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主题班会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8
《守护青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主题班会》在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我校开展了一场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题的班会。
班会伊始,班主任老师以庄重而严肃的语气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班会的重要意义。
他强调,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法律知识,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学习和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于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些真实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
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种形式和严重后果,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犯罪行为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
案例中,有的未成年人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盗窃他人财物;有的因为一时冲动与他人发生争执,进而演变成打架斗殴;还有的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走上了贩毒、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同学们看着屏幕上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和令人痛心的故事,神情凝重,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在案例分析环节,老师引导同学们积极讨论这些案例背后的原因。
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有的认为是学校教育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让同学们真正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还有的认为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如网络不良信息、不良影视作品等对未成年人的思想产生了误导。
通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具体内容,老师详细地解读了这部法律的相关条款。
他从法律的适用范围、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家庭、学校、社会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预防未成年犯罪教育主题班会班会目的预防未成年犯罪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次班会的目的是增强同学们对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意识,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同学们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班会内容1. 了解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和影响未成年犯罪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还影响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
通过统计数据和案例分享,让同学们了解未成年犯罪的危害性和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长远影响。
2. 识别潜在的犯罪风险和危险因素未成年犯罪往往有一定的风险和危险因素。
在此部分,我们将探讨常见的潜在犯罪风险,如负面社交圈、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
同时,提供识别这些风险的方法,帮助同学们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3. 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预防未成年犯罪至关重要。
在本节中,我们将强调尊重他人、守法慎行、诚实守信等正面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同学们探讨正直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4. 培养自身优良品质和抗拒诱惑的能力未成年人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负面诱惑。
我们将介绍如何培养自身优良品质和自控能力,以应对各种潜在的犯罪诱惑。
同时,提供实用的技巧和策略,例如如何应对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情况。
5. 建立积极的社交网络和支持体系积极的社交网络和支持体系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探讨如何与积极的朋友交往、寻求并接受成人的帮助,以及建立健康的家庭和社区关系。
同时,鼓励同学们参与正向的社会活动和义工工作。
6.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求助方式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求助方式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手段。
在此部分,我们将介绍未成年人的法律权益、常见的违法行为和后果,并提供相关的求助途径和渠道。
班会活动设计1. 案例分享和讨论准备多个未成年犯罪案例,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案件的背景、犯罪动机和后果。
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
2. 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同学们扮演不同角色,面对潜在犯罪风险和诱惑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未成年人保护法主题班会教案未成年人保护法主题班会教案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保护好未成年人是我们的义务。
以下是XX整理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主题班会教案资料,旨在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远离不良行为,自省自律,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活动准备:1.布置黑板;2.收集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一、导入:你知道你自己有什么权利吗?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与要遵守的义务。
二、举手发言,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xx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看看谁是法学小博士,完成题目。
测试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了解程度。
四、重点介绍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青少年违法犯罪通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养成的不良行为没有及时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其前兆可分为8类6种。
二)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良好惯、良好行为的养成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必须从小抓起;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
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会演变成大错。
教育无小事。
从小抓起,抓小事,形成良好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小学生守则"是小学生行为的指南,每个同学都应该努力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守规则,勤奋研究,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以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的道德行为为准则。
班主任总结:希望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每个同学都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成为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活动准备:1、布置有关节目,指导学生进行练。
2、布置会场及准备道具。
活动过程:一、出旗:1.中队长宣布全体起立,各小队报告人数。
2.辅导员接受报告,准予活动,并预祝活动成功。
