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新时期的科技创新政策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第十一章科技政策当今世界,科技日益成为社会和经济的原动力和主导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是看科技的较量。
因此,推动科技的进步发展,是当今各国制定政策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科技政策已经成为国家公共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在对科技政策概述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前及改革开放以后的科技政策,并对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政策的成就、不足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进一步的完善对策。
一、科技政策概述科技政策(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STP)成为一个专业性术语,并被经济发达和科技发达国家共同采用,是1963年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低开发区适用的科学技术会议(UNCAST)以后才开始的。
在中国,科技政策的概念在1949年之后开始明确。
(一)科技政策的含义科技政策的主要是促进科技的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使科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尽管科技政策已被广泛地使用并成为国家对科学技术活动实行控制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仍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
下面看看国内一些学者对科技政策的定义: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认为:科教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强化其科技潜力,以达成其综合开发之目标和提高其地位,而建立的组织、制度及执行方向的总和。
【吕炜,《中国公共政策:演进、评价与展望》,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2】2、朱崇实,陈振明(1999)等认为,现代科技政策一般是指社会公共权力机构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科技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而规定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以及根据这些方针、准则制定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法律、法令、措施、条例、办法等所组成的体系。
【朱崇实,陈振明等著,《公共政策:转轨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政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3、王伟宜(2000)认为,科技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为了实现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科技活动的任务、目标、投资等进行指导、管理和调控而采取的方针、措施和规则体系。
2023年科技创新战略知识要点背景介绍2023年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保持我国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制定一份科技创新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2023年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知识要点,以指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2023年科技创新战略的核心是培养和推动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出发,跳出传统框架,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鼓励在科技领域尝试新的想法和实践,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创新思维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也需要建立创新的文化环境和对创新的支持。
技术驱动和需求导向并重2023年科技创新战略的核心之一是技术驱动和需求导向的平衡。
技术驱动是指基于技术进步推动科技创新,提供新的科技解决方案;需求导向是指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现有技术。
技术驱动和需求导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推动科技创新的更好发展。
跨学科研究和合作2023年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学科研究和合作。
跨学科研究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可以促进创新思维和科技发展。
同时,跨学科合作能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推动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创新投资和政策支持2023年科技创新战略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政策支持。
创新投资可以用于推动科技研究和开发,提供资源和资金支持,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建立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
政策支持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税收减免和其他激励措施,创造有利的创新环境和条件。
国际合作与开放创新2023年科技创新战略需要重视国际合作和开放创新。
国际合作可以帮助我国与其他国家共享科技资源和知识,促进科技创新的全球共享。
开放创新可以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科技理念和经验,从全球范围内获取创新动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水平和竞争力。
人才培养和创新力提升2023年科技创新战略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力提升。
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需要加大对科研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科技专项实施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制定并实施科技专项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目标。
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三、重点任务。
1.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支持重大科研项目,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政策体系,加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推动科技成果真正惠及社会。
3.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激励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
4. 加强科技合作交流。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和引进国际高水平科技资源,促进我国科技与世界先进科技的对接与融合。
四、保障措施。
1. 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2.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服务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3. 健全科技评价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效益。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五、预期效果。
通过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实施,预计将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结语。
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高度重视,切实落实各项任务,共同推动科技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新时期实现地质科技创新发展的措施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科技领域也日新月异,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与此地质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科研成果转化难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本文将探讨新时期实现地质科技创新发展的措施。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是支撑地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不断进行深化和改革,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改善科技投入和激励机制。
