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背文言文试题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12
专题19:桃花源记一、(2022·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欲穷.其林(尽)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C.便要.还家(同“邀”,邀请)D.处处志.之(记号)2.下面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真无马邪D.闻之.,欣然规往宴酣之.乐,非丝非竹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盛新图定为成高,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C.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
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再适:改嫁。
②饘(zhān)粥:稠粥。
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
④昃(zè):太阳偏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何苦.而不平昼夜苦.学B.指通.豫南遂大通.六经之旨C.甚矣,汝之.不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慨然有志于.天下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专题1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2011·广东湛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夫环.而攻之环:(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3)委.而去之委:(4)寡助之至.至: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二、(2021·山东滨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
……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练习)考点1.直接分析人物品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武牧羊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①。
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③,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④武,置大客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⑤。
羝乳乃得归⑥。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⑦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选自《汉书》,有删减)【注释】①受辞:听取供词。
②惠:人名,指常惠。
③煴火:微火。
④幽:囚禁。
⑤羝:公羊。
⑥羝乳乃得归: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归汉朝。
⑦廪食:配给的粮食。
1.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引佩刀自刺”中的“引”本义是“拉弓”,引申为“牵引”“延长”“举,拿”等,在此处取“牵引”之意。
B.“单于愈益欲降之”中的“益”与“精益求精”中的“益”意思相同。
C.“徙”有“迁移”“调动”“流放”等义项,“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中的“徙”应为“调动”之意。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中的“食”和“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中的“食”意思相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B.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C.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D.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4.✬结合所选文段及李白的《苏武》诗歌,分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点。
考点2.围绕观点分析班级开展范仲淹形象探究活动。
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专题12:记承天寺夜游一、(2021·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解衣欲.睡随心所欲.欲.擒故纵B.月色入户.家喻户.晓夜不闭户.C.念.无与为乐者念.念不忘一念.之差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异乎寻.常寻.根究底2.把选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文中“怀民亦未寝”中“亦”字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各是怎样从侧面表现月光皎洁的?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曾与印持①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②而归。
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③,如镜中复如画中。
(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注释】①印持:僧人名。
②西泠:西湖的一座小桥。
③摩荡:荡漾。
二、(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练习)考点1.体会情感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书巢记[宋]陆游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②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③,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④,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吾侪⑤未造夫道之堂奥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丙】杏园⑦花下酬乐天见赠[唐]刘禹锡二十馀年⑧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⑨春。
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陈:陈列。
③觌(dí):相见。
④槁枝:枯树枝。
⑤侪(chái):同辈、同类人。
⑥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⑦杏园:园名。
每年三月杏花怒放时,新科进士都要在此举行曲江宴,亦称杏园宴,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
⑧二十馀年:刘禹锡于唐永贞元年(805年)被贬,到唐大和元年(827年)奉召还京,共经历了二十三年。
⑨曲江:即曲江池。
为京城人士节日游赏之地。
1.请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理解词义。
2.下面句子断句准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B.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C.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专题9:三峡一、(2022·天津·中考真题)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郦道元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B.则素湍.绿潭湍:急流C.良.多趣味良:甚,很D.林寒涧肃.肃:严肃,严厉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B.至于夏水襄陵C.清荣峻茂D.空谷传响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B.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
D.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二、(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题)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电。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A.①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②略无阙.处阙:同“缺”,缺口B.①至于夏水襄.陵襄:冲上②沿溯阻绝.绝:隔断C.①虽乘奔.御风奔:飞奔②素.湍绿潭素:素雅D.①林寒洞肃.肃:肃杀②属引.凄异引:延长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二、内容概括。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课文第一段,用类比手法引出中心论点,并对论点进行论证。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一箪食,一豆羹”和“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的例子,进一步证明“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论点,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
三、朗读节奏。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
