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16.70 KB
- 文档页数:6
CAIXUN 财讯-143-浅析中西方哲学差异□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刘 莎 / 文自古以来,中西方哲学的探讨话题各有千秋,但作为哲学这一门学问,其定义无非是中西相通的。
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那么哲学研究中,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独特性的区分特征也是中西哲学对比研究中的一个好方法。
本文试图从形而上学的对比研究中,分析中西方哲学的差异特征。
形而上学 差异性 中西对比所谓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话语来体现出隐含深层的意义,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
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在哲学的众多分支中,形而上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地位尤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哲学唯一真正与其它学科相区分的特征。
和所有的比较研究一样,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研究,要么是自我取消,要么是自我发展,而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则是自我取消的。
即,这两种形而上学之间要么不存在差异,要么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差异都是微不足道的。
现有的任何一种研究,如果旨在证明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为自我发展式的研究,则必将遭遇失败。
形而上学只有一种,它在中国和西方各自发展,通常所谓的“中国形而上学”,或者不是形而上学,或者是形而上学,却不够成熟。
对于不是形而上学的“中国形而上学”来讲是没有形而上学的价值的。
在有些人看来,中国是没有形而上学的。
这一派可以说是激进主义者,它最为臭名昭著的代表,大概莫过于就是黑格尔和他的追随者。
在哲学史的课堂上,黑格尔虽然以“中国哲学”为名谈到了中国的思想,但是,他的态度却几乎是反讽的。
首先,黑格尔“中国无哲学论”的说法流传甚广,他认为,“东方哲学是宗教哲学。
”针对看似最没有哲学味的孔子,黑格尔的结论是,孔子的教训“是一种道德哲学”。
黑格尔对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东方哲学的正面态度鲜少有人提及。
如果黑格尔并不认为中国没有哲学,那么主张中国无形而上学的学者试图以黑格尔的相关论述来作理据,就是失败的。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西方的哲学或形而上学为范本。
古代东西方思想异同总结古代东西方思想异同古代东西方的思想体系有很多异同之处。
这些异同可以从他们的哲学、宗教和政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下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并总结其异同点。
首先,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在东方,特别是在古代中国和印度,存在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佛教和印度种姓制度。
这些思想主张追求心灵内在的和谐和内在的道德修养。
东方哲学强调追求个体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并通过修炼来达到个人心灵的超越。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在古希腊出现,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他们的哲学被称为西方哲学的起点。
西方哲学更加注重理性思维,强调逻辑和辩证能力,追求智慧和真理。
因此,东西方哲学思想在方法和目标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其次,在宗教信仰方面,古代东西方的差异也非常大。
东方的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和印度教,这些宗教强调灵魂的轮回和觉悟的提升。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消除欲望和追求内心的平静来达到解脱。
道教则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追求长生不老。
印度教相信灵魂的肉体和灵魂的轮回是不可分割的。
西方古代主要宗教为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
希腊罗马神话是希腊和罗马的主神神话体系,描绘了众神的生活和人类与神灵的互动。
基督教相信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而基督徒通过信仰和敬而得到救赎。
因此,在东西方的宗教信仰中,东方更加注重个体的信仰和觉悟,而西方强调个体与上帝或神的关系。
最后,在政治方面,古代东西方也存在一些异同。
在东方,特别是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对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立国、以德治国,主张以仁义和忠诚为核心的政治伦理。
相比之下,西方古代的政治思想强调个人自由和民主。
希腊的民主思想被誉为现代西方民主的起点,与此同时,古罗马的共和制度也对西方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政治思想更加注重人民的参与和代表制度。
综上所述,古代东西方的思想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在哲学思想上,东方更加注重内心世界和修炼,而西方强调理性和智慧。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比较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比较研究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比较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对两种哲学传统的核心思想、方法论以及对人类存在和世界的理解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哲学的发展和影响。
1. 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索人类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学科,自古以来一直在不同文化中发展。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代表了两种主要的哲学传统,分别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
通过比较这两种哲学传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智慧的多样性和哲学思想的发展。
2. 西方哲学的特点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其特点在于强调理性、逻辑推理和系统思考。
西方哲学家注重通过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来探究真理和智慧。
例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重要理论。
