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89.08 KB
- 文档页数:2
书写性,书法的最高境界书写性是个大范围,它包括从临摹到创作整个过程,比如节奏、气息、情感、法度、思想、心性、自由、连续性,等等,甚至更多。
具体到创作中,“书写性”缺乏主要会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用墨涩或者过浓,过度涨墨;第二,结构与结构之间没有关联,虽然每个字都是书写的,放在整体来看关联度不够;第三,顿挫起伏频繁,影响了流畅;第四,作品装饰性太重,有美术化倾向,以及比较分散、没有整体感、过度制作等。
中国书协最近很多展览都对这些问题有特别的提示,可见这也是当今书坛的共性问题,即书写性不足。
从当代一些书家的创作视频可以看出,有的人在描字,有的人书写有美术化倾向,这都属于书写性的缺失,或者说对书写性内核领会不深。
如何呈现书写性以及书写过程中是否具备书写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体现了书法的本质书写性对书法本质的体现无论是所谓的纯粹性也好,区别于其他艺术也罢,我们都要回到“书写性”的“书写”两个字上来考量。
用什么来书?用什么来写?首先要有毛笔。
早期没有毛笔,比如甲骨文刻画的符号或是一些文字等,都没有书写的过程。
有了毛笔以后,会带来什么呢?那就是有了笔法,有了线与线之间的关系。
甲骨文给我们带来两个基本的概念。
第一是书写的顺序。
书写是从上向下、从右向左,这个顺序延续到现在成为基本的书写规则。
第二是字的体势。
早期是纵向取势,通过早期甲骨文书写就能看出它的线条是有粗细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事实上就是一种节奏感,同时线条具有不同的形状、形态,这就是笔法。
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体现了快速书写草化的趋势,也就是说,草写是伴随着汉字而产生的,且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有书写,就有行草化的倾向。
这也就可以解释当下一些篆隶楷书体为何有行草化倾向。
快速书写直接推动了从篆到隶的演变,在隶向楷、向草演变的过程中,都有草化的倾向,并且秦简、楚简、汉简里都有,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种真正的书写状态。
书体演变也是不断规整的过程,篆书的规整有了秦小篆,隶书的规整有了东汉隶书,楷书的规整有了唐楷。
书法浅论之魏晋南北朝书法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之后,汉代书法遗风余烈。
特别是魏武帝重视书法刻碑,出现了韦诞、钟繇等许多知名书法大家,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楷书成了行世之主要书体,从此以后以楷书为主的五大书体开始并行运用,发展甚快。
楷书创始人钟繇被魏文帝封为武亭侯,汉末举考孝廉,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好学多才,致力于写字,三十七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入厕忘出”。
首创法帖《宣示表》、《力命奏表》。
独创了“横笔轻直笔重”楷书特有的风韵,誉为“楷书之祖”。
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汉字最终定型,草书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之体已经发展齐全,以汉字为依据的中国书法,沿着篆、隶、行、草五体所创的道路,稳定的向前发展。
晋代东迁之后社会动乱,上层部分人厌世享乐之风盛行,以弄翰玩墨为乐事寄托情怀,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
加之传统师承影响以及书法理论的发展,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运而生,其中造诣最深、声望最高的当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羲之誉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
七岁起自幼学书卫夫人的楷书,后学钟繇、张芝,博采众美推陈出新,集众家之大成,有铁画银钩之誉,名辉书坛震古烁今,为历代敬仰。
书法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两大派,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北朝则盛行刻碑。
当时,贴作行草流利为美,碑刻宜作隶书,以古朴方严为尚,雄奇方朴富有豪气。
隋朝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动乱局面。
刻碑一百多种,是魏碑转化为唐楷的过渡和关键,智永禅师《真草千字文》的影响极深。
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一.六朝三杰的绘画艺术六朝三杰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同源研究作者:郝靖靖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2期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決決大国,纵观中国传统书画的历史,不难发现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同源,而且同流,书法和绘画始终是珠联璧合的。
我国古代许多书画家,也对书法和绘画有着“书画同源”一说。
但此“源”为何?本文将引古及今对“书画同源”,作一浅谈。
关键词:中国书法;绘画;渊源;笔法;意趣一、载体相同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工具最基本的都是离不开毛笔、墨水与宣纸。
写一幅书法或创作一幅中国画作品,都是先用圆锥形的毛笔醮上墨水,然后在宣纸或绢布上用点用线写出画出,只是中国画比书法多了种色彩。
“骨法”指形体结构,就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
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
也只有通过那遒劲有弹性的钩线、点戳,来追溯出那种至高的骨力。
因为线条是书画艺术的生命力,任何一幅作品中每一根线条的强与弱会直接关系到此幅作品的成功与否,极其重要。
而线条的产生就必须能过毛笔勾勒出来。
所以说中国书画相同的是;第一绝对离不开毛笔。
其次,不能离开宣纸。
因为只有在宣纸上写写画画才能产生出那种特殊的艺术韵味。
就比如画一张写意国画,如果你不选择渗透力很好的宣纸,而用其他纸张代替,就是功力很高的大师,也不可能表现出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书法同样道理,如果写楷书时,却选用渗透力极强的生宣纸,就不可能写出理想的字。
墨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其本来就是中国书画的血液。
