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英美儿童贫困应对政策回顾得文献综述分析-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1.贫困认证贫困目标定位也称之为贫困目标瞄准(Targeting),其实质是对救助对象进行资格认定的过程。
是由贫困认定主体依据一定的贫困识别标准,通过一定的识别手段,识别出要救助的贫困人群。
主要包括资格标准(Eligibility Criteria)的确立,和瞄准机制的使用(瞄准主体、瞄准方法、瞄准程序)两个部分。
贫困群体目标定位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如依据定位的手段可划分为:社区评议、家计调查、个人自评、地理瞄准等。
依据定位的资格标准可以划分为:身份定位(鳏寡孤残等)、和收入(或支出)定位等。
依据定位的主体又可分为社区定位和行政定位。
虽类型划分上有所分歧,但贫困目标定位机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机制,社群机制和行政机制。
2.贫困认证研究2.1贫困认定失准的现象描述当前关于低保和贫困的研究,多聚焦于贫困瞄准绩效和瞄准失准的原因分析。
低保瞄准失准主要体现在错保和漏保上,具体表现为关系保、人情保、工具保、维稳保等。
很多研究对中国农村低保的瞄准效率做了估计,基本认为当前农村低保瞄准偏误较大。
早在制度实施之初,崔树义等人对山东省农村低保的调查就显示,66%的低保对象是由村镇干部指定的。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指出,2009年中国农村低保的融入错误(收入高于低保线的人被纳入低保)为86%,排除错误(收入低于低保线的人被排除在低保之外)为89%。
韩华为和高琴(2017)考察农村低保救助制度的瞄准效果后发现,以收入为标准时,农村低保瞄准效果较差,漏保率超过70%。
朱梦冰和李实(2017)以多维贫困指数为测量,发现低保的瞄准率为42.04%。
2.2贫困认定失准的成因及对策建议关于低保瞄准失准的原因,已有学者进行了总结。
其中,李棉管和李迎生对贫困为何失准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归类,二者几乎同时将贫困失准的原因归为技术致因、体制致因和环境/文化致因三类。
第一类,技术视角。
该视角从“瞄准机制的简约性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现实”的矛盾出发,将瞄准偏差归因于瞄准资格设定的模糊性与瞄准手段的局限性,如贫困测量技术的不完善与有效识别机制的匮乏。
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执行情况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执行情况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现状 (1)2.国内研究现状 (2)(1)关于课后服务政策类型的研究及启示 (2)(2)关于课后服务政策的执行情况的研究 (3)(3)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3.研究述评 (4)目前国内外针对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研究可以划分为校内服务和校外服务,且由于校内服务相对正规一些,随着近几年人们对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的关注度的上升及部分政策的出台,对课后校内服务这种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
从理论基础来看,国内的研究主要从分析现状问题出发,探讨相关对策,但缺乏理论的支撑,并且对政策的分析不够深入。
有部分研究者尝试从产品理论、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视角来研究课后服务的内容和性质,角度新颖却未成系统。
而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经过探索,该责任主要由政府承担,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提供充裕的经费支持,使得课后服务较为完善。
课后服务场地主要以学校为主,为家长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学生的课后服务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些较为成熟的课后服务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国外研究现状学生课后托管问题在国外也是普遍存在,发达国家较早实行在课后服务政策并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对于我国的课后服务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斯皮尔伯格(Spielberger,2002)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英国政府实施的课后服务政策。
认为课后服务在设置课程要考虑学生心理,营造轻松学习环境,通过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1。
塞拉梦波特、巴塞特、温斯勒(Sarampote,Bassett,Winsler,2004,)对课后服务主要政策建议是:增加可用于课外项目的联邦资金、制定项目标准、让社区参与管理课后计划以及向家长提供更多关于课后托管选择的信息2。
沃尔特(Christine Walter,2008)分析新西兰政府针对儿童课后问题的1Julie Spielberger and Robert Halpem,The Role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in Children's LiteracyDevelopment[R],Chapin Hall Center for Children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2002.2Sarampote N C, Bassett H H, Winsler A. After-school care: Child outcom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research“五年计划”政策。
[文献综述范例]从“处于危险”模式向“处于希望”模式转变:第40页对适应力这一构念以及它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的考察S.L.考保(Sandra Kappa)未发表硕士论文(2002),俄勒冈大学(俄勒冈,尤金)◆研究者的说明桑德拉•考保(Sandra Kappa)我写作这个有关适应力的文献综述是为了完成俄勒冈大学硕士学位及初级管理者证书所规定的最后研究课题。
我在2001年9月11日的悲剧发生前两个月开始进行文献查阅,大约一年后结束查阅工作。
面对美国国内日益增长的不安全感和我们集体生活方式中的深刻变革,我观察到的适应力使这个时间背景显示了对我所研究项目的意义。
在对我感兴趣的主题进行集思广益之后,我初次拜见了我的课题指导老师乔•高尔(J o y G a l l)。
乔很快确定了我最关注的领域“处于危险的学生”。
她与我同样注意到人们越来越强调早期干预,把它当成改变一个“处于危险”的学生的生活方向的唯一可行的途径。
这促使我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审视“处于危险”的学生,以帮助我从文献查阅中得出能够适应于任何年龄段学生的更普遍的结论。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学校管理者,我明白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我想通过帮助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保证学校持续改善和改革,来促进学生的成长(Henderson & Milstein,2003)。
我觉得深入了解如何帮助“处于危险”的学生会为我提供一条途径,去协助教师应对教育工作中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领域。
当我埋头文献中时,我渐渐意识到,我不仅仅能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能帮助学生形成适应力的环境,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还能够帮助教师形成适应力。
我想从文献中寻求答案的最初的问题来自于我童年时期那些关于虐待、贫穷和忽视的经历。
尽管在孩童时我需要面对困苦和不幸,但作为一个孩子,我在学校中表现得非常出色,我拥有了丰富而幸福的个人生活。
