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水平社会资本与慢性病防治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4.88 KB
- 文档页数:5
社会资本与老年亚健康状态老年人的亚健康状态是指身体功能逐渐衰退,但尚未达到严重病症的一种中间状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亚健康状态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社会资本,即社会组织、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等方面的资源,对于老年人的亚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探讨其与老年亚健康状态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社会组织对老年亚健康状态具有积极的影响。
社会组织包括各类老年俱乐部、志愿者团体等。
这些组织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活动和服务,促进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和情感交流,增强老年人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缓解老年人的孤独和焦虑情绪,提升其亚健康状态。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和政策支持,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交活动和服务。
社会网络对老年亚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
老年人的社交网络主要包括家庭、亲友和社区。
良好的社交网络可以提供老年人的情感支持、物质支持和信息支持,可以增加老年人的社交资源和社会支持,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亚健康状态。
政府应加强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和社区服务,鼓励和支持邻里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增加老年人的社交网络。
社会信任也对老年人的亚健康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信任是指社会成员对他人的信任和期望的程度。
良好的社会信任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互助,降低社会冲突和犯罪率,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对于老年人来说,社会信任的提升可以增加其对于社会的信心和依赖,有助于提升其亚健康状态。
政府应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法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树立公民道德的榜样,促进社会信任的提升。
目前我国的社会资本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社会组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有众多的老年俱乐部和志愿者团体,但整体规模和质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部分老年人仍然面临社交资源匮乏和社交活动单一的问题。
社会网络的建设还不够良好。
由于我国城乡差距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老年人在家庭、亲友和社区的社交网络都较弱,容易导致其孤立和退缩。
社会资本与老龄健康作者:朱伟珏来源:《社会科学》2015年第05期摘要:由社会支持、社会参与、信任和互惠等要素组成的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增进邻里间的互助精神、拓宽获取健康知识和信息渠道、增加由人际交往带来的愉悦感等方式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基于这一理论,运用“上海市社区综合调研”数据,对社会资本与老年人健康状况之间的细致考察,证实了二者之间显著的相关性,具体而言:社区医疗设施的便利程度、适度的社会支持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他人联系程度以及社会支持状况能促进老年人主观健康感的提升:年龄和性别是预测老年人生理健康的主要变量。
此外,住房、居住时长等也对老龄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收入对老龄健康的影响未获得证实。
关键词:社会资本;主观健康感;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老龄化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5)05-0069-12一、研究背景近年来,从社会资本角度探讨老年人健康问题成为医学社会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的新趋势。
长期以来,社会学研究已经发现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直到最近,社会资本与健康的显著关系才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证明。
众多研究显示,社会资本(信任、互惠和网络)对长寿、婴儿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和主观健康感等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即使控制收入变量后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研究同时发现,丰富的社会资本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持其良好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社会正快速步人老龄化,而上海已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据《上海统计年鉴(2013)》显示,截止2012年底,上海共有60岁以上的上海户籍老年人口367.32万人,其中60-64岁122.05万人,65-79岁178.24万人,80岁以上67.03万人;而同期上海户籍人口总数为1426.93万人。
上海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了人口总数的25.7%,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7.2%,超过联合国“老龄社会”标准三个百分点。
社会资本与居民健康——基于CFPS数据的经验分析韩雷;白雁飞;张磊【摘要】Social capital can be understood as an individual's ability to acquire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in a certain social network, which may lead to changes in residents'health behaviors and emotional processes, thus having an important impact on residents'physical ing the CFPS data in 2014, this paper finds that social capital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residents'self-evaluation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This conclusion is still robust after controlling endogenous problems with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Social capital can promote residents to increase health behaviors such as physical exercise, moderate drinking, and perfection of mental state to improve individual health level.The mechanism of smoking behavior is not supported by empirical evidence.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dentify a new path for advancing the strategy of healthy China and improving the national health level, and promote the health of residents through the shape of individual social capital.%社会资本表现为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 它可能通过影响居民健康行为和情感心理过程, 来对居民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利用2014年CFPS数据研究发现, 社会资本对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状况都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 这一结论在用工具变量估计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仍然稳健;社会资本可在不同程度上促使居民增加健身锻炼、适量饮酒等健康行为以及改善心理状态, 从而提升个体健康水平;吸烟行为的机制作用则未得到经验证据支持.研究结论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识别出一条新的路径———通过形塑个体社会资本来促进居民身体健康.【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3)001【总页数】6页(P119-124)【关键词】社会资本;个人健康;锻炼;吸烟;喝酒;心理【作者】韩雷;白雁飞;张磊【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R1一、引言健康作为一种身体状态,不仅是个人人力资本的依托载体,也是人类自身发展并从事其他工作的重要基础。