西方哲学在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 东方哲学的特点东方哲学的代表性思想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
相比于西方哲学,东方哲学强调的是直觉、内省和和谐。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印度的佛教哲学注重个体内心的觉知和解脱。
东方哲学强调的是人的内在修养和对自然与宇宙的和谐认知。
4. 人类存在和世界的理解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对于人类存在和世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西方哲学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认为人是自主的个体,通过理性思考和行动来探索世界。
相比之下,东方哲学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将个体置于整体之中,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宇宙的和谐。
5. 方法论的差异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在方法论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哲学倾向于使用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来论证和探索问题,强调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
而东方哲学更注重直觉和内省,通过冥想和静思等方法来获得智慧和洞察力。
6. 总结通过比较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中西哲学与东方思维方式的比较引言中西哲学是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在思维方式、观念体系以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着重探讨中西哲学中体现出来的不同思维方式。
一、中西哲学的基本概念1. 中西哲学的定义•中哲: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西哲:指欧洲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体系,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
2. 中西哲学的特点•中哲: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
•西哲: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追求普遍真理和个体自由。
二、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比较1. 形而上与形而下•中哲:形而上,强调整体性和宇宙观念,追求天人合一。
•西哲:形而下,强调分析性和个体意识,追求理性思维。
2. 实用主义与理论主义•中哲:实用主义,注重实践经验和应用价值,强调道德伦理。
•西哲:理论主义,注重逻辑推理和理论体系,强调科学方法。
3.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哲:集体主义,强调社会整体和人伦关系,追求和谐共处。
•西哲:个人主义,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保障,追求个人发展。
4.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中哲:相对真理,认为真理是多元的、相对的,并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
•西哲:绝对真理,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普遍适用的,并可以通过推导获得。
三、中西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1. 教育领域•中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师生关系。
•西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2. 政治领域•中哲:强调社会整体和谐发展,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西哲: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保障,注重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
3. 经济领域•中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
•西哲:注重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
结论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观念体系以及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哲强调整体性、实用主义、集体主义和相对真理;而西哲则强调分析性、理论主义、个人主义和绝对真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的异同对比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体系。
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不同文化和哲学的异同对比,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哲学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强调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
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和道德规范的平衡,主张追求内在的宁静和自然的道。
佛教思想则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和认知变革的力量,寻求一种解脱苦难的境地。
二、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西方哲学主要源于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其中最著名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哲学注重抽象和理念的探讨,认为现实是一种有限和不完美的世界,真理和精神世界才是至高无上的。
亚里士多德哲学注重经验和逻辑的分析,关注人类的实际行为和社会制度,推崇实践和中庸之道。
三、异同对比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的异同对比中,可以发现其思考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强调的是个人责任和义务。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推崇人类的理性和探索精神。
比如,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道和家族观念,认为家庭是人际关系的中心;而西方哲学则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体在家庭关系中的平等和自主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注重信仰和修养,重视心境的平和和自然的道。
而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逻辑和实践,强调理性和中庸之道。
