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词体革新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3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对后来词人的影响很大,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
柳词在词调的创作、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向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
苏轼作词,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受到柳永的影响,苏词对柳词有承袭的地方,亦有其创新之处。
柳永是词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从整个词学的发展史来看,柳永、苏轼、周邦彦分别代表着词学发展的三个高峰。
柳永是首要的一环,他奠定了词体的生命基调,但是柳永的成就是阶段性的而非总结性的。
词没有柳永,不一定能进一步开拓文学生命,但词如果没有苏轼的杰出革新成就以及周邦彦的“集大成”,那么词就不能提到与诗文相提并论的地位。
论开拓和创造成就,柳永首膺其功,他为词打下基本的规格。
宋翔凤曾云:“柳词……高处足冠群流……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事为之也。
”不止是苏东坡,北宋词家大都未能冲破“文以载道”的观念,作家填词,总给人遮遮掩掩的感觉,词很难登入大雅之堂。
柳永的性格纵放自傲,政治上的遭遇使他向“专业词人”的方向发展,为词开辟了新的天地。
柳词在形式方面,衍小令为长调,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慢词和小令平分秋色。
柳永创作了大量成功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示范意义,对词的继续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在技巧方面,独辟“柳词家法”,以赋为词,铺叙展衍,成为后代学慢词着必学的门径。
柳永还“变旧声,作新声”,柳词除七分之一承袭旧调,其余的都是柳永创的新调,即使是承袭旧调的作品,柳永也能根据词情的需要,在词的长短和分句方面做调度。
如《浪淘沙》,唐五代词牌字数28字,柳词133字,形式分句也有很大差异。
浅论苏轼对婉约词的创新作者:周盛春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2期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纵观《东坡乐府》中编存的三百首词,我们发现,严格意义上的豪放之作仅占极少数,东坡词绝大多数仍是明丽清新的婉约词。
当然,他的婉约词已迥然异于传统的艳科词。
这是因为苏轼对传统婉约词进行了大胆革新,从而开创出风貌崭新、别具一格的“婉约苏体”。
那么苏轼对婉约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试从其内容题材上作一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一、变恻艳为高雅晚唐五代以来,无论是花间词、南唐词还是以晏欧为首的北宋前期词,都沿袭了“花间”传统,以婉约为宗。
这些词多写男女恋情、幽会秘约、离情别绪,词作中也常常表现对于歌伎美色的猎艳心理,所以词情浮艳,充满脂粉气。
对于传统婉约中的“艳科”,苏轼作品中并没有完全排斥男女之情,但是他不追求简单的声色之娱,也不停留在对爱情作表层的抒写,他在表现爱情的同时往往有所兴寄。
这样就淡化了传统婉约词中的那种绮罗香泽之态和脂粉气息,以高雅冲淡和减弱了俗艳,从而提高传统婉约词的审美趣味。
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描写春残时节感伤情调的词,其感伤情调是从失恋者的角度表现出来的。
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不同,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给人的不是盎然欣悦的气象,而是点明春天将尽,隐暗词人悲婉情绪。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描绘出了一幅清丽宁静的江南水乡景色,接下去又写柳絮在春风吹拂下,飘零飞落,遍地蔓生的青草一直绵延到天涯。
此处援引“芳草”和“美人”之思,在失恋者眼中,“天涯何处无芳草”恰如自己的失恋之悲,走遍天涯却无处可消除。
他感伤春光已逝而自己仍奔波劳碌未觅得爱情的归宿。
下片前三句,一再重复“墙里”“墙外”,极度强调高墙的分隔,使行人得不到佳人的理解,只能徘徊于墙外道上。
孤独寂寞的失恋行人,只能慨叹“多情却被无情恼”,从而陷入了更深的失意惆怅之中。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在诗、词、散文里表现出的豪迈气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他在词境扩大,词风变革等方面,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词的新境界。
苏轼之前,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弥漫一时,词作为一种“歌词”专写儿女恋情供歌馆楼台或民间市井谱曲演唱,柳永的浮艳之词也好,晏殊的儒雅之词也好,都没有跳出女性题材的范围,在意境上没有高远的立意,没有清新的格调。
直到范仲淹、欧阳修等少数有政治抱负的作家开始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并在词里表现出新风格,而苏轼正是诗文革新运动的贯彻者,他在“新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变革,开创了与婉约派对立的豪放词派。
苏轼无论在词的内容、题材、格调等方面,都超出了原来范畴和层次,或议军论政、记事抒怀,或反映民间疾苦、身世友情,或描绘山水风光、田园生活,或咏史怀古、说理谈玄,都在词中有所表现。
而且在作品中力写开阔之境,抒高远之志,寓新奇之意。
他推崇高雅的词风,使词从传统的缠绵浮艳中跳出来,吸纳大自然的清新境界,抒写创作主体的广阔胸怀,从而成为“自是一家”词。
①而且,有响亮的理论作为自觉的创作先导,更有苏门弟子们鼓吹呼应,终于为词体拓疆千里,卓然与传统婉约词成一敌国,从而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大到词的领域里去,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写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词中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写的是要建功立业的内容,可见他有意要避开当时流行的以柳永为代表的缠绵悱恻、离情别绪的艳词,而要以多题材的涉入为词创作开辟一个新领域,开创一个新境界,“自是一家”,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
