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_第五章芳香化湿药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42
中药学专业知识祛芳香化湿药功效:化湿运脾。
性味归经: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
适用:脾为湿困,运化失职而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以及湿温、暑湿,兼治阴寒闭暑等。
本类药多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气虚者慎用;又因其气味芳香,大多含挥发油,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芳香化湿药一、燥湿力强:苍术、厚朴二、解暑:广藿香、佩兰三、温中行气: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苍术【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主治病证】(1)湿阻中焦证,痰饮,水肿。
(2)风寒湿痹,表证夹湿。
(3)湿盛脚气、痿证。
(4)夜盲,眼目昏涩。
厚朴【功效】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主治病证】(1)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
(厚朴配枳实)(2)食积或便秘脘腹胀满。
(3)咳喘痰多。
广藿香【功效】化湿,止呕,发表解暑。
【主治病证】(1)湿阻中焦证。
(广藿香配佩兰)(2)阴寒闭暑,暑湿证,湿温初起。
(3)呕吐,尤宜湿浊中阻者。
佩兰【功效】化湿,解暑。
【主治病证】(1)湿阻中焦证。
(2)湿热困脾。
(3)暑湿及湿温初起。
砂仁【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主治病证】(1)湿阻中焦证。
(2)脾胃气滞证。
(3)脾胃虚寒吐泻。
(4)妊娠恶阻,气滞胎动不安。
白豆蔻【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主治病证】(1)湿阻中焦证。
(2)脾胃气滞证。
(3)胃寒呕吐。
草豆蔻【功效】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主治病证】(1)寒湿中阻之胀满疼痛。
(2)寒湿中阻之呕吐、泄泻。
草果【功效】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主治病证】(1)寒湿中阻证。
(2)寒湿偏盛疟疾。
小结第5章芳香化湿药一、燥湿力强:苍术、厚朴二、解暑:藿香、佩兰三、温中行气: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
第五章化湿药一. 概念化湿药: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用治湿阻中焦证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又称芳香化湿药。
二. 药性:1. 性味:气芳香—醒脾化湿味辛—宣畅气机宣化湿浊温燥—燥湿运脾2. 归经:脾、胃经三. 功用:化湿:主治湿阻脾胃证四.常用配伍:1.根据湿邪性质(1) 寒湿者: 配温中散寒药(2) 湿热者: 配清热燥湿药(3) 脾胃虚弱者: 配补脾健胃药2.根据病情性质(1) 气滞腹胀者: 配行气药(2) 寒湿重腹痛甚者: 配温里药五.使用注意:1. 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故入煎剂,宜后下或不宜久煎。
2. 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热及气虚者慎用。
广藿香性味:辛,微温,气芳香功用:1.芳香化湿:为芳香化湿要药,治湿阻中焦之常品。
苍术、厚朴、陈皮不换金正气散2.发表解暑,治:(1)暑湿证,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痞闷,呕恶吐泻者之要药紫苏、厚朴、半夏藿香正气散(2)湿温初起,湿热并重黄芩、滑石、茵陈甘露消毒丹3.止呕:善化湿和中止呕,为治呕吐之常用药。
凡呕吐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1) 湿阻脾胃者尤宜,单用有效(2) 湿热呕吐,配黄连、竹茹(3) 寒湿者,配丁香、白豆蔻(4) 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半夏佩兰性味:辛,平,气清香功用:化湿解暑功似藿香,但善于祛陈腐,辟秽浊,为治脾经湿热,口甜多涎、口臭、苔腻之良药,为夏日感暑之常用药。
苍术性味:辛苦温,气香。
功用:1.燥湿健脾:(1) 为寒湿困脾之要药。
兼健脾胃,尤宜于湿阻脾胃,脾失健运者。