比如,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佛教和道教,强调个人的内心修行,寻求心灵的解脱;而西方哲学更多的是基于基督教神学,注重个体的信仰和精神的救赎。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传承和家族观念,强调离散亲密关系;而西方文化则在个人主义和社会创新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哲学母题和西方哲学母题(原创版)目录1.引言: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2.中国哲学的母题:道、德、仁、义、礼、智、信3.西方哲学的母题:存在、知识、价值、理性、自由、美、真理4.中西哲学母题的异同5.结论:中西哲学母题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哲学的母题和西方哲学的母题入手,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以期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哲学的母题。
中国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核心观念包括道、德、仁、义、礼、智、信等。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原则,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德是道德品质的修养,主张内在的道德自觉;仁是关爱他人,体现为亲情、友情、爱情等多种形式;义则是指遵循社会规范、道义;礼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智是智慧,提倡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来增长知识;信则代表了诚信,是人际关系中的基本品质。
接下来,我们看看西方哲学的母题。
西方哲学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核心观念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性、自由、美、真理等。
存在是哲学研究的基石,关注万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知识是哲学家的追求,主张通过怀疑、思考来获取真理;价值则关注道德、审美、宗教等多方面的评价标准;理性强调人的思维能力,提倡以理智来指导行为;自由是西方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主张个体的自由权利;美是审美体验,关注艺术、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美学价值;真理是哲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提倡通过逻辑、实证等方式来把握真理。
在分析了中西哲学的母题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异同。
首先,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关注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如道德、知识、价值等。
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哲学更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哲学则更注重对外在世界的探索,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理性。
最后,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哲学母题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试析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话题:教育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经验材料经验总结思维摘要:中西方由于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方"重了悟而轻实证",西方"重分析而轻整体",文章正是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剖析,梳理出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差异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由于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演化成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讲求实用,“重了悟而轻实证”,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西方哲学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划清主客界限,讲求实证和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本文通过对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就其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一、中国哲学思维重整体轻个体中国传统的思维着重于系统、整体的把握,轻视个体分析。
中国哲学思维从最自然的、直接的、感性的东西出发,凭借直觉推及整个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不断变化、流转的过程,强调人与世界的融合,物即我,我即物,无也是有,有也是无,万物一体。
在整体模糊中获得全方位的认识,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西方哲学思维则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主客有别,讲求实证,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在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把局部与整体分开,进而分别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加以逻辑推理,综合归纳,旨在从个体中寻求和把握一般的规律。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维偏重于整体统一性,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一体、整体融合。
二是中国传统思维中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重整体意识,个体对家族、国家的归顺性、依顺性,属道德约束型文化。
强调个体存在于社会群体之间,个体是受群体规范和制约,个体依附于群体,个体是集体中的一员,不能脱离群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群体凌驾于个体之上,是个体的载体、保障和最终归宿,个体和群体是一体的,强调整体的重要性。
浅析中西哲学差异提起中西哲学的差异,感觉有很多要说的。
可真要说出个子丑寅卯,又无从说起。
何也?哲学涉及的领域可谓庞杂,如果单说其纯哲学又是不确切的。
西方哲学是和宗教分不开的,正如讲国哲学只讲道家哲学而不讲儒学是一样的。
所以,只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不够的。
教父哲学、经院哲学在当时才是主流。
中国亦是如此,儒家的哲学是正统。
故我主要讲中西方哲学对中西方国际地位变化的作用。
西方哲学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发展,遂成为两大主流。