遗憾的是,我的在同样的困苦中长大的弟弟没有在挫折后恢复信心。
我记得有文献用“不会受到伤害的”(invulnerable)这个词来描写那些尽管身处逆境但依然生机勃勃的孩子。
国外儿童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启示一、国外儿童发展评价研究的现状从文献看,国外围绕儿童发展评价的理论及实践进行了较丰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发展评价作用与目的、要求与特点、主体、内容、方法与工具、政策及模式等方面。
(一)儿童发展评阶作用与目的研究1.儿童发展评价具有显著的作用国外十分重视儿童发展的评价工作,认为学前阶段是儿童潜在学习和身体、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经常性地了解和评估儿童发展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
全美幼教协会(NAEYC)在《0-8岁儿童早期方案中的发展适宜性》中指出,评价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在早期教育机构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评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就儿童发展评价的作用而言,国外研究认为首先是顺应了问责制(Accountability)的要求,即学校需要评价儿童的学习成就和行为表现,来了解目标的达成度,证明学校所花费的教育经费是“物有所值”的。
此外,评价也是理解、支持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是了解和促进教育方案效果的一个必要要素。
“儿童发展评价对于支持每个儿童的学习以及在地区、州和国家水平上提供数据以提高服务和教育方案都是很重要的。
”美国早期教育研究机构(National Institute forEarly Education Research)认为,“儿童发展评价的作用包括辨别可能有特殊服务需要的儿童;为个体儿童和小组儿童制定教学计划;识别方案的进步及员工的发展需要;评价方案目标的达成。
”2.儿童发展评价目的侧重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国外研究认为,儿童发展评价从其发挥的不同作用出发,可有多重目的。
美国专家谢帕德(Shepard)建议。
“一个适宜的儿童发展评价系统包含针对不同目的种类的评价:支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评价,识别儿童特殊需要的评价,项目评估和监控趋势的评价,以及高风险问责(Accountability)的评价。
”全美幼教协会在《0-8岁儿童早期方案中的发展适宜性教育》一书中强调,评价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目的是:监控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指导计划和决策促进儿童的发展;辨别需要从特殊服务或者支持中获益的儿童:向家庭报告和沟通儿童的发展。
美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历程、特点与启示作者:徐富海姚建平来源:《治理研究》 2021年第3期收稿日期:2021-03-07作者简介:徐富海,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研究所副研究员;姚建平,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全面小康视角下中国农村可持续性扶贫机制研究"(编号:18BSH051)。
徐富海姚建平摘要: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美国也不例外,自1909年白宫儿童会议之后,经过一百多年发展,美国在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方面,形成了国家确立责任、社会市场多方参与、以家庭为核心的福利体系。
与欧洲建立普惠型儿童福利和我国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不同,美国重点关注贫困儿童及家庭,儿童保护制度非常完善,但儿童福利津贴不足,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回顾美国儿童福利发展历程,分析儿童福利的内容和特点,从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儿童福利体系。
关键词:儿童福利;儿童保护;儿童中心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1)03-0036-013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儿童福利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各级政府部门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积极履职,主动作为,儿童福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儿童福利保障对象从孤弃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拓展到困境儿童,保障内容从基本生活扩展到教育、医疗、康复、成年后就业等综合保障,①初步建成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体系和覆盖所有区县的儿童福利机构。
但是,儿童福利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例如顶层设计仍需加强,工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部门协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儿童服务专业人才缺乏等。
推动儿童福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要在合理吸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研究。
与欧洲相比,美国没有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儿童保护制度比较完善,但儿童福利津贴不足,儿童贫困情况严重,大部分项目都是针对贫困家庭和特殊困难儿童。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研究综述1. 概述近代英国的济贫制度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英国的济贫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对于这一悠久而又复杂的历史,西方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探讨他们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理解和观点。
2. 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历史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成果,首先需要了解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历史背景。
在18至19世纪,英国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贫困现象。
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济贫政策和法规。
3.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内容在近年来,西方学者们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制度演变与政策变革西方学者们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的梳理,详细分析了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演变过程和政策变革。
他们发现,济贫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变化,政府的济贫政策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历史演化过程。