[收稿日期]2007 11 05[作者简介]廖泓泉(1972 )男,内蒙古财经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2007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Nov .,2007第36卷 第6期Jou r n al of Inn er M ongolia Nor m alU n i versit y (Ph ilosophy &Social Science)Vo.l 36 No .6论苏轼婉约词的新变廖泓泉(内蒙古财经学院中文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 )[摘 要] 苏轼的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且独特。
其婉约词蕴藉深刻、韵味醇厚、风貌崭新。
这种美学特点的获得,是基于苏轼对传统婉约词的大胆革新。
苏轼对婉约词风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美学追求上化俗为雅;二是雅、艳相济,刚柔并举;三是完成了从 类型化 到 个性化 的转变。
[关键词] 苏轼;婉约词;新变[中图分类号]I 207 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7)S1 0267 03苏轼以其不朽词作,丰富了词的题材,雅化了词的格调,拓宽了词的境界,苏轼词作中既有 大江东去 、 老夫聊发少年狂 的慷慨豪放,又有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超脱旷达,更有 似花还似非花 、 天涯何处无芳草 那样的婉约柔情,在苏轼词作进入成熟期后,其婉约词作又绝无此前花间、柳永诸人婉约词中过分的香软浓艳之气。
冯煦为朱孝臧所刻 东坡乐府 作序时指出: 东坡之于北宋,稼轩之于南宋,并独树一帜,不域于世,亦与他家绝殊。
世第以豪放目之,非知苏、辛者也。
即以柔婉而言,张炎 词源 认为苏轼某些婉约之词 清丽舒徐,出人意表 甚至为 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 。
苏轼的这类作品,开创出崭新的婉约词风貌,也为传统的婉约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轼对婉约词风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美学追求上化俗为雅;二是雅、艳相济;三是从 类型化 到 个性化 的转变。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摘要: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一)在词的内容和题材方面苏轼对词的显著影响是丰富了词的题材,对词进行了大力的开疆辟土,使词从原来的花间小径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诸方面,皆富有成就,但尤其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当人们论及他的文学成就时,总是怀着敬意盛赞他对词的革新。
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
词又称“曲子词”,属于广义的诗的范畴,是特殊的诗体。
学界一般认为,词诞生于隋,兴起于唐,兴盛于宋,是伴随燕乐而产生,适应诗歌形式的转变而兴起的。
词的生命在音乐,依声填词,配合音乐而歌唱,是词的根本特点。
自晚唐五代以来,在文人的观念中,词一直被视为“小道”,多被用来描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以清丽婉约当行,长于比兴,词意含蓄,但境界狭小,风格纤弱,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
而苏轼,却突破了词为“艳科”这一传统,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丰富了词的艺术内涵。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词即是诗。
因此,苏轼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把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采用“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道”的层面上,摄诗心入词心;二是在“艺”的层面上,引诗法入词法。
一是以诗的题材和内容入词。
在苏轼的意识里,只要是诗能表现的、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理都可以入词,这使宋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境界,如其《江城子・密州出猎》写报国立功之豪情,《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传出世人之心灵冲突及对亲人之深情等等。
谈苏轼对词的创新【摘要】苏轼是北宋第一个把诗文革新精神扩大到词作领域的词人,他大胆对词的写法、风格、题材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极大地拓宽了词的意境与表现力,他对词的创新,对宋代及后代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创新苏轼是北宋时期极富盛名的作家。
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虽表面承平,内里却是暗藏着危机,苏轼敏锐地洞悉了这一切:“天下有承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未测者也。
”由于受到历史发展及本身认识的局限,欧阳修、梅尧臣等人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并未涉及到词,这就为苏轼在词上的创新与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他高举“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和“庶几有补于国”的艺术大旗,将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进一步扩大、发展,使词从世俗感性的表现中超脱出来,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坛上的领袖地位。
