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卫队伙食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外军战场饮食保障摘要:外军特别是美军战场饮食保障经过高技术局部战争实践的检验,在积极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战场饮食保障体系制度和方式方法,其中一部分内容反映了信息化战争对未来战场饮食保障的普遍需求,是发展的趋势,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外军饮食保障一、保障体制军队的军需保障体制不同,饮食保障体制也不一样。
美军在国防后勤局设国防人员保障中心,负责给养保障,由设在国内外的各办事处和仓库,实行划区供应,直供到军、师。
野战食品、饮食装备由国防后勤局统一订购,粮食和肉类等生鲜食品由部队就地(近)采购。
给养物资储备由总部、部队两级负责,总部储备欧洲和本土部队需要的物资,部队储备军以下部队需要的物资。
补给由部队自下而上申请,国防后勤局人员保障中心和军、师支援司令部物资管理中心,实施自上而下逐级补给,特殊情况下实施越级补给。
陆军的补给程序是:战区陆军物资管理中心(或总部库存控制站)——军补给勤务连——师补给分队——给养发放站。
通过设在国内外的办事处和仓库等,采取空运、水运、陆运和就地采购等方式,实施间接或直达运输。
饮食保障,平时由军烤制面包,按部队建制或驻区组织伙食,多以营为单位组织实施,执行特殊任务时分队自行独立保障。
陆军营保障排设有炊事保障分排,可集中在营作业,也可分成4个炊事班将炊事员分散到连作业。
热食主要由成品、半成品加工而成,规定前方作战人员应保证每天两餐,至少一餐,后方地域人员每天保证三餐。
主要饮食装备有野战厨房、野战面包房和单兵加热装置。
二、标准制度(一)给养供应标准在热量标准方面,美军规定战时每人每日最低的热能供给量标准为3400至3600千卡;俄罗斯军队规定战时步兵每人每日的热能供给标准为4100千卡。
在营养素供给量方面,受饮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军人身体素质、武器装备、执行军事任务等因素影响,军人营养素供给量标准各不相同,如蛋白质供给量标准,美陆军每人每天为100克,海军112克,空军100克;日本陆上自卫队为110克;德国军队只规定供给动物性蛋白质60克。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的士兵一日三餐都吃什么?从伙食看国家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国家都参加了战争,这么多国家的士兵都在参战,一般选择的交战区都是条件艰苦的地方并且几乎每个士兵都是成年的男性,部队一天所需要的粮食储备可想而知,不要说让士兵们营养均衡了,就连填饱肚子都是一件棘手的问题,那么当时各国军队的士兵一日三餐都吃什么呢?条件最好的当时是美国了,外表吊儿郎当的美同大兵,所到之处,总是嚼着巧克力和口香糖,高兴时还向周围儿童撒发。
那些被战祸搞成破落户的西欧人,看着羡慕不已。
这种野战饭盒,不仅有涂好黄油的面包片、午餐肉、沙拉作料,还夹有两支'骆驼'牌香烟和3根火柴,饭后还可抽上几口。
巧克力、可口可乐口香糖和野战饭盒,曾是二战中美国官兵随身不离的几件受用物。
400万出境军人,一年里竟然喝掉10亿瓶可乐。
罐头午餐肉是二战盟军食品中的主要蛋白质来源。
美军食谱,中午和晚上,有罐头食品炖梅干,在废罐头上加热的肉末杂菜,肉大部分是午餐肉,被称为“神秘肉”。
除了可以满足每个美国大兵每天的营养所需,还有各种小零食供应,并且不限量,这在战火连天的年代是普通国家的士兵们可望不可求的待遇啊!由此可见,美国的强盛并不是吹出来的。
其次就是德国了,德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自然是有充足的准备才发动战争的。
由此进行分析,德国士兵的伙食不会太差,单兵每天基本伙食包括饼干、面包、罐头肉、鸡蛋、咸肉、芝士、蔬菜、咖啡、茶、糖等,另外每个士兵还配有巧克力和香烟。
日本在二战之前推行了明治维新,对本国的政治文化经济都有明显的改观,所以在战争初期日本士兵的伙食供应也很全面。
普通士兵并不像军官一样可以吃全套西餐,但是菜色中也是和餐西餐并有,奶油炖鸡、咖哩牛肉等洋菜、味增汤、鱼、腌酱菜等日式菜。
主食是混了大麦的米饭。
早餐也以饭、酱菜为主。
