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安青水传统民居与水的关系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275.93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传统民居雨水系统的研究——以徽州民居为例摘要:传统民居是人类利用并改造自然水环境的场所,人们因地制宜对自然水环境进行选择规划,并围绕着水环境形成了一系列的营建原则、组织手法。
通过对传统民居雨水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掌握民居营建中结合地形、气候和技术的经验,将历史经验与当代环境相融合,可以更好的传承古代建筑雨水系统;另一方面重新审视当代建筑雨水系统,为在以后的建筑雨水系统设计中提供新的思路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传统民居;雨水系统;传承与发展一、引言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凝结出了很多极为珍贵的经验和智慧,是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由于传统民居的营建原则主要是实用和因地制宜,因此,会最大限度地去适应自然,力求方便、实用、合理成为民居设计的重点。
在处理雨水系统方面,大多数传统民居常会将其与聚落完善的整体水系进行结合,一并设计。
本文选取典型民居——徽州民居进行雨水系统研究时,采用的主要的研究脉络为:建筑屋面的雨水(有组织排水或无组织排水)——天井或院落(收集入渗/明沟或暗渠外排)——沟集(传输、消峰)——池塘、河流(净化、调蓄)。
二、徽州民居雨水系统的研究1、基本概况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天井式民居的典型代表。
徽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徽州府,如今包括安徽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以及江西省婺源县六县。
徽州山峦起伏、错落有致,地形地貌“宛如覆盆”,形成特有的丘陵地带。
徽州古村落独具特色的风格、魅力,是在亚热带地区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和特殊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徽州地区多雨,年平均降雨约达1800毫米。
村址的选择讲究风水,建筑以楼房为主,两层楼房的形式居多,后进高于前进。
后堂高于前堂,明代以前上层高、底层低,首层与二层的空间高度比为4:6,以后则与之反之。
建筑风格重雅、重装饰,从外观上来看,白墙灰瓦、比例和谐、尺度近人。
屋顶多为硬山或者是山面出于屋面之上,千变万化、高低起伏,构成层层递进的马头山墙,极富飘逸的动感,属于“五岳朝天”、“四水归堂”式建筑。
我国民居与气候的关系1、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我过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气候的影响气温越冷的地方墙壁厚度越大降雨雨量大的地方屋顶坡度较大(排水)湿度这个比较少多在热带的地方湿度高有时候会建高脚屋1.()是我国西北居民传统居住形式。
依山而建,。
2.()是我国牧民居住的一种3房子,建造和搬迁方便,适于生产和。
3.()是生活在我国福建西的建筑,防野兽、防盗,。
4.高脚楼()在气温高、雨水多的地区,常能见到这种通风良好、又避免潮湿的民居。
很大的屋顶利于排水。
2、温带大陆性气候当地居民的屋顶有什么特点与气候有关应该说古民居与气候都有着民情密切的关系,这是人们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如:降水来多的地方,人们要注重排水除湿,故屋顶都排水良好,室内通风条件好,通常是斜面或尖顶。
如:我国南方的瓦屋顶,以前的尖草屋顶,西双版纳的吊脚楼(因为湿润,还有防虫蚁的功效),现在热带雨林还有些树屋,都是此类情况。
而少雨,气温低的地方要注意的是保暖,所以屋顶一般的较平整,还可以晒物品。
如我国北方的蒙古包,黄土高原自的窑洞等等。
总之:气候因素主要两个:气温和降水。
房屋建筑自然就是围绕排水,降水或保暖等角度进行。
什么样的气候,降水和气温怎么样,房屋建筑自然就怎么样。
不过:现在都一样了,钢筋混凝土建设,不怕狂风暴雨,空调一装,冷热无关,所以与气候有关的特色民居基本没有了,世界大一统。
3、结合七上聚落的有关知识查询我国各地的民居照片,分析民居与当地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有很大的关系。
这也是我的寒假作业,(*^__^*) 嘻嘻……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从中国传统民居中解读生态建筑适宜技术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因中国的疆域广阔,各地区气候、地理风貌、自然资源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制,建筑技术的发展得力于工匠们的经验积累以及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民居不仅仅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还深深的烙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无论从其形制、技术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方式。