其创作,对宋代及后代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写法新——以词为诗,提高词的功能价值苏轼对词体写法的创新主张在于“以词为诗”,主要体现在题序、用典、打破了词律的束缚和词调的凝固化等方面。
由于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主要是受朋友之邀,应歌妓之请,写来助欢佐乐的艳曲,所以一般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大多数词并无题序。
而苏轼则将词变为缘事而发,用于抒情言志,使得词作中需要交代说明何事何情。
但是词体长于抒情,而不宜叙事,苏轼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很是创新地将写诗的写法运用到作词中来,大量运用了标题和小序,使题序与词构成一个整体,弥补词不宜叙事这一缺憾。
例如《定风波》中的题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狠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不仅交代了创作时间、缘起,同时也表明了“同行皆狠狈,余独不觉”的旷达洒脱之情。
又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题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确地交代了作词时间,作词的缘由,还写明了词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恋的是弟弟子由。
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以诗为词”本来是陈师道对苏词的评论。
陈氏以为“以诗为词”不是词的“本色”,其源固出于保守的词学观,但在客观上却准确地揭示了苏词这一手法开创性的特色。
历来,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别,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
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久而久之,这种观点自晚唐五代的“花间派”词作流行以来,数百年间逐渐演化成一种程式化的专写艳情的绮靡陈腐的格套。
此即所谓“艳科”词。
到了北宋初年,词体便由于题材、内容的雷同和狭窄而走向了衰落。
此时,苏轼毅然举起了“有为而作”的大旗,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推进到词的领域中去,“以诗为词”,从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苏轼对旧词体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对诗词的关系有一个十分精辟而符合艺术规律的看法,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
苏轼从理论上提倡词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界。
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
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宋之小词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他还明确指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
”这就是说,词只是诗的“后裔”,词即是诗。
在他看来,词之于诗,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体裁,又是诗的产物,更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
即词来源于诗,与诗同质异体。
“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与影响苏轼对词的革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述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苏词风格多样,他率先打破传统婉约词风,开创豪放词风。
其豪放词具有一种恢弘豪迈、纵放不羁、亢爽劲健的气象,富有激荡人心的力量。
他另有些词则表现出轻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
提高了词品,以诗写词,将词品和人品进行融合,将词的言情和诗的言志结合在一起。
因此,其诗文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风格随情感基调而变化万千。
《江城子·密州出猎》意气愤昂,热情浓烈;《念奴娇·赤壁怀古》开阔波荡、雄姿英发,可以用高旷、雄壮形容;凄清伤感的词,委婉细密,如悼亡妻《江城子》;《卜算子》幽深清绝,孤独感伤氛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逸出尘外,气格高扬。
扩大了词境。
一方面从题材上将理趣引入词境,如《赤壁怀古》表现对人生的思考,《水调歌头》对“月有阴晴圆缺”的领悟。
另一方面,将农村朴素的民风写入词中,如《浣溪沙》“牛衣古柳卖黄瓜”富有乡村之泥土芳香与生活气息,活泼生动;又如《西江月》之和谐宁静。
改变词风,一改词坛绮罗香泽之态,开创豪放词风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直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咏叹式的句法写景写清,境界阔大,感情深厚,写得概括而有气势。
又如《水调歌头》,全词由中秋赏月而引起想象,问天、游仙、想宫阙、写玉宇,直到对月“阴晴圆缺”的探索。
体现出苏轼豪放词的特色,笔势超迈,格调雄健,别有一种飘逸空灵之感。
苏词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正文构成有机统一体。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在词调外另加标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在词调后加上小序。
苏轼之后,多数词人即把题序作为填词常规。
简论苏轼豪放词的艺术特色潘进明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家,他的散文、赋、诗、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的巢臼,一扫绮丽柔靡之习,开创了北宋词坛豪放的词风。
苏轼现存三百四十余首词,各种风格的豪放词仍居少数,现存苏词绝大多数仍属于婉约词。
