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政治学概论第二章PPT
- 格式:pptx
- 大小:86.04 KB
- 文档页数:22
2016年自考政治学概论笔记串讲第二章第一节国家的起源阐明两个观点: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时间问题。
第二,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血缘家庭。
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
氏族就是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原始公社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血缘亲属集团,是社会的生产单位,基本单位。
共同名称、宗教信仰和墓地。
氏族社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产生、发展、繁荣、解体四个阶段。
原始氏族制度的特点: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管理组织。
组织机构——议事会。
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和阶级,氏族组织也随之解体。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给社会带来三个结果和变化:(1)畜牧业和农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部落有了剩余产品。
(2)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
(3)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家长,晚辈及奴隶。
家长制家庭特点:(1)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2)父权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给社会带来三个主要结果:(1)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
(2)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3)部落联盟的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手工业分离出来。
(有决定意义的生要分工)给社会带来的二个结果:(1)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金属货币。
(2)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氏族与部落居民杂居起来恩格斯对国家的产生论断说明三点:(1)历史现象,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00312政治学概论-目录第一章绪论1.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解释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的活动是科学、是艺术4.政治的定义5.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6.马克思主义判断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7.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政治现象8.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9.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重点10.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六个领域)11.划分政治学研究范围的标准和意义12.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13.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14.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15.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16.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17.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18.法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19.道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20.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总体特点21.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著作22.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著作23.古希腊、罗马的伦理政治观24.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25.近代的法学政治观26.实证主义政治学27.行为主义政治学28.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分析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29.《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及其主要内容30.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历史上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政治学3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政治学3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政治学33.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34.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四种)3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研究方法36.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37.学习政治学与培养现代公民素质的内在联系第二章国家与阶级38.原始社会的婚姻形式39.氏族的含义40.氏族制度的特点41.氏族制度解体与国家产生的原因42.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内容和后果43.家长制家庭的特点44.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45.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46.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47.国家的作用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48.国家与氏族的根本区别49.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说明剥削阶级国家学说的局限性和虚伪性50.神权论51.契约论52.暴力论53.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理论的局限性54.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55.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理论,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与区别56.国家权力的含义57.国家“三要素说”58.国家的含义59.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60.国家权力的特性61.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权力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62.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963.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64.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的关系65.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特点及其关系66.对比分析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国家职能的异同67.国家消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学说的根本区别之一68.国家消亡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应有命题69.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不会自行消亡70.国家消亡的条件71.国家消亡的自发性和渐进性72.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因和意义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73.亚里士多德对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74.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75.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四种国家历史类型76.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77.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78.国家历史类型更替具体方式的多样性79.分析说明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道理80.革命81.改良82.革命与改良的区别83.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84.奴隶制国家的阶级结构85.奴隶制国家的实质86.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87.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88.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占有制的特点89.我国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制的特点90.我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特点91.举例说明宗教及宗教化的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92.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93.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94.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95.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96.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97.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98.资本主义国家政治革命的类型和特征99.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10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生产关系的一致与冲突101.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分析说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102.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价值取向103.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104.资产阶级专政的含义105.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106.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107.