3.2 社会影响与福利效果除了对制度本身的研究,西方学者们还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社会影响和福利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济贫政策对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4.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西方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我们发现他们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深入且全面。
他们不仅关注制度的演变和政策的变革,还从社会影响和福利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复杂话题的多个层面。
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
对于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还能够为当下的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文献综述范文1——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摘要]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可行性的探讨、实践性的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等三方面。
在可行性方面的探讨中,赞成派与反对派各抒见己,但目前已趋于达成一定的共识,即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开展教育与研究。
在实践性研究方面的初获成果,主要体现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建构上,已有相关的文献报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理论性研究方面尚属较薄弱。
[关键词]学前英语教育;可行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对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这一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众专家们对此的态度与看法,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可行性方面的探讨(一)主要的观点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可行性问题的探讨的主要观点,可以综述为两大阵营,一是赞成者的观点,一是反对者的观点。
1、赞成者的观点(1)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正向功能余珍有在其所撰的《试论幼儿园双语教育》(载唐淑主编《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一文中,列举了国内外许多例证说明了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有研究表明,早期获得双语能够使儿童对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语言学习能力更强,学习其他语言更容易、更有效。
Anastasi和Dc Jesus(1953)还发现,双语儿童的语言表达中无论句子平均长度,还是句子结构的完整性都优于单语儿童。
Imedadze(1960)等人认为,早期获取双语可以加速他们对语音符号序列与语义的分离,使儿童的注意更加集中于语言的某些方面。
Vygotsky(1962)也认为,儿童能够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思想可使儿童“将语言看作他的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看作众多语言中的一种,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作能力。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篇一:家庭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文献综述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学前教育本科闫坤20111217039摘要: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
家庭环境包括主观家庭环境和客观家庭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
本人通过文献法,全面论述家庭诸要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态度、父母期望、家庭人际关系等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儿童发展客观家庭环境主观家庭环境研究综述一、客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式) ,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 ,可以1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从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数量来看,可以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庭。
核心家庭是指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杨善潭等人对两代和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两类家庭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自尊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按照家庭结构的完整情况,可以把家庭分为完整型和残缺型家庭。
完整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等构成。
而残缺家庭则是指由于死亡、离异、遗弃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的家庭。
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家庭结构与儿童的行为发育密切相关,桑标,席居哲的论文《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中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组不完整家庭的比率显著比健康组高。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许多研究认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会影响儿童的成长。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 Bradley 发现,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间接影响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弱势群体英才儿童教育困境的破解:美国的经验蒋洁蕾摘要作为英才教育体系最完善的国家,美国弱势群体英才教育不充分问题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弱势群体英才儿童代表性不足、学业表现不佳。
刻板印象作用下的美国“家−校−社”不作为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成因模型。
在追求教育公平与卓越并进的历史阶段,通过“观念上破除缺陷思维所制造的刻板印象”“家长努力成为弱势群体英才教育重要责任人”“学校基于多元文化识别、教学和辅导”“社会强化弱势群体英才教育保障体系构建”四条路径,美国弱势群体英才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可见,弱势群体英才儿童教育困境的破解要以回归科学的弱势群体英才儿童观和教育观为根本,以建立“家−校−社”协同的弱势群体英才儿童教育体系为路径。