在管理体制上,应当加大对地质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大地质科技创新研究力度,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地质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
要加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须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一批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构建一支高水平的科技研究队伍。
还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地质科技成果,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经验,提高我国地质科技创新的水平。
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地质科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在政策、人才、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在政策上,应当出台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转化渠道和资金支持。
在人才上,应当培养一批懂技术又懂市场的科技人才,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在机制上,应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加强科技成果与产业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实现经济价值。
四、加强地质科技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地质科技是一个涉及广泛,跨学科领域的科技,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地质科技的成果,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水平。
国际交流与合作还有助于增加地质科技研究的资源和人才,促进地质科技创新的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地质科技的国际化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地质科技领域的影响力。
五、加大地质科技创新的投入地质科技创新需要有相应的经费支持,而当前地质科技创新的投入还不够,在地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认识与思考文章结合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说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析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发展的理论、战略和实施要点,把握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要素,介绍我国实施创新要素驱动的特点,并提出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建设的要点,进一步说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要点和难点。
标签:科技创新体制;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战略;方法亠匸—刖S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当时科技体制改革是基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以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黑科学技术为指导思想,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逐步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原“攻关计划T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体系[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发展理论水平发展,我国科技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公报以及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明确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并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五大发展理念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为了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科技部组织实施具体科技体制改革的系列行动。
至此,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格局是按照“理论战略卞行动”格局,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指导思想;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为战略指引;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系列具体行动。
1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理论在哲学上,创新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这种实践为的是增加利益总量, 需要对事物和发现的利用和再创造,特别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
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中国科技政策发展历程中国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间。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致力于提高科技水平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关注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开始制定有关科技政策。
1978年成立的科学技术委员会是中国科技政策制定的重要机构之一。
这一时期的科技政策着重于技术引进和研究,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来推动国内科技发展。
**1993年-2005年**在这一时期,中国科技政策发生了新的转变。
199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开始实施国家科技计划。
随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研究和发展的投入,并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2006年-2020年**进入21世纪后,中国科技政策继续演变。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明确了中国的科技发展目标和重点。
政府继续加大对科技研究和发展的投资,并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此外,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举措来促进科技创新,包括设立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基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
这些政策措施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
**2021年及未来展望**中国科技政策在不断更新与调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
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快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
总之,中国科技政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并不断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以促进更高水平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成果的产生。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摘要] 探讨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我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对策一、国家创新体系及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内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在科技进步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中没有对于科技创新体系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和含义。
李良寿在《科技创新体系概念探析及其建设思考》一文中提出,科技创新体系含义简单的说就是作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各种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
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
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
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制和机制不适应国家层次上的创新体系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一个真正解决技术经济相结合的好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存在着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职称评定政策导向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