由于受到传统饮食的影响,日本的军事后勤部门一直想尽一切办法改善飞行员伙食。
图文详解二战前后日本兵的真实伙食:别让电视剧忽悠了旧日本军队的三种主要伙食就是糙米、味噌和盐这三种战略物资。
只经过一次脱壳工序的糙米,由于颜色呈棕黄色,因此也被称为“玄米”。
这种米在碾去去掉颖壳之后仍然保存了一些皮层组织(也就是俗称的“糠”),其中包括糊粉层和胚芽等,所以煮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吃起来口感不如经过精加工的白米。
但是糙米的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却比白米高出很多。
味噌有些类似于中国的酱或者豆豉(但是不完全一样),是用米、豆、麦等谷物蒸熟后发酵制成的咸味调味品。
味噌汤,日本“和食”料理中的必备品之一。
基本原料包括味噌、柴鱼粉、豆腐盯海带这几样东西。
韩国菜里面的“大酱汤”乍看上去与其相似,但原料不一样,通常还要加上牛肉、贝类、豆芽菜等辅料,口味偏咸偏辣。
日本的军粮主要是稻米,以及味噌、盐,通常在打仗时每人每天的食粮是米四合五勺到六合、盐一勺、味噌二勺,以及水一升。
一合是一升的十分之一,相当于十勺。
战国时代之前日本各地的度量衡标准并不统一,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出于向各地领主征收年贡的需耍,逐渐统一了升的标准。
在明治时代的口本,一升大约等于1.8039公升,因此一合约等干180.39毫升。
按照这个标准换算的话,一合稻谷的重量大约是110克,初碾之后可以得到生糙米0.5合、稻壳0.5合;一合生糙米的重量是156克,再度精碾之后可以得到六分之五合的生白米(约125克)和六分之一合的糠(约31克);一合生米为150克,做成白米饭之后的重量在330克左右,折合中国的重量大约是六两六钱。
文化十四年(1817年)三月二十三口,江户两国柳桥的“万八楼”酒屋店主万屋八郎兵卫曾经举办过一次所谓“大酒?大食大会”比赛,主食部门冠军为41岁来自三河岛的三右卫门,他的记录是一口气吃下米饭六十八碗,外加酱油两合(360毫升);亚军是来自浅草的73岁老头儿和泉屋吉藏,他一气吃下米饭五十四碗、辣椒五把据记载,当时果子部门的冠军为56岁的丸屋勘右卫门,吃下馒头50个、羊羹7条、薄皮饼30个、茶19杯;亚军为45岁的安达屋新八,吃下今坂饼30个、煎饼200个、梅干1壶、茶17杯;65岁的伊予屋清兵卫吃下馒头30个、莺饼80个、松风煎饼30个、泽庵萝卜五枚。
二战各国伙食标准(最全面)以东线德军为例。
食品先由后勤部门收集在各占领区内的仓库,由集团军群后方的火车终点站输送。
然后抵达各个集团军,军和师的火车站。
有时后方集团军群仓库内的物资将会送至集团军的后勤站,然后经由军仓库或者直接送出到各师的补给点。
然后各师内的团和营分配好物资,最终送往前线。
德军伙食:德军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
其中午餐占50%,晚餐占33%,早餐占13%这遵照了德国人的生活习惯--以午餐为日常用餐的中心。
士兵伙食供应的数量分为三级:I级:战斗地域。
II 级:占领区III级:本土驻守部队IV级:国内办公机构文职人员。
其中已I级数量最多,以下逐渐递减。
这里就介绍最主要的战斗地域伙食。
I级伙食--Verpflegungssatz I最高优先配给。
主要包括:黑麦面包:750克黄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肪:45克香肠(生罐装食物):120克(有时是熏鱼)果酱或人造蜂蜜:200克煮过的土豆,蔬菜:750克肉类:120克蔬菜或动物脂肪:45克调料:15克咖啡豆(有时以红茶代替):8克巧克力或糖果:1袋香烟纸:7卷烟草:2卷(这里和有趣的是SS第12“阿道夫。
希特勒青年”装甲师,该师将常规配给的烟草全部以糖果代替。
而酒精饮料则以牛奶代替)其它调味品。
而在其它的一些资料中所列出的清单如下(根据战况,时间以及地点,标准会有不同的差异):黑麦面包:700克黄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肪:60克连骨肉:136克蔬菜和水果:250克土豆:320克豆类:80克鱼类(无头):30克大豆粉:7克布丁粉:20克咖啡豆(有时已咖啡代替):9克炼乳:25克砂糖:40克盐:25克调味品:3克辛香料:1克酒:0.26盎司(7.37克)香烟纸:7卷携带食物这是由士兵们随身携带的食物。
