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三中学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0观莲拙政园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部编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目录第一单元导学案1《沁园春·雪》2《我爱这土地》3《乡愁》4《你是人间四月天》5《我看》x第二单元导学案6《敬业与乐业》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8《论教养》9《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三单元导学案10《岳阳楼记》11《醉翁亭记》12《湖心亭看雪》13《诗词三首》第四单元导学案14《故乡》15《我的叔叔于勒》16《孤独之旅》第五单元导学案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8《怀疑与学问》19《谈创造性思维》20《创造宣言》第六单元导学案21《智取生辰纲》22《范进中举》23《三顾茅庐》24《刘姥姥进大观园》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含答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沁园春•雪》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一、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精炼的语言及丰富的表现力;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及壮志豪情。
二、知识链接1.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十三散文家谈散文学习目标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2.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学习《白鹭》抓住描写对象神似的特点来表现对象特征的写法,学会用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歌颂对象的特点。
一、预习1.选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深沉.(chén)冷.(lěng)峻真.(zhēn)挚隽.(jùn)永B. 浓.(nóng)艳绮.(yǐ)丽恬.(tián)淡睿.(ruì)智C. 蓑.(suō)毛铿(jiān)锵寥.(liáo)廓长喙.(huì)D. 清晨.(chén)镶嵌.(qiàn)镜匣.(xiá)精彩.(cǎi)2.据拼音写出汉字。
鸿(hú)(shì)好荡(yang) 深(dài)琉(lí)安( wěn)(yōu)然(yùn))味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日本要想发展同亚洲邻国的关系,关键在于它能否正确认识历史、重信践诺。
B.据全国旅游工作会议透露,我国将从今年开始分级建立游客旅游不文明档案。
C.漫步于美丽的会龙山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D.通过持续不断的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大幅提高。
4.请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话。
乘车时希望能有个座位,这无可厚非,坐着毕竟比站着要舒服。
但是,也应该看到,那些年纪大的老人,(a)只能站在车厢内随着车辆的颠簸而摇摇晃晃,(b)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c)他们会不会因体力不支而跌倒?车厢内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古人都推崇备至,我们怎能连古人都不如呢?(1)文中有一个句子由于用词不当造成表意重复,应该删去是:。
3 海燕课前预习一、改正下列汉字中注错的读音。
波(pō)浪火焰(yàn)飞窜(cuān)胆怯(què)遮(zhē)不住蜿(wān)蜒一晃(huàng)课堂练习选词填空。
1.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聚集、席卷、卷集)着乌云。
2.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骄傲、高傲、自豪)地飞翔。
3.它们在海上(窜动、飞窜、飞翔)。
4.雷声(轰响、轰鸣、震响)。
5.这个(机敏、灵敏、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疲乏、困倦、困乏)。
6、从本课中,找出与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例句来,并注明修辞格类别。
7.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8.他榨取我们的最后的一个钱币,还把我们象狗一样枪毙。
()9.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学作品能以更鲜明的形象突出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
《海燕》中——1. 象征革命高潮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2. 象征着席卷一切的革命高潮;3. 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4. 象征形形色色害怕革命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5. 等象征着腐朽、黑暗的反动势力。
课后复习必做题这篇散文诗所要歌颂的是海燕的形象。
歌颂海燕勇敢乐观的战斗风貌,那么——1.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企鹅等形象,这与写海燕是什么关系?2.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前要写大海、狂风、乌云?选做题朗诵,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
诗中炽烈的感情,动人的形象,明快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凝炼的语言,正是在富有感情的反复朗诵中,使我们逐步加深体会,象甘露滴滴浸润着心田。
根据下列朗诵要求,选填例句。
1.速度放慢,稳,语气较舒缓,带有叙述性,抒情地:2.速度仍慢,语气平缓,含嘲讽意味,鄙夷地:3.速度快,语气重而急促,表现反动派的疯狂、凶残而又色厉内荏的本质特征,体现出斗争的激烈、艰苦,环境的险恶。
3 海燕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填空《海燕》一文的作者是______国文学家_ _创作的散文诗,节选自《》的结尾部分,全文高度赞扬了海燕的战斗精神。
2.给下列加红字注音,并依据拼音写出汉字。
飞窜()胆怯()掠起()号叫()蜿蜒()一晃()翡()翠飞沫()呻吟()苍茫()chǔn 笨飞cuàn 火yàn 蜿yán 寂mò zhèn 怒课堂练习1、找出下列各题的正确选项。
①.文中把海燕比喻为“黑色的闪电”,意在突出海燕的()。
A.勇敢、高傲B.热情、乐观C.敏感、聪慧D.敏捷、矫健②.海燕“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中的“高傲”的同义词是()。
A.自豪B.骄傲C.傲慢D.傲然③.“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这句话说明海燕所象征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具有()。
A.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B.乐观的态度和战斗的激情。
C.夺取胜利的百倍信心。
