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文本
- 格式:pdf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50
文本目录
前言1第一章规划总则2第二章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内涝风险评估4第三章规划标准10第四章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13第五章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16第六章城市防涝系统规划23第七章近期建设规划38第八章管理规划44第九章对相关规划的反馈46第十章保障措施48第十一章附则49
前言
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是“海绵城市”作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首次被提出。
2013年以来,国务院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排水防涝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审议通过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等指导文件。
上级领导的关注,国家层面的重视,突显了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的紧迫性,也体现了排水事业的重要性。
泰州市排水管理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泰州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和创建“海绵城市”的需要,于2016年7月委托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开展《泰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本规划的编制,对于泰州市城市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统筹管理意义重大,也是泰州市贯彻国家相关文件的重要举措。
2013年7月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在对泰州市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调研和听取意见、采集数据、勘察现场、评价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和《室外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规范的规定,进行规划方案以及文本、图件的编制。
前期首先在解读、分析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基础上,进行基础资料调研与踏勘
工作,调查分析排水防涝设施现状与存在问题;同时开展暴雨强度公式修编与设计暴雨的推求工作;建立雨水系统计算机水力学模型,编制规划大纲。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现状排水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确定规划目标与标准。
在雨水系统和防涝系统总体分区与布局基础上,根据模拟成果,进行雨水径流控制、排水管网系统、城市防涝系统的规划,提出综合规划方案。
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背景、现状概况、城市排水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规划总论、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城市防涝系统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管理规划、对相关规划的反馈、保障措施。
本规划确定了泰州雨水排水体制、排水分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的选取标准,给出了径流控制标准、城市雨水管渠及附属设施的设计标准及城市内涝防治标准。
运用水力模型对现状雨水排水系统及防涝系统进行了复核分析,在充分利用现有雨水排水设施和排水防洪设施的基础上,对城市雨水管道、排涝泵站、排水排涝系统合理布局,并经技术经济比较,提出了城市排水(雨水)系统规划、城市防涝系统规划及管理规划的建议。
根据2016年12月29日江苏省建设厅组织召开的规划评审会上专家和有关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编制组对规划方案稿进行了修改,并形成了由规划文本、说明书、图件组成的《泰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泰州市住建局、规划局、水利局、水文局、园林局、环保局、气象局、发改委、各区主管部门以及相关规划设计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1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深入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构建适合泰州市特点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不断提高泰州市排水防涝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生产生活,协调各专业规划,指导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创建“海绵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特编制《泰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有关法规、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年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5年修订);