懂法守法用法主题班会教案【8篇】懂法守法用法主题班会教案篇1教学重点: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教学目的:1、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守法意识;2、使每一位学生远离未成年人的各种不良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3、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懂法、守法、用法;4、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年。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观看一组漫画,思考为什么未成年人会有不良习惯,甚至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二、学生活动展开小组讨论,分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特点和成因?进一步思考,针对成因应采取哪些对策?三、主要内容:(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成因1、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字来概括。
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
5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
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
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
如建国以来,绍兴县第一起绑票案作案者陈铁江(当时17岁),因经常逃学,与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人混在一起,染上赌博和玩游戏机,为弄钱以绑票索要钱物2万余元,并将9岁男孩杀死,给社会造成了很大危害;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
团伙犯罪愈演愈烈,像绍兴前几年也有结帮搞派团伙作案的,如“东街帮”、“城南帮”等。
2、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有:①犯罪呈低龄化趋势。
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15岁。
②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
目前,违法犯罪青少年多数是辍学生、失学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等。
他们大多闲散在社会,无所事事,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③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18—22%。
主题班会||向阳而生,法护未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背景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经不是个案,引起全社会关注与重视,如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青少年犯罪成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表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行为成人化,犯罪行为多样化的趋势。
近3年,区抓获未成年违法犯罪嫌疑人分别为285人、613人、1046人,涉案人数逐年增长,其中年龄在16岁以下分别为94人、352人、591人;占比分别为33.0%、57.4%、56.5%。
其中,打架、盗窃两个犯罪数量占了绝大多数。
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以及追究未成年人法律责任的最低年龄,懂得如何加强防范,远离违法犯罪。
2.过程与方法:对于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在生活中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自觉遵纪守法,坚决远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法治观念,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杜绝各种不良行为,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收集图片、视频和案件,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活动对象初中生活动过程第一环节法律知识知多少(1)未成年承担法律责任的最低年龄 12 岁。
(2)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三类:民法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法违法行为。
(3)未成年人犯罪的八大类:①犯故意杀人罪②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罪③强奸罪④抢劫罪⑤贩卖毒品罪⑥放火罪⑦爆炸罪⑧投放危险物质罪第二环节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3)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三环节扫盲行动盲区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用承担法律责任?(1)学生观看视频,认识年龄小不是违法犯罪的借口(2)法律责任年龄盲区2:打架是小事,不值一提?(1)了解案例初中住校的陈某开启了刀光剑影的夜生活。
反犯罪主题班会教案7篇反犯罪主题班会教案篇1活动目标要求:1.树立防范意识和平安意识,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平安、健康地生长。
2.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技能,提高平安生活能力,养成相应的平安生活行为习惯。
3.学习日常生活中平安使用电、火、煤气等常识。
活动准备:同学准备:课前搜集防触电、防火、防煤气泄漏、防学校伤害事故等平安小常识。
教师准备:课件、电话机、若干段电线、毛巾、卡纸等活动过程:一、录像导入,引入话题1.同学们,先让我们看一段录像,然后说说你的感受。
2.看完录像,你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话想说?请同学谈感想。
3、危险就在身边,我们要掌握防护危险的知识。
二、同学自由组合,学习防护知识1.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平安隐患还真不少,有火、电、气方面的、有食品、交通方面的,还有学校生活方面的。
由于有的同学的平安意识不强,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贪玩、逞强开玩笑等等原因,这些隐患酿成了许多悲剧。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天有一个班(40多人)的未成年人在意外伤害中丧身,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是最珍贵的,我们一定要树立平安意识,增强防护能力,使自身健康、平安地生长。
所以掌握一些防火、防触电、防煤气泄漏,防学校伤害事故……这样的防护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课前,大家搜集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就让我们用手中的资料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吧。
我们分为五个大组,第一组是防火、第二组是防触电、第三组是防煤气泄漏、第四组是防学校伤害、第五组是防其他……同学们根据手中的资料,自由组合,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把讨论的结果写在文明花上,在全班同学中交流。
让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合作最好、讨论最快、发言最精彩。
2.同学小组合作,学习防护知识三、各小组在全班交流。
(根据同学发言开展a、b、c、d、e 的活动)a. 防火1.同学介绍防止火灾常识。
①不玩打火机、火柴。
②家里的汽油、煤油、酒、衣服等易燃可燃物品要远离火源。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章第六条之规定——
“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
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通过
本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
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
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
法犯罪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学生讨论。
三、时间安排:
一节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
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
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
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
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
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
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
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法律内容讲授、讨论、分析:
1、你对法律知多少:
(2)叫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