社会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和意义一、引言社会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医疗卫生关系的科学,它不仅关注个体健康,更关注整个社会的健康状况。
在疾病防治中,社会医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1. 促进公共卫生工作社会医学可以对公共卫生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改进方案,促进公共卫生工作的发展。
例如,在流行病爆发时,社会医学可以通过分析人口统计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措施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2. 推动健康教育普及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
社会医学可以通过调查和分析人群健康知识水平、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和策略,并推广到广大民众中去。
3. 评估医保政策效果医保政策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的重要措施。
社会医学可以通过对医保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医保政策提供依据。
4. 研究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因素是影响个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例如,经济水平、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
社会医学可以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三、社会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1. 从治疗到预防传统医学主要关注治疗,而社会医学则更注重预防。
通过对社会因素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干预,可以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从而减轻医疗负担。
2. 从个体到整体传统医学主要关注个体健康问题,而社会医学则更注重整个社会群体的健康问题。
它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关注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3. 从医学到社会科学传统医学主要是一门自然科学,而社会医学则更像是一门社会科学。
它不仅需要掌握医学知识,还需要了解社会科学和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健康问题。
4. 从单一专业到跨学科合作传统医学是一门单一专业,而社会医学则需要多个领域的跨学科合作。
例如,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时,需要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
我国慢病预防与控制1. 概述我国的慢性病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卫生健康战略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干预和管理,包括政府、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以及个人行为层面的积极参与。
2. 数据分析根据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患者数量已经超过2亿,患病率接近30,其中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成为主要健康威胁。
3. 预防与控制策略为有效预防与控制慢性病,我国政府已加大了慢性病管理和防控的政策力度,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多措并举。
4. 个人行为个人饮食、运动、抽烟、酗酒等生活习惯与慢性病的发生息息相关,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慢性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心理健康、合理膳食和定期体检也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
5. 深度思考在深入探讨我国慢病预防与控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干预措施,更需要考虑到个人行为对于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性,因为慢性病预防不仅仅是医疗机构或政府的责任,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起自己的健康责任。
6. 结论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综合性干预和管理是解决慢性病问题的关键。
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医疗机构的协同合作、科研机构的支持以及个人行为的积极参与,我国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个人观点: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在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政策、管理、科研、医疗和个人行为多个层面共同发力,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健康、幸福的生活。
在撰写本文时,我参考了以下文献:- 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加强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意见》-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9年我国慢性病监测报告》- 《我国慢性病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法》通过综合以上文献资料,我得以形成对我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
社会医学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探讨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和重要性。
社会医学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结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关注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探索社会结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政策等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它研究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包括教育水平、收入和职业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健康水平。
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健康问题的困扰,包括慢性疾病、心理健康问题和预期寿命的缩短等。
其次,社会医学研究还关注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物质、情感和信息方面的帮助。