关键词美国英才教育弱势群体英才儿童困境“家−校−社”协同作者简介蒋洁蕾,教育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绍兴 31200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3)02-0020-18弱势群体的判断标准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环境、种族、社会支持状况等。
据此,那些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或生活环境恶劣,或来自被歧视种族,或社会支持状况较差的群体被认定为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英才教育是指对那些在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环境、种族、社会支持状况等方面处于不利境地却在某方面/若干方面具有潜在天赋的儿童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从现有英才教育理论来看,人类的智力呈正态分布,这就意味着理论上弱势群体中英才儿童的比例应与优势群体持平,但事实上弱势群体中英才儿童被识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安妮特·科尔曼(Annette Coleman)认为在英才教育项目中,弱势群体主要是低收入儿童、少数族裔儿童和贫困少数族裔儿童,①他们在识别和受教育机会上都处于不利境地。
①ANNETTE C. The identification, retention,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underrepresented groups in gifted and talentededucational programs in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D].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79): 1-A.弱势群体英才儿童教育困境的破解:美国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以来,弱势群体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在美国十分凸显,其关系到更广泛的社会公平问题的一部分,增加弱势群体代表性是解决社会不平等的可能步骤。
美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先行发展政策述评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残疾儿童的依然很糟,一半以上的残疾儿童没有受到适当的教育,另有大量残疾儿童没有被鉴别。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会于1975年通过了《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要求各州为所有3—21岁残疾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免费的教育和相关服务,并确立了零拒绝、非歧视性评估、适当教育、最少限制环境、适当核查程序和家长参与等6条原则。
在这一法案中,有关3—5岁残疾幼儿学前教育的法律条款被称为“学前资金计划”因此,在政策层面上,残疾儿童“学前资金计划”的颁布即标志着美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先行发展政策的正式出台。
因为迄今为止,美国政府并没有为所有正常儿童提供系统和免费的学前教育;1975年时的情况更是如此,当时,美国3—4岁幼儿挂受学前教育的比例只有24%,并主要由家长负担12。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即以法律形式要求各州为所有3—5岁残疾幼儿提供完全公费的教育,可见美国的立法者们确实是把发展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放到了绝对优先的位置。
不过,1975年《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中的“学前资金计划”是鼓励性而不是强制性的,也就是说,各州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因此,残疾幼儿的公费学前教育仍然没有可靠的法律保障。
这种情况在11年后得到了根本改变。
1986年国会通过了99一457公法,对1975年的残疾幼儿学前资金计划进行修正,将3—5岁残疾幼儿的免费教育上升为强制性的,规定任何申请这一计划资金的州都必须从1991一1992学年起为所有3—5岁残疾幼儿提供适当和免费的学前教育。
该修正案颁布后,各州先后申请加入了学前资金计划,至1992年所有州都开始全面实施3—5岁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131。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美国3—4岁正常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比率也只有34%14。
1990年99—457公法经过修订后成为《残疾个体教育法》,国会后来又多次对《残疾个体教育法》进行修正,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04年通过的108—446公法:《残疾个体教育法2004年修正案》但是,所有修正案都保留了学前资金计划的条款,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这一条款。
外国扶贫例子摘要:一、引言二、外国扶贫政策的概述1.发达国家扶贫政策2.发展中国家的扶贫政策三、外国扶贫政策的具体措施1.发达国家扶贫措施2.发展中国家的扶贫措施四、外国扶贫政策的成效与启示1.发达国家扶贫成效2.发展中国家的扶贫成效3.对我国的启示五、总结正文:一、引言扶贫工作是全球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外国扶贫政策的概述,深入分析其具体措施及成效,为我国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外国扶贫政策的概述1.发达国家扶贫政策发达国家扶贫政策主要侧重于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等方面,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如:-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供职业培训和教育资源2.发展中国家的扶贫政策发展中国家的扶贫政策通常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短期救助,也关注长期发展。
如:- 实施现金转移支付政策- 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水平三、外国扶贫政策的具体措施1.发达国家扶贫措施- 美国:实施“食品券”计划,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推行“低收入家庭能源援助计划”,降低贫困家庭能源开支。
- 德国: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失业救济、住房补贴、医疗保险等。
- 日本:实行“生活保护”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现金援助;实施“劳动者灾害补偿保险”制度,保障贫困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2.发展中国家的扶贫措施- 印度: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计划,向贫困家庭提供现金援助;推行“农村就业保障”计划,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业。
- 巴西:建立“全民福利”制度,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生活水平。
四、外国扶贫政策的成效与启示1.发达国家扶贫成效发达国家的扶贫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减少了贫困现象。
但同时也存在失业救济滥用、福利依赖等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学困生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学困生的研究首先体现在对学困生的定义上:美国学者起初将学困生定义为“学习不良”的学生,后来将学困生定义为“在不同的学科中表现出来的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上较其他学生的延迟”,到上个世纪80年代,学困生定义修改为指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碍的学生;同时期的欧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非智力因素作为判断学生是否为学困生的首要因素,并指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当。
