC 06T J TQL 004)部分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周心怀,男,高级工程师,现为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E mail:zhouxh 3@ 。
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构造单元划分*周心怀1余一欣2,3汤良杰2,3吕丁友1王应斌1(1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摘 要 在对渤海海域13条区域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解剖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确定构造单元划分标准,并进行一、二级构造单元划分。
渤海海域不同地区新生代盆地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沉积地层时代和厚度也有所不同。
根据地质结构和沉积地层的差异,渤海海域可分为辽东湾坳陷(海域)、渤中坳陷、济阳坳陷(海域)、黄骅坳陷(海域)和埕宁隆起(海域)等5个一级构造单元,进一步可划分出二级构造单元35个,其中凸起13个、低凸起4个、凹陷18个。
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地质结构的精细解剖和构造单元划分对优选有利油气勘探区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新生代盆地 盆地结构 构造单元 在不同阶段的油气勘探过程中,查明盆地结构和进行构造单元划分是盆地普查和区域详查阶段的主要任务,并为圈闭预探提供重要依据。
盆地内部不同级别构造单元的划分有利于明确勘探方向,合理部署勘探工作[1]。
在油气勘探初期,由于资料缺乏,不同研究人员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以及地震、钻井等资料的积累,对盆地结构和如何划分构造单元可能会产生新的认识,此时依据新资料对盆地结构和构造单元进行重新梳理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渤海湾盆地构造转换带特征研究对渤海湾盆地地层分布和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构造及沉积过程与郯庐断裂带有着密切的联系。
构造转换带与油气聚集存在密切关系,目前已成为含油气盆地,特别是裂陷盆地断裂构造分析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而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裂陷盆地,针对渤海地区的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作用。
渤海湾盆地发育雁列式、帚状等多种构造体系类型且空间分布复杂,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内油气聚集与分布。
各油气区的油气聚集量及油气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区的基本地质条件。
标签:渤海湾盆地;郯庐断裂带;构造;油气区1 区域地质背景渤海湾盆地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朝准地台经古生代沉积并在印支、燕山期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内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構造转换带。
1.1 区域构造特征渤海湾盆地根据断层活动性质划分为三个构造区带。
1.1.1 正向构造”带和“负向构造”带呈北西向相间排列盆地东部及鲁西隆起区“正向构造”带和“负向构造”带都呈北西向相间排列。
济阳坳陷东北部的“正负向构造”带及其相邻的无棣凸起—滨县凸起“正向构造带”、渤中凸起—渤南凸起“正向构造带”都呈北西向相间排列。
1.1.2 正、负向构造”带之间或“正向构造”带上的逆断层性质相同并存在褶皱发育在济阳坳陷东北部埋北低凸起与沙南凹陷之间的逆断层同桩西潜山、孤西低潜山、孤岛凸起上发现的逆断层走向(北西)、冲向(北东)、切割地层(古生界)相同,为同一时期成因形成。
1.1.3 北北东走向的西傾断层南部转向西南济阳坳陷东北部切害少“正负向构造”带的北北东走向的西倾断层南部都转向西南。
2 构造转换带几何学特征及其演化渤海湾盆地位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裂陷盆地,内部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
2.1 构造转换带研究概况构造转换带不仅在区域挤压作用下会形成,在拉张或裂谷的区域构造条件下同样会发育构造转换带。
