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17
简述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名人,他提出了“境界说”,这是他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文学艺术应该具有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是指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氛围和情感状态。
王国维认为,这种境界是文学艺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它是文学艺术所表达的深层次感觉和情感的根源。
王国维的境界说可以追溯到他对唐诗宋词的研究。
他认为,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是因为它们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境界。
他将这种境界分为“意境”和“气韵”。
意境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而气韵则是指诗歌所表现出的情感气氛。
王国维认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应该能够通过意境和气韵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境界。
除了唐诗宋词,王国维的境界说也适用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如小说、戏剧和绘画等。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或戏剧家应该能够通过小说或戏剧所表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读者。
同样,一个优秀的画家应该能够通过画作所表现的意境和气韵,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观众。
王国维的境界说强调了文学艺术的深层次感觉和情感,让人们更加注重文艺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 1 -。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人生三种境界的论述,引发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诗分别出自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作品,王国维借用它们来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从立志到成功的不同阶段
和心态。
第一境界是在迷茫中树立远大的目标。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独自登上高楼,在寒风中望着天边的路。
他心中有着无限的渴望和抱负,但也感到困难重重和孤独无助。
他需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二境界是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为了心爱之人而消瘦憔悴。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利禄,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他不畏艰险困苦,不惧风雨打击,只坚持不懈地奋斗。
第三境界是在平静中达成成就。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在茫
茫人海中寻找某个人。
他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喜怒哀乐。
但当他回头一看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并且拥有了真正的幸福。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是一种智慧和哲理,它告诉我们要有远见、有毅力、有平常心。
只有经历了这三种境界,才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
王国维的古诗1.《人间词话七则》近现代·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2.《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近现代·王国维月到东南秋正半。
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
谁起水精帘下看。
风前隐隐闻箫管。
凉露湿衣风拂面。
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
苑柳宫槐浑一片。
长门西去昭阳殿。
3.《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近现代·王国维百尺朱楼临大道。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王国维是中国清朝末期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在其一生中留下了众多杰出的文论和诗词。
他所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即“少年大魔、中年独步、晚年得气”,被誉为经典之一,对于人们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目标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含义以及其对人们的启示。
首先,王国维所说的“少年大魔”即指在年轻时期,人们往往容易迷失在自我中,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把握不足。
这一阶段的人应当对于自我进行不懈的探寻和认知,为日后的人生增加更加充实的内涵。
在这一阶段,人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积极地发现和开拓自己的潜能。
这一阶段的人对于未来应当有一个大胆的计划和目标,但同时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漫长的人生之路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选择和变化。
接下来,中年独步是指在中年之后,人们应当逐渐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在个人的发展和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之间取得更加完美的平衡。
在这一阶段中,人们应该更加明确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清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的运作机制。
在这个时期之后的人,应该通读世界各个流派的思想和理论,扩大个人视野和认知圈,充分自稳于自己的内心,理顺中年前后的个体心态与行为。
最后,晚年得气是指在晚年寿终后,人们会对自身人生重新进行回顾和总结,感悟人生真谛。
在这一阶段,人们唯有认清自己的固有能力和缺陷,然后寻找和追求自己一生的意义,才能在临终前回归自我,得到内在的安宁和慰藉。
人们应该怀着平和的心态,对自己的生命充满感激和珍惜,追求属于自己的终极境界。
总之,“少年大魔、中年独步、晚年得气”,这是藏在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中最为重要的含义。
在人类一生的三个关键时间节点,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自己,不断追求更好的自我。
在青年阶段,我们应该积极发掘自己的潜力,勇敢探索自我;在中年期,我们需要更加理智地与世界相对,积极分享和学习;在晚年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生命真谛,超越俗世向上追求完美和自我。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原文及赏析原文:《人间词话》三则近代·王国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赏析:作为王国维“境界”说所标举的“境界”有其特殊的含义,有三层意思:第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
这与他1906年《文学小言》中所说的完全一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第二年,署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亦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樊志厚其人,有人说是王国维自己的托名,有人说是与王国维“同学相交垂三十年”的樊少泉(樊少泉《王忠悫公事略》)。
假如是后者,也应该说与王国维的观点十分接近,因为序称王国维“诒书告余曰”:“知我词者莫如子,叙之亦莫如子宜。
”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作者:李诗缘王国维(1877年—1927年)是我国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他的名作《人间词话》可谓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一本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讲过人生或成功的三个境界,今天,我就来解读一下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和我对它的看法。
