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3.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0.17 KB
- 文档页数:3
2019-2020年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四个活动了解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2.能够用实验、搜集资料等科学方法对现象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3.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证据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且速度不一样。
教学准备土电话、漏斗、胶管、钥匙、水槽、石头、铃、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地听听,看你能听到什么?(利用多媒体播放剪接的音乐)2.提问: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这些有趣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边的?3.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二、学生实验、观察,得出气体能传播声音的结论1.活动“简易听诊器”(1)用普通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
(2)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胸部,胶管的另一端塞在耳中,听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讨论:以及跳动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朵的?(4)教师小结并介绍:心跳的声音是经过漏斗和胶管中的空气传过来的,漏斗有扩大声音的功能。
医生用的听诊器也是这样的道理。
2.离开了空气听诊器能听到声音吗?观看录像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能传播声音1.提问:你打算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固体能传播声音?2.“听听写字的声音”(1)四人一组,一人在桌面纸上写字,其余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听声音。
(2)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过来的?(3)然后用别人的方法再次听听声音,讨论: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4)全班交流后得出: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的本领强。
3.“土电话”(1)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土电话”。
(2)四人一组,两个同学手拿土电话的“听筒”,一个同学轻轻敲击小勺,另一同学也仔细聆听。
(3)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来的?(4)讨论: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四、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声音的传播》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声音传播方式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驟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2.认识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教学准备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別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问问“为什么”科学就是研究问题、回答疑问、探究为什么。
那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科学那就看看老师手里的这个玩具,见过吗,你们都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让我们带着这个发现和疑问做一个小游戏(打土电话)好不好?谁愿意来前面给老师配合一下?1.游戏方法:全班保持安静,教师通过打土电话,轻声告诉接听土电话的学生一些话,让全班同学猜老师所说的话游戏一:全班安静,不捏住棉线绳,说话是否能听见。
游戏二:全班安静,捏住棉线绳,是否能听见2.游戏注意事项:说话声音不能太大声3.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4.发现一:捏住棉线绳,土电话就不能工作。
发现二: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一一棉线绳一一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
5.讨论:为什么棉线不拉直,土电话就不能工作?6.师生小结:因为拉直的棉线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而松松的棉线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声音无法传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板书:声音的传播)二、探究问题师:哎!同学们!刚才我们说声音是通过绳子传播的,思考一下声音还能从哪些物质中传播呢?(鼓励同学举手发言)你们看老师手里有什么?是沙子、水、和空气。
2019年(秋)四年级科学上册 3.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教学准备1、演示实验材料——音乐卡、长绳子、教学课件(声波演示及资料)、蜡烛、音响。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发声器、密封塑料袋、沙土、塑料管、小棍(可以有金属的、塑料的、木头的)、绳子、石头、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1、出示音乐贺卡,提问:这是什么?(打开,一起和学生很投入的样子听音乐)随口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2、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音乐,这说明了什么?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学生:振动产生声音---教师就顺势复习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声音隔着物体也能传播---教师用事实简单说明。
(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说不出,可引导,也可不引)生: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师:引出课题3、(教师应灵活,意图是引出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
1、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学生可能说出:①声波②振动传递---谁传递震动?空气。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湘科2001版四年级上教案课堂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2.能够简单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和特点3.能够简单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传播现象课前准备1.理解振动的概念及其在声音中的作用2.概念:声源、声音、声音的传播、介质3.实验工具:铃铛、听筒、音叉、弹性绳、长木棍、纸片等教学过程1. 直观感受声音的传播1.让学生举手听一下校园里面的声音2.指出声音传播是在空气中进行的,并要指出声音传播的方向3.通过实验给学生展示声音的传播,制造各种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2. 声音的产生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让学生探究声源对声音产生的影响:1.用手敲击两个铃铛(也可以用木槌或石头敲打),让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2.将铃铛放在桌子上,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铃铛振动,比较其产生的声音,例如用手拨或用纸片轻扫等3.让学生摸着声源表面,感觉声源在振动,提高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3. 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1.表示声音能够通过空气、固体,以及液体等多种介质进行传播2.涉及到声音的折射、反射、衍射等基本概念3.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4. 总结课文内容及反馈通过简单地小结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课堂扩展1.在教室中安装水晶麦克风和放音器,让学生体验语音传递的效果2.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光照射到各种不同对材料表面的反应情况课后作业1.课外查找不同种类媒介中的声音传播的速度以及吸收程度2.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方式和特点课程评价1.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后,怎样让班级中的其他学生去分析小组间的实验结果2.学生们能够实际操作,更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声音的传播3.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有更深的理解和分析。
小学科学湘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小学科学湘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2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现象有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强,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
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
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并且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声音传播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的声音现象充满好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但对声音传播的原理还不太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和探究,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传播的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声音传播的规律。