D.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④.下列选项中不是本诗所象征的主题意义的一项是()。
A.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
B.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C.显示出在大风大浪的斗争激流中要勇敢、顽强、坚定、敢于冲破一切障碍。
D.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
①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②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③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1.表现三种海鸟行动的词表现三种海鸟心理特征的词2.文段③中表现海燕飞翔的情态的一个形容词和一个短语是:、。
3.三段文字运用了、、三种修辞方法。
简略谈谈运用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复习必做题①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9 唐睢为安陵君劫秦王课堂预习1、唐雎()怫然()韩傀()色挠()休祲()缟素()徒跣()庸夫()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故不错意也天下缟素弗敢易秦王怫然怒以头抢地耳寡人谕矣轻寡人与秦王不说3.填空。
⑴本文选自体史书,编者为(朝代)的。
文章赞扬了唐雎的精神。
⑵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文题的意思课堂练习(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朝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秦王对唐雎的劝告是什么反应?5.唐雎面对天子之怒,是什么反应?怎样进行了反击?这体现了唐雎的什么特点?6.翻译下列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⑵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7.解释句中的“之”字。
⑴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⑵送孟浩然之广陵8.概括本段文字大意。
课后复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必做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对:虽:若是:逆:直:且: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翻译句子。
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⑵轻寡人与?选做题简要评述秦王、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课前预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2、⑴这回不再是大海,而是远方影影绰绰的摩天大楼。
影影绰绰:3、⑵凌伟骂了一句,等了一会儿,见什么也没再出现,便怏怏地回到山下。
怏怏:4、⑶夜幕降临了,凌伟还在思忖怎么与这古怪的星星打交道。
思忖:课堂练习根据文章内容回答:1、⑴凌伟降落在神秘星球上的原因是什么?⑵凌伟是怎样与这个神秘星球沟通的?⑶这个魔幻星实际上是。
⑷故事的结尾怎样?2、请你分析下面的描写方法以及所表现出的人物的心情。
⑴“我会不会成为太空中的鲁滨孙?”他问自己,“背囊中的食品和氧气只够维持三天,三天后怎么办?”⑵凌伟不知从哪里来了一股子劲,猛地从地上跃起来。
⑶“你还记得回地球的航路吧?返航!”3、凌伟在坠落的星球主遇到了一些奇异的事情。
请概述一下,有哪些奇异的事情。
课后复习读选文,回答问题:醒来时,凌伟发现自己躺在沙地上,身边的航行背囊使他回忆起刚才的历险。
他已不知怎么就掉在了那颗明亮的星星上面。
他着陆的地方是一处风景如画的海滩,使凌伟吃惊的是,景色竟酷似地球。
只是很快下落的地平线,表明这星球的尺寸远比地球要小。
远方白帆在阳光下闪动。
空气是无毒的,呼吸起来很顺畅,凌伟深信其元素成份也恰如地球大气。
难道真如人们猜测的那样,存在一颗地球的镜像星?凌伟正在惊异和庆幸,蓝天、大海和白帆竟像放幻灯一样突然隐没了。
凌伟呆的地方,不过是一片荒漠,周围点缀着饱受陨石撞击的碣色石山。
他大惊失色,想起了流行在宇航员中的传说。
宇宙中有一种来无影、去无踪的魔幻星,其实就是某类高级智能生命。
它能模拟出任何星球的景色,迷惑宇航员在其上着陆,成为它的牺牲品。
恐惧攫住了凌伟。
这样死去,还不如做太空中的鲁滨逊呢。
想到远在地球的父母妻儿,甚至想到在寂寞航行中相依为伴的机器人罗诺,凌伟还是让自己放声哭了一次。
眼泪带走一部份低落情绪,他又为一时软弱感到惭愧。
不能这样束手待毙,他应该——凌伟被突来的想法鼓舞,他应该早想到这一点。
碰上魔幻星并非绝对是件坏事,至少比一头栽入五万度高温的液氢行星中强。
15 张衡传课前预习2、文学常识。
“传”:3、了解张衡3、了解作者课堂练习一、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自读作业(除翻译外,可直接做在书上):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①衡少善属文()②不好交接俗人()③累召不应()④五载复还()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①a.游于三辅()b.虽才高于世()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②a.因入京师,观太学()b.……作《二京赋》,因以讽谏()c.伺者因此觉知()③a.公车特征拜郎中()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④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b.以精铜铸成()3、翻译句子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二、自读全篇,掌握内容、结构、写法1. 逐段阅读课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
全文包括五个自然段,各段内容各有侧重。
请写出段意(1)(2)(3)(4)(5)2. 分析结构。
采用明段意分段法:先逐段概括段意,然后用合并同类项法把相关联紧缩密的自然段合在一起。
全文五个自然段中,二、三、四自然段讲的都是张衡取得的科学成就,自然应合为一大段。
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 )(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又可分为两层:一是仕途情况,以及制作浑天仪和著《灵宪》、《算图论》的情况;一是专门介绍候风地支仪。
显然,后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点。
4、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文章的详略安排呢?课后复习必做题1.自读课文,想一想,张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刻苦钻研的精神表现在哪里?3.本文叙事按时间顺序写,而且详略得当。
课文是怎样按时间顺序的?写得最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选做题本文语言质朴简练。
试举例说明。
一、课前预习1、《秋夜》是____散文诗集____的第一篇,发表于____年。
2、《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