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第一,企业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
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消化吸收强度不足,企业二次创新能力不强。
第二,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受观念、体制、资金、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点,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范围不广、层次不高,已有的合作也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上,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工贸一体化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人均耕地面积的1/2,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处于110位之后。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所以,我国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更是大势所趋。
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理论基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1)现代农业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后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迅速稳定的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要使农业发展,必须将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0。
农业现代化,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手段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品种的良种化,生产资料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生产组织的区域化、社会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生产条件的水利化、园林化,经营管理的企业化、科学化3。
(2)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生产活动,同时是一种经济活动,农业在三大产业中处于基础地位,政府和企业都应当在不同的农业技术领域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农业科技创新的最终效果是创新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及应用,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加快农业进步并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第一,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既表现在其应用的农业科技是首次成功使用的新技术,或者是通过改进现有农业中的某些技术,从而得到更加完善的并且具有更加明显效果的技术。
又表现在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创造性地把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的实践活动中,实现技术形态的转化。
第二,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性。
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实力的提升,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我国科技创新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人才短缺首先,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短缺。
虽然我国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与国际领先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级人才的数量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这种人才短缺的原因在于多方面。
第一,高校教育质量不高。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许多一般学科的水平下降,而在科研领域工作的热度却持续上升,形成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国内优秀人才被美国和其他高收入国家招走。
第二,行业引导作用不足。
国家一些有前途的产业无法发挥效应,缺乏涵盖产业发展的全面规划,导致一些科研工作缺乏确定性,高层面的战略规划脱离产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使得行业发展遇到瓶颈拐点。
二、创新机制不顺畅其次,我国科技创新机制不顺畅。
科技创新机制关系到政策、资金、产业、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人才是制定政策的最重要因素。
政府部门重视创新后产业的参与度降低,实际上影响技术能够产生应用的效果。
一方面,要求科学家进行应用型研究,另一方面又把应用型研究放在风险大成本高的领域,严重阻碍了科学家进行创新性的研究。
政府部门应该扶持产业研发力度,鼓励产业在行业内进行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研发。
三、资金短缺再次,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金短缺。
尽管国家在近年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但在大型型号的处置上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加之银行贷款难度大,对科技创新公司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包容,科技创新的速度被极大的拖拽住。
政府部门应当发挥政策效应,发展权益凭证体系,支持高科技企业通过银行保理、仓单质押、交易所等贸易手段解决资金问题,鼓励投资者对高科技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四、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最后,我国科技创新还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问题。
虽然国家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但许多企业仍然存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问题,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保护意识。
第1篇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我们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现将实践情况报告如下。
二、实践背景 1. 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为我们开展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社会需求推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质量、个性化、便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3. 企业自身发展需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企业可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内容 1. 创新理念 (1)树立创新意识:我们深入贯彻创新理念,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创新实践。
(2)营造创新氛围:通过举办创新大赛、创新论坛等活动,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2. 创新平台建设 (1)搭建创新团队:选拔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员工,组建创新团队,为创新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2)设立创新基金:设立专项创新基金,用于支持创新项目的研究与实施。 (3)建设创新实验室:投资建设创新实验室,为创新项目提供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3. 创新项目实施 (1)研发新技术:针对市场需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
