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J-20的机载雷达最先进

中国的J-20的机载雷达最先进

中国的J-20的机载雷达最先进

中国的J-20的机载雷达最先进

中国的J-20和J-31的机载雷达目前的进展,已经达到美国F-22和F-35的雷达水平。此话出自空军军事专家刘子军。

美国的第四代战机从试制到装配大约花费了10几年时间,应该说中国有跨越式发展的经历。例如,中国的歼10和歼11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我们的四代机装备作战部队在2018年就会实现!

美军机载预警雷达发展历程浅述(1)

美军机载预警雷达发展历程浅述 摘要:本文以美军典型机载预警雷达为例,简述了美国机载预警雷达及其搭载预警机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雷达工作机理及主要战技指标,对下一代机载预警雷达发展方向作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预警雷达;机载雷达;预警机;发展历程;述评 I、引言 预警机是现代C4ISR电子作战系统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对空中的敌机、地面部队和海面舰艇进行监控,还能对己方战机进行导航和空中管制。机载预警雷达是预警机的核心,一般采用12兆瓦以上的超高发射功率,工作频率在超高频(UHF)和甚高频(VHF)波段,作用距离可达几千公里,能在搜索的同时跟踪100~200个目标,主要用来发现远、中、近程弹道导弹,测定其瞬间位置、速度、发射点和弹着点等关键参数,为最高军事机关提供导弹预警情报。 最初的机载预警雷达没有下视能力,性能较差,一般只能搜索、监视中高空和海上目标,对陆地低空飞行目标探测能力差,仅可预警,不具备指挥控制功能。20世纪60年代,采用机载运动目标显示(AMTI)技术,雷达能在海杂波背景下检测低空运动目标,但尚不具备对陆地上空目标的下视能力。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抑制地面杂波干扰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可探测低空和超低空飞行目标。同时雷达还采用具有极低副瓣的平板裂缝阵列天线,在俯仰方向上利用相控扫描测量目标高度。此时的雷达具备了优越的下视性能,使得装载预警雷达的预警机成为进行预警探测和指挥空中作战的空中移动指挥所。 II、发展历程 1、初始及第一代 代表:AN/APS-20/82雷达 美军早期预警机装备应用的是通用电气(GE)公司研制的AN/APS-20雷达。1943年,AN/APS-20雷达装备于格鲁曼(Grumman)公司的“复仇者”型TBM-3W。1944年美海军在PB-1W型预警机上也采用了AN/APS-20雷达。雷达工作在S波段,峰值功率约1兆瓦,天线2.4米口径,天线为抛物面型式,波束扫描方式采用机械扫描。雷达天线安装在机腹下的天线罩中。 1949年,美海军在WV-1/Ⅱ型机上,安装了经改进的AN/APS-20雷达(AN/APS-70/70A)。雷达上已装有早期的动目标显示电路,具有初步的杂波滤除功能。 1957年,美国海军采用了新的预警机SF-1。雷达是AN/APS-20的改进型AN/APS-82。雷达天线罩为固定的、扁平椭圆流线型线罩,长径和高度分别为9.5米与1.5米。此时的天线罩已不再挂在机腹,而是架在机背上。天线口径4.3×1.2米。雷达对小型飞机的探测距离达150千米左右,并且采用单脉冲技术,可测出目标的飞行高度。 2、第二代 代表:AN/APS-125/138/145雷达