(2) 痰湿咳嗽,合二陈汤(3) 水肿湿盛者,如胃苓汤2.祛风散寒(1)治外感风寒夹湿表证羌活、白芷、防风神术散(2) 风湿痹证:长于祛湿,湿痹尤宜薏苡仁、独活薏苡仁汤(3) 湿热痹证,白虎加苍术汤(4) 湿热痿证黄柏,二妙散3.明目:治夜盲症及眼目昏涩厚朴性味:苦辛,温功用:1.燥湿消痰、行气消胀:燥湿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1)湿阻气滞胀满腹痛平胃散(2)胃肠气滞之腹胀满大黄、枳实厚朴三物汤大承气汤2.下气除满(平喘): 治痰饮喘咳(1)宿有痰饮,复感风寒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寒饮化热,胸闷气喘石膏、杏仁厚朴麻黄汤(3)痰饮阻肺,咳喘胸闷陈皮、半夏苏子降气汤(4)痰气互结之梅核气证茯苓、苏叶半夏厚朴汤砂仁豆蔻共性:性味:辛温(燥)功用:1.化湿行气: 治(1)湿阻中焦证(寒湿尤宜)厚朴、陈皮、苍术(2)脾胃气滞证,厚朴、陈皮2.温中止呕:治胃寒湿阻之呕吐干姜、附子3.用法用量:3~6克,宜后下个性:砂仁:1.并能温脾止泻,治脾胃虚寒之寒湿冷泻干姜、附子2.理气安胎,治气滞之胎动不安苏梗、白术(砂仁壳:力弱,多用于脾胃气滞证)豆蔻:1.偏行中、上焦之气,治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开胸)三仁汤2.善止呕,尤宜于胃寒呕吐,也治小儿胃寒吐乳白豆蔻汤 (豆蔻壳:力弱,多用于湿阻气滞证)藿香和中止呕,散表邪化解暑湿佩兰砂仁温脾止泻,安胎行气白豆蔻温中止呕苍术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燥厚朴消积,平喘湿行气草豆蔻温中止呕草果温中,除痰截疟。
【考点精讲】
1.含义: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2.功效:化湿醒脾、燥湿运脾,兼解暑发表。
3.主治:
(1)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舌苔白腻。
(2)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湿温、暑湿,兼治阴寒闭暑等。
4.临床应用
(1)寒湿困脾者,配温里药。
(2)湿热中阻者,配清热燥湿药。
(3)湿阻气滞者,配行气药。
(4)脾虚生湿者,配补气健脾药。
5.注意事项:
(1)阴虚血燥、气虚者慎用。
(2)入汤剂不宜久煎。
一、苍术
二、厚朴
三、广藿香
四、佩兰
五、砂仁
六、白豆蔻
七、草豆蔻
八、草果。
《中药学》之芳香化湿药广藿香:化湿、解暑、发表、止呕。
是“藿香正气”系列产品的主要原料药佩兰:化湿,解暑。
常与广藿香配伍使用。
砂仁:化湿行气,止泻,安胎(砂胎泻)。
豆蔻:化湿行气,止呕(豆蔻呕)。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厚朴:燥湿,治湿阻、食积、气滞所致脘腹胀满之要药。
《中药学》之利水渗湿药①利水消肿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②利尿通淋车前子: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滑石木通:“三通”通淋、通经、通乳③利湿退黄通草、金钱草茵陈: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茯苓、猪苓、泽泻功效应用的比较相同点:利水消肿渗湿。
用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证等。
不同点:1.茯苓利水作用小于猪苓小于泽泻。
2.茯苓既能利水又能健脾,能泻能补。
猪苓、泽泻无健脾之功效,故只泻不补。
3.茯苓(茯神)还可宁心安神。
用治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证。
4.泽泻性寒,可清利下焦湿热肾虚火六味地黄丸膀胱湿热带下、热淋《中药学》之温里药附子:上助心阳、中补脾阳、下壮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附子配干姜,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干姜:主入脾、胃经,为温中散寒之要药。
肉桂:善温补命门之火、引火归元,为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要药。
吴茱萸:治经寒痛经、寒湿脚气及虚寒泄泻之要药。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①丁香酚②β-丁香烯③乙酰基丁香油酚。
高良姜:功似干姜,善温中散寒而止痛、止呕、止泻《中药学》之理气药陈皮:理气,化痰。
化橘红:理气,化痰,消食。
木香:行气调中止痛,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香附:妇科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
沉香:理气、降逆、纳气 (善温肾纳气)。
柿蒂:善降上逆之胃气而止呃。
青皮:善疏肝破气、散结消滞。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
为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痹之要药,还可治脏器脱垂。
(附:枳壳,功缓与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