(2)优化产品结构: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改造,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3)拓展新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企业市场份额。 4. 创新成果转化 (1)专利申请:加大专利申请力度,保护创新成果。 (2)技术转移:推动创新成果在行业内推广应用,实现资源共享。 (3)人才培养:通过创新实践,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四、实践成效 1.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创新实践,我们成功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㊀㊀㊀2024年第46卷第1期㊀㊀中国麻业科学㊀㊀PLANTFIBERSCIENCESINCHIN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3532(2024)01-0060-05新时期我国麻类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陈继康ꎬ赵浩含ꎬ朱爱国∗(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麻类生物学与加工重点实验室ꎬ湖南长沙410221)摘㊀要:麻类作物是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ꎬ为高端纺织㊁食品医药㊁生物材料等领域提供重要工业原料ꎬ持续加强麻类产业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ꎮ针对新时期麻类产业发展承担的新职能ꎬ文章梳理了近年来我国麻类产业技术研发重要进展ꎬ分析了麻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ꎬ并结合新兴技术研发态势ꎬ提出了我国麻类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ꎮ研究建议:新时期我国麻类产业科技创新应进一步夯实种质资源研究ꎬ推进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用ꎻ加快抗逆丰产技术创新ꎬ在盐旱渍涝污染等边际土地中拓展种植空间ꎻ研发全产业链绿色低碳技术ꎬ促进麻类生产高产高质高效ꎻ创新加强麻类新材料创制ꎬ带动麻类产业创新发展ꎬ赋能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ꎮ关键词:麻类作物ꎻ绿色发展ꎻ边际土地ꎻ生物育种ꎻ生物材料中图分类号:S563㊀文献标识码:A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㊀收稿日期:2024-01-15基金项目: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6)作者简介:陈继康(1985 )ꎬ男ꎬ副研究员ꎬ主要从事麻类作物多用途与农田生态研究ꎮE-mail:chenjikang@caas.cn∗通信作者:朱爱国(1972 )ꎬ男ꎬ研究员ꎬ主要从事麻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ꎮE-mail:zhuaiguo@caas.cnKeyTask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forBastandLeafFiberCropsintheNewPeriodofChinaCHENJikangꎬZHAOHaohanꎬZHUAiguo∗(InstituteofBastFiberCropsꎬ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KeyLaboratoryofBiologicalandProcessingforBastFiberCropsꎬMARAꎬChangsha410221ꎬHunanꎬChina)Abstract:Bastandleaffibercropsareimportantcharacteristiccashcropsandprovideindustrialma ̄terialsforhigh-qualitytextileꎬfoodꎬforageꎬmedicineandbiomaterials.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en ̄hancing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ofbastandleaffibercropsforpromotingthemodernizationofagricultureandruralareas.Fortheundertakenfunctionsofbastandleaffibercropsindustryinthenewdevelopmentstageꎬthepresentstudysummarizedthemajorprogressesinthescienceandtechnologyin ̄novationofthecropsꎬanalyzedthenewchallengesfacedbythedevelopmentofbastandleaffibercropsindustryꎬandproposedthekeytasksofindustry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combinationwith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trendofemergingtechnologies.Wesuggestedthatmodernbiologicalbreedingmethodsshouldbeappliedingermplasmandbreedingresearchesꎻnewplantingspacesshouldbeexpandedforthecropsinmarginallandaffectedbysaltꎬdroughtꎬwaterloggingꎬcontaminationandothersꎻtheproductivityshouldbeimprovedbygreentransformationofthewholeindustrialchainꎻandadvancedbiomaterialsshouldbeinnovatedforincreasingtheaddedvalueofproductsandempoweringfoodsecurityandeffectivesupplyofimportantagriculturalproducts.Keywords:bastandleaffibercropsꎻgreendevelopmentꎻmarginlandꎻbiologicalbreedingꎻbiomaterial06当前ꎬ我国迈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1]ꎬ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基础和支撑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ꎮ随着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瓶颈加剧㊁种养产业持续增收增效难度提高㊁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加大等因素的发展ꎬ我国农产品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ꎬ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2]ꎮ在当前背景下ꎬ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要坚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ꎬ另一方面要加快做好 土特产 文章ꎬ为农业增效㊁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充足动能ꎬ这是统筹好农业农村领域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本质要求ꎮ麻类作物是以获取茎㊁叶纤维等为主作为纺织㊁编织㊁造纸㊁生物质利用等原料的一类作物的统称[3]ꎮ大面积栽培的麻类作物主要有苎麻㊁亚麻㊁黄麻㊁红麻㊁大麻㊁剑麻㊁蕉麻㊁荨麻㊁罗布麻等ꎬ也有椰壳麻等种子纤维ꎮ麻类作为我国最早驯化利用的作物之一ꎬ其应用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ꎬ其产业㊁历史㊁文化等元素是传承东方文明的重要载体ꎮ得益于麻类作物物种的多样性㊁产品的多元性㊁生物体的多功能性ꎬ近年来麻类作物多用途技术及其产业迅速发展ꎬ逐步成为高端纺织㊁食品医药㊁生物材料等领域的重要原料ꎬ也成为水土保持㊁污染耕地修复㊁盐碱地利用等领域的先锋作物ꎬ在 土特产 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ꎮ我国幅员辽阔ꎬ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复杂多样ꎬ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各异ꎬ麻类作物生产利用与丰富多彩的农业资源环境相融合ꎬ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区域发展模式ꎮ受耕地资源不足等因素冲击ꎬ我国麻类种植面积局部增长而整体下滑ꎬ但麻纺和多用途产业需求持续扩大ꎬ年均进口各类原料100余万吨ꎬ麻类原料自给率不足1/3ꎮ亚麻㊁黄麻纤维等原料90%以上依赖进口ꎬ亚麻打成麻等原料价格迅速攀升ꎬ孟加拉国㊁印度等主产国限制黄麻原料出口ꎬ麻类原料供需矛盾对企业稳定持续发展造成严峻威胁ꎬ亟待扩大国内生产ꎬ构建国际国内相协调的产业结构ꎮ在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背景下ꎬ保障我国特色麻类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ꎬ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ꎮ本文结合近年来麻类产业技术研发的重要进展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态势ꎬ讨论了新时期我国麻类产业的战略定位和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ꎬ以期为加快推进麻类产业科技进步理清方向㊁凝聚共识ꎮ1㊀我国麻类产业科技创新进展1.1㊀突破麻类作物分子育种瓶颈ꎬ育种效率和品种水平大幅提升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苎麻㊁黄麻㊁红麻和剑麻等主要麻类作物染色体级别基因组ꎮ实现了麻类作物的稳定基因编辑ꎬ建立了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ꎬ促进麻类育种周期从10年缩短到5年ꎮ 十四五 以来育成麻类品种22个ꎬ麻类作物单产较体系建立之初平均提高1.5倍ꎮ育成纤维支数2500支的苎麻新品种ꎬ实现特高支纱纺织ꎻ工业大麻大麻二酚(CBD)含量提升至13.9%ꎬ打破国外垄断ꎻ工业大麻籽粒蛋白含量首次突破25%ꎬ亚麻籽含油率最高达到44%ꎬ苎麻全株蛋白含量超过20%ꎬ为保障我国食/饲用蛋白和油脂供给提供了新的支撑ꎮ1.2㊀推进边际土地利用ꎬ扩大国内麻类种植空间ꎬ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积极统筹 不与粮争地 