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记叙文课内外阅读专项达标检测(八篇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7.74 KB
- 文档页数:11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记叙文课内外阅读专项达标检测(八篇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记叙文课内外阅读达标检测
(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课内阅读(46分)
(一)10分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上面两段话选自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家_______写的
_______。(2分)
2. 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选择正确的答案()(4分)
(1)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2)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3)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
(4)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3.你对“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一句中的“此”是怎样理解的?(2分)
4.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却写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吗?(2分) _
(二)9分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请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解释下列词语。(2分)
(1)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让我感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对第1自然段的描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对主席的外貌进行描写。
B.对主席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C.对主席的神态进行描写。
D.对主席的动作进行描写。
5.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3分
“要不——摔跤。”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xiàn qiān)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dǎng
dāng),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zhàn dìng)。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bǎn bān)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dāng dōng)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用“﹨”在文中画去错误的读音。(5分)
2.在摔跤方式上,小嘎子为什么选择“随便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摔跤过程中,文中写了小嘎子的一系列动作,读读短文,把写动作的词语找出来,根据提示填在下面的括号里。(3分)
(1)起初,小嘎子围着小胖墩儿________________。
(2)在摔跤中,当小嘎子处于劣势时,他便积极开动脑筋________________。
(3)就是在他与胖墩儿酣战到最后时,他还是用脚________________。
4.从这段描写中,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4分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
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1.按要求写词语。(4分)
(1)再写两个形容水面的词语。风平浪静
(2)再写两个描写面部表情的词语。龇牙咧嘴
2.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填空。(2分)
(水手逗猴子)→()→()
3.(1)“肆”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除部首外有画。“放肆”的“肆”解释为 (①不顾一切,任意妄为②铺子)。(3分)
(2)猴子是怎样放肆的?(2分)
4.想象写话。(3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当时,孩子心里可能会怎么想?请联系上下文写一写。
课外阅读(54分)
(一)丰碑(12分)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群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已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道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巍巍群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文中第7自然段描写军需处长冻死在树干下的情景,运用的描写方法是()(2分)
A.侧面描写
B.动作描写
C.外貌描写
D.语言描写
2.“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对这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将军由暴怒到惊愕,再到深深感动的复杂心理。
B.“愣”和前边的“怒”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将军爱护战士、疾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C.“愣”是为了衬托前边的“怒”,并为下文的“敬”作铺垫。
D.使读者体会到将军此刻内心的极度不平静。
3.短文首尾都对“风雪”进行了描写,作用是()(2分)
A.首尾呼应,突出行军环境恶劣,为后文更好地表现战士们不怕苦的精神作铺垫。
B.为了迎合标题,让“丰碑”更显冷峻和高大。
C.故事发生在翻越大雪山的路上,不得不提“风雪”。 D.反映环境恶劣,行军艰难,不仅为军需处长的牺牲埋下了伏笔,也为其牺牲渲染了悲壮气氛。
4.对短文标题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丰碑”象征了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战士先人后己、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军需处长是坐在树下牺牲的,看上去就像是一座丰碑。
C.“丰碑”是说军需处长在其他战士们心中的形象很高大。
D.“丰碑”一词是从情感层面来说的,表达了对军需处长个人的缅怀和赞颂。
5.读完短文后,你想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4分)
(二)最温暖的墙 17分
我的朋友是一位教师。天冷的时候,她的手指常常被冻裂了,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
有一堂课,她写板书的时候,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她拿纸擦掉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
第二天上课,地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师生互相问好后,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而是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去拿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朵。
老师以为学生们在开玩笑,正准备撕掉包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有字!”
细看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您写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您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很特别,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