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寒假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96 KB
- 文档页数:19
南京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寒假测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里的府邸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有长幼尊卑,有君臣父子,不可丝毫逾越。大观园五间正门“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桶瓦”是圆筒状的屋瓦,“泥鳅脊”是圆背屋脊,此建筑规制在当时必须具有一定等级地位的贵族才能用。元妃省亲时是将“銮舆抬入大门”,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礼乐精神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院落组群中,该特征体现更为明显,每个院落均前后串连,通过前院达后院,此乃中国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产物。府邸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直接、紧密相关的联系,反映出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的一般特征,儒学规范、礼制亦渗透其间。
大观园在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意境营造上均遵循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体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大观园中的植物配置,充分利用植物所具有的“情感与品格”来赋予园林不同的性格特征。如怡红院“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怡红院红香绿玉的色调很好地烘托出贾宝玉的性格特征。又如栊翠庵“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也是妙玉孤傲性格的物化。
《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蕴涵了园林建筑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艺术结合,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陶冶人们的身心,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园林山水园部分的建筑,更注重它的内在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乐文化紧密相关。
(摘编自郭芸芳《<红楼梦>中描写的建筑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材料二: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植物和建筑构成的综合性的艺术品。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亭中迎风待月,轩外花影绰绰,峰峦叠嶂,动静相宜,园林建筑是园林中的观景和点景的要素,也是体现诗情画意的重要载体。
在古典园林中,匾额、对联、题咏、雕刻及绘画等常见于园林建筑装饰中,可以说,大部分的中国古典园林都可以称为标题园,这与文人造园的成园是分不开的,古代兼任园林设计师的都是画家、诗人。这些文化元素对建筑主景和园林环境起到了衬托和深化的作用,也对提升园林意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园林如果少了文学的烘托和渲染,将了无生趣,而园林建筑便是园林文学和园林意境的载体,建筑的匾额、楹联,将园林文学恰当地融入,赋予了园林建筑灵魂和意趣。 园林建筑的命名暗含着某些特殊意义,是解密《红楼梦》的关键。“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大观园完工之际,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桥是进入大观园的第一座桥,其命名来自“兰芷惠心斯,杜若沁芳怡”。“沁芳”有浸润美好事物的含义。沁芳桥象征着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纽带,是宝黛二人互诉衷肠的地方,也寓意着贾宝玉不愿走仕途,只愿意浸润在这千红万艳之中。“有凤来仪”即潇湘馆,它的特征是“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仙禽,相传它的出现是一种瑞应,《尚书 益稷》:“箫韶(舜的乐曲)九成(一曲终叫一成),有凤来仪(呈祥)”,因为传说凤是食竹实的,所以借这一成语命名。而宝玉为一景点题名为“红香绿王”,灵感来源于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贾贵妃省亲时,将其改名为“怡红快绿”,特意去掉“香”“玉”二字,这其中深意也值得细细思量。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和而统一”的建筑思想,而现在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建筑设计逐渐趋于模式化、单一化,失去了文化底蕴。研究《红楼梦》中大观园建筑,有助于我们探寻一条和谐发展、传承中国建筑文化思想的道路。
(摘编自王丽娟《<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材料三:
我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有山水者,加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园林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地树石融为一体,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明末清初造园大师计成在《园治》中反复强调“体宜因制”的造园思想与创作思路。
我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词、书画等艺术有密切联系。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园林空间组织手法上,常将园林划为景点、景区,使景与景间分隔有联系,而形成若干忽高忽低,时开时闭,层次丰富,曲折多趣的小园,明清的私家园林更呈现了在“咫尺山林”中开拓空间的优异效果。
园林由山水、植物、道路和建筑组成。中国古典林中的建筑不但占地多,而且园林建筑常居主景的控制地位,居于全国的艺术构图中心,并往往成为该园的标志,即使在各景区、赤均有相应的建筑为该景区的主景。至今,中国还有北方宫苑、江南园林、岭南庭园等不同风格的园林,各个园林均有其特色,或以山称著,以水得名;或以花取胜,以竹引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摘编自《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