能源与环境是当今建筑界的主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研究中国传统民居对于当今建筑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福建土楼为例,从生态观的视角来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的适宜技术的运用。
关键字:生态适宜技术福建土楼一、适宜技术概念阐述适宜技术又称为中间技术,在建筑领域适宜技术是针对于高技派与低技派而言。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生态建筑”更深层理解,许多从前热衷于使用高新技术手段、新材料的高技建筑师开始转向对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关注和探寻新技术与传统观念的有机融合。
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曾说过“我们对科技有着极大的兴趣,但他并不一定是高级和低级的,而应当是合理的技术。
”适宜技术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地域上、技术水平上的适宜,强调的是建筑的技术与当地的自然、经济、气候、文化有机统一。
适宜技术体现了一种生态精神,其大量运用的手法有:自然通风、采光、就地取材,这些对可持续资源的最大化运用无不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适宜技术在中国福建土楼的设计建造中得到集中体现。
二、土楼概况土楼位于中国福建的西部和南部,此地地貌多山地,主要居住的人群为客家人。
土楼是内向型民居建筑中的一种,因其抵御外敌的需要,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儒家大同思想,于是形成了这种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聚族而居的建筑模式。
三、土楼的生态意义土楼集合了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挖掘,土楼的生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1、村落选址及规划布局适应本土气候的设计生态建筑设计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建筑与环境的整体设计以利于形成良好的微气候环境。
浅谈永安市滨河景观建设发表时间:2018-08-07T11:27:24.72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8期作者:李芸[导读] 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水环境景观往往是展示城市面貌的窗口。
永安市建设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福建省永安市 366000 摘要: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水环境景观往往是展示城市面貌的窗口。
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论了现阶段永安一个南方小城市其滨河景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永安滨河景观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滨河建设;现状;问题;设想 1现阶段永安市滨河景观建设现状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地处沙溪上游,居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永安城市水系由一江、两溪组成,市民称之为“一江两溪”,“一江”指燕江,流经永安市中心区(西门桥至北门桥)全长2.55公里的流域,燕江流域总绿地面积约为49公顷,“两溪”分别指后溪,长约2公里的流域,沿途绿地面积约6.5公顷及巴溪流约5.27公里的流域,沿途总绿地面积23.24公顷。
2滨河景观建设时期矛盾难点及问题 2.1滨河景观缺乏亲水性、景观性、生态性。
由于小城市早期发展的规划的局限及功能单一性,穿过永安市城区的三条河流不仅河道狭窄且在经过永安城区的河流驳岸全是具有防洪功能的硬质挡墙,且挡墙高度从3米到10米高不等。
高低不同的挡墙大大的限制滨河景观建设,建设的滨河景观形式单一,缺乏亲水性和生态性,且在建设过程中多注重驳岸之上的滨河景观并未对高垂直生硬的挡墙进行重点处理,景观性较差。
2.2河流水位线的不稳定无法满足滨河的景观要求由于城市河流驳岸承载的功能的改变,因而现有的河流水位与驳岸的关系成为了现代滨河景观建设的一个难题。
一年中枯水期河流的水位线远远的低于驳岸线;而在汛期河流的水位线快速的上涨淹没一些地势较低的滨河区域。
由于河流原有水位较低,为了营造更加亲水的滨河景观环境,设计增设了两座景观生态坝,其中一座建在周边一个小区附近,建成后生态坝产生的噪声对小区居民造成的干扰,居民多次到相关部门反应希望拆除生态坝。