但他的豪放词题材扩大,思想内容与形式都独具特色,尤其风格多样:以散句入词,以诗入词,开创苏词之沉郁,飘逸、旷远、绮丽、豪放、清雄、刚健、开朗,联想丰富,比喻新奇,用笔挥洒自如,自由张扬个性,创新意识浓郁。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之他那广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一步入词坛,立刻给词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一般认为,苏轼是从杭州通判开始创作词的。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是可以准确系年的苏词,它已突破了“词言情”的藩篱,开始表现出苏词的豪放本色。
在密州及其以后,他就更自觉地创作豪放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标志着他的豪放词的成熟;《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豪放词的千古楷模。
一豪放词中的“真情”真率自然是中国古典抒情诗的传统之一,也是历代多数诗人的美学追求。
优秀的抒情诗无不发乎性情,出乎自然,词更如此。
况周颐云:“真字是词骨。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在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娱宾遣兴的席间即兴之作居多,专写娼楼歌妓的娇柔之态和勾栏瓦舍的男女调笑,感情多浅露轻浮,缺少一种严肃真挚的情意。
这一风气直贯北宋,无论欧、柳、周,一概难出其藩篱。
苏轼则不然,他的豪放词大部分都言志抒怀,是内在感情的凝聚,是心灵世界的外在投影。
心中辗转翻腾的情调波澜,使其不能不为词。
且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论苏轼的婉约词王艳芳内容摘要:苏轼一直因为他的豪放词而为人熟知,但是他的婉约词也占了更大的一部分,而且也有很高的成就。
本文从苏轼婉约词的成因、内容题材和艺术创新等方面来对苏轼的婉约词进行讨论,并论述苏轼婉约词的贡献。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艺术创新;贡献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杰出的成就。
一般我们都把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们被看成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人物。
有学者引用北宋胡寅的一段话来形容苏轼对词体革新的特殊贡献:“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①苏轼确是豪放词的创立者,但是他的婉约词也有极高的成就。
苏轼作诗在前,他流传下来的诗远较词多,有2700多首诗,他的词只有300多首。
但是苏轼对词的发展有极大贡献,他创立了豪放词,革新了婉约词。
他以诗为词,扩大了诗的题材,以词的形式记游咏物,怀古伤今,歌颂祖国的壮丽山川,抒发个人的豪情与伤感,他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
虽然一般都把苏轼当成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在现存的三百多首苏词中,绝大数仍属婉约词。
因此在苏词研究中,他的婉约词是不可忽视的。
词自从产生以后, 特别是到了文人士大夫的手里, 一直以婉约为正宗, 多抒发个人的内心感受, 尤侧重儿女风情。
豪放派词人中,不管是苏轼还是辛弃疾都有不少婉约词问世,甚至在一首词中都会体现出刚柔相济的一面。
苏轼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其实是位能豪能婉、亦刚亦柔的词人,我们不能忽视苏轼的婉约词。
本文将分别对苏轼婉约词的成因、苏轼婉约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以及苏轼婉约词的贡献展开探讨。
一、苏轼婉约词的成因苏轼成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这是由他的时代、生活经历、生存环境、思想性格、文化素养等各种因素造就的。
毫无疑问,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其婉约词的成因,也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我们可以将苏轼婉约词的词风的成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从词的发展来看,婉约词一直被奉为正宗,苏东坡不可能摆脱其影响。
简析苏轼对词的创新性贡献作者:李汉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0期摘要:北宋一代文豪苏轼,以其多方面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当以他的词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苏轼对宋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音律,都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
①苏轼词作的创新,促进了词体革新,苏词从风格上、题材上、立意上、手法上大胆创新,极大拓展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
关键词:苏轼;词;创新作者简介:李汉南,1987年11月,女,河南省郑州市人,2010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中图分类号]:H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043-01北宋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到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新声歌曲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
故而出现了柳永以俚俗写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②的广泛群众化态势。
然而,对于北宋中期的表面承平而内里孕育危机的情势,并非一般世俗文人所能观察,苏轼却以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深刻的预见性告诫世人:“天下有承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未测者也。
”③对于词他高举“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④和“庶几有补于国”⑤的艺术大旗,使词从世俗感性刺激的表现中超脱出来,发展成为时代精神的艺术载体,从而解决了艳科文人词的旧格式,树立新范式,“指出向上的一路,新天下耳目。