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与更好的健康结果相关,如较低的患病风险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此外,社会医学研究也关注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社区资源、暴力和犯罪率等因素。
研究表明,不良的社会环境与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如心血管疾病、肥胖和精神健康问题的增加等。
最后,社会医学研究还探讨了社会政策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政策
涉及医疗保健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政策等方面。
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政策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并减轻社会健康差距。
总之,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社会环境和社会政策等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2024年慢病工作心得体会例文慢性疾病是一种长期进展性的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在2023年的慢病工作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我在慢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一、提高慢病防控意识随着生活压力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增加,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作为慢病管理者,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宣传,提高患者对慢病的认知和防控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治疗和管理中来。
在工作中,我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如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健康讲座等,提高人们对慢病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我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慢病防控知识,让更多的人获取正确的信息和指导。
二、建立规范的慢病管理模式慢病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规范的管理模式,即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对患者进行干预和管理,以达到控制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2023年的工作中,我积极推行了慢病管理模式,建立了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工作标准。
我采用了定期随访、远程监测、相关指标记录等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和干预。
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三、加强团队协作,实现患者综合管理慢病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员共同参与。
在2023年的工作中,我意识到加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实现患者的综合管理。
我与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多学科的人员开展了有效的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和管理策略。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通过定期的团队会诊和讨论,共同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全面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四、注重患者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患者的自我管理是慢病治疗的关键。
在2023年的工作中,我注重患者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以个体化为出发点,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专门的健康教育。
我通过定期的个别咨询、康复训练和生活习惯的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和生活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2024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总结2024年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总结工作经验并进一步改进,以下是2024年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总结:一、成绩回顾:1. 全面落实国家慢性病防控方案:根据国家慢性病防控方案的要求,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通过各类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
2. 建立慢性病筛查和管理机制:我们建立了慢性病筛查和管理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慢性病筛查活动,及时发现并管理患者,同时开展了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3. 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通过成立专家团队,我们进行了多次研究,提高了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引进了一些新的疗法和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4. 强化监测和报告:我们加强慢性病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掌握患病情况和趋势,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慢性病防控意识不够:部分人群对慢性病防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防控的意识。
2. 健康教育不够到位:在健康教育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意识。
3. 筛查和治疗资源不足:由于资源有限,我们需要优化现有资源配置,提高筛查和治疗的效果。
4. 制定相关政策不够具体:在制定政策时,应更加注重地域特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更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措施。
三、改进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各类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慢性病防控的认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并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服务。
2. 加大资源投入: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筛查和治疗设施,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
3. 完善政策措施: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规范和指导。
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强与卫生、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
通过总结和改进,相信我们在2025年将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实现更大的进步。
2024年慢性病防控工作计划一、背景介绍慢性病是指发病缓慢、发展缓慢、病程长、病情反复的疾病。