在对学困生成因的研究方面:巴班斯基通过对3000名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得到了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是为教育因素,在影响学生成绩的内因和外因的论述上与美国学者维纳也有相似之处,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来促进教育教学;德韦克和科尔布都以训练的手段,在一段时间内对学困生进行训练,包括从成绩上和心理上,经过这样一个过程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了自信心;日本教育家北尾伦彦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主要有三类。
一是与教学活动相关包括学校、老师、学生的多种因素,二是以兴趣、性格、动机等为主的心理性因素。
三是不同因素和环境方面的关系,包括家庭、学校、班级等的诸多因素。
佐野良五郎则从学生自身出发,更加具体的分析了学困生的成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两个方面。
Norm Long通过实际的调查总结出,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整体人格发展存在障碍,其中心理成熟度、无法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是造成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
在对学困生的转化研究方面,赞科夫针对学困生的转化提出了五条教学新原则,最著名的一条就是:“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即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他认为差生的求知欲低,甚至对学习、老师有反感,是因为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负担过重。
英国著名教育家彼德•切斯曼和菲利普•瓦茨提倡,学校要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目标,对学困生的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管理。
国外贫困与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提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贫困与儿童语言发展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此后国际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展开了相关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丰硕。
本文对 贫困与儿童语言发展这一论题的国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探讨该课题的研究历史、现状和趋势,并从多学科的 角度对看待贫困儿童语言能力的观点和理论基础以及贫困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综述。
在此基础 上,指出国外研究成果对我国贫困与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及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贫困;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环境;儿童语言发展;语言能力中图分类号H00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6-1014 ( 2019 ) 01-0044-12DOI 10.19689/l0-1361/h.20190104Overseas Studies on Poverty and Children^ Language Development: Retrospect and ProspectZhang JieAbstract Since the 1970s, the interplay between poverty and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pecial- ized area of study. Up to now, international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on related issues from psy- chology, pedagogy, linguistics, sociology, neuroscie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se overseas studies on poverty and children^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 of this research topic. It also summarizes the viewpoints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language ability of p oor childre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s of poverty on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lication of t hese overseas studies for releva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hina.Key words poverty; socioeconomic status;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children^ language development; linguistic competence引言消除贫困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儿童贫困与社会福利政策近年来,儿童贫困问题愈发突出,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家庭经济拮据、教育资源匮乏等,许多儿童陷入了贫困的困境中。
社会福利政策在这一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旨在提供帮助和支持,以减少儿童贫困的风险,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首先,社会福利政策可以为贫困儿童提供直接的经济援助。
贫困儿童家庭常常面临着生活困难,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食物、衣物和住房。
社会福利政策可以通过发放补助金、提供食品券和提供紧急救助等方式,直接向这些家庭提供经济支持。
这样,贫困儿童可以得到基本的保障,确保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其次,社会福利政策还可以通过提供教育资源来减少儿童贫困的风险。
教育是扭转贫困命运的关键,但是贫困家庭常常面临经济困难,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
社会福利政策可以提供教育补助金、优质学校资源和教育培训等措施,以确保贫困儿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通过这样的政策支持,儿童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摆脱贫困的困境。
此外,社会福利政策还应加强对儿童保护的力度,确保儿童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贫困儿童常常面临各种威胁和风险,如暴力、虐待和剥削等。
社会福利政策可以通过加强法律保护、建立儿童保护机构和推动公众意识的提升等手段,为贫困儿童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发展的保障。