出版序福建省永安市槐南乡的西华片地区,包括垟头、垟尾、大陇、岬坪四个自然村,现有住屋八百余幢。
安贞堡是其中最壮观的一幢。
西华片的传统民居,多为内向的堂横式合院,由上房、下房、厢房、扶厝、桥厅等组成,中轴对称、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全宅以上堂为中心,围绕上房布置房屋和天井。
结构以穿斗式构架为主,抬梁式为辅。
堂横式合院的造型低矮舒展,与自然环境十分协调;内部空间通透灵活,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建造材料多为天然的夯土、木材、竹篾、毛石等等,颜色朴素自然,与山水土地融为一体。
安贞堡继承西华片民居的基本模式,形成了两堂两横加围屋加倒座的布局,沿袭了穿斗为主、抬梁为辅的传统技术,但在层数、规模、外围构造、内部空间上又有所拓展和创新。
它楼高两层,外观坚实挺拔,规模宏大,容纳了三百多个房间,反映出很强的防御心理和对人丁兴旺的期望。
安贞堡的大木构件采用优质杉木,大部分露明、不上漆,显见质朴的纹理。
基本上是穿斗式为主,局部需要与抬梁式灵活搭配。
小木作雕饰繁简相间,重点装饰精美华丽。
为了配合前低后高的地形,整座安贞堡从入口的前楼、下房、上房到围屋屋脊层层高升,位于中轴线上的厅房燕尾层层起翘,与屋顶、山墙组合成十分优美的构图。
尤其是扶厝屋顶步步缓升之后,到围屋处又转成弧线步步升高,完美地顺应了地势的变化,更呈现木作的精湛手法。
由于楼高两层,屋架错落极富层次,整幢建筑一气呵成,不因尺度多种而显琐碎,堪称全国民宅中珍贵的杰作。
本书论述部分共分为六章,前三章说明安贞堡所在之处西华片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村落和住屋形式,以及当地一般的建房习俗;后三章针对安贞堡,详述它的选址与营造、建筑空间构成,以及装修、装饰等,让人明了当时的风水观念影响全宅的朝向和结构,也看到木工、泥水工、石匠等就地取材、发挥个别手艺的团队成果。
图版部分首先从地理环境、周边情况展开,以平面图、立面图和横剖、纵剖图全面呈现安贞堡的空间使用、梁架结构,特别是传统木造的构成,以及安贞堡因应地形和尺度要求的独特手法。
永安乡下旅游景点
永安市有许多乡下旅游景点,以下是其中一些:
青水畲族乡:是永安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级3A景区青水畲寨景区。
其中,沧海畲族村是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也是青水畲寨的核心景区之一。
永安大湖石林:是喀斯特地貌的石林,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带着满满的文化气息。
青水丰田村:地处福建中部群山密林深处,森林面积超过5万亩,野生鸟类资源极为丰富。
截至2022年3月,青水畲族乡境内记录到的鸟类有194种。
洪田镇林山村贯脚垄:是一座藏于深山的小自然村,保持着原生态,独特的建筑结构有异于传统民居。
【传统文化】揭秘水家木楼:最具特色的水族民居水族居住的房屋多是松杉木建造,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这种住房建筑属于古代百越人的“干栏”式构造,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
水族木楼一般分上下两层。
下层是整个上层房屋的承重部件,因此先修好基脚,根据木屋间架结构的性能,屋基只要求按地形用块石安稳柱脚即可,一般不要修整屋基平面。
下层柱粗(直径一般在30厘米以上),柱身榫眼用穿枋纵横连结,每排底柱上端扣架粗大的原木作为横梁,梁与梁之间铺着垫木,俗称“楼枕”,枕上铺着宽厚的楼板(多为松树或枫树解成的板子),形成平整的楼面。
上层屋架,一般每排为五柱四瓜(或称十一檩水步),也有五柱六瓜(或称十五檩水步)。
木结构建筑为穿桶式结构,柱与柱之间形成网状结构,并带有贯穿支撑。
尤其是,上部屋架柱脚扣支撑的鱼尾桶角连接是水族馆木匠在干栅栏建筑中的最佳创作。
柱脚扣撑的鱼尾形“桶角”结构牢固地固定了每根柱的方向。
檩条用于将每排的柱头和瓜头夹在顶部,各部分的接头用榫和榫铆接,使建筑的整体性很强,非常稳定。
下层的对接柱和梁必须与上层排架相对应,俗称“柱顶柱”,充分发挥木材的抗压性能。
木楼多用本地出产的松木和杉木圆木搭建骨架,重檐歇山式的屋顶,斗拱飞檐,覆以青瓦。
墙壁和楼板,则用松木板抑或杉木板依次镶接而成,内外都不上漆,或只上点清漆,保留着木材的原色。
这座新建的木结构建筑从内到外熠熠生辉。
木楼过梁上有红底黑字的纸对联,也有嵌阴填墨的木对联,但不是汉字对联,而是水书对联。
在外国人看来,像《天书》这样的水书对联给木结构建筑打上了水族的烙印,使其像汉族民居一样具有民族文化的内涵。
水族之乡的木楼,每一栋都以青山当背景,绿水做衬托,房前屋后,翠竹环绕,果树掩映,四时花果飘香,成天鸟儿啼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之作。
水族人家年龄稍长的妇女坐在古老的织布机前织着水族图案的细花布,小姑娘、小媳妇们倚在木楼梯上,一针一线地绣着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尾绣,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清新画图。
福建永安青水乡土建筑再测八则
薛力;顾海燕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9(027)005
【摘 要】该文通过对福建永安青水八座传统建筑的测绘,分别从选址、形制、细部
等方面分析了它们的各自特点.