”⑥一、风格新——婉约正宗之外开创豪放词风苏轼是北宋第一个把诗文革新精神扩大到词作领域的词人。
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
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
他的词具有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淳朴。
他开拓的雄健豪放、飘逸洒脱的词风,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
苏词创作于柳永词风靡一时的时期,他顶住了文人的舆论压力,摆脱了传统势力的束缚,全面冲出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王娟皖泗县大杨乡第二小学摘要: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在宋词发展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当数苏轼,他将诗文革新运动带入词中,打破了“诗庄词媚”①的成规,集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②的变革。
这种变革,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诚如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③。
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种“以诗为词”特点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以诗为词意义变革影响一、“以诗为词”的意义所谓“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内容、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一种新的独立的文体。
在苏轼之前,特别是晚唐五代,词的内容大多数偏重于女色描写或是男女情事,主要功能是娱乐的,这些词内容贫乏,风格浮艳,所反映的生活极为狭隘,这就形成了传统娱乐词的本位观念,这种本位观念是根本区别于传统诗文的文学观念的。
一些大家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尝试过突破,但突破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产生广泛的影响。
最终完成对传统词变革的是苏轼,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④也就是说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爱国豪情,抒写人生遭遇,反映社会盛衰,诉说亲朋情感,再现农村生活,展现水色山光。
总之,凡是能够用来写诗的,都可以用来入词。
这种变革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传统观念的娱乐歌词诗化、文学化,做到诗词一体,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以诗为词”的变革1、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
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他写下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苏轼豪放词的开创性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题材内容的扩大。
凡写情、纪游、怀古、说理、赠答等等,均可入词,后人称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意境的创新。
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冶艳香软、宋初文人词的闲雅凄婉,苏轼豪放词适应着自己的广泛内容而开拓了豪迈奔放或高远轻旷的意境风格。
(3)形式音律上的突破。
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在其发展中,音乐对它有很大的制约性。
苏轼则视词为抒情诗,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突破形式音律的规范,不尽依词乐而作软媚之声。
此外,在语言上也一反花间词以来的错采镂金的风气,而代之以清新奔放的诗的语言。
句式自由灵活,不拘词律。
参考文献:《辞海》、《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葡萄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苏轼也有一些抒写“逸怀浩气”,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
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人。
苏轼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
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取代了传统婉约词派的统治地位,成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开创者。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建立了宋词的历史地位词最初在民间产生,内容原是很广阔的,它与诗的不同主要在于配合音乐,能够歌唱。
但后来文人词的大量发展,却把描写爱情或色情作为词的专业,自晚唐五代以来,词被称为“小道”、“艳科”,在人们心目中比诗“体卑”。
词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扩大内容,开拓题材,打破诗词的界限。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 苏轼以创作诗的态度来作词,使人发现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内在潜力。
它除了适应音乐曲调,更重要的是可以从自身的格式变化,发展成为一种独立抒情诗体,这样,苏词的抒情言志突破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确立了词的独立抒情诗体的地位。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词中写出猎盛况,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一扫过去那种语娇声颤,柔婉妩媚的普遍倾向,词的下片气慨尤为豪迈:“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现了苏轼的自负与豪情。