(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
(8)《防洪标准》(GB50201-2014);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
(10)《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建城[2013]98号)
(11)《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12)江苏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通知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88号)
(1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
(14)《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2013年)
(15)《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
(16)《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 J113-2011)
(17)《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年10月)
(18)《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
(19)江苏省城市排水规划编制纲要
(20)其它国家、省、市有关城市排水行业的法规、文件
2.有关规划及基础资料
(1)《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报批稿)
(2)《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3)《泰州市城市水系规划(2009-2030)》
(4)《泰州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2006~2020)》
(5)《泰州市城市排水专项规划(2012~2020)》
(6)《泰州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
(7)《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1-2020)》
(8)《姜堰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9)《姜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2020)》
(10)《姜堰区排水专项规划(2014~2030)》
(11)《泰州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及暴雨雨型研究报告》(2016.12)
2
(12)《泰州市城市防洪规划(2015-2030)》(征求意见稿)(2016.12)
(13)《泰州市城市水系规划(修编)》(征求意见稿)(2016.12)
(14)相关地区地形测绘资料
第三条规划原则
(1)多目标定位,可持续发展
(2)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4)协调统一,综合治涝
(5)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6)建管并举,持续改进
第四条规划范围
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包括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总规划面积约627.5km2。
北到启扬高速-宁启铁路-站前路,南至长江,西到泰州与江都边界线,东侧边界自南向北沿苏陈镇、永安洲镇边界及泰镇高速至黄村河以南河道向东至宁盐公路、328国道。
第五条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2015年
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规划期至2030年,近期至2020年。
第六条规划目标
统筹气象降雨、地表径流、排水系统、城市河道,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和预警管控系统,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构建与“人文水乡,宜居名城”相适应的城
市排水防涝系统。
(1)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积水;
(2)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暴雨时,城市不发生内涝灾害;保证“骨干道路”与“公交网络”运转、街区和人行道安全;
(3)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维持城市基本运转,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第七条规划内容
1)规划背景
2)现状概况
3)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4)规划标准与系统方案
5)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6)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
7)城市防涝系统规划。
8)近期建设规划。
9)管理规划
10)对相关规划的反馈
11)保障措施
3
第二章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内涝风险评估