【总页数】11页(P203-213)
【作 者】薛力;顾海燕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210096;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21009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福建永安青水民居长庆堂建构探究 [J], 张春晓;曲飞
2.福建永安青水乡土建筑测绘七则 [J], 薛力;许东锬
3.钟灵毓秀地 畲族客家乡福建永安青水民居 [J], 薛力
4.乱世中的方舟福建永安青水三堡 [J], 薛力
5.畲族文化重构模式探究——以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为例 [J], 邓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永安文化永安简介:永安,别名“燕城”,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东靠大田县,西邻连城县,南毗漳平市,北与明溪县、三元区接壤。
市中心距福州280公里,离厦门290公里。
市标为“群燕腾飞”雕塑,市树为香樟,市花为含笑。
明景泰三年(1452年)设县。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达7年半之久,为当时东南抗战文化名城,1984年撤县设市。
地貌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
至2013年辖15个乡镇街道,31个社区居委会、228个行政村,总面积2942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34.8万。
永安历史:明景泰二年(1451年),景泰三年(1452年)九月,划沙县新岭以南二十都到四十二都共计13个都之地置县,命名为“永安“,寓永远安定之意。
明景泰三年(1452年)始设县治,直到整个清朝,均属南平府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永安属北路道(1914年改称建安道);民国13年废道,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制,永安属省政府领导;民国21年,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长达七年半之久,许多名噪一时的思想文化界人士云集于此,永安成为当时东南文化名城之一。
1950年1月28日永安解放后属永安专区,为行署所在地,1956年永安专区撤销后,隶属龙岩专区,1962年划归三明专区(现为三明市)。
1984年9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永安撤县设市,仍隶属三明市。
永安文化:红色文化《红色组诗·红军标语》聂书专在石峰村在矮房的粉墙上墨渍和锅底灰也是一把强有力的枪一百多条标语和漫画一百多条真理指明方向北上北上一致抗日我来到石峰村寻找一本书从现在开始在阳光下一字一句地读读岁月沧桑的一页读石烽村老人额头深藏的文字石峰村位于永安与连城、漳平和龙岩新罗区交界的大山深处,距永安市区五十多公里,距小陶镇也有十余公里。
七十多年前,这里曾是红军和白军拉锯的地方,先后曾经有彭德怀指挥的东方军、寻淮洲、粟裕等指挥的红七军团等曾经过这里。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北上长征,而留在敌后的红九团亦曾在这一带苦苦坚持,并建立游击根据地。
设计与规划 建材发展导向2017年5月 浅谈永安沧海村龙德堂建筑平面布局特色
刘建军 关晓莉 吴丽玲 (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福州)
摘要:闽中传统民居类型多样,其中永安畲族传统建筑特色尤为突出。本文以永安沧海村龙德堂为例,阐述建筑为适应地形所形成 的与外部环境间的平面布局关系,以及建筑内部不同功能的平面流线上的空间及相互关系。从而以小见大浅谈闽中畲族传统民居的建筑 布局特色。 关键词:畲族;传统建筑;龙德堂;平面布局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75(2017)09—0178—02
