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文化比较共2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29
中西方哲学对比关于中西方哲学的分析与对比摘要: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的比较早,但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起源的不同,中西方哲学在天、人的方面的比较,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异性的方面进行阐释,得出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出发点所得出的伦理意识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起源、天、人、仁、义、利一.中西方哲学起源的不同1.1西方哲学的起源探索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但古希腊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而且有很多天然良港。
这个地理环境为手工业活动和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生产的兴起要求对加工对象及各种矿石等自然物的属性有较多的了解,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航海事业的需要导致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产生,而这种活动又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并思索到更多的未知事物;商业往来则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
这宏大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促使人们不得不注重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物的思考和研究,并由具体困惑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形成了解茫茫宇宙及其本质的求知欲望,从而决定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追求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的轨道。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直接源于古希腊神话。
那些被早期自然哲学阐述宇宙生成的思想在神话诗篇中早已出现。
神话通过想像把天空和大地、日、月、星系、河、海、火、土、水、气和金属进行神化,于是,混沌成了卡俄斯神,天变成乌兰诺斯天公,地成为该亚地母……,这种对诸神各自代表一种自然力量的想像,表明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种种自然性质的关注。
公元前8世纪时,赫西俄德的《神谱》就是一部以神话语言、形象方式编纂而成的宇宙生成论,它可以说是西方具有思辨色彩的早期哲学认识宇宙结构及其属性的范本。
古希腊神话的思维倾向是在人之外有一种巨大、普遍的本质和力量主宰着人间祸福、事物变幻。
中西哲学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关于理性和情感的比较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与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相似,一个是孕育古希腊时期思想萌芽的人物,另一个是传道于春秋战国时期,故两人均被称为中西方思想的鼻祖。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都不是超世俗的,而是着眼于人的生活和人伦道德,寻求人生的最高准则。
下面就谈谈苏格拉底与孔子关于理性和情感方面的不同的观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又提出孝为仁之本。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虽然是出于孔子的学生,但是也就更能体现孔子的思想核心“仁”。
孔子很重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认为这是最基本的。
但孔子的仁爱并不只停留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上面。
孔子还提出“泛爱众”,“泛爱众”的前提是要爱自己的亲人,在此基础上再去爱其他人。
这就是“爱有差等”,孔子肯定它,是因为人一生下来遇到的首先是自己的家人,在家人的关爱下,产生了对家人爱的情感,孔子在血缘关系下发现了人的道德情感,又在此基础上学会了对他人的爱,对生命的关怀。
因此,孔子认为情感才是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但是苏格拉底的想法却恰恰与孔子相反。
他强调理性知识才是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
提出了只有懂得善的知识,才能够行善,理性的知识才是至善。
苏格拉底把智慧和知识引进了道德领域,认为知识的真伪与否是判断是非和善恶的标准。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之所以为美德,是因为对于事物的本性和善的认识,要获得美德和要行善就必须关于美德和善的知识。
苏格拉底通过“美德即知识”将人的道德本性直接建立在人的人的认知之本性的基础上,明确肯定理性知识在人的道德行为中的决定作用。
在普罗太戈拉篇中,苏格拉底和普罗太戈拉关于美德和知识进行了讨论。
苏格拉底提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道德观。
一种不是知识主导人的行为,而是快乐、害怕、痛苦等主导人的道德观,另一个知识主导人的行为。
苏格拉底彻底否认前一种道德观。
哲学思考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生活意义和智慧的学科,展示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本文将以东西方哲学思想为基础,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和哲学观念。
一、哲学的定义和目的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哲学被视为一种学术体系,具有思辨性和揭示性的特点。
东方哲学更注重实践和对人类生活的指导作用,目的在于寻找人生的真谛和智慧。
相对而言,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和逻辑的思考方式,目的在于通过推理和分析来获得知识和真理。
二、人的自我和世界观东方哲学强调个体的融入和谐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以及宇宙的和谐关系。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共通性。
而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追求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三、思维方式和方法东方哲学更趋向于启发式和直觉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看到问题的多重面向和多种解决途径。
中国哲学注重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注重道德和伦理的道路。
而西方哲学更多以逻辑推理和实证观察为基础,强调科学方法和实验的验证。
四、价值观与伦理东方哲学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德观念的培养和遵守,以及对他人和社区的尊重。
这反映在中国儒家的“仁爱”和佛教的“慈悲”思想中。
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体之间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人权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五、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东方哲学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更趋向于循环和整体性,认为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回归过程。
西方哲学则更多地关注线性的时间观念和有限性,追求线性进步和个体历史的发展。
六、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东方哲学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和佛教,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
西方哲学流派则涵盖了古希腊哲学、现象学、实用主义等,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尼采等。
总结起来,东西方哲学思想在定义、目的、人的自我和世界观、思维方式和方法、价值观和伦理,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而这些差异也是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产物。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思想的来源和意义,以及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关于中西方价值观的对比论述,自19世纪以来就陆续有人论及。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认识不同,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