行军食物--Marschverpflegung这是供应给行军途中部队的伙食,不可进行烹饪。
这种伙食对于前线来说是很常见的一种。
通常由各部队的炊事员做好一日一份套餐式。
各国的单兵野战口粮原载西西河美国在作战口粮研究上是最下本的,图为1943年美军研究人员(居然是个大头兵)在研究军用口粮。
古人云,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兵家又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拿破仑云,士兵的胃,决定着军队进军距离。
可见吃很重要,关系到民生国计。
军用干粮出现很早,估计人类有了征战就有了军用干粮。
但工业化生产的军粮,我估摸着得从罐筒食品算起。
据说是拿破仑先动的这个脑筋,大概早到1810年左右,法国出现了罐筒,但是玻璃瓶的。
后来英国人给改成了马口铁的,也就是铁皮罐筒。
到了1813年,英军已经配发罐筒了。
在此无责任推测:看来大英帝国能混成日不落帝国,估摸着跟罐筒关系莫大。
你想啊,英国佬驾着舰船满世界殖民,大海路漫漫,常年劳师远征,水手吃啥?上了岸还得开枪开炮到处杀戮攻掠,这都是重体力活,肚里没食肯定不行。
在热带地区航行、作战,一般食物肯定腐败变质,大概只有罐筒食品(或许还有腌制食品)能长久保存了。
看过一本书,说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英法军队登陆红色俄国。
这两国军队都配发了罐筒,列宁曾对此大为感叹,说人家有罐筒,可我们拿什么填饱我们作战的工农红军肚子呢?可见革命导师对罐筒很重视,也很无奈。
K级单兵野战口粮二战爆发前(大概似乎也许是1936年),美国成立了专门机构,在作战口粮研究上是最下本的。
推出了多款军用口粮,最著名的大概算K级单兵野战口粮了,这种口粮还细分为早餐系列、午餐系列、晚餐系列,并且尽量做到了口味多样化。
这种口粮还配有香烟、口香糖、咖啡粉、糖果等,在那个年代,奢侈得简直惊动党中央了。
这种口粮一出现,就招来参战的各国军队集体羡慕嫉妒恨,但基本都是拍砖的。
德国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说美国大兵太奢侈、太腐败,上战场得装满满车皮的奢侈食品跟着才能打仗,就这样仗还打得不咋样;跟美国兵交手的日本兵则大为感叹:皇军常苦斗得肚皮贴着后脊梁,突击个珍珠港成功后,庆功也就是吃个豆包的水平,还得是飞行员才能享用,要是有这样多的好吃的,早把登岛的老美打到海里去了。
浅析外军战场饮食保障摘要:外军特别是美军战场饮食保障经过高技术局部战争实践的检验,在积极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战场饮食保障体系制度和方式方法,其中一部分内容反映了信息化战争对未来战场饮食保障的普遍需求,是发展的趋势,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外军饮食保障一、保障体制军队的军需保障体制不同,饮食保障体制也不一样。
美军在国防后勤局设国防人员保障中心,负责给养保障,由设在国内外的各办事处和仓库,实行划区供应,直供到军、师。
野战食品、饮食装备由国防后勤局统一订购,粮食和肉类等生鲜食品由部队就地(近)采购。
给养物资储备由总部、部队两级负责,总部储备欧洲和本土部队需要的物资,部队储备军以下部队需要的物资。
补给由部队自下而上申请,国防后勤局人员保障中心和军、师支援司令部物资管理中心,实施自上而下逐级补给,特殊情况下实施越级补给。
陆军的补给程序是:战区陆军物资管理中心(或总部库存控制站)——军补给勤务连——师补给分队——给养发放站。
通过设在国内外的办事处和仓库等,采取空运、水运、陆运和就地采购等方式,实施间接或直达运输。
饮食保障,平时由军烤制面包,按部队建制或驻区组织伙食,多以营为单位组织实施,执行特殊任务时分队自行独立保障。
陆军营保障排设有炊事保障分排,可集中在营作业,也可分成4个炊事班将炊事员分散到连作业。
热食主要由成品、半成品加工而成,规定前方作战人员应保证每天两餐,至少一餐,后方地域人员每天保证三餐。
主要饮食装备有野战厨房、野战面包房和单兵加热装置。
二、标准制度(一)给养供应标准在热量标准方面,美军规定战时每人每日最低的热能供给量标准为3400至3600千卡;俄罗斯军队规定战时步兵每人每日的热能供给标准为4100千卡。