只有当儿童的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才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应该指出,社会福利政策在解决儿童贫困问题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社会福利政策的关注点需要更加明确放在儿童这个特定群体上,而不仅仅是家庭。
其次,政策的实施需要更加精细和系统,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同时,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是保障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久的政策支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儿童贫困问题。
在总结中,儿童贫困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社会福利政策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关注,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
在这篇文章中,将综述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论文文献,对其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在外地务工等原因,不能陪伴在身旁生活的儿童。
这一群体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困境和挑战。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李小明等人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包括情感不稳定、焦虑、抑郁等。
因此,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和干预十分必要。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教育的照顾和引导,因此他们在学业、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王丽娟等人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提到,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需要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潜力。
四、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研究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由于缺乏家庭陪伴和照料,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疾病和意外伤害等威胁。
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也使他们更难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赵玲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方面,应加强健康教育、完善医疗保障等措施,为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五、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还存在着与社会适应相关的问题。
由于与父母分离,缺乏亲子关爱,留守儿童在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和相处中可能会存在困境。
范文华等人在《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指出,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六、留守儿童的保护与帮扶政策研究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出台相关的保护与帮扶政策。
英美儿童贫困应对政策回顾得文献综述
分析
一、相关概念梳理
张时飞,唐钧在《中国的贫困儿童:概念与规模》中对儿童贫困这个概念
进行了界定,既其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所有儿童,聚焦于城
乡低保家庭中的儿童、孤儿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冯晓杭和于冬鉴于贫困有
绝对和相对之分,因而从广义上对贫困儿童予以定义。他们认为,贫困儿童即
包括具有城市户籍的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处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家庭的儿童,
又含有长期(至少六个月以上,含六个月)在城市务工的进城务工家庭的儿
童。栾文敬认为,对儿童贫困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从单一的维度看,儿童
贫困仅仅指经济上匮乏;从多维度看,儿童贫困还应该包括了许多其他各个方
面,如剥夺、虐待、社会排斥等。
结合中国国情及现状,笔者认同张时飞等人的观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
种:领取低保家庭中的儿童。主要指城乡中生活在领取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
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低收入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各省市消费水平,经济发展
迥异,执行标准差异较大,因而目前我国对于何为低收入家庭尚未明确标准。
从一般意义来看,低收入家庭是指平均月收入低于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二倍
以下的家庭。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意见》明确规定:
“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地方县级
以上民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和条件认定。”
二、英美两国对儿童贫困问题的研究
(一)英国的儿童贫困及成果
乔纳森·布拉德肖在《儿童贫困及成果》中回顾了英国当下最新儿童贫困
的实证研究,追朔了近20年来儿童贫困的最新进展,并将英国儿童贫困问题与
其他国家进行对比。通过描述贫困儿童的特征,贫困对儿童满意度的影响,及
工党政府针对儿童贫困这一问题所作出的贡献,让我们对英国现有的儿童贫困
的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
1. 英国的儿童贫困成因分析。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同时代相比,收入低于
平均值百分之五十以下家庭中儿童的数量从1979年到1999年增加了三倍。儿
童数量的激增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呈现出上下波动的
态势。从收入补贴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依靠收入补贴生活的儿童数量在1995
年达到顶峰,比例高达25%。但随之呈下降趋势并趋于平稳。
分析英国儿童贫困问题的成因,经济因素首当其冲,特别是在20世纪80
年代、90年代早期,英国失业率快速上涨,工作波动幅度较大,钟点工,自主
创业数量上涨。工作区域集中化,双职工家庭及无工作家庭数量同步增加。工
资的增长幅度并非以男女性别为依据,更多考虑了年龄比例及有无技能。在这
期间,儿童数量虽有所下降,但人口统计显示儿童贫困的数量与之形成鲜明对
比。伴随着单亲家庭中儿童数量的攀升,其父母的劳动参与率持续走低。
经济和人口统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儿童贫困,但不可否认的是政策
因素同样负有责任。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相关政策加剧了儿童贫困,削减了福利
国家保护儿童免遭贫困的能力。1980年制定的津贴涨幅政策影响深远,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