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的构造意义张树林;费琪;叶加仁【摘要】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反映出盆地形成演化具有继承性、多向伸展、旋转走滑的被动裂谷性质.结合盆地主体凹陷的构造特点,总结出盆地新生代的裂陷作用是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和块体差异运动背景下发生的,在块体间不均衡向北推移引起向北伸展的同时,由于华北亚板块东西两端向北运动速率和距离的差异,引起板内的北西向拉张.在块体差异运动过程中,郯庐断裂起了走滑调节作用.渤海湾盆地的成盆模式可总结为:地壳拉张-表壳破裂伸展和下岩石圈粘弹性流变减薄-地幔上隆-幔源物质侵入和部分熔融-(表壳上升剥蚀)-热沉降.【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6(028)005【总页数】5页(P409-413)【关键词】边缘凹陷;断陷盆地;盆地演化;渤海湾盆地【作者】张树林;费琪;叶加仁【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在断陷盆地分析中,边缘凹陷具有埋藏浅、构造遗迹便于辨认以及很多边缘凹陷处于构造枢纽带的优势,能对研究盆地形成演化提供大量有用信息。
本文在总结边缘凹陷提供的盆地演化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渤海湾盆地的总体构造特点以及深部和区域地质信息,探讨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演化机制。
1 渤海湾盆地的内部结构与构造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拗陷构造层的构造比较简单,除渤海湾和附近地区断裂及相关构造较发育外,地层总体为简单的向盆地中心下凹或近水平的状态。
下第三系断陷构造层为一套含生油岩的湖相沉积,分割性强,每个凹陷为一个沉积和沉降中心,每个坳陷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湖盆体系。
断陷主要沿北北东、北东和近东西向断层分布,形成长条形单断半地堑和双断地堑。
根据凹陷(凸起)的走向和构造特征可以把渤海湾盆地分为3个构造区(图1):中部为近南北向伸展构造区,构造走向以近东西向或北东东向为主,为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以北断南超或双断为特点;西部为北西—南东向伸展构造区,构造走向为北东、北北东,凹陷以北西断南东超为主;东部为北北东向走滑构造区,沿郯庐断裂带分布,在北部形成北北东向狭长深凹的单断凹陷,在南部形成拉分盆地样式的菱形凹陷。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特征分析王天宇;汪泽成;朱吉昌;王居峰;付立新;吴丰成;冯建园【摘要】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生代受到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的影响,但因被晚白垩世以来沉积物覆盖,没有很好的露头资料,使得其中生代构造运动的具体特征仍不清楚.基于地震等资料,利用平衡剖面分析以及计算缩短率等方法,分析了黄骅坳陷基底及盖层的构造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根据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残余厚度与研究区构造演化剖面等资料,按照中生代构造运动强度将黄骅坳陷分为印支期强挤压区(南部地区)、中生代弱变形区(中部地区)和燕山运动强挤压区(北部地区).黄骅坳陷中生代主要经历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两期应力方向不同的挤压构造活动,其中印支期鲁西地块向北与黄骅坳陷发生挤压碰撞使得黄骅坳陷南部地区产生了大量逆冲断层,而燕山期燕山褶皱带对黄骅坳陷施加自北向南的挤压应力并促使其在北部地区形成了巨大复背斜.黄骅坳陷南部地区在印支期发生强烈变形,中部及北部地区印支运动响应微弱;燕山运动则正好相反,在黄骅坳陷北部地区活动强烈,在中部及南部地区响应微弱;黄骅坳陷中部地区即孔店-北大港地区构造活动微弱,为两期构造运动波及范围的分界带.中生代变形强烈的区域往往拥有更高的油气勘探潜力,总体上位于黄骅坳陷北部地区的潜山普遍优于位于中南部地区的潜山,而南部地区的潜山则普遍优于中部地区的潜山.本文研究结果对黄骅坳陷下一步潜山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8(030)005【总页数】11页(P35-45)【关键词】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特征;印支运动;燕山运动;潜山【作者】王天宇;汪泽成;朱吉昌;王居峰;付立新;吴丰成;冯建园【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天津30028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天津3002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1黄骅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地带,是一个经历了中生代、新生代等多期构造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复杂含油气坳陷。