1、下列对“《红楼梦》建筑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里的建筑犹如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有长幼尊卑的区别,有君臣、父子的严格界限,体现以纲常为统领的伦理道德。
B.《红楼梦》园林建筑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艺术结合,将园林文学恰当地融入建筑的匾额、楹联,赋予其灵魂与意趣。
C.《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筑,保持着天地人相融相洽、“和而统一”的建筑思想,体现了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特点。
D.大观园融住宅和园林于一体,讲究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其中的建筑有一般建筑可居可望的审美特性,更有可游的妙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对《红楼梦》中府邸和园林建筑特点的分析,运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红楼梦》建筑的影响。
B.材料二中以贾宝玉命名沁芳桥为例,论述文化艺术对园林建筑环境的烘托和渲染的作用,指出研究《红楼梦》中大观园建筑的现实意义。
C.材料三主要从地利、艺术、手法、风格等方面,阐述了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园林美学的特点,指出园林建筑应与山水情致相和谐。
D.三则材料都从中国传统建筑层面,探究渗透于其中的传统美学,阐明古代建筑是中国人思想感情的具体表现,文化独特且具有魅力。
3、根据对材料一的理解,下面植物配置与人物“情感品格”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潇湘馆“一带粉墙,有千百竿翠竹掩映”,与林黛玉孤高洁雅的性情十分相合。
B.蘅芜苑“奇花异草仙藤愈冷愈苍翠”与史湘云世故冷峻、识时务的特点相符。
C.紫菱洲“岸上蓼花苇叶,池内翠荇香菱”与贾迎春懦弱无能的性格相吻合。
D.稻香村“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与李纨贞静淡泊性格相符。 4、《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进贾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与材料一元妃省亲时“銮舆抬入大门”,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比较,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礼制?请简要概括。(4分)
5、梁思成说,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红楼梦》园林建筑也具有特殊的“文法”,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宝庆唱的是压轴戏。
他的桌围子是红哗叽的,没绣花,用黑缎子贴了三个大字:方宝庆。桌围子刚一绑上,园子后面的门就开了,人开始往外涌——听过那个穿高跟鞋的娘儿们,谁还要再听一个男人家唱?只有少数人没走,他们也腻歪了,不过总得有点礼貌。
门帘一掀,汽灯的亮光,照得宝庆那油光锃亮的秃脑门,闪出绿幽幽的光。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对观众的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海蓝色绸长衫,千层底的黑缎子鞋。他上场时总是穿得恰如其分。
他沉着地走向鼓架,听众好奇地瞧着,他才不在乎那些弃他而去的人呢,那不过是些无知的人,他对自己的玩艺儿是有把握的。那些熟座儿会欣赏他的演唱。走几个年青人没什么要紧。他们到书场里来,也不过就为的是看看女角儿。
他的鼓点很简单,跟秀莲敲得相仿佛。不过他敲得重点儿,从鼓中间敲出洪亮悦耳的鼓点来。他拿眼睛盯着鼓面,有板有眼地敲着。鼓到了他手里,就变得十分驯服。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
唱完小段,宝庆说了两句,感谢听众光临指教。今儿是开锣第一天,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包涵。他说,要不了几天,就能把场子收拾利落了。他本想把这番话说得又流利又大方,可是到了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的话,一下子又说不上来了。他一结巴,就笑起来,听众也就原谅了他。他们衷心地鼓掌,叫他看着高兴。
他介绍了他要说的节目——三国故事《长坂坡》。他还没开口,听众就鸦雀无声了。他们感觉得出来,他是个角儿,像那么回子事。宝庆忽然换了一副神态。他表情肃穆,双眉紧蹙,两眼望着鼓中间。
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听众都出了神,肃然凝听,大气儿也不敢出。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
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他边做边唱:“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他也能凄婉悲恸,催人肺腑:“糜夫人怀抱幼主,凄风残月把泪洒……”只有功夫到家的人,唱起来才能这样的扣人心弦。
宝庆一边唱,一边做。他的鼓槌子是根会变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坚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
秀莲和琴珠唱的时候,也带做功。可是,秀莲没有宝庆那样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过了头。宝庆的技艺最老练。他的手势不光是有助于说明情节,而且还加强了音乐的效果。
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击,弦子打住了,全场一片寂静,他一口气像说话似的说上十几句韵白。再猛击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弹了起来。
这段书说的是糜夫人自尽,赵子龙怀抱阿斗,杀出重围。他唱书的时候,听众都觉得听见了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
最后,宝庆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的赵子龙名垂千古。他说这段书的时候,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那一份爱国的心劲儿,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他一躬到地,走进了下场门。演出结束,一片叫好声,掌声雷动。
宝庆擦着脑门上的汗珠,走到台前来谢幕。又是一片叫好声。他说了点什么,可是听不见。大家都叫:“好哇!好哇!”
“谢谢诸位!谢谢诸位!”他笑容满面,不住地道谢。“明儿见!请多多光顾,玩艺儿还多着呢!务请光临指教。”说着话,他抻了抻海蓝的绸大褂儿,褂子已被汗湿透,紧紧地贴在脊梁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