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阅读教学中的生本对话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生本对话的“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作者:戴文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1期浙江建德市新安江第二小学(311600)戴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与文本对话是基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重点,也是关键点。
只有把握了基点,落实了重点,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精神敞开、彼此接纳,才能在真情对话中实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为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重,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生本课堂,笔者提出生本对话的“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钻研文本,准确把握——关注学情,扎实训练——真心倾听,赏识点拨——有效拓展,锦上添花。
其目标就是把教师讲的时间减少,将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关注学情,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互动的生本对话课堂。
一、钻研文本,准确把握,打好对话的基础任何课型的阅读课课前,教师都得与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
只有准确把握文本内涵,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
教师要钻研教法,力求把文本读厚;创意教法,力求教得轻松;研悟学法,力求使学生会学。
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文章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在品味语言表达的方法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了解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三层意思。
1.钻研教材,与作者情感对话每篇文章都包含作者的写作情感。
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应是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过程。
笔者在研读《钓鱼的启示》时,首先研读作者生平、代表作品、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然后把文本内容读透,感悟作者写作的目的。
这样就能将文本内涵读准确、深刻,把文本读“厚”。
2.创意教法,与编者意图对话语文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开掘、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点。
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不是零散的个体,它们都存在于单元的主题中。
生本对话的“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
生本对话是一种涵盖了语言、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对话,同时也具有教育价值和文化背景。
这种对话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提高交流能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本对话的教学,可以采用“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具体如下:
1.预习环节:学生可以先了解对话的主题、背景和情境,并浏览对话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对话内容。
2.阅读环节:学生可以找到阅读材料,准确地理解生本对话的主要意思和文化背景。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个人阅读或小组讨论来更好的掌握对话内容。
3.分析环节:学生可以分析对话中的关键词和短语,以及对话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和表达方式。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和策略。
4.实践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跟同伴或者老师进行对话的方式来练习对话,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这个“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生本对话的教学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入,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
谈谈“对话式”课堂阅读教学摘要:什么是语文教学的对话性教学?简单地讲就是在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特征的同时,教师以对话的情怀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对话精神贯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这样的语文教学我们称之为“对话式”语文教学。
对话性教育模式的特点:和谐性、民主性、主体性、生成性、创新性、体验性,感悟性。
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特征的同时,教师以对话的情怀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对话精神贯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课堂教学可以事半功倍地达到预期想要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式课堂效果前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学的对话性,简单地讲就是在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特征的同时,教师以对话的情怀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对话精神贯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这样的语文教学我们称之为"对话型"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才可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想要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包含多重对话关系,有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师师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等。
师生带着自己与文本初次对话形成的理解步入课堂,在多主体、多层次的阅读教学对话中相互敞开,相互接纳,相互促进。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话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语文对话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或隐或显的问题:首先教师追求生生对话,缺乏必要的畅讲。
课堂上只有对话,没有讲授。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学生分组围坐,生生对话,就课题进行热烈的讨论、辩驳。
尤其是在观摩课和公开课上,课堂气氛更是活泼,但结果是课堂热热闹闹,每个学生都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发言权,作出了一些思考,但课后很多学生大脑一片空白。
这是因为教师缺乏必要而深入的畅讲,没有正确引导学生,造成了课堂教学深度、力度和效度不够。
事实上,对话教学不但不排斥讲授,相反,对话教学离不开教师精彩深刻的讲授。
其次,教师重视课堂生成,忽视教学目标。
课堂任由学生毫无针对性地交流与辩驳,认为如果自己过多去引导,便违反了对话教学理念,阻碍课堂形成生成性教学目标和内容。
寄情阅读,品味书香————浅谈阅读教学中的生本对话(绝对原创)滕州市实验小学冯国建阅读作为一方水土,浸润着我们;阅读恰似一泓清泉,始终流淌在新课改的土地上。
寄情阅读,让阅读承载教育的历程;潜心阅读,执着于心灵的震撼,不断追求教育的真谛!坚实的踏在阅读教学的大道上,感受它的坎坷、崎岖,仰望他的一马平川,延展它生命的历程,追寻它前进的足迹!—————题记我想以一首小诗开始我的正文:心路课堂书人生,育人作本心。
欲知文章义,惟晓阅读情。
近几年,阅读教学的兴起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在推进着课改前行的步伐。
阅读,作为一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日渐凸显。
它那执着的身影,常常出现在课堂与活动、家庭与学校之间。
然而,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阅读兴趣的增强和阅读水平的提高。
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生本对话等多重对话中,我着重关注的则是生本对话。
其实,生本对话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阅读收获和切身体验。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也在丰富着自己的认知感受,冲击着自己的认知思想。
内心深处也会进行激烈的争斗和交战,认知的冲突、观念的差异等等。
这些方面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观念的更新,让学生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人生观。
当然,这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所以,我们的阅读要建立在阅读优秀作品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随意性的阅读。
下面我想就生本对话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首先,生本对话的开展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
这样,就要求学生要对自己所要阅读的文章或书籍,在阅读之前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这种了解,可以是对文本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对文本的形式、内涵或意蕴等方面的了解。
评判和认知只有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之上,才能达成高屋建瓴的阅读效果。
而不能是盲目的,毫无目的的随意式阅读。
否则,我们的阅读效果和阅读收获那就可想而知了!例如在中高年级倡导学生阅读经典时,我们都会基于课文的导引而倡导阅读,进而设计一定的阅读预习和阅读目标等,让学生对自己所要阅读的经典名著有初步的预习和对文章内容大致的了解。
在对话中实现生本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真正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主体和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对话式教学,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链接教师、学生和课本,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
下面我就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几个对话环节来谈谈在对话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生本课堂,希望与大家商榷。
一、与文本对话,我来解读对话教学应不离文本,以生为本。