由于生活方式变化、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制定有效的慢性病防控工作计划,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和任务2024年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加强慢性病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慢性病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慢性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2.推行“健康中国行动”:加快慢性病防控与健康促进的融合,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和转化。
3.完善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防治能力的建设,提高慢性病管理水平,加强慢性病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全人群的健康管理。
4.加强风险干预与控制:建立慢性病风险评估模型,并将其运用到慢性病防控工作中,通过有效的风险干预与控制,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5.加强科学研究与创新:加大慢性病防控科研投入,加强慢性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慢性病的防控水平和治疗效果。
三、实施方案1.加强慢性病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1)完善慢性病病例报告制度,推广电子报告平台,提高慢性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建立慢性病数据库,整合和分析慢性病监测数据,掌握慢性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
(3)加强慢性病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现慢性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推行“健康中国行动”(1)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普及慢性病防控知识。
(2)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广科学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行为,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3)完善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健康管理档案,为人民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中国的社会资本研究概念、操作化测量和经验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的社会资本研究:概念、操作化测量和经验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社会资本在中国社会背景下的概念内涵、操作化测量方法以及其在经验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概念,近年来在中国的研究中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首先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和特性进行阐述,然后介绍在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如何对社会资本进行操作化测量,最后通过实证案例,展示社会资本在中国的经验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中国社会资本的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社会资本理论概述社会资本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在社会科学领域崭露头角,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主要关注个体或团体在社会结构中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这一理论强调,除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社会资本同样对个体和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社会资本的核心概念包括网络、信任和规范。
网络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社会联系,这些联系可以为成员提供信息、资源和支持。
信任则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合作和协调,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增进社会的整体福祉。
规范则是指在社会网络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期望,它们能够引导成员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资本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经济学中,社会资本被视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能够促进创新和创业活动,提高经济效率。
在社会学中,社会资本则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影响,探讨如何减少社会不平等和促进社会和谐。
在政治学中,社会资本则强调公民参与和社会信任对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在中国,社会资本的研究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使得社会资本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中国社会的家族观念和人情关系网络,使得个体在获取资源和支持时更加依赖社会网络。
中国的社会信任结构也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个体水平社会资本与慢性病防治研究 背景近年来,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慢性病已成为我国目前医疗卫生领域的主要疾病负担。慢性病防治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健康问题,而是一个影响经济、人口等的社会问题。有效的慢性病的防治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社会资源。那么,如何调动社会的广泛参与?如何挖掘潜在的社会资源,使现有的、有形的慢性病防治资源得到较好的整合,发挥出更大的效力?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社会资本通过促进慢性病防治领域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信息资本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分配,将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共同发挥出更大的效力,从而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本研究以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慢性病人群社会资本的测量,探索在慢性病防治领域对这三类人群起作用的社会资本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个体水平社会资本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和影响。目的本研究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个体水平社会资本与慢性病防治之间的作用与联系,探讨个体水平社会资本在预防个体不健康行为,降低危险风险或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为慢性病防治领域个体水平社会资本的开发、促进慢性病防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本课题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我国国情,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取社会资本的要素,并通过专家咨询和实验研究构建个体水平社会资本测量指标体系及其测量工具。 使用个体水平社会资本与慢性病防治调查问卷,在安徽省6个县(区)对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慢性病人群开展问卷调查收集资料。问卷资料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16.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靠性分析检验社会资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因子分析检验社会资本量表的结构效度、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社会资本与慢性病防治指标的关联性。