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
罪法》
(2)请同学们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章第十四条的规定)
①旷课、夜不归宿。
②携带管制刀具。
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④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⑤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⑥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⑦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⑧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
舞厅等场所。
⑨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其中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
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章
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④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⑤进行色情、卖淫活动。
⑥多次偷窃。
⑦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⑧吸食、注射毒品。
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2、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
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
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
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
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
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
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3、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
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
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条未成年人应当遵
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
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
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一条被父母或者其
他监护人遗弃、虐待的未成年人,有权向公安机关、民政部
门、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或者
学校、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请求保护。被请求
的上述部门和组织都应当接受,根据情况需要采取救助措施
的,应当先采取救助措施。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二条未成年人发现
任何人对自己或者对其他未成年人实施本法《预防未成年人
犯罪法》第三章规定不得实施的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可以通
过所在学校、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有
关主管部门报告,也可以自己向上述机关报告。受理报告的
机关应当及时依法查处。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三条对同犯罪行为
作斗争以及举报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学校、社
会应当加强保护,保障其不受打击报复。
(5)教师讲解未成年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案例:
案例一:
小陈是一个农村姑娘,9岁时由父母做主,同一个21
岁的男青年订立了婚约。男方给了小陈的母亲1960元礼金。
小陈13岁时,提出要与男方解除婚约。男方不肯,坚持“要
人不要钱”。小陈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便到法院起诉,要
求解约。法院经过调查,在做好疏导工作的基础上,依法裁
决由小陈的父母退还男方1960元礼金,小陈与男方解除非
法婚约。就这样,小陈依靠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
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1996年月11月3
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
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
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派出所拘留。
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
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
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
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
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
法行为,必须退还周家交纳的钱。小周终于依法维护了自己
的尊严。
学会断案(学生讨论)。
案例1:谁应为未成年人夜不归宿负责任?
晓雪今年17周岁。自今年5月份起,她在课余时间常
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人混在一起,进行小的赌博,
观看色情淫秽录像,甚至夜不归宿。叔叔得知此情况后告诉
了晓雪父母,并劝说他们多管管孩子。可他们却说晓雪已经
懂事,不会出问题的。无奈,叔叔又找到留宿晓雪的房屋主
人李某交涉。李某却反唇相讥:“你侄女愿意住在这儿,叫
我有什么办法,你家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请问,晓雪父
母和房主李某的行为是否违法,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案:违法。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
者其他监护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
公安机关请求帮助。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
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
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
告。
案例2: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村民赵某家有一子一女,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赵某
与老婆离婚后,又有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
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
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
拒绝。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
答案:违法,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异的,离异双方对子女
都有教育的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
的义务。
案例3:未成年人被判缓刑,学校能否拒绝入学?
16周岁的小华是某中专学校的学生,去年因盗窃被公安
机关抓获。学校在得知小华涉嫌盗窃罪的通知后,作出了开
除小华学籍的决定。法院对小华盗窃一案开庭审理后,认定
小华犯了盗窃罪,但因他犯罪时不满18周岁,所以法院予
以从轻处罚,判处小华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宣判后,小华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学校,要求继续读书。
不料,学校却拿出一份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声称学校与小
华已不存在任何关系。你认为学校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
么?
答案:不正确,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
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三)总结。
1、学生总结:通过这次活动,你觉得自己多懂得了有
关哪方面的法律知识?
2、班主任总结: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
在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触犯刑律的事也屡有发生;
而因缺乏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
自己时却不会保护,吃哑巴亏的人也确有不少。所以我们青
少年要学法,知法和守法,更要学会用法。
(四)课外作业:
详细阅读法律读本中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写一
篇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