引言 永安青水畲族乡地处闽中核心位置,山高路远,文化多元,木构合院 护厝(横屋)式民居、地面干栏式结构迥乎其表,独树一帜。这种民居同时 具有‘合院”、“干栏’两大特征,在青水沧海畲族村发展的比较丰富。龙德 堂就是其中一例,除了具有该类建筑物的共性以外,龙德堂还在布局、入 口及装饰等方面独辟蹊径,令人惊叹。 龙德堂坐东朝西,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钟氏先祖钟成辉 建设。房屋踞于龙形山上,以“龙”字开头,取名:“龙德堂”。整体属当地俗 称 二进三堂五栋”建筑。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驻扎 遗址。2013年1月,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龙德堂的建筑平面布局特色。 1外:建筑本体与周边环境布局 由于三明地区多为山地,古时建设房屋多需要寻觅一处较为平整之 地,同时亦需要开山平地。沧海民居,建设时找寻和平整一块左右对称的 大面积用地较为困难,因此多数考虑折衷的方式:中间的合院严格对称 规整,而通过两边护厝来协调地势。 开山平地使得建筑物两侧及后部有若干层台地,沿等高线下砌三层 花台,形成胎土 胎土又称“化胎”,“花台”等,建筑中轴后部向上的半圆 形阶梯式草坡。龙德堂的胎土明显高于房屋地基平面,可以有效防止房 屋内穿堂风过大,增加居住舒适度。胎土多用于砌卵石挡土墙,台地面层 亦有做卵石铺地,密铺的卵石意味着“百子千孙”,体现了对家族繁荣发 展,子孙延续的希冀,同时也便于封水固土。因此具有封土、防风等实用 功能以及护气、香火继承等精神意义。 龙德堂历史上大门前曾设有泮池,现己全毁。泮池水来源主要是建 筑物与坡地间的排水沟。木结构民居的另一特点就是惧火烧,由于主体 结构均为可燃材料。因此泮池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蓄水可以在突 发大火时提供有效的灭火水源。 前山后水的平面布局从当地民俗的风水角度来看亦是十分优美的 结构。龙德堂后的山是风水中所说的“龙脉”(该山亦名为龙型山),是 “气”的生成之源,宅前的泮池,可以使气行之而有止。水流带来的气包含 “财气”,所以水流通过四周排水沟环绕建筑最后汇至建筑前泮池,也有 着被“财气’环抱,并且财不外流的寓意。 2内:龙德堂建筑本体平面布局 龙德堂平面布局可分为3个流线,分别为中间合院会客(祭祀)主流 线以及两侧生活流线。 2.1主流线(中轴线) 主流线上的空间由西至东分别有门楼、前坪、下堂、天井、上堂,其中 天井两侧设厢房。门楼为主流线入口,龙德堂门口设于前坪正中。一般来 说,为了避免从户外直视正堂,主入口均设于侧面。如龙德堂这般设于正 面时,一般在门楼上设置“虎眼”即门楼上左右相对的圆形漏雕刻,雕刻 内容一般为麒麟等瑞兽,意在增加威严、震慑不良风水,使心怀不轨者不 敢窥视建筑内部。此外,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便是门楼开八字形大门,这 是龙德堂主人身份较高的象征,古时只有官拜五品以上才可在大门处开 八字形。 经过门楼可径直经过前坪进入下堂,亦称为倒座。龙德堂下堂明间 与南北次间连通,外侧看似下堂由一个门厅与东西各两个房间组成,实 际进门后会发现实为一大门厅与东西各一房间组成。龙德堂的户主却不 拘小节,大胆的连通房间,使得门厅同天井、上堂正厅一起形成一个开阔 大气的空间。下堂的房间常设为家人卧室,或前来探访及祭祀的宾客之 卧室。 同沧海村其他建筑一样,上堂是龙德堂合院等级最高的部分,在此 处,可祭祖,可会客,也可举行其他重要仪式。上堂一般设置有神龛、供桌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而又历史悠久的国家。
中国民居式样丰富多彩,分布广泛。
中国传统民居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沉积而形成的, 它植根于农业文明,所代表的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极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的居住建筑模式。
传统的民居建筑是村落或聚落的一分子, 而村落或聚落又是一个地域或区域的组成部分。
在这些地域或区域中, 方言相同,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相通, 地理气候条件相似, 人们的心理素质、思想意识也相近。
正如陆元鼎先生所说的“在满足生产、生活、习俗、信仰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气候、地理、材料等自然条件是传统民居类型的主要因素。