第八条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泰州市现状城市洪涝防御体系由河道水系、堤防、涵闸、泵站、管网组成。
1.水系概况
泰州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全市南北长而东西窄,河道纵横,水系发达,境内水系大致以老328国道及其沿江控制建筑物为界,以北属里下河水系,以南属通南水系,其中通南水系又以江平路控制线为界分高沙土地区和沿江圩区两片。
全市除南有黄金水道——长江外,泰州引江河、南官河、卤汀河、泰东河、西姜黄河、东姜黄河等骨干河道纵贯南北,新通扬运河、老通扬运河、周山河、南干河等骨干河道连接东西。
骨干河道向下延伸多级支流,彼此连通形成整个水系。
除河道外,市区范围尚有湖泊若干。
天然湖泊主要位于里下河地区,较有名的为喜鹊湖,人工湖有天德湖、凤祥湖、龙窝湖等,主要位于海陵、高港、高新区的城区部分,多为近年新挖。
泰州里下河地区位于老328国道以北,属于淮河流域里下河腹部区,地势低洼平坦,圩区发达,地面高程一般在1.5~3.0m.水网稠密、湖荡相连,地下水位高,不仅河道众多,鱼塘、沟渠也较为发达,在区域内星罗棋布、枝蔓相连,整体上呈网状分布。
里下河地区水系大致以新通扬运河为轴线贯穿东西,泰东河、卤汀河为轴线贯穿南北;茅山河、俞西河、姜溱河、盐靖河等骨干河道延续新通、泰东河、卤汀河走势,与其枝蔓相连;其余次级河道、沟塘在此基础上,不断向下延伸;整体上形成了里下河特有的“枝状”水系。
泰州泰州通南高沙土区位于老328国道以南、江平路控制线以北区域,地势较高,地面高程一般在4.5~5.5m,排水以自排为主。
通南水系组成比较单一,主要为
河道和沟渠、以及少量零星人工湖泊。
历史上通南地区水系虽不如里下河发达,但人工开河挖渠较多,形成通南水系河渠横平竖直的形态特点。
现状水系纵向河道以引江河、南官河、凤城河、西干河、中干河、西姜黄河为主,横向河道以老通扬运河、周山河、生产河、南干河为主,这些河道共同构建了通南高沙地区水系的主要骨架,其余河道与之栉比相连,整体上呈“格状”分布。
泰州沿江圩区位于江平路控制线以南地区,地势低平,地面高程约1.5~3.0m,现状水系以文胜河、古马干河等骨干河道为主,其余支流大体彼此平行与干河相接,整体上呈“梳状”水系。
根据《泰州市城市水系规划(修编)》(征求意见稿),市区范围内现有镇级以上河道共675条,总长2071.13km,河网密度约为1.33km/km2。
里下河地区水网发达,现状主要为农业圩区,受城市开发建设的影响低,水系连通性较好,现状水系连通率约达87.3%,通南高沙土地区和沿江圩区多为城市建设区,城市开发建设规模大,水系被填埋、占用现象较多,现状水系连通率分别约为78%、82.5%。
不计长江水面,市区现状总体水面率约为13.78%,其中河道水面占9.09%,湖泊占0.41%,坑塘和沟渠占4.28%。
2.城市排水防涝设施
1)防洪排涝总体布局
依托流域防洪区域治理,泰州城区以老328国道流域控制线为分割,划分为通南区、里下河地区,南北两个防洪分区,通南区境内的城市防洪工程以长江堤防为防洪屏障,里下河地区以老328国道流域分割线为控制防护。
通南区又以江平路控制线为界,分为通南高沙土区和沿江圩区,奠定了“两线三区”的防洪排水框架,其中三区分别为,通南高沙土区,沿江圩区和里下河区。
2)防洪工程现状
通过多年建设,泰州城区形成了由排洪干河、江河堤防,流域分隔控制线、区
4
域高低水分隔控制线以及防洪圈沿线建筑物等组成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
通南区防洪工程:通南区外围主要依靠江港堤防及沿线穿堤建筑物挡御过境洪水。
区域内部依靠自身既是自然设防,局部低洼圩区建有圩堤或道路防御圩外高水。
里下河区防洪工程:以老328国道为界,穿路河道沿线建设了诸多控制涵闸,保障了里下河地区防洪安全,也实现了通南区与里下河地区的高低水分片。
经多年建设,区内以新通扬运河堤防、卤汀河、泰东河等区域骨干河道堤防,各圩口圩堤构筑形成了区域防洪屏障,新通扬运河、卤汀河等骨干河道堤防堤顶高程基本在4.5m以上,其余圩堤均以“四五四”式标准建设。
流域防洪能力:
长江:经江堤达标建设,长江堤防和通江小型涵闸基本达到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通江口门中型建筑物基本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长江坍岸得到初步治理,河势基本稳固。
老328国道控制线:老328国道是里下河区与通南区的分割线,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局部建筑物病险老化失修,影响里下河区防洪排涝安全。
区域防洪能力:
泰州高沙土区排水依托通南河网自流入江,多年以来,泰州城市地面高程按照防御历史最高水位4.91m、里面竖向标高控制不低于5.0米,进行开发建设。
现状工况下遭遇五十年一遇暴雨,区内最高水位达4.66~4.79米,遭遇百年一遇暴雨时,区内最高水位将达4.92~5.07米,泰州城市区域防洪现状仍不足百年一遇标准。
江平公路、南官河堤防、北箍江南堤和送水河堤防是通南高沙土区与沿江圩区的分割线,现状局部堤防标准不足五十年一遇,沿线部分建筑物存在病险。
里下河新通南运河以南区域经多年建设,自成小包围,现状圩堤基本达标,但部分小包围与圩外河道没有实现完全封闭控制;里下河新通运河以北区域,大部分为生态农业区,现状局部圩堤坍塌严重,堤身单薄,不满足“四五四”式(即堤顶真
高4.5米,顶宽4米)圩堤建设标准,且少数圩口存在不交圈现象,部分圩口闸因长期得不到维护,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
3)排涝工程现状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以流域区域骨干河道为涝水承泄区,城市建设范围内初步形成了“管网—内河—涵闸站—外河承泄区”组成的排涝工程系统,其中列入省“727”骨干河道的流域、区域骨干河道计20条。
根据所属排涝片区,里下河地区新通扬运河以北片排涝依靠动力抽排至外河,新通扬运河以南片,涝水立足抽排,相机自排。
通南地区沿江圩区涝水立足抽排,相机自排;高沙土地区立足自排。
高沙土区骨干河网排水能力基本上达到10年一遇。
沿江圩区现有排涝模数在1.0~1.8m3/s/km2,基本达到10年一遇左右的排涝标准。
里下河地区新通以北片排涝能力达到1. 0m3/s/km2以上,排涝标准达5-10年一遇。