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试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
一、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特点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
社会群体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以社会群体作为产生文化价值的最终实体。
肯定社会群体的价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一切价值和意义皆是由社会群体派生出来;相反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的。
一切个体只有在满足社会群体的要求,实现社会群体的利益时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
一切对个体有用的东西,如果不把它纳入到社会群体的价值系统中就得不到价值肯定。
个人不但不是独立的价值实体,也没有衡量、评价价值的独立地位。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个性、尊严、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偶然的。
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脐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约束个性,培养群体人格,于是以天下为归依的“孝”,“忠”便成为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个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中国人看重的是“别人会怎么看”。
中国人不重在讲个人,而重在讲人伦,人伦是人与人相配搭的关系。
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人关系中来确定人的位置。
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
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构成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和立足点。
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
”换句话说:“我的一切由个人负责。
”个人主义所强调的是,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个人是本位,或者说个人是始点、核心和目,,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
一谈到哲学,你可能就会感到高深莫测;但是一谈到智慧,你就会很感兴趣。
殊不知,哲学就是“爱智慧”的学说。
人们常说,学了哲学就会使人聪明而又有智慧。
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也可能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了。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就不聪明,学过哲学的人也不一定就有智慧。
事实上,按照哲学的本性而论,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缺少智慧,因而去追求智慧的学说。
二、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什么?哲学追求“真、善、美”。
真就是真理,是就客观判断而言的。
善就是道德,是就价值判断而言的。
美就是境界,是就感观判断而言的。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说过一句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但真理也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
比如西方哲学有真理,中国哲学也有真理,他们都有各自的特殊性。
那哪个真理更真,他们之间有没有普遍性?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孔子讲“仁”,他并不是仅对着鲁国的人讲,也不是只对中国人讲,他是看到了人性的根本,所以是面向全世界的。
中西哲学的特殊性则是由于文化传统和起源的不同,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只有历史必然性和道德的必然性。
三、哲学的分类按地域分为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东方哲学等;按广义和狭义分类。
广义的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历史哲学、认识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艺术哲学(美学)、宗教哲学、人生哲学等;而狭义的哲学一般是专指过去哲学里的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亦称第一哲学(由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纯粹哲学。
四、哲学的特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决定了哲学的特点。
哲学的任务在于探究世界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它涉足于众多的领域,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中纷繁的现象和形式,最后的归宿是要探明世界的本原,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
这就决定了哲学的极端概括性和极端抽象性。
五、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哲学经历的三个不同的阶段代表着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哲学论题。
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本体论思维侧重于探究世界的最终构成成分,试图寻求宇宙的本源和某种形而上学本体,即传统的客观理性;到了近代,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轴心主体性形而上学以主客、心物、思有二元对立为出发点,以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为特征,强调主体的理性能力,以人的认知为中心,为自然立法。
中西哲学对比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哲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学科,而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哲学。
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出色的哲学思想,只是可能与西方哲学形式不太相像,而研究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一、西方哲学简介公认的西方哲学史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而最早的哲学家是泰勒斯,他的所有哲学观点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万物是水。
而且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证也比较粗糙,但他被认为迈出了对这个世界作理性思考的第一步。
之后,西方的哲学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
[1]西方哲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宇宙论——研究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 World);人生论——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
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分法,如孟太葛认为哲学的三部分是方法论,形上学和价值论。
[2]但其实其中形上学与宇宙论内容相似,价值论与人生论相似,方法论与知识论类似。
所以,西方哲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公认的这三个部分。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他们的主张千差万别,在一些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西方哲学家中我了解的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尼采,读过《理想国》和《权力意志》。
虽然好多地方都没有彻底读懂,但他们的观点在很多地方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都进行了逻辑严明的证明,这一点其实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后文会详细论述。
二、中国哲学简介正如前文所说,好多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
的确,哲学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在这个词在中古出现以前,中国也的确没有自觉的哲学这一学科。
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哲学。
中国古代其实产生过许许多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只不过中国哲学可能与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