在国画中墨色运用非常讲究墨分五色,通过那焦、浓、重、淡、清之间的相互转换与结合,干湿明暗对比来达到画面中骨肉相益,血脉相通,但书法就非也。
有人认为书法作品墨色基本单一,整幅作品只有黑、白两种全概括。
二、笔法相通同的用笔用墨技巧;笔墨是中国书画的特色精华、物化载体与精神折射。
不同的行笔、和墨色的千变万化会使书画作品变得更有情有趣、有气有韵。
如果一幅作品中缺少笔墨,就难言成为传统的中国书画。
两者在用笔和章法的错落处理上简直如同出一辙。
《浅谈诗书画印》严雪【摘要】:正我国的绘画综合了诗文、书法、印章等艺术,形成我们民族绘画上的特殊风格。
一般来说,历代有成就的大艺术家、绘画大师,都是大学问家。
诗、书、画、卬皆精,所谓“画外之功”正是如此。
如王维,是唐代大诗人,又是大画家,诗的境界非常美,画也很美,可谓”书画同源”、”诗情画意”。
1. 书法与绘画关于”书画同源“,是说画之道在书法中,要明绘画笔法,先研究书法。
我国古代画论中对此就有叙【关键词】:书画同源书法绘画中国画用笔文人画诗与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艺术家【正文】一、中国画的定义和发展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醮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1840年以前的绘画都统称为古画。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精品文章认识。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
表面上,中国画是以题材分为这几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
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
中国画之所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其实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二、中国书法在中国画中重要的因素我国著名书法大师启功老先生,开始时学习中国画,当他认为自己的画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指出,在画而上的书法落款太差,使作品的艺术效果大大打了折扣。
在这方而的“故事”很多,它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画如果有一个好的书法功底,是中国书画艺术成功的基础。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种类与流派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其种类与流派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下面将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种类与流派进行一一介绍。
一、人物画人物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物形象的审美表现。
它起源于西汉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人物画主要受到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重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精神境界,形式上尤其注重用笔用色的细致和生动。
唐代的吴道子、明代的仇英和清代的石涛等均是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二、山水画山水画,也称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门类。
它的创作与中国的文化、哲思息息相关。
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神韵、气韵和境界,包括天地、山川、水流、云雾、动植物等等。
山水画在唐、宋、元、明、清五代间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山水大师,如唐朝的王维、宋朝的李唐、元朝的黄公望、明朝的董其昌等。
他们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山水画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
三、花鸟画花鸟画是中国绘画中的又一常见门类,它在描绘色彩、华美和细节方面具有很高的技巧和审美价值。
花鸟画可以表现季节和人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大的运用。
唐代至清代,花鸟画经历了黄金时期的繁荣与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和作品。
比如宋代的郑灵,他的画描绘了大自然中的细节和花卉的世界,颇具特色。
四、书法书法是中国绘画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
它是中国神韵、情致、气韵的表现,被视为一种绘画艺术。
书法可以体现出历代文化思想和道德伦理,从秦汉时期的篆书,到隋唐时期的楷书,再到明清时期的行书、草书等,书法一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五、人物漫画人物漫画,指的是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出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构造、表情、行动等进行夸张和夸展,并通过漫画的方式传递给观者。
它可以将人们的情感和表情以极具传神的方式表现出来。
人物漫画在近年来逐渐流行,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文化形式。
书画考级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位画家被誉为“画圣”?A. 齐白石B. 徐悲鸿C. 张大千D. 吴道子答案:D2. 中国传统绘画中,工笔画的特点是:A. 强调写意B. 强调写实C. 强调色彩D. 强调光影答案:B3. 下列哪一项不是书法的“四体”之一?A. 楷书B. 隶书C. 行书D. 草书答案:D4. 以下哪种颜色在古代中国绘画中常用于表现山水的远景?A. 青色B. 红色C. 黄色D. 黑色答案:A5. “颜筋柳骨”是指哪两位书法家的书法风格?A. 颜真卿和柳公权B. 颜真卿和柳宗元C. 颜真卿和柳永D. 颜真卿和柳如是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______的作品。
答案:王羲之2. 书法中的“飞白”技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笔触______,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答案:断续3. 中国画的“四君子”指的是______、竹、梅、菊。
答案:兰4. 唐代画家______的《步辇图》是一幅著名的人物画作品。