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到与汉赋、唐诗、元曲的同等地位,使宋词在中国历史文学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苏轼的词体革新姓名王腾飞教育层次本科学号************* 省级电大陕西专业汉语言文学分校榆林指导教师艾利教学点米脂写作提纲题目:论苏轼的词体革新中心论点:作为一代词豪,苏轼继承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疏隽之风,他“以诗为词”,拓展了词的题材,改变了词的写法和语言,提高和扩大了词的境界,使词作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为诗词联袂成为文苑奇葩,进而大放异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而打开了宋词创作的新局面,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金、元词人。
结构提纲:一、唐五代词简述二、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三、以诗的风格和意境入词四、苏轼词风转变的原因结论:苏轼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方和重大的贡献。
他扩大了词镜,改变了词风,开创了词作的新阶段,特别是开创了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而自成一家的“豪放”词,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而影响了以后许多词人的创作。
论苏轼的词体革新内容摘要:苏轼词作的出现,使得中国诗歌史上有了“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
唐五代乃至宋初,词被视为“小技”,而苏轼在“以诗为词”的泛文学观念引导下,完成了在词前添加小序、以词人性情为始归、冲破词须协律的限制,使词具备了创作主体特殊的情感特征。
作为一代词豪,苏轼继承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疏隽之风,他“以诗为词”,拓展了词的题材,改变了词的写法和语言,提高和扩大了词的境界,从而打开了宋词创作的新局面,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金、元词人,进而大放异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苏轼词境“以诗为词”豪放清雄旷达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怪杰”,他的“天才最高,文与诗词都好”,特别是他的词,在整个词史都有种旋乾转坤之功。
南宋胡寅说:“(词)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壮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南宋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都较准确地说出了苏词革新的划时代意义。
本文拟从苏轼对词的题材拓展,写法创新,词境提高和扩大诸方面,探讨一下苏词的革新。
一、唐五代词简述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
它原名“曲子词”,后简称为“词”。
隋唐之际萌芽,唐末五代发展,两宋走向鼎盛。
它最早流行于民间,文人较少涉足。
中唐后,一些与社会下层接触较多、文学观念比较开放的上层文人,陆续对词发生兴趣,并尝试着创作,如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等,就是此时重要作品。
唐末五代时,文人开始大量创作词,词自此由巷陌新声向文人士大夫之雅曲转变。
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西蜀词人的词作《花间集》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花间词人”大都有“狭邪狂游”的生活经历,“花间词”内容上多采用代言体,以下层歌妓为抒情主人公,是“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的结合。
其风格轻靡浮艳,堂堂的文人士大夫之作,竟一堕而为伶人乐工之词。
而到了南唐一班文人手中,词多少表达一些士大夫的思想感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冯正中堂庑特大,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
”三人中尤其是李后主,他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变故,于是便以其纯真任纵之心灵,体悟且沉湎于整个人世间的无常之悲慨,洗净宫体与倡风,将词引入歌咏人生的宽广途径,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也远胜冯延巳和中主,成为南唐词坛之空谷足音。
宋初晏殊、欧阳修等词人大都高官厚禄,生活舒适,没有唐末五代文人的家国濒临困境之压抑和绝望。
所以,其所写小令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而内容也大都是写儿女情愁。
虽然一些文人亦偶有慷慨抒怀之作,但总体未脱离“花间”窠臼。
二、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在两宋词坛,苏轼是第一位对词的内容题材做大面积改变的词作家。
首先,他用词抒发了爱国的豪情壮志。
北宋内忧外患交织,西夏、辽国的边患威胁,始终令北宋统治者寝食难安。
苏轼活跃于政坛的年代,边塞矛盾集中在防御西夏的入侵方面。
他的词就涉及到这方面内容,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
其时苏轼因与新党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出任密州知州。
作者身在东海一隅,心却时时关怀着祖国西北安全。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维护祖国统一,反对西夏入侵的强烈愿望。
词的爱国思想明显而强烈。
词用典准确,比喻巧妙,善于烘托,加上音节急促,这一切都与射猎场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增强了词的豪迈奔放气势,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词的出现,奠定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使豪放词和豪放词派有一个良好开端。