在营养素供给量方面,受饮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军人身体素质、武器装备、执行军事任务等因素影响,军人营养素供给量标准各不相同,如蛋白质供给量标准,美陆军每人每天为100克,海军112克,空军100克;日本陆上自卫队为110克;德国军队只规定供给动物性蛋白质60克。
全球各国军队伙食大比拼,中国的营养均衡,搭配得当美军拥有全世界最先进和最发达的后勤系统,它能保证美军在任何国家和地区享受到很高的后勤待遇,而美军就是以肉为主,猪肉牛肉鸡肉羊肉,啥肉都有吃,而且都是以烤肉为主,小编个人感觉吃多了相当的油腻!美国士兵的伙食标准平时是每人每天7美元,战时则提高到每天10美元。
美军平时在国内可以吃到的食物有千余种,包括23种饮料(含各种鸡尾酒)美国海军的伙食堪称“超豪华”。
航母上为一日四餐,每次开饭时间大致3~4小时,舰员随来随吃。
日本自卫队的食堂和伙食。
自卫队的伙食大部分采取定食制,不自助。
就是厨房做什么,官兵只能吃什么,没有选择。
自卫队的早餐一般是米饭就着酱汤吃,这也是日本传统式的早餐。
酱汤是用大豆经过发酵,由蔬菜、豆腐、香菇及海味等煮制而成的,含有大量蛋白质,营养丰富。
越南军队:越南军队的伙食并不差,荤素搭配合适。
越南军人的食堂,虽然看上去简陋些,但是伙食绝对是Ok的韩剧的标准是每人每顿2144韩元,折合成人民币就是12元,要知道,韩国中学生的标准都是16元了。
韩军整日叫苦不迭,生活水平低下,甚至有人怀疑韩军的体质。
阿拉伯游击队的口粮,椰枣的营养价值高,亦被称为沙漠面包。
把椰枣放在水里泡一个晚上,然后捣碎饮用,第二天早上,就会消除便秘的感觉。
菲律宾的伙食,就略显寒酸了!他们素菜比较多,肉类比较少!在菲律宾部队饭堂里面放眼望去,素菜一片都是蔬菜很水果!仔细看看俄军的早餐热量非常充足,俄罗斯军队午餐,战斗的民族非常注重科学饮食,严格的伙食标准,还建有专门的厨师学校,用来培训基层部队的职业化厨师。
俄罗斯军队:食堂看上去高大上,伙食肯差不了印度军人:这不是随便弄来的一张图,这就是印度军人的伙食,而且印度很多士兵因为宗教信仰原因,大部分是吃素的,这也导致了印度士兵普遍看上去比较瘦弱的原因之一中国军队伙食一直都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士兵的温饱对于一只军队来说非常的重要!中国古人也有一句名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中国,每一位士兵都能开开心心的吃饱饭!举一个现在普通连队的午餐菜谱为例:干烧鲫鱼、土豆炖鸡块、醋溜土豆丝、麻婆豆腐、肉片莴笋、素炒油菜、三鲜汤——一共是六菜一汤,主食是香喷喷的东北大米,此外每人还有一个苹果。
东北野战军伙食标准
东北野战军在抗日战争期间,经过长期的摸索和不断的改进,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伙食标准,以保证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身体健康和士气高昂。
一、主食
主食是士兵每日必需的基本食物,东北野战军的主食主要是小米、玉米、高粱等杂粮,也会有一定量的大米和面粉。
每日每人的主食配给量为550克左右,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减。
二、荤菜
荤菜是提供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东北野战军的荤菜主要是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
每日每人的荤菜配给量为100克左右,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减。
三、蔬菜
蔬菜是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东北野战军的蔬菜主要是白菜、萝卜、豆角、黄瓜等。
每日每人的蔬菜配给量为250克左右,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减。
四、汤
汤是补充水分和营养的重要食物,东北野战军的汤主要是煮肉、煮菜、骨头汤等。
每日每人的汤配给量为250毫升左右,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减。
五、其他
除了以上四类食物,东北野战军还会适当增加一些干粮、罐头、
糖果等食品,以增加口感和营养。
同时还会根据环境和作战情况适当增减食品的种类和配给量。