答案:阎立本5. 书法中的“悬针”是指笔画末端的______。
答案:尖锐部分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答案:中国山水画起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宋代进一步成熟,元明清时期则更加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
2. 什么是“泼墨”技法?答案:“泼墨”技法是一种中国画的绘画方法,通过将墨水泼洒在纸上,利用墨水的自然流动和扩散,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3. 请列举三位中国书法史上的著名书法家。
答案: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4. 简述“六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性。
答案:“六法”是中国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它们指导着画家的创作实践,是评价绘画作品的重要标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论述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
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
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
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
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
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
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
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
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
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
中国画、画家画、文人画三者的区别与差异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几乎从一开始就与参与了绘画创作,比如从晋唐至两宋的顾恺之、王维、张璪、荆浩、李成、王诜、苏轼等大画家,都有大名士的身份,他们与作为普通画家的吴道子、崔白、郭熙、李唐等,一同创造了唐宋绘画史上的经典。
在此之外,文人士大夫对中国绘画史的推动,也可谓居功至伟,比如中国画史上的大宗——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就属于文人阶层审美的集中体现,而倡导文学与绘画联姻的画外意,更是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画的发展……然而,除了宋元时期苏轼、米芾的墨戏图真正体现了后世典型的文人画趣味外,上述唐宋时代有着文人身份的这些画家,其实与西方一般的知识分子画家颇为相似,使用着与普通画家画相同的表现技法。
换言之,他们作画与当时普通画家的画并无本质区别,至多是在对景致的表现上更喜荒寒的境界,追求自由、野逸与疏放的心境。
事实上,自晋唐至两宋近千年时间里的中国画,是以画家之画为绝对主力的,虽然有大批文人参与其间,但他们只是与普通画家一起,共同建构并丰富了画家画的语言与内涵。
然而到了宋元以后,情况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这就是文人画的正式登台亮相。
此时不但在画面意境,而且在图式、技巧上,文人画都形成了一目了然的独特表现系统。
文人画图式产生的关键,在于元代大画家赵孟頫再度提倡、并身体力行地以书法用笔作画。
这令唐宋以来的写实绘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实处转松”(清人王原祁语),使书法化的用笔从单纯的山石林木造型中凸显出来,与真情实景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催生了追求笔情墨趣的抽象化审美,一举确立了全新的文人画、尤其是文人山水画的图式,开启了文人画七百余年的全新时代。
而至明末,当朝副总理级的大名士、大山水画家董其昌提出了著名的南北宗论,明确推崇笔精墨妙、追求超逸气息的艺术主张,褒南宗(文人画和画家画的一部分)而抑北宗(画家画的一部分),一举确立了文人画领袖画坛的地位。
明董其昌高逸图(故宫博物院藏)从此以后,特别是南宗继起的清代山水画大家王翚、王原祁(此二王与王时敏、王鉴合称“四王”)入主宫廷画苑,尤其是王翚深得乾隆帝青睐,令原本曾堪与文人画分庭抗礼的画家画,一举全面转向学习文人画。
中国的书法与绘艺术的作文范文中国的书法与绘艺术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深受世界各地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并探讨其对艺术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一、中国书法: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笔墨纸砚的运用,传递出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书法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不仅要求字体的工整、端庄,还要求具备独特的个性和气韵。
不同的书家可以通过自己的笔迹和表达方式展现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
中国书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常常与儒家的礼仪、道德观念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这种文化内涵使中国书法成为一门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并通过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长久传承。
二、中国绘画:形式多样,传统与创新并存中国绘画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艺术形式,涵盖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种类型。
中国绘画注重用笔墨、色彩和造型来表达意境和情感,追求画面的意境和气韵。
以山水画为例,中国艺术家通过山水的描绘,表达出自然景色的变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而花鸟画则注重对植物和动物生命的准确表达,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中国绘画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创新与发展。