其次,苏轼词揭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
广义地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可算作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而这里所说的“内心世界”,则主要指苏轼的词扩大了反映内心世界的范围。
他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和思想上的矛盾。
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与社会功能。
在苏轼以前,由于题材与内容的大同小异,形式、句法、口吻、声情差异有限,尽管词人们在艺术上有不同的贡献,但多数词人的艺术个性却表现的不够深刻,不甚鲜明。
某些艺术风格相近的词人作品,竟互相混淆,至今无法辨明。
苏轼的词则与此不同,即使把它混杂在别人的作品里,也能够把它识别出来。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词前有一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写的不过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然而,词人却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不堪,可以想象他们浑身湿透,急匆匆寻找避雨处所的“狼狈”相。
而苏轼却是另一番风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
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了,遇上了只须坦然对待。
仕途和人生途中也免不了有坎坎坷坷,有了这种坦然的态度就能安之若素。
《定风波》表面上是写词人对待风雨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词人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放达。
词人被贬期间,形同犯人,而他却能够把失意置之度外,寄希望与未来:“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情绪,解脱苦闷,表现出豪爽开朗的性格。
再次,苏轼词多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
苏轼平生到很多地方任过职,每到一地,他总是勤政爱民,努力为当地百姓干一些实事好事,如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减免杂税等等。
他把对这方面的关心表现在词中,于是出现了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中的做法。
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以欢快的情绪为基调,很好地表现了这个季节农村的生活特点,质朴恬淡,引人入胜。
在苏轼以前的文人词中,偶尔也出现过以农村片段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但未有像苏轼这样,多方面描绘农村生活的画面,把农民、村姑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在扩展词的题材方面,苏轼无疑有着重要贡献。
第四,苏轼词诉说了真挚的人伦之情。
宋词因流行于花前月下、杯酒之间,所抒发的大都是文人士大夫与歌伎舞女之间的游戏之情,与家人、友人等比较真挚庄重的情感,几乎很少入词,苏轼之前只有欧阳修等词人才偶尔为之。
到了苏轼笔下,却变得十分平常,处处可见。
苏轼一生兄弟情笃,苏辙是他在词中经常抒发思念之情的一个对象。
如《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这首词用传统的悲秋思人手法,传达对弟弟与友人的一片深情。
第五,苏轼展现了清新秀丽的水光山色。
每到一地,苏轼总兴致勃勃地游览山水,陶醉其间,物我两忘。
如《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这首词上片没有直接写景,而是通过叙述、议论侧面烘托。
下片转入景色的具体描摹。
写出了杭州城的秀美、繁华。
这与苏轼描写杭州景色的诗作《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题材、创作方法上异曲同工。
“以诗为词”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
胡适说:“词起于乐歌,正和诗起于歌谣一样,诗可以脱离音乐而独立,词也可以脱离音乐而独立。
苏轼以前,词的范围很小,词的限制很多;到苏轼出来,不受词的严格限制,只当词是诗的一体;不必儿女离别,不必鸳衾雁字,凡是思想,都可以作诗,就都可以作词。
从此以后,词可以咏史,可以吊古,可以说理,可以谈禅,可以用象征寄幽妙之思,可以借音节述悲壮或怨抑之怀,这是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词扩大了反映生活的领域。
在苏轼现存的三百首词里,诸如咏史、游仙、悼亡、惜别、登临、宴赏,此外,山河风貌、田园风光、参禅悟道、哲理探讨等,几乎无所不包。
经过苏轼的创作,人们才真正看到词可以反映广阔的生活内容。
也正是通过苏轼的创作,才开始摧毁“词为艳科”的狭小樊篱,改变了词为“诗余”、“诗尊词卑”的传统偏见。
三、以诗的风格和意境入词苏轼在词史上的另一不可磨灭的功绩便是拓宽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使词与诗气脉相通。
前人曾多次总结苏轼这方面的功绩,称其创立了“豪放”词派。
所谓“豪放”是针对“婉约”而言的。
“婉约”、“豪放”之分,最早始自明人张綖。
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张世文(即张綖)曰: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
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都婉约,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大抵以婉约为正也。
”宋人对苏轼词的新风貌早有敏锐的察觉。
俞文豹《吹剑录》所载东坡“幕下士”之言柳永词须“十七八女孩儿”演唱,东坡词则须“关西大汉”高歌,便道出个中原由。
苏轼词风的转变,首先是由于歌词抒情模式的转移。
苏轼拓展词境之作,都是以自我为抒情主体的,彻底改变了前人“代言”的方式。
苏轼奔放之情怀、雄伟之志向都能在词中一一表现。
与苏轼的宽阔心胸、坦荡襟怀相映衬,词中出现的景物也都显得气象宏大、气魄非凡。
由于苏轼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味,所取之景多为清新明丽者,于是,清雄旷达便成为苏轼豪放词的典型特征。
其最能代表苏轼独特风貌的作品当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