总之,东北野战军的伙食标准科学合理,能够满足士兵的基本需求,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士气高昂。
广角镜“山雪”号练习舰的来龙去脉“民以食为天”。
对于执行战斗任务的军队来说,更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对于军队的“食”来说,本刊曾专文介绍过二战时期日本海军的“间宫号”食品补给舰(见本刊《新军事》2016年第8期),受到读者朋友的欢迎。
在这里,再来介绍一下日本记者参观现代舰船“山雪”号练习舰的所见所闻。
先介绍一下“山雪”号练习舰的来龙去脉。
日本军舰,多数以“风花雪月”来命名,从明治维新到现在皆是如此。
从这里边可以看岀,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战以来,以“雪”来命名的日本护卫舰共有12艘.包括初雪、白雪、峰雪、泽雪、宾雪、矶雪、春雪、山雪、松雪、瀨户雪、朝雪、岛雪等。
它们是二战后日本建造的数量最多的现代化舰艇。
“初雪”级护卫舰是这个级别的首舰.1982年3月服役,标准排水量为2950吨.满载排水量为370()吨。
“山雪”号为这个级别的第8艘舰;“山雪”号护卫舰于1984年7月下水,舷号为DD129,服役于日本海军第二护卫队,位于吴县定系港。
“山雪”号护卫舰的排水量为3050吨,全长为130米,全宽为13.6米,艇员为20()人,采用全燃气★季伏栃轮机动力装置,共4台,总功率为45()00马力,最大航速为30节。
主要武器包括:76毫米速射炮一门;四联装舰舰导弹发射装置2座;八联装舰空导弹发射装置1座;八联装反潜导弹发射装置1座;“密集阵”近程舰炮武器系统2座;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2座;可装载和起降“海王”号或“海鹰”号直升机一架,舰上的武器装备齐全。
舰上的电子设备包括:对空警戒雷达、对海警戒雷达、导弹制导雷达、炮瞄雷达、导航雷达以及主动声呐系统、作战指挥系统、电子对抗系统等,自动化程度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强。
现任舰长为鸟羽弘太郎二等日本军舰上的“一日三餐”参观日本海自“山雪”号练习舰厨房的所见所闻海佐。
他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做到最好”。
“山雪”号护卫舰服役后,曾多次参加美日环太平洋军事演习,参加了东日本大地震的救灾行动。
中日韩单兵自热食品对比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单兵作战口粮也升级了,以前吃过压缩饼干,那叫一个难吃。
尤记得,但是领导拿出一箱饼干说:大家随便吃,随便拿。
领导居然如此大方,实在难得。
不敢辜负领导拳拳爱护之心,决定放开肚子吃。
打开箱子一看,尼玛,居然是淘汰的快过期的压缩饼干。
下面就看看其他国家的:单兵自热食品是不少国家军队士兵必备的野战食品,往往具有使用方便、加热时间短、易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
但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饮食文化的不同,单兵自热食品的品种也是多种多样,以下就是中日韩三国单兵自热食品的比较。
图为日本自卫队现役的二式(type)自加热军用口粮,里面含有食物包装,加热袋和加热剂。
包装袋上的操作说明。
主食为米饭。
配菜为鱼肉。
搭配有饼干、火腿等零食。
炒饭和肉饼。
韩国军队目前也是以二型口粮为主,菜的种类没有日本自卫队的那么多。
1212?外包装为可折叠的纸饭盒。
包装中含有火腿米饭、2根辣肠、牛肉豆子、辣白菜、巧克力豆、杏仁蛋糕、加热袋。
汤、辣椒酱、油、巧克力是固定的,主食有三种可选:辣白菜拌饭,蔬菜拌饭和粉丝饭。
台湾军队所使用的单兵自热食品。
同样有折叠纸饭盒。
加热时的状态。
台湾单兵自热食品的种类不多,也比较简单。
白米饭是固定的,菜谱有:东坡肉,黑胡椒牛肉,鸡肉炒蘑菇,和麻婆豆腐。
除了加热型的米饭类口粮,台湾军队还有非加热口粮,分为A型和C型。
??非加热口粮的主要食品为饼干。
解放军09式单兵自热食品组合。
配套的勺子与纸巾。
加热中的状态。
?蛋糕牛肉香肠。
糖水黄桃主食:羊肉拌面。
加热的化学物质配套的压缩干粮。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老百姓都把吃饭看作天大的事,更何况战场上冲锋拼杀的军人。