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ꎬ推动盐旱坡洼污染等边际土地麻类高产高效种植与生态修复技术研发ꎮ研发镉污染农田苎麻强化修复技术ꎬ在湖南湘潭㊁湘阴千亩连片镉污染农田中示范ꎬ4年内实现土壤镉含量从1.8mg/kg下降至0.8~1.0mg/kgꎬ下降幅度40%以上[4]ꎮ甘肃张掖万亩中度盐渍土亚麻产量达到3405kg/hm2ꎬ较当地常规种植产量提高1.47倍ꎮ建立石漠化区剑麻施肥制度ꎬ剑麻氮肥利用效率提升29.7%ꎬ生态修复指数显著高于撂荒地和玉米ꎮGAO等[5]提出了罗布麻耐盐提质丰产技术ꎬ在1%含盐量的重度盐旱区域中显著提高了产量和叶片总黄酮含量ꎮ建立了亚麻田恶性杂草菟丝子安全高效防控技术ꎬ有效解决了亚麻菟丝子和亚麻药害防控协同难的问题ꎮ1.3㊀创制新型生物基材料ꎬ助力我国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利用苎麻落麻等原料ꎬ创制出完全生物降解麻纤维膜新材料ꎬ应用于水稻机插育秧ꎬ解决了水16第1期陈继康等:新时期我国麻类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2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麻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6卷稻育秧根际盘结不牢㊁易散秧㊁机插伤秧㊁漏插多㊁返青慢等问题[6]ꎮ与现行水稻育秧技术相比ꎬ麻育秧膜育秧技术机插效率提高20%~30%ꎬ南方早稻平均增产13.2%ꎬ东北稻区增产8.6%ꎬ每公顷节本增效1650~2400元ꎮ该成果累积推广应用近667万公顷ꎬ使粮食增产15亿千克以上ꎮ推进麻类作物全秆纳米化研究ꎬ成功制备麻类纳米纤维素ꎬ用于增强PLA/PBS相容性ꎬ显著改善复合膜材料的拉伸强度ꎬ解决了现有可降解薄膜机械性能不足㊁吹膜过程牵引速度慢㊁用膜过程容易断裂的弊端ꎬ生产成本降低至塑料薄膜的2倍左右(2550元/hm2)ꎬ应用成本与塑料薄膜(含回收)基本持平ꎬ为塑料地膜替代提供了新的可能ꎮ延伸麻类副产物基料化技术ꎬ开发了由无柄灵芝与农业废弃物制备的轻型环保包装材料ꎬ为替代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提供了新材料ꎮ储备研发了麻纤维基的活性智能食品包装膜㊁基于麻类果胶的纳米纤维素膜等新产品ꎮ1.4㊀加速麻类产业绿色转型ꎬ全程机械化和清洁脱胶一体化实现规模化应用丘陵山地麻类作物收获机械研发在适应崎岖地形㊁切割高大茎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7]ꎮ整合化学助剂㊁新型菌剂和覆膜的措施ꎬ构建强化雨露脱胶技术ꎬ缩短脱胶周期80%以上ꎮ创新短纤DES脱胶技术有效解决非织造原料低成本制备的问题ꎬ创制2种无胶型全生物降解 黄麻非织造布购物袋 ꎬ建立年产能600万平方米的生产线ꎬ成本从2万元/吨下降至1.4万元/吨以下ꎬ与传统塑料制品价格相比ꎬ生产成本从前者的3倍下降至2倍以内ꎬ获评中纺联十大纺织创新产品ꎮ 干法纺纱用亚麻纤维制备关键技术 突破了亚麻湿纺流程长㊁效率低㊁污染重的限制ꎬ打通先进棉纺设备在麻纺生产中的应用瓶颈ꎬ整体效率提升60%以上ꎮ1.5㊀打造麻类特色产业 一县一业 ꎬ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以 一域之力 助力乡村振兴是麻类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任务ꎮ尽管麻类作物在我国农业产业中占比较小ꎬ但在国际市场贸易和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ꎬ在麻类主产县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极具特色ꎮ四川大竹㊁黑龙江青冈㊁孙吴㊁新疆尉犁㊁广东雷州㊁广西巴马㊁湖南汉寿㊁湖北阳新㊁江西分宜㊁云南楚雄㊁甘肃山丹㊁山西榆社等县(市㊁区)均以麻类产业为支柱产业ꎬ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以打造产业集群的方式推进乡村振兴ꎮ2㊀新时期我国麻类产业发展的挑战2.1㊀种植空间受限的瓶颈亟待打破构建国际国内相协调的产业结构ꎬ必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ꎬ探索新的种植空间ꎬ扩大国内生产ꎬ建立多元稳定的原料供给渠道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表明ꎬ当前全球主要麻类作物种植面积约200万公顷ꎬ是仅次于棉花的第二大类天然纤维植物ꎮ我国纤用麻类作物种植面积约8万公顷ꎬ纤维产量约22万吨ꎬ全球占比仅为4%左右ꎬ但加工了全球90%以上的苎麻纤维㊁70%以上的亚麻纤维ꎬ并进口大量黄麻㊁剑麻㊁椰壳麻等原料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ꎬ2022年全国3.63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积实现利润总额0.21万亿元ꎬ同比下滑24.81%ꎬ但268家规模以上麻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36亿元ꎬ同比增长47.71%ꎬ麻纺在我国纺织行业中获利能力突出ꎮ在此背景下ꎬ原料需求进一步加大ꎬ但随之而来的是进口价格飙升ꎬ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ꎮ扩大麻类作物种植空间ꎬ一方面要强化麻类科技与贸易作为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的窗口作用ꎬ以技术输出提高合作区域产量和质量ꎬ以贸易订单与技术输出绑定的方式ꎬ构建稳定的国际原料供给渠道ꎻ另一方面更要持续推进盐碱地等边际土地抗逆丰产技术应用ꎬ在非宜粮田中探索出促进生态恢复和生产发展相协同的技术路径ꎬ强化国内原料保供能力ꎮ2.2㊀全要素生产率亟待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对农业生产系统总体效率的度量ꎬ是指除有形生产要素(如资本㊁土地㊁劳动等)投入外ꎬ能够影响农业产出增长的所有因素[8]ꎮ全要素生产率可直观理解为科学技术ꎬ其水平越高ꎬ代表着农业发展对有形生产要素的依赖性越小㊁可持续性越高ꎮ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1.90%~3.05%的速度持续增长ꎬ但与发达国家相比ꎬ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和对农业的增长贡献率仍然较低[9-10]ꎮ为扭转农业粗放生产经营方式ꎬ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确立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ꎮ当前麻类生产依赖生产资料㊁劳动力投入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ꎮ一方面传统麻类作物以收获韧皮为目标ꎬ而韧皮纤维的产量仅为鲜茎产量的5%左右(鲜茎出麻率)ꎬ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地产出率㊁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偏低ꎻ另一方面在较高的经济效益驱动下ꎬ种植环节高投入㊁高产出的生产习惯尚未扭转ꎮ推动麻类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ꎬ必须加强品种改良㊁新技术推广㊁资源配置优化㊁产业结构调整㊁经营体制创新等ꎬ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ꎮ2.3㊀全产业链绿色转型亟待加速二十大报告指出ꎬ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ꎬ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ꎮ这是我国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举措ꎬ涉及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ꎮ农业是重要的碳排放源ꎬ其碳排放占全球人类活动碳排放总量的34%[11]ꎮ同时ꎬ农业生产也通过光合作用㊁有机物还田等方式具有强大的碳汇潜力ꎮ就麻类产业链而言ꎬ生产过程中ꎬ土地利用不当㊁化肥使用过量㊁干旱盐碱和强降水影响㊁有机物低效还田㊁农机设备能耗高㊁初加工环节污染物量大㊁麻纺行业碳基能源使用占比大等都是导致该产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的原因ꎮ随着麻类作物种植区域向边际土地加速转移ꎬ在气候变化和环保要求持续提高的大背景下ꎬ要素瓶颈加剧ꎮ如何实现麻类作物低碳生产㊁推进麻类初加工环节绿色转型㊁调优麻纺行业能源结构ꎬ当前还缺少必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持ꎮ如何构建具有气候韧性的麻类作物生产技术体系以应对盐旱㊁强降水㊁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ꎬ麻类作物高生物产量的碳汇能力和高资源投入对碳排放的贡献是否达到平衡ꎬ丘陵山地等复杂地形麻类生产对多功能机械的需求和高能耗的矛盾如何破解ꎬ精纺对纤维脱胶质量要求的持续提高与集约化脱胶减污降碳难度大的矛盾如何攻克ꎬ这些问题均需要加大科技创新ꎬ逐步得到解决ꎮ3㊀新时期我国麻类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新时期ꎬ我国麻类产业承担着保障重要工业原料供给㊁促进生态脆弱区生产生态协同发展㊁助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㊁夯实生物资源基础等重要功能ꎬ持续促进麻类产业发展有助于我国加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ꎮ现提出如下重点任务:3.1㊀加强种质资源研究ꎬ为生物育种提供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种质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和生物育种的基石ꎮ截至目前ꎬ我国构建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长期库)㊁国家麻类作物中期库(圃)㊁地方库(圃)及科研企事业单位自建库形成的四级保护利用体系ꎮ其中ꎬ国家麻类作物中期库㊁国家苎麻种质资源圃依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建设ꎬ现保存有1.5万余份麻类及其近缘种资源㊁2000余份苎麻资源ꎮ收集㊁保存㊁发掘㊁利用优异种质资源ꎬ探寻革命性㊁颠覆性的种质新资源㊁新基因ꎬ是推动麻类种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ꎮ同时ꎬ麻类作物资源研究聚焦的韧皮发育㊁次生代谢物合成㊁抗性㊁污染物转运等性状形成机制与重要基因资源ꎬ能够为其他作物育种㊁合成生物学等提供底盘技术和资源ꎮ当前ꎬ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加速融合ꎬ育种技术向数字化㊁信息化㊁智能化方向发展ꎮ因此ꎬ必须加快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在麻类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ꎬ推动我国从资源大国向育种强国迈进ꎮ3.2㊀加强育种与抗逆丰产技术创新ꎬ持续提升边际土地麻类作物生产水平种子和耕地是保障麻类生产的要害ꎮ近年来ꎬ我国把种源安全㊁耕地保护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ꎬ深入推进种业振兴㊁高标准农田建设㊁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等工程实施ꎬ并将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㊁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作为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抓手ꎮ综前所述ꎬ自2009年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提出麻类作物种植走向盐碱地㊁冬闲地㊁山坡地的 