3.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管、桌子、铅笔等。
2.课件: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实验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声音传播的例子,如两个人对面交谈、电话通话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一:将气球放在桌子上,用塑料管对着气球吹气,观察气球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实验二:将塑料管放在水中,用同样的方法吹气,观察水的波动和声音的产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原理。
学生能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在真空中能否传播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一、通过观看与实验,明白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进程与方式一、通过观看和实验,让学生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二、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把握初步的探讨问题的方式,初步具有设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依如实验事实归纳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认真观看、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明白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明白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明白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教学预备一、演示实验材料——音乐卡、长绳索、教学课件(声波演示及资料)、蜡烛、音响。
二、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发声器、密封塑料袋、沙土、塑料管、小棍(能够有金属的、塑料的、木头的)、绳索、石头、记录单。
教学进程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一、出示音乐贺卡,提问:这是什么?(打开,一路和学生很投入的样子听音乐)随口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二、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窗都能听到音乐,这说明了什么?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学生:振动产生声音---教师就顺势温习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声音隔着物体也能传播---教师用事实简单说明。
(类似如此的问题有些学生说不出,可引导,也可不引)生: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师:引出课题3、(教师应灵活,用意是引出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咱们耳朵里的,是如何传播的,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熟悉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
一、提问:你以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学生可能说出:①声波②振动传递---谁传递震动?空气。
二、实验:那么声音是如何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别传播的呢?为了弄清那个问题咱们来做个实验。
《声音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科学探究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事实,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假设,能设计对比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推理声音的传播方向。
3.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并与同学交流。
以听诊器发明和制作为例,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音箱、闹钟、收音机、水槽、石头、漏斗、胶管、玻璃钟罩、抽气机、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问:上课前,你们听到上课铃声了吗?电铃响起的时候你们分别在什么地方?(2)学生发言。
(3)交流:电铃一响,整个校园都能听得到,这说明了什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4)继续交流:海豚在水里能“交谈”,这是为什么?草原上的牧民能听到离他很远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5)作出假设:声音可以通过物体向四面八方传播。
(二)新课学习1.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1)分组实验:a.将一个正在响的闹钟放置在桌子上,实验者站在桌子的不同地方,将耳朵趴在桌上判断是否能听到声音。
b.把收音机音量调大,用塑料袋包严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声音吗?(2)交流:将自己设计的实验和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3)小结: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4)继续探究:将闹钟放置于玻璃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这说明了什么?(5)小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6)思考并讨论:在抽气机逐渐抽走玻璃罩内的空气后,你听到声音会怎样变化?(7)讲解: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
2.制作听诊器(1)阅读:阅读关于“听诊器”的介绍。
(2)动手制作:自制听诊器。
(3)成果展示:展示自己的听诊器。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音乐卡、长绳子、教学课件(声波演示及资料)、蜡烛、音响。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发声器、密封塑料袋、沙土、塑料管、小棍(可以有金属的、塑料的、木头的)、绳子、石头、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1、出示音乐贺卡,提问:这是什么?(打开,一起和学生很投入的样子听音乐)随口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
2、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音乐,这说明了什么?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生:振动产生声音---教师就顺势复习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声音隔着物体也能传播---教师用事实简单说明。
(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说不出,可
引导,也可不引)
生: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师:引出课题
3、(教师应灵活,意图是引出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
1、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学生可能说出:①声波②振动传递---谁传递震动?空气。
2、实验: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
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1)演示实验:高低不同的4组蜡烛围在音响周围。
观察:当音响不发声时,蜡烛的火焰是什么样子?(静止、直立)
猜想:当音响发出有震撼力的音乐后,火焰会是什么样子?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提问:当音响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音响周围蜡烛的火焰随着声音在不断的振动)
思考:什么原因使火焰颤动?(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
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火焰为什么会随着声音振动)
(4)讲解:(课件辅助)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
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
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
(课件演示声波)
3、提问:你认为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三、实验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里传播。
提问:设计怎样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什么中传播,需要什么材料,实验要注意什么?各组讨论
(1)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及需要材料。
(2)交流改进实验(教师结合学生提出方法,可以提出建议并适当转化为教师事先准备的分组材料)。
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不要相互干扰!
(3)进行实验、填写记录单。
(4)汇报实验结果(完成实验记录单)。
(5)归纳总结:你们从物体的分类,总结一下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
学生总结归纳得出:声音可以在气体(空气)、液体(水)和固体(绳子、课桌、人体)中传播。
教师归纳: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又叫做“介质”,“介质”就像架在发声物体与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介质”以“声波”的形式传入我们耳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