新通以南至老328国道片因地势稍高,排水方式依现状高程分布而不同,海陵片境内以抽排至新通扬运河为主,现状排涝模数在2.0 m3/s/km2左右,基本达到20年一遇,姜堰城区境内地面高程较高,区内河道与新通扬运河敞口相通,现状依靠自排入里下河河网,但从城区内部水安全、水环境等多方面考虑,现状未能完全自成体系,受制于整个里下河地区,不利于城区建设发展。
4)雨水管道
泰州城区基本形成了雨水排水系统,排水体制除老城区部分地区、高港区为雨污合流制外,大部分区域为雨污分流制,雨水经管网就近排入河流。
根据管网普查资料,泰州现状各类雨水管道(含合流管道)总长度约740.94km,服务面积率达80%。
目前老城区绝大多数是雨污合流,新建城区已完全雨污分流。
据统计老城区合流管道长度共计19.17km,高港老城区合流管道长10.61km。
海陵区及医药高新区雨水管道长约434.93km,高港区雨水管道约144.01km。
姜堰区雨
5
水管道约162.21km。
(2)排涝泵站、涵闸
为控制河道水位,有效排涝,泰州市区共已建成排涝泵站112座,总排涝流量188.66立方米/秒。
泰州城区内为防洪排涝的需要已建成涵闸128座。
4.易涝点分布
泰州市地处江淮交汇,且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境内地面高程普遍低于历史洪水位;地理位置是主要雨带季节性位移的必经之路;境内长江为感潮河段受潮汐和风暴潮影响。
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易受洪、涝、旱、渍、潮、风等灾害的侵袭。
造成泰州市洪涝灾害的主要因子有:梅雨、台风、暴雨及连续性降水、龙卷风、地震等。
暴雨及连续性降水是形成洪水的直接原因。
根据2016年强降雨积水情况,经调查统计,泰州市主要易淹易涝片区共计21处。
主要积水原因包括:①地势低洼;②源头径流控制不足;③排水管网、泵站等设施能力不足;④外水顶托或倒灌。
主要易淹易涝片区一览表
顶托或倒灌;⑤其他(需要注明具体原因)
6
7
第九条 降雨规律分析
1.暴雨强度公式
根据《泰州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及暴雨雨型研究报告》,采用现行2013年泰州市暴雨强度公式
i =9.100(1+0.619lgT)
(t +5.648)0.644
式中: i ——设计暴雨强度(mm/min ); t ——降雨历时(min ); T ——设计重现期(年); 2.设计暴雨雨型
根据《泰州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及暴雨雨型研究报告》,采用芝加哥法计算设计暴雨雨型。
()()()()⎪⎪⎪⎪⎪⎩
⎪⎪⎪⎪⎪⎨
⎧⎪⎪⎭⎫
⎝⎛+⎥
⎦⎤⎢⎣⎡+-+=⎪⎪⎭⎫ ⎝⎛+⎥⎦⎤
⎢⎣⎡+-+=++1
n 22峰后
1n 11峰前b r -1t b t r -1n 1lg 1i b r t b t r n 1lg 1i
M M T c A T c A 式中:i ——瞬时雨强(mm/min );
t 1——峰前时间(min ); t 2——峰后时间(min );
b 、n 、A 、
c ——暴雨强度公式的参数;
r ——雨峰位置系数,降雨历时120min 雨峰位置系数0.461。
2.长历时设计降雨
本次规划引用《泰州市城市防洪规划(2015-2030)》(征求意见稿)成果,得到泰州、马甸水文站点30年一遇最大24h 降雨量。
泰州站、马甸站3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量表(mm )
度计算的衔接,最大一小时降雨量H1及最大三小时降雨量按新编暴雨公式计算,24h 、6h 降雨量按水文计算结果,获得泰州站、马甸站30年一遇24h 设计降雨。
根据《泰州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及暴雨雨型研究报告》成果,进一步得到30年一遇5min 间隔的24h 设计暴雨过程线。
其中泰州站30年一遇24h 设计暴雨适用于里下河区和通南高沙土区;马甸站30年一遇24h 设计暴雨适用于沿江圩区。
30年一遇24h 设计降雨
第十条城市现状排水防涝系统能力评估
1.排水系统总体评估
(1)城市雨水管渠的覆盖程度
泰州现状各类雨水管道(含合流管道)总长度约740.9km,已建地区管网覆盖率80%以上。
(2)城市各排水分区内的管渠达标率
以“检查井溢流”作为评估指标,按P=2年一遇的规划标准,管渠总体达标率40%。
注:管渠达标率为各排水分区已建管渠满足设计标准的长度与排水分区内管渠总长度比值。
第十一条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
采用一维管网耦合二维地表径流模型,对主城区已建地区30年一遇设计降雨工况下,内涝风险进行了模拟和区划。
通过模拟,获得雨水径流的水位变化、积水范围和淹没时间等信息,根据泰州市平原河网地区的特点,采用积水深度、积水时间指标,综合评估城市内涝灾害的危险性;结合城市区域重要性和敏感性,对城市进行内涝风险等级划分。
泰州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权重
HR=(DH×0.55+DT×0.45)×I
根据计算的风险评估指数,城市内涝风险等级划分如下所示:
①当HR<1.0时,为内涝低风险区;
②当1≤HR<2时,为内涝中风险;
③当HR≥2.0时,为内涝高风险区。
规划范围内已建地区,现状排水能力下相应30年一遇24h设计暴雨工况下,约18.35km2的区域属于内涝中风险区,占比7.1%;内涝高风险区面积为9.76km2,占比3.8%。
受地形、河网分布的影响,内涝风险区分布较为平均。
其中北部里下河圩区和南部沿江圩区现状排涝能力不足,风险点分布较多,风险程度较高。
海陵区老城区人口密集,为内涝风险敏感区域,已建管道排水标准偏低,风险程度较高。
第十二条重点区域模拟分析
根据大尺度模型模拟和实地调查,现状积水点主要集中在海陵区,为此针对积水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精细化一二维耦合模型,分析其内涝风险。
重点模拟范围为:东到引水河、西到镇泰公路,南到济川路、北到森园路。
服务面积约45.6km2。
采用2016年7月1日实测暴雨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针对30年一遇24h设计降雨进行模拟,得到30年一遇暴雨的风险评价图。
梳
8
理出重点区域主要风险点共14处,作为排水防涝系统规划重点关注的对象。
重点模拟区域主要风险点分布表
9
第三章规划标准
第十三条雨水径流控制标准