柏拉图为一派,亚里士多德为一派,也成为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这两派的哲学思想成为西方哲学的两大洪流影响至今。
雅典之后,罗马兴起。
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至马帝国分为东西,宗教哲学笼罩西方。
文艺复兴至启蒙思想运动,是希腊雅典哲学获得新生的时期,当然这时的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西方哲学关注人与自然,是由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西欧处于中高纬,资源相对缺乏决定了其不得不向自然索取。
即使是希腊雅典时期,希腊诸邦工商业相对发达,而其商业是与海洋分不开的。
尤其是到了近代,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对上帝的怀疑,西方哲学对自然的关注摆脱了上帝造万物的桎梏。
正是理性的对待自然,科学的产生以及发展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当然,西方哲学一直都在关注自然,但宗教也一直在限制其发展。
西方一直落后东方,是与中西方哲学关注对象不同造成的。
中国哲学从老子时开始系统的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经》的道经讲的就是宇宙万物。
然而中国哲学更看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家哲学是代表。
儒家讲伦理,注重人的现实生活。
因此,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理论更为有用且先进。
可以说这也支撑中国在近代之前引领世界。
中国哲学关注人际关系也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中国处于中纬,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人民主要从事农业。
人们多感谢自然,崇拜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正是这种农业文明决定了政治上的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中西古典园林造园哲学比较研究从中国庭院别邺再到西方的诸多神庙山庄,观中西方古典园林,它们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或因地理,或因气候,或因政治文化,然而,在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乃是建造者的主观思想,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古典园林在造园哲学上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哲学是崇尚自然,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哲学则明显的是征服自然。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历史,封建王朝占了绝大比重,自古一直受到儒、道、释三种信仰、三种哲学观的影响。
儒家讲究中庸之道,在《中庸》中亦有提到:“得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样的一种让人与自然的协调的方法理论。
道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向往原始自然,而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以及“清静无为”的境界,都没有去刻意改变的意思。
因此,儒、道、释虽为三家,但究其根本,都是崇尚自然,对自然的态度是平和的、敬仰的,深深透露着恬淡儒雅、朴实无华的气息。
从整个中国古典园林来看,不论是皇家园林,或是私家庭院,亦或是寺观园林,都是大自然最真实、最朴实的缩影,有其形,更深得其意。
所谓中国再现式园林,便是如此。
正因这种崇尚自然的造园哲学,中国古典园林才总能让人有观一景,如入深山险壑一般。
而西方征服自然的造园哲学单从古典园林的布局外形便能看出。
无论是起初的古希腊、古罗马园林,诸如阿多尼斯花园、托斯卡纳庄园,还是后来的法国凡尔赛宫苑、枫丹白露宫园,意大利的美蒂奇庄园,都是用规则样式以求协调,对植物的处理修建的或平直或圆滑,一丝不苟,烙上了深深的人工痕迹。
西方世界的哲学起源于古希腊,许多的神话故事培育了一个与自然作斗争的名族群体。
西方造园哲学无例外的彰显了他“人定胜天”、“以人为本”的思想。
所以在我们眼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才是这般规整、庄严,几何形状突出。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哲学是人对内心的思索,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哲学中满含着的是人对美的不懈追求。
中国古代虽无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专著却十分浩瀚,特别是山水画。
中西哲学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关于理性和情感的比较
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与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一个是孕育古希腊时期思想萌芽的人物,另一个是传道于春秋战国时期,故两人均被称为中西方思想的鼻祖。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都不是超世俗的,而是着眼于人的生活和人伦道德,寻求人生的最高准则。
下面就谈谈苏格拉底与孔子关于理性和情感方面的不同的观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又提出孝为仁之本。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虽然是出于孔子的学生,但是也就更能体现孔子的思想核心“仁”。
孔子很重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认为这是最基本的。
但孔子的仁爱并不只停留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上面。
孔子还提出“泛爱众”,“泛爱众”的前提是要爱自己的亲人,在此基础上再去爱其他人。
这就是“爱有差等”,孔子肯定它,是因为人一生下来遇到的首先是自己的家人,在家人的关爱下,产生了对家人爱的情感,孔子在血缘关系下发现了人的道德情感,又在此基础上学会了对他人的爱,对生命的关怀。
因此,孔子认为情感才是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但是苏格拉底的想法却恰恰与孔子相反。
他强调理性知识才是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
提出了只有懂得善的知识,才能够行善,理性的知识才是至善。
苏格拉底把智慧和知识引进了道德领域,认为知识的真伪与否是判断是非和善
恶的标准。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之所以为美德,是因为对于事物的本性和善的认识,要获得美德和要行善就必须关于美德和善的知识。
苏格拉底通过“美德即知识”将人的道德本性直接建立在人的人的认知之本性的基础上,明确肯定理性知识在人的道德行为中的决定作用。
在普罗太戈拉篇中,苏格拉底和普罗太戈拉关于美德和知识进行了讨论。
苏格拉底提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道德观。
一种不是知识主导人的行为,而是快乐、害怕、痛苦等主导人的道德观,另一个知识主导人的行为。
苏格拉底彻底否认前一种道德观。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行为是要做出选择的,这就意味着要你衡量和考察,只有你拥有了知识才能真正做出正确的决定,而快乐害怕痛苦等道德观只会妨碍你道德行为的选择。