三地 战略以来ꎬ持续推进抗逆丰产技术研发ꎬ目前已经在盐碱地亚麻/罗布麻/红麻种植㊁干旱山地工业大麻种植㊁镉污染农田苎麻种植㊁石漠化区剑麻种植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ꎮ针对当前麻类作物品种难以满足市场快速发展需求㊁边际土地麻类作物种植效率偏低㊁宜机化改造滞后等问题ꎬ亟须加强育种㊁抗逆丰产与机械化技术创新ꎮ36第1期陈继康等:新时期我国麻类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4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麻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6卷3.3㊀加强全产业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ꎬ促进麻类生产高产高质高效麻类作物生产环节多㊁产业链条长㊁产品分枝多ꎬ通过绿色低碳改造ꎬ对产业的增值空间具有很大赋能作用ꎮ围绕水肥效率提升㊁施肥用药减量㊁低碳田间管培㊁节能机械收剥㊁清洁高效脱胶㊁秸秆资源化㊁产品绿色制造等重点环节ꎬ持续打造 低碳生产㊁低碳制造㊁低碳服务㊁低碳文化 四大产业支柱ꎮ具体来说ꎬ一是要建立适于麻类产业的碳排放监测与评价体系ꎬ明确麻类作物种植的碳排放特征ꎬ梳理出当前产业链条产生碳源的重点环节及问题ꎬ明确固碳减排的主攻方向ꎻ二是持续推进培育高产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麻类作物新品种ꎬ创新耕地固碳减排技术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冲击ꎬ加快高效生物加工技术创新与多用途技术研发ꎬ尤其是清洁脱胶方面的技术研发ꎬ促进麻类作物种养体系由 碳源 向 碳汇 型生态系统转变ꎮ3.4㊀加强麻类新材料创制ꎬ赋能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当前ꎬ我国农业科技工作ꎬ总体围绕 一体两翼 布局推进ꎬ简要来说 一体 即围绕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的工作主线ꎻ 两翼 一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ꎬ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ꎮ近年来ꎬ我国农业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ꎬ关键技术突破不断ꎬ产品种类速增ꎬ产品经济性增强ꎬ逐渐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ꎮ麻育秧膜在水稻㊁油菜机插育秧中应用ꎬ表现出显著的增产作用ꎻ高分子麻地膜为替代塑料地膜提供了新的可能ꎻ黄麻纳米纤维素对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㊁降低抗生素引起的细胞毒性表现出巨大潜力ꎮ这些实例表明ꎬ麻类产业科技创新不仅能够解决麻类产业自身发展问题ꎬ还可以为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赋能ꎮ强化麻类产业战略地位ꎬ要持续发挥在先进农业材料创新领域的特色和优势ꎬ以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为切入点ꎬ加快生物降解材料㊁高效肥料㊁新型保护材料等创新ꎮ总的来说ꎬ自2008年财政部㊁农业农村部启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ꎬ汇集了全国80%的麻类科研力量ꎬ结束了长期以来麻类科技创新资金 小㊁散㊁断 的历史ꎬ建立了从资源到产品的全产业链研发队伍ꎬ构建了全球保有量最多㊁研究最系统的麻类种质资源资源库ꎬ实现麻类作物纤维单产从 跟跑 向 倍增 跨越ꎬ推动麻类产业从单一纤维到 纤饲食药材 多用途转变ꎬ打破了高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麻类作物品种国外垄断ꎬ持续促进麻类产业技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㊁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ꎮ我国麻类产业科技创新不仅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㊁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ꎬ而且在保障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ꎮ持续强化麻类产业科技创新ꎬ能够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ꎮ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ꎬ2023.[2]吴孔明.牢牢把握 六个必须坚持 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支撑[N].学习时报ꎬ2023-7-26.[3]熊和平ꎬ朱爱国ꎬ陈继康.麻类作物多用途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ꎬ2022:1.[4]CHENKꎬLIYꎬYUCꎬetal.Systematicevaluationoframie(BoehmerianiveaL.)forphytoremediationofcadmiumcontaminatedsoilandthemechanismofmicrobialregulation[J].Chemosphereꎬ2023ꎬ337:139298.[5]GAOGꎬAbubakarASꎬCHENJꎬetal.ComparativegenomeandmetabolomeanalysesuncovertheevolutionandflavonoidbiosynthesisbetweenApocynumvenetumandApocynumhendersonii[J].iScienceꎬ2023ꎬ26(5):106772.[6]ZHOUWꎬNIUYꎬWANGCꎬetal.Abiodegradableramiefiber-basednonwovenfilmusedforincreasingoxygensupplytocultivatedsoil[J].AppliedSciencesꎬ2018ꎬ8(10):1813.[7]向伟ꎬ马兰ꎬ刘佳杰ꎬ等.我国苎麻纤维剥制加工技术及装备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ꎬ2019ꎬ21(11):59-69. [8]龚斌磊ꎬ张启正.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路径[J].经济纵横ꎬ2023(9):29-37.[9]SHENGYꎬTIANXꎬQIAOWꎬetal.Measuringagriculturaltotalfactorproductivityinchina:patternanddriversovertheperiodof1978 2016[J].AustralianJournalofAgriculturalandResourceEconomicsꎬ2020(1):82-103.[10]WANGSꎬHUANGJꎬWANGXꎬetal.AreChina sregionalagriculturalproductivitiesconverging:howandwhy[J].FoodPolicyꎬ2019ꎬ86:101727.[11]FENGSꎬLakshmananPꎬZHANGYꎬetal.Acomprehensivecontinental-scaleanalysisofcarbonfootprintoffoodproduction:Com ̄paringcontinentsaroundtheworld[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ꎬ2023ꎬ426:138939.。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全文解读《“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印发,这是党的以来我国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后的第一个科技创新规划。
与以往不同,《规划》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下面小编整理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全文总体思路解读。
一起来学习吧。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全文总体思路解读8月8日,由上百家机构、上千名专家历时两年共同研究编制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炉。
《规划》分为八篇二十七章,描绘出未来5年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
与以往国家科技规划不同,《规划》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规划关注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研究本身,而是更加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从创新的全链条着手,发起了向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
”涵盖整个创新链条“在过去的科技规划中,很少提到科技金融方面的内容。
这次规划不但提到了科技金融,还谈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谈到如何支持发展各类风投、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特别重视在新的情况下发展新经济。
”许倞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说:“以前叫科技规划,这次叫科技创新规划,这一变化突出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与创新的结合。
《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从整个创新链条出发,涵盖从研究开发一直到产业化的全过程。
”“创新是把技术和发明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过程。