泰州市雨水径流控制目标以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标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70%。
第十四条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规划标准
1.设计暴雨重现期
泰州市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取值如下:
商贸中心区、行政中心区取P=5年
重要城市干道取P=5年
新建地区、城市改造区取P=3年
其它地区取P=2年
道路立交桥下及下沉式广场取P=30年
道路立交桥、下沉式广场、重要地下设施出入口等重要基础设施应单独设防,阻隔客水。
2.暴雨强度公式
规划范围内统一采用现行2013年泰州市暴雨强度公式:
i=9.100(1+0.619lgT) (t+5.648)0.644
或
q=1519.7(1+0.619lgT) (t+5.648)0.644
式中:i——暴雨强度(mm/min)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T——重现期(a)。
t——降雨历时(min)
3.计算方法
1)推理公式法
雨水设计流量按公式:
Q=qΨF
Q——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a)
2)水力模型法
对于集雨面积大于2km2的排水系统,应采用水力模型对推理公式法计算结果进行核算与优化。
4.关键参数的取值
(1)径流系数
径流系数应根据地面状况与重现期水平综合考虑。
雨水管渠规划计算时,汇水面积的综合径流系数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4版)规定,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
防涝系统规划计算时需考虑径流系数随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变化的影响,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长历时30年、50年一遇防涝系统计算时,各种类地面径流系数取值建议提高。
10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4版)规定,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取消折减系数m,按下式计算:
t = t1 + t2
式中:t——降雨历时(min);
t1——地面集水时间(min),应根据汇水距离、地形坡度和地面种类通过计算确定,一般采用5min~15 min;
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第十五条城市内涝防治标准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6版)的规定和要求,泰州市内涝防治标准确定为: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P=30年;
发生P=30年一遇的设计降雨时,确保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保证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积水时间控制在1h之内。
第十六条系统方案
1.规划立足现状排水系统,从单纯依靠城市排水设施外排雨水向城市雨洪全过程管理转变,遵循“源头控制、中途蓄滞、末端排放”的原则,以构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为目标,构建低影响开发规划、雨水排水系统规划、城市内涝防治规划三位一体的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体系。
2. 在排水防涝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考虑各流域降雨、气象、土壤、水资源等不
同因素,结合用地、建设条件,借助水力模型,综合研究排水管渠、内涝防治设施、防洪边界条件,进行多方案比选,最终优化具备可实施性的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方案,根据降雨、气象、土壤、水资源等因素,通过“提高排水标准”+“综合性解决方案”,考虑蓄、滞、渗、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共同构建泰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系统。
3.系统方案规划原则
城市防涝系统主要解决内涝设计重现期范围内,降雨产生的内涝积水的处置问题。
(1)内涝防治设施涉及城镇排水、道路交通、水利工程等多个领域,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应注重与城镇排水、城市防洪、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园林绿地等专项规划相协调,还应充分考虑建设地区的地形特点、水文条件、水体状况、气候特征、原有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现状等因素。
(2)中心城区防涝体系建立在城市防洪体系之上,防涝规划应与防洪规划相衔接。
(3)为保障城市在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下不受灾,建成区应根据内涝风险评估结果,整治和扩建防涝设施以消除风险,新建地区则应按照标准建设防涝设施。
(4)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蓄排兼顾,合理分担,分期分区实施;
(5)合理确定城市用地竖向高程,优先考虑从源头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6)合理划分防涝分区,并尽充分利用和发挥原有排涝设施的作用,使规划防涝系统与现状排涝系统合理地有机结合。
(7)对各分区理顺和规划城市雨水行泄通道,行泄通道以河流水系为基础,充分利用干沟、干渠、河道及道路排水,建设地表涝水行泄通道。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