3、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出自()A.《秋夜》 B.《春末闲谈》C.《雨前》 D.《风景谈》4、《秋夜》的体裁是()A.散文B.自由体诗C.散文诗 D.杂文二、当堂检测双项选择题1、散文诗《秋夜》中,象征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景物有()A.小的粉红花 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 D.夜游的恶鸟E.小青虫2、《秋夜》中,寄寓着作者情操的景物有()A.小的粉红花 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 D.窘得发白的月亮E.夜游的恶鸟多项选择题1、《秋夜》中所创造的一组象征性形象包括( )A.天空 B.枣树C.蜜蜂 D.小的粉红花2、《秋夜》中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象征物是(A.奇怪而高的天空” B.小青虫C.小的粉红花 D.窘得发白的月亮E.夜游的恶鸟3、《秋夜》中抗击黑暗势力的象征物是( )A.小青虫 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 D.小的粉红花E.窘得发白的月亮4、《秋夜》中作者寄寓在象征物上面的思想感情是(A.枣树:对韧性战斗精神的赞颂·B.小青虫:对不自量力,自投罗网者的讽刺C.夜空:对黑暗统治者的憎恶D.月亮:对追求光明而不得者的怜悯E.小粉红花: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三、课后练习必做题1、简析鲁迅《秋夜》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2、简述《秋夜》中“枣树”形象的象征意义。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
这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通过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体现了作者的精神。
选做题1、全文描写了时隐时现、贯穿全篇的“我”,这是一个线索人物,一个的形象。
2、课文中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请加以概括。
一是:二是:。
课前预习
1、了解乔治·桑:
2、了解雨果
3、预习字词
注音:
钦.佩()禀.性()不妨.()与.世长辞()争光载.誉()
强韧.()苍穹.()屹.立()不可抹煞
..()()解词:
禀性:
荣誉等身:
至高无上
居高临下:
课堂练习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7)
第二部分(8-16)
第三部分(17)
2、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雨果对乔治.桑的崇敬实质是对女性独立精神的认可、宣扬和赞扬,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乔治桑到底是怎样一位女性。
作者为什么称乔治桑为“不朽者”“行善者”“劳动者”?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乔治桑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课后复习
必做题1、揣摩语言
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然可见。
这真是崇高的变容。
“某种形式”、“另一种形式”分别指什么?
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振翅搏击的响声”是什么?“一种事物”“另一种事物”分别指什么?
选做题
1、作为悼词,这篇课文不像一般悼词那样沉痛悲伤,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本文一泻千里的的气势。
14 陈涉起义课前预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课堂练习一、品读第一段,解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它有什么作用?②少年时期的陈胜是怎样的人?③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二、品读第二段,解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本文记叙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件事是什么?②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③陈胜在起义前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是怎样分析和估计的,请简要述之。
④陈胜、吴广是怎样为起义制造舆论准备的?三、品读第三段,解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朗读第三段,划分该段层次。
第一层(____________)起义开始时的情形。
第二层(____________)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
第三层(____________)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
②陈胜吴广通过那些步骤发动起义?为什么这么做?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④出第三部分中使用的动词,体会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的特点。
“”这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
“”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三、总结:1、你心目中的陈胜是个怎样的人?文章主要通过什么写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2、文章选取的材料那些详写?那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后复习必做题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慰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吴广素爱人()(2)尉果笞广()(3)忿恚尉()(4)并杀两尉()二、下列对陈胜、吴广号召大家起义的言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利害关系,借以激怒大家。
课前预习
易读错的字
轩( ) 蕊( ) 淤泥( ) 窥见 ( )
小憩( ) 别墅( ) 赌博( ) 附近( ) 并蒂( ) 点缀
( ) 美奂( ) 船肪( ) 仲春( ) 娅姹
( ) 拾级( ) 婉娈( ) 枇杷( ) 拙政园( ) 刮
目相看( ) 剔透玲珑( ) 淅淅沥沥( )尝鼎一脔( )
2、 重要词语释义
3、 娅姹:
婉娈:
拾级:
尝鼎一脔:
美轮美奂:
顾名思义:
3、走近作者
周瘦鹃
创作背景
课堂练习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观莲的顺序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景致?
2、作者在观莲过程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3、文中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所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中心事件是观莲,拙政园只不过是观莲的处所,作者为什么用不少的笔墨来
介绍拙政园呢?
5、探究文章主旨
课后复习
必做题 理解词语
刮目相看
相得益彰
美轮美奂
熟视无睹
楚楚可观
剔透玲珑
2、 本文和周敦颐的《爱莲说》比较阅读,看看两篇文章中对莲的描写和作者所表达的
情感有哪些异同。
选做题 文中多处引用古人的咏莲佳句来抒情表意,请你从古诗词中找出更多的咏莲佳
句,摘抄并背诵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