1160ActaPetrologicaSinica岩石学报2009,25(5)特征。
早白垩世火山岩以碱性系列为主,不同基性程度的岩石具有一致的富集sr、Ba、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zr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强烈分异,Sr-Nd同位素组成与EMI相似,Sr同位素初始比高于方城玄武岩和汉诺坝基性麻粒岩。
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酸性火山岩主要来自于地壳重熔,基性火山岩具有板片流体/熔体交代富集的特征,二者的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中性火山岩的成因,它们共同构成了东北亚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的一部分。
第三纪基性火山岩以碱性系列为主,弱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i,不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zr呈弱亏损,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呈亏损型,亏损程度低于碱锅玄武岩和汉诺坝玄武岩,但总体与OIB相似,表明岩浆源区为软流圈地幔,并且高热上涌的软流圈对上部带有俯冲带印记的岩石圈地幔的萃取可能是导致弱富集的原因。
从早白垩世的岛弧环境到第三纪陆内裂谷盆地,其控制因素可能归咎于东北亚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和相互转换。
法拉隆板决于晚中生代向东北亚俯冲,但晚白垩世时被伊佐奈崎与北新几内亚板块取代,后两者之间的洋脊俯冲引起的“板片窗”效应,导致了渤海湾地区裂谷盆地的发育和同期软流圈地幔来源的玄武质火山活动。
关键词渤海湾;黄骅盆地;晚中生代;第三纪;火山岩;俯冲;板片窗中图法分类号P588.14华北克拉通自中生代以来遭受了强烈的破坏,不仅导致岩石圈大规模减薄和软流圈上涌,而且使得中生代以前的克拉通型地幔转变为大洋型地幔,并在其后的新生代向亏损(软流圈)地幔转变(Faneta1.,2000;Zhaieta1.,2007;邱检生等,2005)。
拉斑玄武质岩浆和双峰式火山岩的大量喷发代表了岩石圈的强烈伸展和减薄(Cowardeta1.,1987),同时或稍早出现的大量壳源花岗岩则暗示软流圈上涌和幔源岩浆底侵或内侵作用的开始(吴福元等,2003)。
渤海湾拼音:Bóhǎi Wān(Bohai Wan)渤海湾胶东半岛渤海湾是渤海三大海湾之一。
向西深入陆地,东以滦河口至黄河口连线为界。
黄河、海河等注入,海底平缓。
水深一般不到20米。
沿岸有冰期。
海底油气资源丰富。
沿海有大盐场。
西岸有天津港。
渤海湾是渤海西部的浅水海湾,京津的海上门户,华北海运枢纽。
三面环陆,与河北、天津、山东的陆岸相邻,东以滦河口至黄河口的连线为界与渤海相通。
面积1.59万平方千米,约占渤海1/5。
此外,渤海湾湾口亦有从大清河口到黄河口的划法。
海底地势由岸向湾中缓慢加深,平均水深12.5米。
渤海湾,位于渤海西部。
北起河北省乐亭县大清河口,南到山东省黄河口。
有蓟运河、海河等河流注入。
海底地形大致自南向北,自岸向海倾斜,沉积物主要为细颗粒的粉砂与淤泥。
在蓟运河河口,由于河口输沙量少和受潮流的冲刷,形成一条从西北伸向东南的水下河谷,至渤海中央盆地消失。
平均潮差(塘沽)2.5米,最大可能潮差5.1 米。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冬寒夏热,四季分明。
冬季结冰,冰厚20~25厘米。
沿岸为淤泥质平原海岸,泥深过膝,宽约1.5~10千米不等。
湾内有天津新港。
渤海西部的一个海湾,位于河北省唐山,天津,河北省沧州和山东省黄河口之间。
海河注入渤海湾。
渤海湾浮冰渤海湾盆地形成于中生代和新生代。
渤海湾中有丰富的石油储藏。
其北部是著名的旅游和度假区,西部塘沽是重要港口。
渤海湾(Bohaiwan)渤海西部的浅水海湾,京津的海上门户,华北海运枢纽。
三面环陆,与河北、天津、山东的陆岸相邻,东以滦河口至黄河口的连线为界与渤海相通。
面积1。
59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1/5。
此外,渤海湾湾口亦有从大清河口到黄河口的划法。
海底地势由岸向湾中缓慢加深,平均水深12。
5米。
渤海湾正处在中生代古老地台活化地区,位于冀中、黄骅、济阳三拗陷边缘,经历了各个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形成湖盆,并在其上覆有1~7公里巨厚松散沉积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