军队要进行激烈战斗,实施快速机动、远距离航行或执行特殊应急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饮食就成为头等问题。
世界各国军队为适应战争需要,针对不同作战群体和兵种以及不同军事行动的需求,研制出多系列、多品种的野战食品。
外军的野战口粮品种繁多、口味各异,在此,本文带您饱览一番美、俄、日三国的野战口粮。
美军小鹰号航空母舰厨房美军野战口粮美军的野战口粮分集体野战口粮和单兵野战口粮。
集体野战口粮集体野战口粮是指由野战厨房用民用食品或耐贮食品制作而成的集体热食,分为成套集体口粮和B型成套口粮。
成套集体口粮美军在世界范围内执行作战任务时,如情况允许则实施有组织的饮食保障,使用成套集体口粮。
使用这种口粮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民用食品,并在野战环境下简化饮食程序。
一套这样的口粮可供50人食用(不包括面包、牛奶等,但包括50个人所需要的杯子及餐具)。
成套集体口粮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UGR-H&S型,一种是UGR-A型。
这两种口粮都有7个早餐品种和14个中、晚餐品种。
B型成套口粮B型成套口粮主要供美国海军陆战队食用,由罐装食品和脱水食品组成,一套B型成套口粮可为100名士兵提供饮食。
其早餐有10个品种,中、晚餐品种相同,每日三餐的总热量为4300千卡。
早餐品种为:苹果汁、玉米粥、摊鸡蛋、柚子块、咸肉、饼干、人造黄油、花生酱、葡萄果子冻、咖啡、可可和饮料冲剂。
中、晚餐为:牛肉及肉汤、蘑菇土豆、豌豆、饼干、梨、咖啡、茶和饮料冲剂等。
在B型成套口粮中,除食品外,还包括可供100人使用的盘子、杯子、垃圾袋等小物品。
B型成套口粮的制作较为方便,经过训练的两名炊事人员可在2>3个小时内做好100人的饮食。
单兵野战口粮单兵野战口粮采用配份包装,通常一份可供一人一餐。
其特点是小巧、轻便、易携带、食用方便,且营养均衡、耐储存、安全卫生。
美军根据不同的军事行动环境、军事行动强度以及官兵不同的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研制并生产了品种多样的单兵野战口粮。
应急野战口粮种种
作者:立坚
来源:《轻兵器》 2012年第24期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发生了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造成日本东北地区岩手、宫城、福岛等数县遭受重大灾害。
灾害发生后,日本自卫队迅速展开了救灾行动,其中,向灾民发放食品和饮水是自卫队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此次救灾行动中所发放的食品,主要就是自卫队储备的应急野战口粮——
1951年,日本警察预备役部队正式装备了野战口粮,主要由干面包和罐头食品组成。
日本自卫队组建以后,其野战口粮主要以应急口粮为主,供应不足时,也在市场上临时采购。
1970年代,日军提高了干面包的质量,同时研制开发出压缩干粮系列。
日本自卫队的野战口粮主要包括I型野战口粮与II型野战口粮两种。
其中I型野战口粮为罐装食品,能够长期保存,保质期通常为1年,食用时无需完全加热,非常方便,因此主要作为日本自卫队的行军食品;II型野战口粮为自卫队执行救灾任务时的应急口粮,通常为袋装食品,需要加热食用。
通常情况下,日本海上自卫队与航空自卫队只配备I型野战口粮,II型野战口粮只在陆上自卫队有所配备。
但在救灾行动中,为了提高行动效率,航空自卫队也为救灾官兵紧急准备了II型野战口粮,主要包括袋装米饭、饮料及加热剂。
另外,必要时,各自卫队也从市场上购买简易包装食品作为补充。
在救灾行动中,I型、II型野战口粮均有发放,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罐头包装不易打开、食品加热时间过长等。
编辑/刘兰芳。
日本自卫队士兵,一个月能拿到多少工资?让数据来告诉你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取消军队。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重新武装了军队,即众所周知的自卫队。
不过在成立之初,自卫队的地位一直不高。