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科技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
创新是综合性作用的结果,研究和开发只是创新的一个环节。
”吕薇认为,《规划》体现了创新政策的综合性,不仅包含科技政策,还包含经济、财税、贸易、产业、金融、知识产权和标准等方面的政策。
“正因为是一个政策包,所以在落实执行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要形成政策合力。
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意见1.引言1.1 概述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对于每个国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下,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因此,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现行机制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着创新效率低下、科研成果转化难、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果,也制约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鉴于现有问题,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科研人员待遇等,但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
因此,本文将就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出一系列意见和建议,以期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述和说明。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示例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主题,通过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展开讨论。
具体结构安排如下:引言部分将在1.1小节中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行概述,介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文中的目的。
通过引发读者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视和关注,为后续讨论提供背景和铺垫。
正文部分将包括2.1小节和2.2小节。
2.1小节将详细分析现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列举实际案例和数据,以凸显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2小节将探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必要性,以论证为什么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及可能带来的好处和积极影响。
通过对现状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展望,揭示出完善体制机制的迫切需求。
结论部分将在3.1小节中总结现有问题,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最后,在3.2小节中,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包括制度改革、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通过本文的结论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实施途径。
发达国家制造业科技创新政策国际比较及我国政策建议作者:吴杨段炜王茜欧阳一漪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34期一、发达国家始终支持和保护本国制造业发展(一)发达国家历史上运用多种政策支持本国制造业发展一是关税保护政策。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外国毛棉织品的进口禁令、对外国工业品高达70%的进口税率成为其国内制造业发展的有力屏障。
19世纪末美国采取同样路径赶超英国,如《麦金来关税法》,使一战前美国关税水平提升到49.5%。
二是政府采购和研发补贴。
二战结束后,美国增强对军工研发投入,通过为初创型科技公司提供贷款担保等手段支持本国制造业发展。
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国防部以防务合同形式为半导体产业提供了近4000亿美元资助。
三是金融支持政策。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工业化追赶时期实行企业主银行制度,对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其他政策。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连续将机械装置为中心的设备使用年限缩短20%、20%、15%。
德国上世纪70年代实施“自有资本援助计划”等政策,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从企业创办、财税补贴、协助融资、技术帮助等多个方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二)发达国家当前制造业政策突出支持科技创新2008年金融危机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其产业发展战略,开始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政策,2017—2019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先后制定发布了《工业战略——建设适应于未来的英国》《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战略》《未来投资战略》《国家工业战略2030:德国和欧洲工业政策的战略纲要》,普遍提出重点支持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学等战略性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并推出了增加创新领域投资、提高研发活动税收抵扣比例、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贷款试点、成立科技催化基金和政府科技基金等措施。
二、发达国家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式(一)政府是基础研究投入主力,大学是研究任务承担主体2015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三阶段资金资助比例分别为44.3%、35.5%和15.7%,联邦政府在全部基础研究投入中的占比更是接近60%,政府基礎研究经费主要由国防部、能源部、国家航空航天局、国家科学基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管理,其中投向大学比例超过50%,远高于对企业、政府机构及非盈利组织的投入。
分析我国新时期的科技创新政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专业:食品科学 学号:201411832021 姓名:郭强强 摘要: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所孕育的奇迹已露端倪,只要我们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每一个创业创新者都拥有梦想成真的公平机会,必定能够开辟经济增长新天地,必定能够形成奋发进取的时代新风尚和社会繁荣新气象。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关键字: 新动力 体制改革 科技创新 社会进步
创业、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创业创新始终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掀起过多轮创业创新浪潮,每一次都给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可以预期,随着新一轮创业创新大潮的到来,通过深化改革将激发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的创业和创新潜能,从而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打造不熄引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注入强大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动力。从扩大消费需求看,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将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高质量利基产品,挖掘产业“长尾”中蕴藏的富饶金矿,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从增加投资需求看,大众创新创业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1]。