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108.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09.结合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变化,分析其经济基础的性质110.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多地承担和执行公共事务的情况下,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111.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际,分析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112.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含义113.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114.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主义统治方式的原因115.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及其具体体现11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含义11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矛盾11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11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特征12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及其具体体现121.如何理解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力的扩大和集中122.法西斯国家的含义123.法西斯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124.福利国家的含义125.福利国家政策的具体内容126.福利国家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现代形态,是资本维持雇佣劳动关系和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秩序的一种方式127.结合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分析福利国家的本质128.综合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129.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属性130.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13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三大矛盾的尖锐化132.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政治结果133.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为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学习,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134.政权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135.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两条道路136.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137.无产阶级统治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138.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否定139.无产阶级专政的含义140.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解141.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中14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143.结合实际说明民主与专政的关系144.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145.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基础146.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47.如何理解“一国两制”国家统一构想下的人民民主专政148.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的含义149.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150.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意义151.结合实际分析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152.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53.工人阶级是社硷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154.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基础155.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156.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57.比较并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对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职能认识的异同158.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59.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160.结合实际分析说明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61.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立的基础162.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163.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分析说明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意义164.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恿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65.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166.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167.结合当前中国实际分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意义第六章国家形式168.国家形式的含义169.涉及国家形式的术语和概念170.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17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17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划分标准173.剥削阶级政权组织形式174.马克思主义关于划分政体的标准33175.毛泽东关于政体的定义176.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77.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78.运用政体选择的自主性原理,分析民族独立国家的政治发展179.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形式的划分标准180.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形式的划分标准181专制君主制182.二元君主制183.委员会制184.立宪君主制185.议会君主制186.议会共和制与总统共和制的联系与区别187.分析当代美国与印度政治制度的区别188.公社制189.苏维埃制190.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含义191.运用社会主义国家政体形式的原理,分析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意义192.结合实际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特点和优点193.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194.单一制195.复合制196.联邦制与邦联制的联系与区别197.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38198.对当代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结构进行分析199.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200.特别行政区的含义201.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原因20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203.特别行政区制度的主要内容204.分析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联邦制的区别第七章国家机构205.国家机构的含义206.国家机构与国家本质的关系207.国家机构与“政府”概念的区别与联系208.国家机构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209.国家机构的构成210.国家元首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211.国家机构的四个特点212.影响国家机构组建的主客观因素213.国家机构设置原则和形式差异性214.“三权分立”原则的产生215.“三权分立”的含义216.“三权分立”原则在不同国家施行的差异性。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1-2章) ⼀章 绪论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1)⽤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物:我国古代的孔⼦、希腊的柏拉图、亚⾥⼠多德。
(2)认为政治是⼀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物:凯尔逊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物:我国古代的韩⾮⼦、意⼤利思想家马基雅维⾥。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物:我国近代民主⾰命的先⾏者孙中⼭。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政策⽽进⾏的活动,是⼀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点: 第⼀,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为核⼼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 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韩⾮⼦》,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主张“⽆为⽽治”。
5、西⽅政治学 1、西⽅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物是柏拉图和亚⾥⼠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多德是西⽅第⼀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