第一境界“立”对应的诗句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个指的是人生事业开始前的一种规划,只有先构思自己要做什么,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方向后,才能化构思为现实,才能为自己所用。
通过“独”这个字能看到,必须要自己规划,不能依赖别人,因为只有你自己明白你想要什么。
境界“守”对应的诗句是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指的是在设好一个目标,一个蓝图后,要尽心尽力的做它,把蓝图变成现实。
如果不努力去执行自己的计划,那你的事业或学业不可能成功。
所以哪怕忙到“衣带渐宽”,忙到“人憔悴“也不会对放弃对成功执着的信念。
从“不悔”这个词能看到,我们做事必须要有决心,不能放弃,如果因为遇到挫折而半途而废,就会无功而返。
第三境界“得”对应的诗句是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在经过“立”和“守”的两个境界的的磨练和辛苦播种和浇灌后,终于迎来了丰收的时刻,尝到了成就感的滋味。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高度阐释了我们人的一生,它就像一场跨栏长跑。
青少年时期,我们应该设立好远大目标,努力训练为比赛做准备;壮年时期,我们开始比赛,比赛的过程十分坎坷,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该轻言放弃。
到了老年,当年那些没有半途而废的人这时已经跑到了终点,目标近在咫尺。
蓦然回首看到曾经自己跑过的道,发现自己播下的种子已经发芽,开花和结果,成就感一定会油然而生。
生命收关时刻意识到自己以前流过的汗,瘦了的身子,都没有白费,因为内心深处,你会感谢曾今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自己,一切的付出都无悔!晓东老师微点评:小小诗缘,竟然对王国维的为学三种境界阐述的这样有深度,当真让我刮目相看!为学,就要守得住孤独寂寞,就要全身心地投入,为学是苦的,但是只有经过这苦与累的浸润,最后的成功之花才能惊艳世人的眼睛。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作文分论点及论据“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细细品来,颇有意蕴。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是要有高远的目标和追求。
就拿我自己考大学这件事来说吧。
高中的时候,学习压力那叫一个大呀!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快被压垮了。
但是,我心里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去一个更大的城市,看看外面的世界。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一所重点大学。
那校园可真大,建筑漂亮,绿树成荫,还有一群充满活力的学长学姐。
看着他们自信的笑容,我心里羡慕极了。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考上这样的好学校。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早早起床背单词,晚上挑灯夜战做习题。
有时候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但一想到那个美好的目标,就又有了动力。
这就像独上高楼,虽然孤独,但能望尽天涯路,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味着为了实现目标,要有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
高考前的那段时间,真的是拼了命啊!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习。
数学题做了一本又一本,英语单词背了一轮又一轮。
因为长时间坐着学习,我的腰都酸了,背也疼了,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衣服穿在身上都显得宽松了。
有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出来后特别不理想,我心里难受极了,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
回到家,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哭了一场。
但是哭完之后,我还是拿起了书本,继续复习。
因为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实现梦想。
我就像那为了心爱的人而憔悴的人一样,为了考上好大学,再苦再累也绝不后悔。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最终会在不经意间实现目标,获得成功。
王国维的故事都有哪些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迷一般的人物,对于王国维的故事也同样不在少数,其中尤以王国维的治学故事最为人所熟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国维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王国维的故事相传,王国维是一个性情极为淡泊的人,寻常是不与常人亲近的,有着自己安静和宁的内心世界。
因而王国维在上完课之后,便会很会的离去,并不会与学生过多地谈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语,但是只要是有学生上门请教王国维任何一点的学术问题,王国维都是知无不言的,竭尽自己的所能所知帮助学生答疑。
在王国维的心目中,学术是不分等级门派的,因而王国维对于任何研习学术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王国维上课的时候,从来都不会装作自己很懂的样子,只是轻轻地说一句自己也不知道,显得自己很无知,但是却恰恰是王国维的过人之处,出于对学术严谨性的考量,王国维从不轻易地作诠释或者是下定义。
还有类似的表现出王国维治学态度的故事,便是王国维直言自己愚钝,王国维坦然称自己对于《诗经》、《尚书》有很多出都不懂,在当时实属不易。
另外,流传颇多的便是王国维的辫子故事了,王国维把自己头上的辫子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王国维认为自己的辫子便是自己的气节,可以没有生命,但是不能没有气节,没有辫子。
王国维为什么自杀中国近代杰出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之死可以说是备受争议的,目前主要是认为王国维效仿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湖而亡的。
但是关于王国维为什么自杀却是有很多的争执的,目前主要有四种说法。
其中对于王国维自杀,最广为流传的便是王国维因为清朝灭亡,而王国维作为清朝末期的忠臣,不愿被人折辱而自杀,王国维对于清朝政府的忠诚可以用愚忠来形容都是不为过的,王国维一心报效清王朝,最终也受到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重用,因而王国维对于清朝的感情更重,当清王朝彻底灭亡的时候,王国维的心中是百孔千疮的,自杀只是时间迟早的事情。
也有人认为王国维是因为被亲家罗振玉的逼迫,最后不得已只能是一死谢知己,罗振玉对于王国维有知遇之恩,可以说罗振玉是王国维一生之中的贵人,但是在后来两个人同朝为官还是渐生嫌隙,最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而王国维十分看重与罗振玉之间的情谊,王国维的自杀或许与罗振玉有莫大干系。
人生三境界王国维
人生三境界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概念,是指人生经历的三个阶段:少年时代的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境界,中年时期的追求自我的艺术境界,晚年则追求心灵的超越。
在少年时期,我们面临的是应试教育、社会压力和生存竞争等现实问题。
我们往往会追求某种利益和成就,比如名利、金钱等等。
我们可能会为了这些东西而拼命学习、工作或者为人处世。
这就是我们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境界,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现实。
然而,这样的生活模式过度追求利益和成就,时间越久,我们就越会感受到无趣和疲惫,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寻找新的追求和意义。
这就进入了人生的第二个境界,这时候我们会更加注重思想、艺术、精神之类的东西,追求的已经不是外在的东西了,而是自我身心的提升与美化。
这是一个转变思维和志向的时候,也是让我们更快乐和心满意足的时候。
在人生的第三个境界,我们更加追求精神和道德价值。
这时候,我们会关注思想、哲学、精神探索或者放眼全球、放宽心胸去探究宇宙,追求生命更深层次的体验。
这时候的我们可能会更多的关注内在的东西,而非物质利益。
我们更加强调心灵的超越和快乐,把生命投入到更高层次去关注、思考和亲近。
这就是人生三个境界里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境界。
人生三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变化和演进的。
当我们感觉到迷茫或没有动力时,可以考虑是否需要进行追求更高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以更好地去发掘未知和探索自我。
王国维的三境界非常具有启示性,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生命意义,更加真正地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思想信仰。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追求最高层次的自我提升与发现,将成为无法替代的精神需求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