死/以/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1 1、《鱼我所欲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者不可得.兼(获得) 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到)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为这个缘故) D.蹴尔..而与之(踩踏食物的样子)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者不可得兼.(同时) B.贤者勿能丧.耳(丧失)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于这个原因)D.此之谓失其本心..(原本的心思)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B.呼尔..而与之(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如果,假使)D.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指带来好处)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之. B.行道之.人弗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D.此之.谓失其本心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人不知而.不愠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万钟于.我何加焉 B.所欲有甚于.生者 C.苛政猛于.虎也 D.所恶有甚于.死者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译文: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8.下面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从人们对“鱼”与“熊掌”的取舍写起,目的在于通过比喻引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再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证明,然后强调“舍生取义”“人皆有之”,只是“贤者能勿丧耳”。 B.文章第二段用行道之人不食“呼尔”之食和乞人不不食“蹴尔”之食的事例,证明了“义”“人皆有之”——在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时,也不能忍受羞辱。 C.文章第三段用一组对比排比句,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接受优厚俸禄的人的不“义”,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D.文章比喻的运用,引出了中心论点,证明了“义”重于“生”;对比的运用说明了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赞扬了舍生取义之人,批判了见利忘义之人;排比的运用,使论证逐层深入,说理透辟,气势磅礴,论辩有力。 9.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证明在“生”和“义”之间,要“舍生而取义”。 B.第二段说明在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时,也不能忍受羞辱。 C.第三段阐明接受那些优厚的俸禄也要讲“礼义”。 D.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10.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 2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管夷吾举于士.(士兵)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
C.百里奚举于市.(市场) D.行拂.乱其所为(辅弼,辅佐)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征.于色,发于声(证验,表现)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去)
C.所以动心忍.性(坚忍) D.入则无法家拂.士(违反,阻挠)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起用)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担子,责任)
C.曾益..其所不能(益处) D.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以动.心忍性(惊动,震撼) B.人恒.过,然后能改(常常)
C.困于心,衡.于虑(阻塞,不顺畅) D.入.则无法家拂士(进入)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饿其体肤..(身体)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
C.空乏..其身(贫困缺乏) D.舜发.于犬亩之中(发迹)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孙叔敖举于.海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征于色,发于.声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译文: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用排比列举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的重要性。 B.文章第二段从举事例中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第三段主要反面论证谈人应有“死于安乐”的心态,第四段提出中心论点。 D.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10.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答:
1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 3
3、曹刿论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何间.焉(参与) B小大之狱.(监狱) C牺牲..玉帛(猪、牛、羊等) D小惠未遍.(遍及,普遍)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弗敢专.也(独自占有) B弗敢加.也(虚夸,谎报) C必以情.(实情) D忠.之属也(忠实,忠诚)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信未孚.(使人信服) B.彼竭我盈.(充满) C.必以信.(信任) D.夫大国,难测.也(估计,预料)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B.神弗福.也(福气) C.公将鼓.之(击鼓) D.一鼓作.气(振作)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不能察.(明察,弄得清清楚楚) B.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C.齐师败绩..(失败的业绩) D.遂逐.齐师(追赶,这里指追击)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问其故.(因此,所以)B.彼竭.我盈(尽)C.惧有伏.焉(埋伏)D.望其旗靡.(倒下)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乃”与“乃入见”中的“乃”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重修岳阳楼 B.乃.不知有汉 C.久而乃.和 D.此乃.勇士头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何以战”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塞忠谏之路也 B.必以.分人 C.可以.一战 D.必以.情 10.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记述曹刿与鲁庄公就战备条件的辩论,着重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 B.文章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突出了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的军事家形象。 C.文章第三段写曹刿第二次“论战”,反衬了鲁庄公的缺乏远见,目光短浅的形象。 D.文章详略得当地记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结构严谨,线索分明,人物形象鲜明。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记述曹刿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得出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B.本文第二段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C.本文第三段记述了战斗胜利后公问刿答,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 D.本文是按战前、战中、战后的顺序来记述故事的。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13.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1)政治方面: (2)军事方面: 14.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解。 答: 4
4、邹忌讽齐王纳谏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长) B.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 C.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形貌昳丽..(光彩美丽) B.朝.服衣冠(早晨) C.旦日..,客从外来(第二天) D.能谤讥.于市朝(指责)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公不若..君之美(不如,比不上) B.能谤.讥于市朝(指责) C.时时..而间进(时常) D.期年..之后(满一年)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而复问其妾”中的“其”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C.其.真无马邪 D.此之谓失其.本心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能谤讥于.市朝”中的“于”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有求于.我也 B.皆以美于.徐公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皆朝于.齐 8.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在赞美面前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特点。 B.文章第二段写邹忌入朝用滔滔不绝的雄辩之词进行讽谏,令人惊心动魄。 C.文章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而纳谏成效之大,突出了邹忌的形象。 D.文章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法,塑造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形象。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4)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1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