以学生的视角由学生自己来解读文本,这是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源性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请别忘了,读者这边的“桥堍”不应只有老师的位置,更应该有学生的位置。
学生先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沿着文字的“桥梁”披文入境,和作者亲切地“会面”、对话,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成自己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才有力度。
可是传统的课堂多是“传话”教学,老师们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甚至是教参上的解读再传授给学生。
试想学生没有倾心阅读、潜心思考,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何以能够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火花?让学生自己的心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用自己的情去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这远比老师以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学生思想,更容易给学生带来发现的愉悦和创造的惊喜。
那么学生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言为心声”,多去诵读吧,在诵读中去还原人物心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钦差大臣》中诸角色读信时的读到讽刺他人时幸灾乐祸,对自己的丑态则百般掩饰,这种无耻与尴尬实在微妙,值得体味。
生本对话应注意“三避免”店垭镇杨树小学向顺良望小东《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本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在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实就是指导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对话过程。
让学生明白阅读时怎样与作者对话。
实现与作品中的实践人物心灵相通,产生感情的共鸣。
在平时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看法:一、避免空有形式在平时教学中,仍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把文本作为知识的象征,刻意努力让学生去掌握它。
导致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是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是在接受教师,教参对文本的解读。
教师与教参统治学生,让他们突出自己的真实阅读体验与感受。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首先,教师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然后便提出你读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可不加思索答道:我知道了桂林山水是什么样的……想到了祖国山河很美。
其实,这种形式的阅读教学,学生与文本是缺少对话的。
只是粗粗读读课文,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文本,对作者所描述的文中景象、情感,缺乏丰富的感悟和体验,只是结合文中的语言,答问所答,是一种硬要的“对话”是一种空有的形式。
二、避免对话搁浅阅读教学的目的也可以说主要是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践。
学习如何与文本对话,从而培养起与文本对话的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走进教材,由浅入深,有条不紊的体验文本的真谛,崔生自主的获得知识,超越文本的视野。
如教《桂林山不》一文时,老师问: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的学生说:因为桂林的山奇、秀、险,水静、清、绿。
有的学生说:桂林的山水奇特,全国各地方的山水没法比,有的学生说:桂林山水秀丽,风光无限,老师便肯定地说:对,甲字在这里用的好。
由此可见,象这样引导学生,只能是让对话不了了之,学生所获取的文本内涵,极为肤浅,偏向它处。
三、避免淡化语言语文课不能忽视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语文基本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住最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就是为了创新亮点。
试谈阅读教学中的生本对话
作者:刘仕英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4年第09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了学生对话、师生对话、师本对话、师编对话、生编对话以及生生对话等多向度、多层次的对话。
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高耗低效,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生本对话的有意或无意的轻视。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生本对话的价值取向
生本对话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个重要教学思想,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方式,它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脱离了生本对话的课堂,教师就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导,学生的学习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惰性、奴性,最后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我们要重视生本对话,让学生静下心来,沉入语言文字中,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近文本,走近文本的人物,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生本对话必须有明确的指向,必须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否则,对话就会偏离方向,得不偿失。
所谓核心价值,就是语文课程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
不同类别的文本,其核心价值会有所不同,但是都是离不开语言文字。
脱离了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学就会变成思想政治课或历史课等。
例如,人教版的《安塞腰鼓》一文,语言风格非常鲜明。
短句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句的引用,以及铺陈的方式,都极具我国民族语言的特色。
文章通过这些语言,把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跃动的生命力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了,体现了我国西北文化的阳刚特性。
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感受这些语言的独特魅力。
二、生本对话的主导因素
萨特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创造。
”无论是语言的引导还是教师或同伴的引导,都是阅读的一种内在的本质。
特别是初中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知识经验、生活环境等因素,他们对文本的感受理解往往会出现偏离文本或作者所展示的思想内涵。
再加上教材的选文大都为名篇佳作,或时代久远,或地域偏僻等,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很难与文本展开真正的对话。
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与文本对话,进行个性化阅读;同时,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生本对话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进。
如,有位教师教学《孔乙己》一文,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你读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这句话有何感受?”时,非常激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感到很冷!”好一个“冷”字,这位教师心里一惊,只是点头说了一个“好”字,便匆匆地去走自己的教案,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节课的“任务”。
这个生成点,本应是让人拍手叫绝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应是师生共赴的一次美丽的约会,然而却因教师的主导
地位的缺失,导致了精彩就此擦肩而过。
如果此时教师能抛开自己的教学设计,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思路做调整,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生本对话!
三、生本对话的结构层次
生本对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文字开始到思想内容最后又回到语言文字的过程。
这就是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在文字间走一个来回”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要走近文字,亲近文字,感受文字的温度和色彩;再从文字中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最后,又回到语言文字中来,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文字表达这样的感情,同样的感情自己还可以用怎样的文字表达出来,并试着动笔写一写。
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思维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凡是有经验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从文字出发,最后又回到文字,逐渐提高。
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要让学生深入文字,感受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我”获得了无限乐趣的所在,这是“我”在童年时就感觉到的。
在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想一想:当作者重新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他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的认识,通过这短短的一个自然段,通过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这些动植物表现出来。
所有这些事物,都有鲜明的特点,都有神奇的色彩,都有旺盛的生命力量。
如果仅仅教学到此就戛然而止,那么教学只是完成了低级层次。
语文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文字的表现张力,给读者的是什么,更让读者感受到为什么这样。
我们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心境感受自然景物的特点,并形诸于笔端。
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的生活。
总之,生本对话是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一环,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