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深圳市笋岗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60.62 KB
- 文档页数:22
2020年深圳市笋岗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红色小说再版,红色电影热播,红色旅游兴起,红色歌谣传唱,红色经典进入教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唤醒了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红色文化热”满足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精神寄托,使不同年龄的人有了不同的感悟和收获,这就是红色文化超越时空的魅力所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某杂志为了纪念建党100周年,特开设“红色文化大家谈”栏目,确定了下列投稿主题:
(1)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涵育人格品行。
(2)红色文化滋养时代精神,红色文化启迪指导未来。
(3)红色文化在创新性转化与发展中走向新的繁荣。
请你从上述三个投稿主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给“红色文化大家谈”栏目投稿。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小说的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梁代萧统编《文选》。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但这时他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恕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节选白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材料二: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把史传文学的经验总结出来,写成《史通》。他很讲究“识”。先秦早就讲究“器识”,所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器识,就是心胸开闼,目光远大。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他认为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小说理论的头一条,要想写好小说,首先要心胸开阔,眼界宽广,在“器识”上下功夫,
第二条,你要写好小说,必须要有“孤愤”。李贽说《史记》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太史公有“孤愤”;《左传》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左丘明有“孤愤"。“孤愤”是什么?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个人的真实感情,个人所独有的激情。
第三条,中国小说很讲究“真实”。现在,我们的有些评论对于这个写真实还是起反感。一写真实就是自然主义了,就是暴露社会的黑暗面了。其实我们不能固噎废食,打了一次嗝,就不吃饭了?“真、美、善”我们都要,它们并不是并列的,真美善以真为基本。没有真,那个美是假美,那个善是伪善,所以要大胆地写真实,真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小说的生命。
要讲真实,很要紧的一条,就是必须深入生活。坐在屋子里想入非非,尽是想当然,那是不行的,《史通》总结我国的史传文学,像“虚空传响,清浊必闻”,这就是真实,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这并不是客观主义,史传文学是要“寓褒贬”“别善恶”的,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是非、善恶通过情节场面,通过人物的对话言论,让读者自己去分辨评判。
(节选自吴组缃《中国古代小说理论》) 材料三: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有较大影响。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
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梁代萧统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提出了小说创作“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主张。
B.进入唐代,我国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和讲求文采。
C.话本小说兴起于宋代,由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加工而成,二者风格大致相同。
D.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偏重于以描绘人物为目的,而不再重视情节,用情节来吸引人了。
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小说讲究真实,要真实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生活就能写出真实的文学作品。
B.“虚空传响,清浊必闻”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客观主义倾向,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
C.与中国古典小说不同,外国小说不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注重人物外部言和行的表现。
D.《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之所以具有生命力井广泛流传,是因为它们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 4.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海经》一书最初同历史归于一类,内容既有远古的神话传说,也有地理知识。
B.《红楼梦》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而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顶点的。
C.民间话本《三国志平话》虽粗糙又不准确,但可以作为研究《三国演义》形成和演变重要资料。
D.《史通》中“实录”的文学经验与陆机《文赋》中“妍媸毕露”的理论主张是一致的。
5.请以《史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为例,谈谈《史记》 是如何体现“实录”精神的。
6.结合材料三,请简要概括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衡
①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我原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一棵青桐,一棵古槐。斯人远去,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②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此树下,这桐树就特别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梧桐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③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战火无数,文物留存极少,而其故里一直未被忘记,直到现在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多条,项羽一人就占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文化贡献。
④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作“力拔山兮气盖世”,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
⑤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一样。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是做人,一是爱国。他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常以对他的褒贬,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杜牧抱怨他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李清照却推崇他的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
⑥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上去乘车骑马,可与雕像拥抱照相,可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⑦站在项羽故里,我们先要感谢司马迁,还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这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一是文字,如《史记》;二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三是古树。因为时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
⑧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散文精选》,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前去凭吊青桐和古槐,不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树生长的年龄足够长,更因为这两棵树寄托着作者对项羽的敬仰之情。
B.作者认为司马迁和青桐古槐一样,都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
C.文章结尾一段,一方面照应文章的题目——“桐槐”“项羽”;另一方面收束全文,点明梧桐、古槐是项羽的精神风貌的象征。
D.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主的旅游城,作者否定了这种商业化的做法。
8.本文以“秋风桐槐说项羽”为题目,请结合第③~⑤段回答,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项羽”的?请分点简要概括
9.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对项羽曾有“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项羽的死是高贵的”“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等评价,对此评价你是否认同,结合文本与《鸿门宴》,谈谈你的看法。请分点评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