亚⾥⼠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政治学的真正开⼭之作,他本⼈也由此⽽成为西⽅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类型与功能一、什么是公共政策二、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三、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划分(标准)四、从形式特征上划分:五、公共政策与法六、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第二节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基本特征一、政策的认识论本质: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二、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政策工具一、什么是政策工具二、政策工具的类型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类型与功能一、什么是公共政策(一)不同类别的定义(二)公共政策的定义和内涵※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公共政策的内涵: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般特征;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二、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一)公共政策的产生※公共政策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三个初始条件或者说三个核心要素: 1、公共问题的形成; 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二)公共政策的发展(过去、现在、未来)传统公共政策※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三、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划分(标准)(一)从内容特征上划分:公共政策的内容特征指的是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
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介绍《政治学概论第二版》是一本政治学入门教材,介绍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文档将对《政治学概论第二版》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概述。
第一章:政治学的定义和发展本章介绍了政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政治权力、政府组织、政治行为等。
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哲学,但其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现代国家建立之后。
第二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本章介绍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政治、政权、政党、选举等。
政治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权力斗争和公共决策的过程,政权是指掌握政治权力的组织,政党则是政治竞争和组织利益的载体。
选举是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一种方式。
第三章:政治制度本章介绍了政治制度的概念和分类。
政治制度是指规范政治权力行使和公共决策的规则和组织机构。
根据国家组织形式的不同,政治制度可以分为君主制、共和制、议会制等。
不同的政治制度对于权力分配、政治参与和政策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第四章:政治意识和政治文化本章介绍了政治意识和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政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政治现象的认知、情感和态度,政治文化则是指一定社会和群体中的政治意识的共同特征和模式。
第五章:政治参与本章介绍了政治参与的概念和形式。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政治参与的形式包括选举、示威抗议、参与政党和社团组织等。
第六章:政治变革和革命本章介绍了政治变革和革命的概念和分析框架。
政治变革是指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的根本性、有意识的改变,而革命则是指通过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实现政治变革的过程。
第七章:政治发展理论本章介绍了政治发展理论的概念和主要观点。
政治发展理论探讨了国家政治制度、治理能力和公民参与程度等因素对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本章介绍了国际关系的概念和理论。
国际关系研究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2021自考《政治学概论》笔记串讲第二章【三篇】【导语】天空吸引你展翅飞翔,海洋召唤你扬帆启航,高山激励你奋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马由缰……出发吧,愿你前程无量,努力备考,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1自考《政治学概论》笔记串讲第二章【三篇】》供您查阅。
篇一恩格斯对国家的产生论断说明三点:(1) 历史现象,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 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秩序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
不允许被统治阶级破坏,也不许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或者集团破坏。
国家在氏族制度上产生的三种形式:(1) 雅典国家的形式。
(2)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
(3)德意志国家的形式。
国家产生的根源是一致的,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如下两点:(1) 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2) 国家公共权力的设立。
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
划分:指对一定地域上的居民以什么为基础进行管理。
公共权力:指武装的人-军队、上海自考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
只有公共权力的强制力机关才能维持社会的存在。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1. 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
国家源于神,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2. 契约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3. 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篇二第一节国家的起源阐明两个观点: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时间问题。
第二,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血缘家庭。
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
氏族就是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2016年自考《政治学概论》笔记串讲汇总第一节国家的起源阐明两个观点: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时间问题。
第二,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血缘家庭。
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
氏族就是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原始公社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血缘亲属集团,是社会的生产单位,基本单位。
共同名称、宗教信仰和墓地。
氏族社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产生、发展、繁荣、解体四个阶段。
原始氏族制度的特点: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管理组织。
组织机构——议事会。
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和阶级,氏族组织也随之解体。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给社会带来三个结果和变化:(1)畜牧业和农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部落有了剩余产品。
(2)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
(3)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家长,晚辈及奴隶。
家长制家庭特点:(1)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2)父权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给社会带来三个主要结果:(1)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
(2)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3)部落联盟的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手工业分离出来。
(有决定意义的生要分工)给社会带来的二个结果:(1)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金属货币。
(2)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氏族与部落居民杂居起来。
政治学概论(第二版)第一章绪论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名词解释1. 城邦:古希腊的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是自由公民基于“契约”,在正义的原则下联合组织成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后世把卫城、市区、乡郊统称为波里,综合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而赋予邦或国之意)2. 共和国:源于古罗马共和国,意味着“人民的事业”,是一个有机共同体,共和国之所以是共和国,在于其统治的正义性。
3. 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的学科。
20世纪政治科学兴起后,学者就把传统上用思辨方法,从纯理论角度探讨政治的本质、目的和发展规律,具有浓厚道德色彩与价值色彩的政治研究称为政治哲学。
其内容:一是对政治的一般理论的研究,探讨政治的起源、本质、规律、规范、目的和手段;二是对政治理论、学说、思想、观念本身的研究,具有“元理论”或“超理论”的特征,主要分析词汇和概念的含义、论证的逻辑、命题的根据等。
4. 政治科学: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广义政治科学即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
狭义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分析的政治学,与政治哲学分属不同的研究层次。
狭义政治科学在政治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理分析等;力求客观地描述政治现象的本来面目及细节,对个体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绝不使用无法用科学方法、技术手段加以验证的概念,使政治学研究精确化。
其研究分析的方法有:权力结构分析、个体心理分析、群体行为分析、系统功能分析、角色分析、博弈分析、传播分析等。
5. 行为主义革命:概括的来讲,行为主义革命即指既反对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中抽象思辨和演绎的方法,也反对旧制度主义的静态描述和简单写实,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到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