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面知识体系激发学习新思维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在现代教育领域中,知识建构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挑战,还能提高其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知识建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知识建构的重要性
1.促进深度学习:通过知识建构,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而非仅是表面记忆和应试。
2.激发思维: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需要学生进行思维整合和创新,从
而提升其思维能力。
3.提升综合素养: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能够帮助学生将各个学科领域的
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更为完整的认知结构。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1.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对
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2.引导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将
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结构,加深记忆。
3.开展项目学习: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中,促进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4.鼓励自主学习: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
于他们建立更加坚实的知识体系。
结语
知识建构是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关乎学生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通过寓教于乐、引导性学习和实践性探究,教育工作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希望本文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引领学生更好地探索知识世界。
如何用思维导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谢谢悟空君的邀请!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和如何用思维导图来构建,下面分享构建知识体系的4个步骤,以及如何用思维导图来提高效率,最后分享一些思维导图示例,觉得有用请点赞、转发。
一、明确学习目标(1)目标要与兴趣爱好挂钩要构建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明确目标,明确要学习的主题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这样你才可能会100%甚至200%的持续投入,毕竟学习是一个持续性动作,没有兴趣爱好的支撑,几乎不可能做到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的。
(2)知识体系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需要我们样样懂但样样不精的万金油,我们需要的是努力把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到极致,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专家。
传统的水桶理论认为,水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短板的高度,但互联网社会是一个协作发挥到极致的社会,我们短板可以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这方面的高手来补齐,而且费用很低。
在互联网社会,我们需要的是无限延长自己的长板,这才是我们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核心原因,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体系,也将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二、大量高效的快速阅读我们大部分人的智商差异不会太大,要构建知识体系,要想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唯一的方法就是大力、快速的阅读,可以阅读书本知识,可以阅读培训教程、可以阅读别人的知识干货,总之,一起与目标一致的内容都需要阅读,目的是确保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知识获取渠道也很多,比如1.书本知识2.线下学习,如参加培训、研讨等3.线上学习,为知识付费,如专栏、线上培训、购买资源包等。
比如你想学互联网运营,你可以参考下面框架,有选择的进行学习,比如需要学习电商平台运营、活动运营、渠道运营、社群运营、新媒体运营、内容运营数据运营、用户运营、文案设计等,而这么庞杂的知识,容不得我们慢慢悠悠的学习,这就要用思维导图这样的工具进行快速阅读了。
三、整理并将知识结构化简单、重复的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对知识进行整理,需要将书本知识、网络知识、他人分享的知识,按体系结构先分类,去除重叠部分,对相互冲突的知识进行去伪存真,然后按主次关系或先后关系建立知识树。
“温故而知新”在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利用历史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用经典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复性学习对知识的巩固,结合新思维和旧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温故而知新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这种方法,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关键词】关键词:温故而知新,教学,历史案例,学生思考,学习过程,经典教材,学习兴趣,重复性学习,知识巩固,新思维,拓展视野。
1. 引言1.1 温故而知新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温故而知新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通过回顾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温故而知新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在现代教学中,利用历史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通过回顾历史事件和经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到现实生活中。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反思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温故而知新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帮助。
2. 正文2.1 利用历史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历史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决策,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历史案例,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历史案例,例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最基本的概念为核心组建知识结构数学知识本身有着严密的逻辑性,我们应遵循这一特点,使小学数学知识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
在这网络中,我们要弄清哪些知识在网络中起决定作用,哪些知识是从属关系的。
为了使这一知识网络纲目清楚、主次分明,我认真研究了哪些知识是在网络中起决定作用的,以及怎样紧紧抓住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形成知识的整体结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构制了“小学数学知识网络图”。
小学数学知识网络图(一)(附图{图})小学数学知识网络图中由十几个最基本的概念为知识的核心,把小学中的主要数学知识联系了起来。
“和”这个概念则是知识的核心的核心。
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 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计算”,“理解加减关系”,“加减求未知数”,“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弄清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结构”。
当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数都一样的时候(5+4→5+5→5+5+5)开始认识“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过渡到学习“乘法意义”。
以此为概念的核心理解乘法口诀及其意义,学习有关乘、除法应用题及计算。
从“和”的概念中还可以引出两个不等的数量相比较而出现的“同样多”、“差”的概念,较大数是由和较小数同样多的数还有比较小数多的数合并起来的。
“较小数”、“差”是相当于较大数里的一部分。
同时理解有关“差”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若“差”出现了和较小数同样多,则引出“倍”这一核心概念。
较大数里面有若干和较小数同样多的数,较小数为一倍,较大数是较小数的若干倍。
又以“倍”为核心理解“倍”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反之,以较大数为一倍数,较小数是较大数若干份中的几份,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几分之几。
这样以“份” 、“分数意义”为核心学习“分数应用题、计算”、“百分数、比的应用题”、“比例应用题”。
这样就以“和”的概念为核心的核心把小学数学的大部分知识连成有机的网络。
深入学习打造完善知识体系知识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石,拥有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关键。