结果(1)本研究构建了个体水平社会资本测量指标体系及其量表,包括6个测量维度和35个测量指标;社会资本量表的cronbach’salpha为0.86,社会资本6个维度的cronbach’salpha值在0.61~0.93之间,社会资本量表及6个维度的信度均较好。6个维度的贡献率为6.163%~14.718%,累积贡献率为59.103%,社会资本量表的结构总体符合理论的构想和框架。 (2)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723份,其中有效问卷2500份,问卷有效率91.8%。调查对象中,健康人群517例,高危人群586例,慢性病人群1397例(其中脑卒中患者41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358例、癌症患者318例和糖尿病患者436例,有132例患者存在2种及以上慢性疾病)。本次调查的健康人群中女性比例较高(74.9%);健康人群以25~44岁年龄组为主(42.6%),高危人群和慢性人群均以60~岁以上年龄组为主(69.3%和85.0%);健康人群以大专及以上文化为主(24.6%),而高危人群和慢性病人群则均以不识字/少识字为主(35.0%和45.0%);三类人群的职业均以农民和稳定工作为主(33.1%和52.6%、44.9%和46.1%、55.6%和37.8%);人均月收入均以低于1000元为主(54.2%、59.0%、67.7%)。(3)本次调查的三类人群中,健康人群社会资本得分相对较高,而慢性病人群社会资本得分最低,三类人群社会资本的6个维度得分中除信任(p=0.172)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健康人群社会参与和互惠互利得分最高,慢性病人群这两个维度的得分最低;健康人群和高危人群的社会联系、社会支持和凝聚力与归属感得分均高于慢性病人群。从社会资本各个维度的得分来看,三类人群社会资本表现出社会参与水平较低(2.0±3.3、1.3±2.4和0.9±1.8);社会支持一般(13.8±3.4、13.7±3.2和13.2±3.3),健康人群和高危人群在遇到困难时,以多数会得到个人和组织支持为主,而慢性病人群则以个人支持为主;三类人群的社会联系(16.0±3.0、16.2±3.1和15.4±3.1)、信任(29.0±4.2、28.6±4.6和28.6±4.3)、互惠互利(19.2±2.6、18.7±2.9和17.9±3.3)和凝聚力与归属感(15.8±2.9、15.6±2.91和15.0±2.9)均较高。(4)本次调查对象中,健康人群的慢性病知识知晓率为44.5%,高危人群为36.1%,慢性病人群为28.1%。健康人群中社会支持程度越高(adjust-or=1.08,95%ci:1.02~1.15),慢性病知识知晓的可能性越高;高危人群中社会参与程度越高(adjust-or=1.30,95%ci:1.15~1.46),慢性病知识知晓的可能性越高;慢性病人群中社会参与(adjust-or=1.16,95%ci:1.07~1.25)、社会支持(adjust-or=1.06,95%ci:1.02~1.10)、信任(adjust-or=1.04,95%ci:1.01~1.07)和互惠互利(adjust-or=1.06,95%ci:1.02~1.11)程度越高,慢性病知识知晓的可能性越高。 (5)本研究发现,健康人群中信任(adjust-or=1.08,95%ci:1.02~1.15)和互惠互利(adjust-or=1.11,95%ci:1.00~1.23)程度越高,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的可能性越高;高危人群中信任(adjust-or=1.06,95%ci:1.02~1.11)和互惠互利(adjust-or=1.12,95%ci:1.05~1.20)程度越高,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的可能性越高;慢性病人群中社会参与(adjust-or=1.14,95%ci:1.05~1.22)、信任(adjust-or=1.04,95%ci:1.02~1.07)和互惠互利(adjust-or=1.12,95%ci:1.08~1.16)程度越高,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的可能性越高。健康人群中社会参与(adjust-or=1.11,95%ci:1.02~1.21)和社会支持(adjust-or=1.11,95%ci:1.04~1.18)程度越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越高;高危人群中社会参与程度越高(adjust-or=1.22,95%ci:1.08~1.38),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越高;慢性病人群中社会资本的6个维度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人群中社会参与程度越高(adjust-or=1.33,95%ci:1.15~1.54),饮食注意营养搭配的可能性越高;高危人群中社会参与(adjust-or=1.33,95%ci:1.14~1.57)和互惠互利(adjust-or=1.08,95%ci:1.01~1.16)程度越高,饮食注意营养搭配的可能性越高;慢性病人群中社会参与(adjust-or=1.44,95%ci:1.28~1.61)、社会联系(adjust-or=1.06,95%ci:1.03~1.10)、信任(adjust-or=1.04,95%ci:1.01~1.06)和凝聚力和归属感(adjust-or=1.06,95%ci:1.02~1.10)程度越高,饮食注意营养搭配的可能性越高。健康人群中社会参与程度越高(adjust-or=1.15,95%ci:1.04~1.27),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的可能性越高;高危人群中社会参与(adjust-or=1.25,95%ci:1.11~1.41)和信任(adjust-or=1.07,95%ci:1.03~1.11)程度越高,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的可能性越高;慢性病人群中社会参与(adjust-or=1.26,95%ci:1.15~1.38)、信任(adjust-or=1.04,95%ci:1.02~1.07)和凝聚力与归属感(adjust-or=1.05,95%ci:1.01~1.09)程度越高,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的可能性越高。 健康人群中社会参与(adjust-or=1.43,95%ci:1.24~1.66)和互惠互利(adjust-or=1.15,95%ci:1.05~1.26)程度越高,主动学习卫生保健知识的可能性越高;高危人群中社会参与程度越高(adjust-or=1.26,95%ci:1.11~1.44),主动学习卫生保健知识的可能性越高;慢性病人群中社会参与(adjust-or=1.48,95%ci:1.33~1.65)、社会联系(adjust-or=1.05,95%ci:1.01~1.09)和信任(adjust-or=1.10,95%ci:1.06~1.14)程度越高,主动学习卫生保健知识的可能性越高。健康人群中社会参与(adjust-or=1.67,95%ci:1.39~2.01)程度越高,及早就医和定期体检的可能性越高;高危人群中社会参与(adjust-or=1.22,95%ci:1.06~1.39)程度越高,社会联系越低(adjust-or=0.91,95%ci:0.86~0.97)、凝聚力与归属感(adjust-or=0.90,95%ci:0.85~0.96)越低,及早就医和定期体检的可能性越高;慢性病人群中社会参与程度越高(adjust-or=1.31,95%ci:1.18~1.46),及早就医和定期体检的可能性越高。本研究调查的慢性病人群中,吸烟人群的比例为17.5%,本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的6个维度与吸烟行为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6个维度下的条目中,参与娱乐爱好圈(adjust-or=1.45,95%ci:1.04~2.02)、本人(adjust-or=1.22,95%ci:1.04~1.43)或他人(adjust-or=1.26,95%ci:1.06~1.49)对本社区/村关心的程度越高可增加吸烟的概率,而信任家人或亲戚的程度越高(adjust-or=0.78,95%ci:0.63~0.96)则可降低吸烟的概率。 (6)高危人群中社会联系(adjust-or=1.09,95%ci:1.03~1.16)、社会支持(adjust-or=1.11,95%ci:1.04~1.18)和互惠互利(adjust-or=1.12,95%ci:1.04~1.20)越高的人群,个体生理健康的可能性越高;社会联系(adjust-or=1.08,95%ci:1.02~1.15)、互惠互利(adjust-or=1.14,95%ci:1.07~1.21)和凝聚力与归属感(adjust-or=1.13,95%ci:1.06~1.20)越高的人群,个体心理健康的可能性越高。慢性病人群中社会联系(adjust-or=1.14,95%ci:1.10~1.19;adjust-or=1.15,95%ci:1.10~1.19)、社会支持(adjust-or=1.09,95%ci:1.06~1.13;adjust-or=1.05,95%ci:1.01~1.08)、互惠互利(adjust-or=1.10,95%ci:1.06~1.14;adjust-or=1.16,95%ci:1.11~1.20)、凝聚力与归属感(adjust-or=1.13,95%ci:1.08~1.17;adjust-or=1.17,95%ci:1.12~1.22)越高的人群,个体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可能性越高。结论本研究构建了慢性病防治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