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
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本文以福建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揭示通过这种建筑形式所反映的福建人的思想观念以及民居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个地区民居文化的形成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沉积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产生的,其中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地方建筑材料对福建民居建筑的影响极大。
多山、多水、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福建文化、语言、风俗、建筑风格独特的特征。
福建民居建筑主要按夏季气候条件设计,在遮阳防晒、通风、排水、防潮、防台风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夯土墙和砖墙为主要墙体材料,在石材、红砖的应用等方面也颇有特色。
在长达千年的迁徙过程中,中原移民所挟带的中原文化与东南地区的百越文化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东南文化,并逐渐形成了该地域的五大民系:湘赣系、越海系、闽海系、广府系和客家系。
其中闽海系的分布基本上与今福建省的行政区域相吻合,仅闽西、闽西南为客家系所占,福建最北的浦城县为越海系的南部边界。
根据方言分布、地域文化、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闽海系民居分为六大区域:闽南民居、闽东民居、莆仙民居、闽北民居、闽中民居和台湾民居。
福建永安青水传统民居与水的关系初探
发表时间:
2019-06-25T16:11:46.7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作者: 刘茜
[导读]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福建省永安市青水传统民居与水的关系特点。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610000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福建省永安市青水传统民居与水的关系特点。
关键词:青水民居;水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人居环境中的水利建设。从大约四千年前的大禹治水到秦朝的都江堰以及新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无不体
现着人与水的这种共生关系。
1
青水民居简介
福建民居是我国众多传统民居中的一种,因为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以及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除了闽西土
楼、闽南红砖厝以及闽北的土墙木构天井屋以外,还有许多空间造型极富变化的传统住宅。本文介绍的闽中青水民居就是其中一类。
青水民居依山近水,散落在山脉之间,住宅布局也是因地制宜,后高前低,顺应山势。民居的基本形制为“合院+护拢型”,合院部分包
括:正房、厢房、倒座,护拢部分包括:姑亭、护拢等。其中,正房用作祖堂和卧室,厢房作卧室,倒座可作卧室和门廊,姑亭作餐厅,
护拢作厨房、储藏和养殖空间等。
2
青水的水环境
福建省内雨量充沛,水系发达,主要有两大水系,一为闽江水系,发源于福建与江西交界处,从福州流入东海;二为九龙江水系,由
干流北溪和支流西溪、南溪汇合而成,过漳州在厦门注入台湾海峡。永安正处于两大水系的上游,而青水则位于它们的分水岭处。在永安
境内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有苏坑溪、南溪、九龙溪、沙溪四条水系。其中,苏坑溪从东向西穿过青水乡,而青水村内干流
——澄溪
则是苏坑溪的支流,从南向北流进苏坑溪。本文调研的范围是澄溪两岸的河谷,主要包括青水村、沧海村、光坑村和龙吴村,此地块南北