深入学习并打造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将让我们在学业、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一、规划学习路径在打造完善的知识体系之前,我们需要规划学习的路径。
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想要掌握哪些领域的知识。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每个领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
这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学术论文等渠道获取。
最后,我们要将这些资源整理成一个学习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时间规划。
二、广泛阅读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广泛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增加见闻。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著作、学术论文、杂志等进行阅读。
此外,关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通过不同类型的阅读,我们可以对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参与学习社区与学习社区的互动可以让我们与其他学习者产生互动,分享和交流学习资源和经验。
学习社区可以是线上的,比如各类学习平台、论坛、社交媒体等,也可以是线下的,比如参加学术研讨会、讲座等。
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可以互相激发灵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同时也能够广结学术、商业等方面的人脉。
四、写作总结写作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写博客、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写作比赛等形式来进行写作。
写作既能够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整理,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将这些见解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
五、实践应用知识没有实践就只是纸上谈兵,为了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我们需要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无论是在学业、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机会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知识体系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如何构建知识体系是一种组织和系统化的方式,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和关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对于个人的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关键步骤,可以帮助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在构建知识体系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是想要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深入了解某个领域,还是要提高某个具体的能力?明确学习目标可以帮助你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整理相关的知识点。
第二步:梳理知识点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
可以通过查找相关的教材、书籍、网络资源等,将相关的知识点整理成不同的类别和子类别。
分类的原则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功能、层次等。
第三步:建立知识框架在梳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可以开始建立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是指将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组织和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工具来帮助建立知识框架。
第四步:建立知识链接知识链接是指将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整理和建立。
可以通过思考和研究,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建立知识链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第五步: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有新的学习需求和新的知识点出现,因此需要持续地学习和更新我们的知识体系。
可以参加培训、阅读相关书籍和博客,关注行业动态等方式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总结起来,构建知识体系需要明确学习目标,梳理知识点,建立知识框架和链接,以及持续学习和更新。
一个好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
深入学习逐步构筑完善知识体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成为了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础。
而要构筑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不仅需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还需要深入学习,不断扩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本文将从理论、实践等方面,阐述深入学习如何逐步构筑完善知识体系。
一、确定学习目标在进行深入学习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有助于我们指导学习方向,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因素来确定学习目标。
例如,如果我们对计算机科学感兴趣,并且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那么我们的学习目标可能是深入学习编程语言、算法等相关知识。
二、建立知识框架建立知识框架是构筑完善知识体系的重要步骤。
知识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分类所学的知识,使其更加有条理和易于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总结提纲等方式来建立知识框架。
例如,在学习编程语言时,我们可以根据语法、数据类型、控制流程等方面来构建知识框架。
三、系统学习基础知识深入学习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
基础知识是我们构筑知识体系的基石,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更高级的知识。
在系统学习基础知识时,我们可以选择阅读相关的教材、参加培训班等途径。
同时,刻意练习也是深化对基础知识理解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做题来巩固对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的掌握。
四、拓宽学习广度除了系统学习基础知识,我们还应该拓宽学习的广度。
广度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体系。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参加讲座、听听课程来进行广度学习。
同时,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教育平台、学术论文等,也是不错的拓宽学习广度的方式。
五、注重实践与应用深入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积累,更需要实践和应用。
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进行科研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来进行实践与应用。
知识体系构建的有效方法与技巧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和研究能力。
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和技巧。
一、索引法索引法是一种常用的知识整理方法,通过制作索引来构建知识体系。
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 主题选择:确定你所要构建知识体系的主题,例如“人工智能”、“经济学”等。
2. 核心概念提取:从该主题中提取出核心概念,例如“机器学习”、“供求关系”等。
3. 分类分类核心概念:根据核心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属性,进行分类,并为每个分类标注清晰的名称。
4. 笔记整理:针对每个核心概念和分类,进行详细的笔记整理,包括定义、原理、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5. 制作索引:在整理完所有笔记后,制作索引,将不同核心概念和分类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连接,形成一张完整的知识索引。
通过索引法构建的知识体系可以清晰地展现知识之间的层次和联系,便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快速查找和理解知识。
二、脑图法脑图法是一种利用图形的方式展示知识体系的方法,通过树状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将知识组织起来。
具体操作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 主题选择:确定构建知识体系的主题,例如“市场营销”、“历史事件”等。
2. 核心概念提取:从主题中提取出核心概念,用关键词的方式标注在脑图的中央位置。
3. 分支拓展:根据核心概念的内在联系,将相关的概念作为分支延伸出去,并用线条将它们与核心概念连接起来。
4. 细化分支:在每个分支下进一步细化相关概念和内容,并用线条连接彼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脑图。