特别是在上世纪日本经济狂飙飞速发展的60-80年代,自卫队很难招到合格的兵员。
为此,不得不邀请影视明星拍海报、做广告,来吸引年轻人。
在当时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考虑去自卫队,而且往往是偷偷地去面试不让亲朋好友知道。
彼时自卫队员的收入水平也难尽如人意,士兵起薪只有社会平均薪资水准的75%,所以经常会看到很多自卫队员下班后,偷偷到便利店打工的情景。
当然,一切都在变动之中。
80年代末,日本经济因广场协议陷入衰退,就业困难。
自卫队才开始对年轻人有了吸引力。
在今天,自卫队安定的工作岗位越来越为人所追捧。
进入自卫队,即使是士兵也立即会成为“国家特别公务员”,既有工资还有奖金。
一般自卫官候补生,基本工资在15.9-17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700元至1.03万元)之间。
培训期结東后,二等陆士工资为17.6万日元(约合1.07万元人民币),第二年升为一等士以后,不问学历和工作经历,工资都可以加到18万日元(约合1.1万元人民币),之后就像日本大公司一样,每年都会定期加工资,到第三年就可以升为“士长”,工资再次增长。
也就是说,除了在最初3个月工资很低外,之后的收入和一般公司的职员相差无几,特别是当了士长以后比公司职员拿得都高,比当下规模日益扩大的派遣职员的待遇更是高出不少,而这只是被称为“蚁族”的兵的收入。
在自卫队当兵不仅工资收入稳定,面且士兵还享有各种补贴和奖金,比如只要干满4年,退役时可以一次性拿到150力日元(约合9.15万元人民币)的补贴。
过去10年是很多日本企业没有一分钱奖金的时代,自卫队的奖金照样发,夏天是8到1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900元至6100元),冬天37万(约合2.25万元人民币)左右,第一年要打些折扣,从第二年开始就全额支付。
带你见识一下驻日美军横田基地的饭堂美食▲ 横田基地在友好祭上向公众展出的美国空军A-10对地攻击机。
横田空军基地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多摩地区中部的驻日美军基地和航空自卫队基地,一般通称为横田基地或横田机场。
它的前身是1940年(昭和15年)建立的日本陆军立川机场附属的多摩机场,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是日本陆航的飞行试验场。
日本战败后,多摩机场于1945年9月4日被美军接收。
有趣的是,在战争期间美军侦察机就到访过多摩机场,并在侦察报告中将其命名为横田机场或横田基地,战后就成为这座机场的正式名称。
美军接受机场后进行了扩建,到1960年时达到现在的规模。
在朝鲜战争期间,横田机场曾是B-29轰炸机的出击基地,越南战争时也作为补给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1年作战部队转移到冲绳的基地后,横田机场作为运输中继基地和指挥基地使用至今。
▲ 1943年,旧日本陆军的一架Ki-84试制机(之后的四式战斗机”疾风“)在多摩机场,即横田基地的前身准备试飞。
横田基地位于拜岛车站北侧与东福生车站东侧,范围横跨福生市、立川市、昭岛市、武藏村山市、羽村市、瑞穗町等共5市1町的行政区,为本州境内最大的驻日美军空军基地。
除此之外,也是驻日美军和美国第五航空队的司令部所在地,是美军在远东地区的主要基地之一。
虽然横田基地充当着远东地区军事空运中继基地的角色,但基地本身并未部署作战部队。
▲ 横田基地大门口的名牌,用美日两种语言进行标示(明明是中文!!)。
横田基地在每年的8、9月会选择一个周六和周日举办“横田基地日美友好祭”,会向公众开放参观(原则上仅限于持有日本和美国护照的人员)。
参观者可以从第5闸门进入基地。
在友好祭上,通常会安排美军或空自的飞机进行飞行表演,还有军乐演奏、军粮售卖、亲子游园等活动,在“友好祭”即将结束之际还会燃放大型烟花。
2013年,美军曾以缩减经费为由停办了“友好祭”,但于次年恢复举办。
▲ 横田基地在日美友好祭上燃放的大型烟花。
二战时,日本士兵的伙食标准是怎样的?看完你就知道了!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对二战时活跃在中国战场上的日本鬼子兵们的伙食标准感到好奇,小编也和大家一样,所以仔细地搜集了一下相关资料,整理成文,敬请大家阅读。
知识整理不易,看完记得点赞关注呦。