长
4.5公里,东西宽1.5公里,干流澄溪最上游标高675m,最下游标高725m,落差高达50m。
青水地区多雨,年平均降雨量高达1688毫米,并且雨水集中在春夏两季。由于青水村落整体地势南高北低,所以村落中各个聚落的水
源各不相同。南边地势高,利用河流拦坝及水圳取水;中部溪流密布,从仓海村到光坑,大多利用小溪及水圳取水;而北边龙吴村一带,
地势相对较低,则使用涌泉水。
2.1
干流
青水村落水系发达,干流澄溪从南至北穿村而过,澄溪由山中流出的水汇聚而成,宽度约为8米,流速约为0.4m/s,流量约为1.5m3/s。
旧时,由于风水理论的影响,这条河流
“九曲十八弯”,后来,光坑村的流芳堂到龙进堂一段经过改造,河流从弯曲状改为一条直线。曾听
当地村民把澄溪喻为
“人的肠子”,说将其改曲为直是断财之举,在风水中,直上直下则不留财。这种说法初闻好似无科学道理,但细想可
发现:曲折的河道虽对排洪不利,但每次洪涝过来都会为淹没过的农田覆盖上一层肥沃的土壤,这层土壤会为来年带来丰收。另外,弯曲
的河道可以减缓流速,减小水流的冲击,保护下游。
青水村民很早就善于改造自然环境中的河流,这条干流的河床南高北低,落差高达45米左右,因此,在河流上游,通过修建水坝的办
法来调节水位,从而控制水的流量和流速。
2.2
水圳
水圳是指在河流上游通过筑坝等方式进行人工引水的沟渠,它是整个村落的给排水渠道。水圳具有显著的实际作用,而且在风水中,
也能借助水圳的规划带来全村的
“财气”。水圳的宽度大多在0.3~0.6米之间,深度在0.4~0.7米之间,水位深度一般保持在0.3~0.5米左右,用
水桶打水可以一次打上半桶水,便于取水和洗涤物品;水流速度约为
0.3m/s,可以冲走洗涤后的污物,不易淤积,保持水质的清洁。
2.3
支流
青水畲族乡山水秀丽,村落中蜿蜒盘旋着不少支流小溪。民居临水而建,居民依水为生,每家每户都能便利地获得生活生产用水,同
时,还解决了木构建筑防火、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问题。支流中的水较干流中的水流速更快,前后落差也相对更高,宽度在
1到4米之
间。由于青水山多地少,所以民居的修建多取水畔的小块坡地为宅基,因此,紧靠支流便于居民的生活取水。
2.4
涌泉
青水龙吴村一带海拔约为675m,比青水自然村低40~50m左右,大大小小的涌泉共有30多口,并且涌泉水的水量充足,经过地下沙土的
过滤,水质极好,口感甘甜,而且,与自来水相比,涌泉水冬暖夏凉。
涌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青水当地的地质结构、低洼的地形条件和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青水地区山脉的主要成分
是石灰岩,这种结构一直延伸到地表以下,因此,雨水会沿山体下渗,然后在山脚周围渗出。涌泉一般修整为井状,直径
1米左右,四壁用
石头砌筑,底部使用大石块铺垫,往上是中石,然后是细砂,经过这样层层过滤,渗出的水干净、清澈。
2.5
泮池
泮池是民居前面的半圆形水池,一般位于合院的中轴线上。它为建筑在自然环境中划出了一个特定领域,其环抱之态形成了一定的空
间围合感。泮池既承接雨水,又是住宅排水的最终归宿。青水有
“四水归塘”之说,水是财气的象征,不能轻易外排,因此,住宅的排水最
终都要汇集到泮池中。泮池中的水蓄满后,从出水口溢出,流经农田或者水圳,最终汇入干流。
泮池有蓄水的作用,方便人们生活、洗涤、灌溉等,并且对防火具有重要意义。泮池也有改善微气候的功能,特别是在夏天,气流经
过泮池后,从护拢天井的栅栏穿过住宅,有明显的降温通风作用。泮池汇集了住宅中的各种生活废水以及雨水,里面可养鱼虾,有利于泮
池的自动净化,并且可在冬季清淤,用作农田肥料。
3
结语
青水村落位于群山峻岭之中,水源丰富,青水民居与水的关系有以下特征:在澄溪上游利用水圳取水,中游利用支流,下游利用涌
泉,这是青水这几个自然村取水的大致规律。这三种不同形式的给水方式的分布是适应自然的结果,因为上游水流急,且谷地较窄,建筑
选址较高,因此多利用水圳取水;中游水流变缓,且谷地较宽,溪流丰富,则结合自然,利用支流取水;下游谷地宽广,地势最低,地下
水通过泉眼涌出,自然利用涌泉取水为最佳。
这样的建筑选址方式也是对重力的利用,取水来源于自然,最后又通过农田、水圳回归于自然。
参考文献:
[1]
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5.
[2]
李敏.江南传统聚落中水体的生态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