5. 细节添加:在脑图的各个分支中添加关键词、定义、例子等详细内容,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通过脑图法构建的知识体系形象直观,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的结构和要点。
三、网络建构法网络建构法是一种将知识组织成网络结构的方法,通过构建节点和边的形式展示知识之间的关系。
具体操作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 节点确定:确定知识体系的节点,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核心概念或者一个特定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再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
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整合各类知识和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要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技巧,如整理笔记、归纳总结等,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和整合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相关学习工具和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等,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学生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
学校可以建设多样性的学习场所,如图书馆、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最后,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离不开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探索和发现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
构建全面知识体系激发学习新思维
作者:吕渊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8年第05期
摘要:思维训练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数学思维不形成,后续学习会寸步难行。
因此,探讨学生思维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首要任务。
思维的训练一定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适当地处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讲究方略,注重成效,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关键词:思维训练;知识体系;方法
全面知识体系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被提及,但因其被臆想成涵盖基础知识太广,学生掌握难度偏大而被忽视,多年来无这方面的研究与突破,但全面知识体系在发散学生思维、开创创新性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新思维教学手段在课堂中被广泛运用,它使常规教学如虎添翼,它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迎合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使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物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了学习兴趣,增大教学信息量,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而思维训练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在小学低段的应用,它更直观形象地给学生展示,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数学课先培养学生思维教学成了许多教师努力尝试的教学模式。
但是它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缺点,下面我就自己在“思维训练在小学低段数学中的应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全面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现在的教学,已由过去的填鸭式教学逐渐向引导性教学转变,但转变的程度十分有限,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发散性、创新性思维,当学生还不了解什么是常规思维的时候,对他们的持续性影响很小,所以,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十分必要,只有在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有甄别性地选择,才是我们所想要的创新,才是持续的、可开发的,其余的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偶然。
就教育的目的而言,我们不仅仅要教育学生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地思维,因此,探索学习的思维过程十分必要。
数学思维训练对于数学学科非常重要。
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和性质都需要通过理解来记忆,其用词的准确性、结构的严密性、语言的逻辑性比起语文来毫不逊色。
数学思维应当准确、清晰、精炼,不能模棱两可。
因此,数学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如何构建全面知识体系
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发散思维,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仅仅依靠个人的探索,如果没有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达到的最大可能是掌握知识点,灵活运用能力差,发散思维也受限,所以,学习的开始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习道具、情景模拟等模式,转变数学刻板枯燥的缺陷,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发现数学的逻辑美、运用美。
2.打好坚实知识基础
全面知识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只有把基础知识的根基打稳了,才有可能构建知识的广厦。
因此,对基本数学概念、运算方式的掌握十分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在基础知识教学中花的时间太少,陷入一种简单、轻松、不需要花工夫的误区,将重点放在艰难、晦涩的知识点上,殊不知欲速则不达,尤其是小学教育,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强行教授只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成果。
目前,国家全面抵制奥数教学,取缔了多年来的学习顽疾,为基础教育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掌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创造条件,从而带动发散思维。
3.多措并举,激发学习热潮
教师在教学新知识点时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学生串联有关知识点,进而诱导出新的学习点,既加强了旧知识的复习,又加强了新知识点的逻辑关联,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并牢牢记住知识点。
尝试建立数学学习促进组,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三人一小组、五人一大组划分成十多个学习组,根据学习小组知识掌握情况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任务以基于实际略高于实际为佳,通过学习任务的完成,加强学生知识碰撞,促进学生全方位掌握知识点,巩固教学成果。
同时,略大的学习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发探索学习热情,加速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
4.由此及彼,将发散作为习惯
发散思维不仅仅能运用在学习中,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游戏中,发散思维能更好地领悟游戏乐趣,引领学生开发智力,创造性地发现新的兴奋点;在家庭中,发散思维能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纽带作用,由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到发散思维强大的积极作用和广泛的应用空间,因此,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发散思维从教学中向生活中扩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笔者从随堂听课中注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议论少的现象较普遍,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的现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只有在想清楚的前提下才能说清楚,“说”本身就是思维进一步加
工,提炼使之准确、条理化的过程,也是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步骤。
因此,老师认为,要提高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离不开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学生最初未领悟到发散方向时,教师要加以理解并给予鼓励,切不可打击学生自尊心,浇灭其发散热情。
希望通过笔者的一己之见促进大家对发散思维的重视,形成人人爱学习、人人会学习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向东.思维训练[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
[2]菲利普斯.逻辑思维游戏[M].中信出版社,2010-06.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