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跨区作业发展趋势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30.0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机跨区作业发展趋势研究*

课题组长:宗锦耀;副组长:刘恒新

成员:李安宁李斯华张汉夫丁仕华王国占刘云泽张宗毅

1 前言

农机跨区作业,即利用不同地区小麦、水稻等农作物成熟的时间差,组织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域流动收获作业服务。它是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型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服务模式。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解决了农业机械化与小规模经营不相适应矛盾,解决了农业劳动力季节性、局部性短缺的问题,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实践证明,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有利于提高农机的利用率、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总结分析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将对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总结我国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小麦、水稻、玉米跨区机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比分析跨区作业的主要组织模式,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对策建议等。

2 跨区作业发展历程

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课题组长:宗锦耀;副组长:刘恒新

成员:李安宁李斯华张汉夫丁仕华王国占刘云泽张宗毅

图1 历年小麦跨区机收面积及参加跨区作业小麦收割机台数

2.1 初级发展阶段(1996年以前)

其主要特点是:农机跨区作业是农民的自发行为,参加的机具少、规模小,一般只在省内流动作业。农民主要利用自己已有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区机收小麦。主要目的是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农机跨区作业市场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1995年仅有约8000台联合收割机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部分省内开展流动的小麦机收作业。

2.2 行政推动阶段(1996~1999年)

其主要特点是:农机跨区作业主要由各地农机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并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小麦跨区机收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国,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迅速增加,小麦机收作业水平迅速提高,小麦机收作业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机车的效益普遍较高。

从1996年起,农业部与公安部、交通部、机械部、国家经贸委、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等六部委共同成立了全国跨区机收小麦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对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发放《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证》,将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纳入统一管理。对持作业证的联合收割机,采取了优先安排作业任务,及时提供信息服务,提供通行便利,免收过路过桥费,优先保质保量供应作业用油,在各地设立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站为机手服务等优惠政策。农业部先后召开了全国“三夏”跨区机收小麦现场会,小麦跨区机收供需协调会,发布全国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市场信息,组织供需双方签订合同,并由县、乡农机部门直接组队外出作业,促进了联合收割机的有序流动,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迅速增加,农机跨区作业工作的覆盖面扩展到全国。从1996到1999年,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从2.3万台发展到8.9万台,年均增长幅度为82%,占全国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的比例,从24%提高到40%。1999年完成跨区机收小麦面积6524.66千公顷,全国小麦机收比例达到66.6%。北方的玉米产区和南方的水稻产区也开始尝试组织跨区机收玉米、水稻。

2.3 行政推动与市场拉动全面推进阶段(2000年至今)

主要特点是:各种类型的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应运而生,跨区作业由政府组织转向市场化运行,组织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跨区作业由小麦向水稻等其它农作物延伸。2000年农业部颁布实施了《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暂行办法》,对跨区作业的组织管理、信息服务、作业质量等方面做出了规定。跨区作业的组织者由单一的农机管理部门发展为社会中介组织、经纪人共同参与,农机管理部门逐步淡出跨区作业的具体组织工作,转而对跨区作业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由于跨区作业机具的增多,部分地区的跨区作业市场相对饱和,跨区作业小麦的边际收益下降,跨区作业开始由小麦向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其它农作物延伸。十几个粮食主产省每年组织30余万台联合收割机转战大江南北,不仅增加了机手的效益,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还保证了我国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按时收获,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在跨区作业的带动下,联合收割机年作业时间由10~15天增加到1~2个月,县域内的小麦收割时间由半个月缩短为一周左右。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由1995年的7.5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71万台,小麦机收水平由1995年的47%增加到2008年的82%,主产区达到90%以上,我国基本实现了小麦生产机械化。“十五”以来,全国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数量累计达到110多万台,完成作业面积9.8亿亩,增加作业收入和减少农民支出累计达到800多亿元。全国参加跨区机收水稻的联合收割机突破了5万台,成为继跨区机收小麦之后的又一个亮点。

目前,我国跨区作业市场正处于发展和完善时期,小麦跨区作业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水稻跨区作业市场正处于发展和完善时期,玉米跨区作业市场正在启动,跨区作业组织和与相关的机械经销、推广、培训、维修和中介等服务组织也在发展之中,产业链逐步延长,作业公司、农机作业中介公司、跨区作业服务协会及合作社等一些新型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跨区作业服务已经呈现出了产业化的雏形。

3 农机跨区作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对农机户而言,增加了经营收入;对农民而言,节约了生产成本;对农业而言,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对农村而言,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稳定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3.1 增加了农机户收入

农机跨区作业使农机服务市场扩大到全国,机手获得了全国各地作业机会,扩大了作业量,提高了机具的利用率,显著增加了收入。如果不参加跨区作业,1台联合收割机在当地作业时间一般是5~7天,其余时间闲置。参加跨区作业则能大幅度提高利用率,收获季节选择两个以上作业地点,能将作业时间延长到20~30天,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有效作业时间甚至能长达50天以上。1台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一年毛收入一般都在3万多元,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