孔子虽然否认理性知识是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因,并没有把它看成是仁的本质特征或者是依据,但是孔子肯定理性知识在伦理思想中的作用。
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者”可以明确看
出对于孔子来说知远远没有情来的重要。
“仁者安人,知者利仁”,知
只是仁之用,是可以促进仁的实现的一个条件,但绝没有情来的重要。
因此以孝为基础,把血缘看成是道德行为的理由和基本原则。
用富于情感的道德来规范个体,认为情感与道德有一致性的方面。
从上述可以总结出苏格拉底把理性知识看作是支配人道德行为
的根本原因,并且把理性知识和情感因素完全的割裂开来。
特别强调两者是相冲突的,明确将知识置于情感之上,一切的情感和欲望都必须服从人的理性。
在孔子的思想里,并没有把情感和理性看成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他认为血缘亲情关系是导致人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本原
因,但是他并不否认理性知识对于道德行为产生的积极原因。
中国有无哲学问题随笔
中国有无哲学,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下这个问题困惑中国哲学界很久,中外学者争论不休,直至今日仍未解决。
在我看来中国是有哲学的,哲学这一名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只有按照西方的哲学的模式才是哲学,但是中国并无此模式。
张岱年针对这个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哲学一词是根据英文翻译过来的,不是中国原本就有的,但作为一般哲学,哲学是指“研讨宇宙人生之究竟原理及认识此种原理的方法之学问”这个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是自古就有的。
中国既然有着“研讨宇宙人生之究竟原理及认识此种原理的方法之学问”,那么就可以说中国有着属于一般哲学的学问。
所以说中国虽没哲学这概念,但是却有哲学这门学问。
张岱年在大量阅读中国古籍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如何撰写中国哲学史。
他认为中国哲学有其固有的哲学体系,有其固有哲学范畴。
要拽写中国哲学史首先是对所要写的内容进行整理,对所要使用的概念进行界定。
中国哲学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过分套用西方哲学的模式,就会显得太僵硬,失去了中国哲学的特点。
也就赞同了只有西方哲学的那种模式才是哲学,而我们中国哲学这种人生哲学就不是哲学了。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产生的背景不同,所以产生的思想也是不同的。
儒道两家都是中国农业的产物,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看天吃饭,对天地和自然充满了敬畏。
而西方是商业文化,又靠海,船只往来方便,交通便利,流动性很大。
中国古代的居住模式是家族聚居而居,
耕读传家,而西方更多的是独立的个人对个人。
尽管哲学本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总结与概括,但是不同民族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这种总结和概括时往往有所侧重:中国哲学侧重于社会和人生,西方哲学则侧重于科学和思维。
中国哲学虽然与西方哲学在心性、逻辑知识上有差别,但这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
中国哲学中也有逻辑思辨的成分在,但是只是昙花一些,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也关心人、关心人的心灵的安顿。
正是由于中国哲学是关于生命的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而展开的经验、智慧、学问与修行,所以在表达方式上,它不会也不能采取精确、科学的逻辑语言。
隐喻、寓言、诗化的表达成为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
中国古代的圣人先哲用含蓄朴素的寓言故事,将宇宙人生之理讲得十分深刻而透彻。
孔子的一部论语足以让人体悟一生了;作为以生行为的准则。
老子的道德经短短五千字便将天地奥妙言尽了;庄子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天地之大美、万物之至理;从此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确实有区分西方哲学的特质,如果真的要用西方的模式去验证中国有无哲学那很容易得出中国无哲学之结论,但事实并非如此。
张岱年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概括出6个特点。
其一“一天人”。
在中国哲学中,天与我是相互融合的,血肉相连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与中国的小农经济分不开,而西方哲学中天人是分离的,把天看作是独立的客观对象,与我无关这。
其二“合知行”中国哲学在实质上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学说与生活实践融成一片。
而西方哲人则认为知行可以无关,知行可以分裂,为知识而
知识,为真理而真理,对知识和真理的独立追求。
其三“同真善”,所谓同真善,就是中国哲人认为真理就是至善的,求真也就是求善。
而西方哲学则认为求真是在对象化的层面上的,这样的话天人分离。
其四重人生而不重知论,中国哲学很大程度上是人生哲学,生活哲学。
因为中国哲人的思想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所以特别注重探究人生。
不曾把我与外界隔离开来,外界是与我息息相关的,所以觉得知论是不必须要的。
而西方学者却不是这样的,他把外物当作一个客观实在去研究它,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去研究它,所以知识论在西方哲学中很重要。
其六既非依附科学,也不依附宗教。
这一特色实际上是与前五点特色相联系的,因为中国哲学重生活实践和重天人合一,从而中国古代宗教不发达;因为中国哲学不重知论和不重论证,因而中国古代科学也不发达,所以说中国古代哲学既非依附于科学,亦不依附于宗教。
但中国哲学中隐藏着类似宗教性质的东西,这种宗教性质的东西与生活世界交融在一起,类似于人们的终极追求还有人们对神性的追求,能够安抚人心。
这就是张岱年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比,可以很确定的说明中国是有哲学的。
中国是有哲学的,只不过当人们把西方哲学的模式等同于哲学的一般规定时,一切与西方哲学的模式不相吻的非西方的哲学之思,就不可避免地被排斥在哲学之外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世界历史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不是相反。
于是乎就出现了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
在处理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上,我觉得要避免这几种想法,第一种过分夸大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差异,贬低西方一
切的哲学思想,把中国哲学看成是唯一的思想模式,或者是否认中国有哲学,认为只有西方哲学那种模式才是哲学。
第二种是认为中西方哲学完全无差异,用西方的模式,去套中国哲学,使中国哲学用西方哲学这种模式。
各名族、各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地域、环境、思维。
这世界是允许不同哲学形式的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