在去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开幕式上发表特别致辞,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称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他说,体制的创新,可以激发亿万人的创造力,也可以改变亿万人的命运。在达沃斯,李克强总理提到了淘宝村,东部一个700户的小村子,开了2800家网店,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李克强总理曾多次说过:“对网购、快递新经济、新业态要高度重视。总不能让新的去适应旧的,更不能让脚适应鞋”。他还经常讲:“要善待草根创业者,善待年轻人。只有他们有希望有期待,国家才会有未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给许多年轻人一个追梦的机会,对社会经济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给予特殊强调,这绝不是偶然的。。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转型、释放社会活力,社会投资和创业创新热情迸发。去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在上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1200多万户,其中首次参与投资创业的自然人多达291万人。在此背景下,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创客”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迅速成长。一大批热衷于创意、设计、网络的年轻人,紧跟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的潮流,用自己的“桌面工厂”生产出一大批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却又接地气、有市场的新型产品,颠覆着传统的制造和消费模式,乃至产业布局和投融资方式。目前,北京已形成亚洲规模最大的“创客空间”,深圳的华强北已被视为“创客圣地”。韩国《中央日报》最近刊文称,去年中国新的风险创业者是韩国的100倍,吸引的创业基金是其15倍以上,中国的“创客风潮”已成为韩国一大威胁。这是否危言耸听姑且不论,但中华大地涌动的“创客风潮”显然加速推开了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工业革命大门,正在引领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
不久前,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感慨地说,如果全国有1亿至2亿人能去创业创新的话,就会打造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传统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唯有加快经济转型,特别是进一步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筑牢基石,为经济发展增添持久动力。不仅如此,进一步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还有利于广泛动员和激励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推动改革,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实践一再证明,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是推动改革车轮滚滚向前的重要力量。创业创新是亿万群众参与的伟大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各种阻力,特别是体制机制的障碍藩篱,创业创新者由此也就自然成了改革的呼吁推动者,进而还会让更多人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3]。这对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推进改革、使改革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年实行联产承包制,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创造出粮食生产的奇迹,而且迅速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加速了中国从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国家的转变。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极大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农村社会事业、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产生巨大的反向,只要我们从体制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每一个创业创新者都拥有梦想成真的公平机会,必定能够开辟经济增长新天地,必定能够形成奋发进取的时代新风尚和社会繁荣新气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了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巨大的创新行动,通过体制机制变革将激发巨大的创业创新潜能。当前我国经济已从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需要倒逼政府通过扶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增强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要通过体制创新,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而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备好制度建设“连环炮”,则是激发全民创业创新活力的又一重要内容[4]。对此,李克强总理在此前讲话中曾强调了“三个清单”,即“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分别从规范政府行政权力、明确企业经营界限、理清政府基本责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实质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政府在事中事后的监管能力,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为全民创业创新保驾护航,让想创业的人创新业,善创业的人创大业。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言简意赅地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回顾过去,1978年,为发展农业生产,中共中央作出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决定,极大地激发出亿万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格局。1980年,温州市工商局发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标志着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被认可,千千万万的城市居民从此当上了“个体户”,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探索和社会财富积累的一支重要力量[5]。1993年,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志“粮票”被正式取消,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闲置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解放,大量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为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奇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简单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要在社会上刮一阵风,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实实在在地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了科技创新步伐 科技创新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加快科技创新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加快科技创新还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一方面要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研究,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取得原创性突破;另一方面又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我国创新产业跃上国际竞争的新制高点,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动力。从扩大消费需求看,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将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高质量利基产品,挖掘产业“长尾”中蕴藏的富饶金矿,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从增加投资需求看,大众创新创业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有力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提出到现在不足一年,却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这不仅仅是因为大众创新创业对经济的推动贡献,也反映出大众创新创业具有强大的社会基础,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期待。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基本保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社会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底层群众和年轻人发展存在“玻璃天花板”的体制性障碍[7]。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就是要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自由分配,让每个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全体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满足人的最高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列为人的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