从古代的“工”到近现代的“意”,中国绘画在技巧与表现手法上呈现出多样性。
中国绘画的发展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启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三、书法与绘画的影响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对艺术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们通过文化符号的运用,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观者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且,书法和绘画艺术也为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灵感和创作的素材,推动了艺术的创新与进步。
其次,书法和绘画作为一种媒介,可以有效地传递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书画同源“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的独得之秘,它的内涵幽远深邃,它使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之睿智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左宗棠语)。
证之书画,斯称至言。
我国古代有许多书画家,都承认“书画同源”之说。
最早发现这个道理的是谁?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
他在一幅流传至直的名画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在这里,赵孟頫强调的是:中国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
中国的书画不同于西洋各国。
而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却有很多相同之处,甚至于写中国字和画中国画,在用笔的方法上,简直如出一辙。
中国人写字与绘画的“文房四宝”完全一样,文人又常在舞文弄墨之余作画,自然把书法的用笔带入画中。
对书画同源的“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还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写实与写意因中国有书画同源之说,古人又称“画”为“写”。
写实与写意起初是对中国画而言,近现代意义有所延伸。
写实就是指艺术家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力图将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物象呈现在观众面前,物象比较接近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
写意就是指艺术家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段通过概括、夸张、变形塑造艺术形象来抒发个人情感,物象一般通过概括、夸张、变形与现实事物有一定的差异。
由于传统文化不同,中西绘画存在差异,中国画东晋时期顾恺之讲“四体妍媸,本无管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中国画求“神韵”,重“神似”轻“形似”。
而西方达芬奇说过“要拜镜子为师”这就说明西方绘画追求写实,为了达到真实的再现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形象,进行理性的,科学的研究(焦点透视、光影、空间、解剖、色彩等)。
所以说中国传统美术与西方古典美术相比较,中国美术更重“意”而西方美术更重“实”。
谫论书法与中国画的渊源 杨娅萍 (保山学院艺术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书法这门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过程中与中国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书画 同源”暗示着这一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力图从书画艺术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的渊源;书画艺术各立门 户,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诸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书法;中国画;渊源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doi:1O.39694.issn.1674—9340.2012.02.026 [文章编号】1674-9340(2012)02一O97—04
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具有悠久的 历史,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盛衰消长,逐步 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个性的艺术形 式,并且这两种艺术尤其自元、明以来相互渗 透、相互影响。而西方的水彩画和油画,显然与 他们民族的文字没有本质的联系。而且在探究 中国书画艺术中,不难发现,中国的书画艺术 具有相同的美学思想,也就是说他们筑基的哲 学基础是一致的。因此,从世界文化史来看,能 把书写文字与绘画有机联系起来,可谓是中国 所特有的。从中国书画史来看,既是绘画大家 同时又是书法大家的例子数不胜数。但二者又 各自独立,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有其自身发展 的历史时期和规律。那么,“书画同源”同在哪 里,又源在何处,又不同在哪呢? 1.书画艺术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渊源 1.1工具和材料的选取同源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在创作过程中所采用 的工具是以毛笔、墨汁、宣纸(或绢)和水为基 本物质基础的。尤其是毛笔和宣纸的发明和使 用为我国所独有,独特的材质会产生与之相应 的创作方法,而独特的创作方法又最终导致作 品风格的独特性。毛笔最大的特点是软,运用 这种工具要表达或刚或柔的线质,中国人在长 期实践中摸索出了各种方法,如“永”字八法就 是其中的典型。而这些方法凭借宣纸的作用产 生了枯湿、浓淡、粗细、方圆、巧拙等一系列丰 富的效果。正如东汉著名的书法家蔡邕所说: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可谓是“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