二战时日本士兵的伙食待遇(仅以日本陆军为例)在日本的官方宣称,以及抗战早期,由于多年战争准备和彼时畅通的外部贸易渠道,那时日军伙食标准非常不错,远超绝大多数中国军队的伙食标准,对日本贫苦地带,比如北海道地区的民众非常有吸引力,毕竟当时绝大多数日本人吃饱饭的日子并不长,能吃上白米饭的日子则更短,甚至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农场的大多数平民们还只能靠各种杂粮度日,白米饭是平民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品尝的珍贵食物。
大米饭管够而当日本国力上来以后,为了吸引青壮年,特别是穷苦地方的青年踊跃参军当大头兵,日本军队开出的条件就是只要参军精大米管够,这个条件对许多日本人的诱惑实在太大了,甚至当时就有人为了能够畅快地吃上一口白米饭而参军。
而日本军队中的其他伙食供给,在营养搭配各方面也比较科学,日本士兵们平时除了在军营里能顿顿吃上大米饭外,还有各种蔬菜、鸡蛋、肉类和各类面食(包括面包、饼干)可食用,营养很全面,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验证。
在演习和特殊日子,日军的伙食还会有所增加,由于其太过繁杂,这里就不全列出来了,一般他们常见的主食就有大米、小麦、大麦、罐装米糕、罐装糯米饺子、罐头米饭与红豆、饼干、硬饼、维生素、糖、大豆粉等。
常见的肉类和海鲜罐头则有牛肉、鲑鱼、沙丁鱼、鲭鱼、海藻、蛤蜊、鳟鱼、金枪鱼、鳕鱼肝、海藻和豆类、蟹肉等。
另外还有许多种类的肉干、水果、蔬菜罐头、腌制品、干果、新鲜蔬菜、调味料和饮料(茶,清酒,炼乳)。
日军饭盒在二战前期,相比于普通人,日本陆军马鹿们的伙食标准算是挺不错的,具体为:每个士兵平均每天精米640克,精麦200克(或者精米855克和饼干675克),肉食罐头150克。
日本自卫队伙食野战食品齐全不设厨师
大部分自卫队员一日三餐全都在营地食堂吃。
其餐具全是仿美军现役自热系列,里面有各种菜肴(自动加热)、饼干类点心、大米饭、干湿纸巾、水果还有口香糖。
在日本舰艇食堂上,还安装有特制安全带的座椅,平时供艇员就餐,需要临检船只时,这里可供临检队员待命休息使用。
早餐米饭加酱汤
自卫队的早餐一般是米饭就着酱汤吃,这也是日本传统式的早餐。
酱汤是用大豆经过发酵,由蔬菜、豆腐、香菇及海味等煮制而成的,含有大量蛋白质,营养丰富。
日本自卫队的午餐一般是四菜一汤和米饭的自助餐,包括牛排、鱼肉、蔬菜等,还有各种饮料,种类也比较丰富,通常是千人同时用餐而无喧哗之声。
曾在日本留学的马骏博士告诉记者,他到防卫研究所头两天的午餐是日方提供的盒饭,后来便提出到一墙之隔的联合参谋学校去吃午饭,日方同意了。
学校的军官食堂与街上的做法一样,在门口有一个摆有样品的橱窗,各种配好的“定食”(即套餐)样品下标着价格和编号,跟国内的中式快餐差不多。
军官们只要将硬币投入旁边的售票机,机器便吐出一张餐票。
就餐者拿着餐票,交给餐厅里的服务员。
在柜台前,服务员见到顾客后,嘴里不停地说着欢迎的话,动作非常麻利,很快就将3—4个人的饭递了出来,不仅服务态度好,并且效率很高。
百姓给部队做饭
马博士透露,日本自卫队一般没有“炊事班”,当然也没有士兵做饭,全是雇用地方人员,他们不仅服务好而且价格要比街上便宜1/3。
马骏说,他见到不少军官,甚至连防卫研究所所长新贝也在这里就餐。
据说曾有中国记者也有幸到日本滨松基地,品尝一般标准的“军队餐”,自称“伙食相当可口”。
不过,在野外训练或国外执行任务时,为日本陆上自卫队提供饮食自给自足的是野外炊具1号。
这是一台能在45分钟内,做出可供250人享用的主食及副食的
装备。
它重达2.5吨,需要用卡车来牵引。
野战口粮口味多
日本自卫队外出执勤或野外演习时,需野战口粮。
日本自卫队目前有两种野战口粮。
一种是传统型,代号为“Ⅰ型口粮”,主要是耐储存的马口铁罐头食品,如干面包、压缩干粮和罐头食品等,共有罐头15种,其中主食罐头5种、副食罐头8种、咸菜2种。
另一种是新技术型,代号为“Ⅱ型口粮”,是利用先进的蒸煮袋技术制作的软包装(软罐头)口粮,如咖喱蒸煮袋米饭、土豆炒肉菜、大烩菜、汉堡牛肉等。
该口粮可组成个人用餐和集体口粮共11种餐谱。
据调查,日本自卫队队员普遍喜欢Ⅱ型野战口粮。
因为它选择主副食混装,口味好、营养丰富。
每餐份分成两个袋包装,通过在菜单中加进两种类型的饭食使其组成具有多样化。
如果饭食不合口味,还可方便士兵间互相串换调剂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