中国机载雷达轨迹

在我国的雷达界,很早就形成了自力更生的传统。从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自主研制雷达,当时很多人没见过雷达,更不知道该怎么做。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目前我国已发展为既是雷达大国,也是雷达强国。每年例行举办的系列国际雷达会议,我国是与美国、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并列的5个轮流主办国之一。在三坐标雷达、低空雷达、机载预警雷达、数字阵列雷达、相控阵雷达和精密跟踪雷达等领域都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亲爱的读者,如果你不太看得上我国的雷达技术水平包括机载雷达技术水平,我愿做一个国产雷达荣誉的捍卫者,跳出来与你争论一番。 先解决有无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战斗机机载雷达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我国的战斗机是仿制苏联的型号,所以,机载雷达也以仿制苏联战斗机机载雷达为主。这一时期,机载雷达的加装,主要是满足夜间飞行员目视能力下降情况下的国土防空作战需要。 我国随苏联米格-17和米格-19战斗机引进的机载雷达系统,最早都是测距器,只能测量目标距雷达的距离(速度也可由距离与时间的比值算出),不能测量目标的方位和高度,作用距离不超过两千米。歼5和歼6飞机先是采用装备米格-15、米格-17和米格-19飞机上的срд-1/1m及其改进型测距器,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装备рп-1/5型及其改进型雷达,对图-4飞机的作用距离也不超过10千米。此时,雷达技术开始采用圆锥扫描体制和普通脉冲方式。受到雷达系统本身技术性能差和载机空间不足的限制,我国早期夜间战斗机上使用的机载雷达存在有效作用距离短、抗杂波和干扰能力弱、低空探测效果差、可靠性不高和缺乏配套机载武器的问题,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军战斗机部队执行国土防空作战的需求。但这一时期,世界先进国家的雷达水平也不过尔尔。从实际使用来看,我国装备的苏制机载雷达的夜间战斗机,在拦截国民党军夜间低空侦察机的作战行动中,实战效果有限,在受到敌方飞机施放电子干扰和地面背景杂波影响的情况下,常常不能正确判定目标。可以说,此时的机载雷达,只能说是对目视能力的一定补偿,暂时解决了我军机载雷达的有无问题。 落差渐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机载雷达技术在这个时期是迅速提高阶段,单脉冲技术、脉冲压缩技术已经成熟并在机载雷达上使用,脉冲多普勒技术则开始进入装备的试生产,而相控阵技术也已经起步。由于中苏关系变化,一时间中国机载雷达科研和生产单位失去了外来的技术支持,在加上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速度变慢。我国的机载雷达技术在艰难中继续前行。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歼7飞机。最早的机型歼7i采用苏联срд-5a/5mk 型雷达测距器的国产型cl-2,作用距离有3千米和8千米两档;歼7系列的最早出口型歼7a 和此后的国内型号歼7ii则都采用国产的222型测距器。 1966年3月,为满足强5攻击机的使用需要,我国在对国外样机进行测绘和研制工作的基础上,1970年夏试制完成两部样机,1976年完成各项空中试验并转入小批生产,陆续装备强5飞机,雷达型号为317。1974至1976年,将317雷达小型化并研制出两部样机,命名为317甲型。1979年完成空中试验,但未定型生产。317型雷达长期装备强5飞机,为我国近海对海对面防卫发挥了突出作用。它采用单脉冲体制,具有空空上视搜索与跟踪功能,不具备下视能力;但具备地形测绘、等高面测绘、地形回避和空地测距等多种功能。 几乎与此同时,我国开始研发歼8战机,这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战斗机研制项目中最重要的型号。为了提高歼8战斗机的战术性能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国内也开始研制与之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功能模式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功能模式 机载火控雷达的功能发展历程 机载火控雷达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历程,它是现代战斗机火控系统的关健设备之一。1941年10月,美国辐射试验室开始着手世界上第一部机载火控雷达的研制工作,并于1944年将其装备在美国海军战斗机F-6F、F-7F上,这部雷达具有空-空上视搜索、测距和跟踪等机载火控雷达的最基本功能。 二战后,随着航空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机载火控雷达的功能和性能不断得到提升,其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早期的机载火控雷达在进行下视搜索时,会遇到很强的地面杂波而难以搜索到目标,作战效能受到严重制约。对机载火控雷达下视功能的迫切需求催生了脉冲多普勒体制的机载火控雷达。70年代初,第一部实用型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AWG-9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成功,并装备在美国海军的F-14战机上。随后,机载脉冲多普照勒火控雷达得到迅速发展,几乎成为先进战斗机火控雷达的惟一选择,是第三代战斗机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使现代先进战斗机真正具有了远程、全天候、全方位和全高度攻击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数字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推动下,对机载雷达多目标攻击、抗干扰以及一体化等功能和性能的更高要求使得相控阵技术开始应用于机载火控雷达,又进一步促使了机载火控雷达更多功能的开发,现代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已经步入了相控阵时代。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的多功能 机载火控雷达功能从最初的只具有简单的空-空搜索、测距和跟踪等简单功能开始,发展到了现在的空-空、空-地、空-海、导航等四大类共几十种子功能(有些文献将空-地、空-海等功能统称为空-面功能),所制导的武器由原来的机炮发展到各种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使战斗机真正具有了远程、全天候、全方位和全高度的攻击能力。 一、空-空功能(A-A) 空-空功能是机载火控雷达的基本功能,主要针对的是各类空中目标,典型的目标是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无人机等以螺旋桨或喷气发动机推进的飞机。随着现代战争形式的不演化,先进的空-空功能已开始将悬翼直升机、巡航导弹、气球或飞艇等威胁已方平台或设施安全的新旧威胁都

机载预警雷达发展趋势分析

工程设计作业—机载预警雷达发展趋势分析

班级:020831 学号:02083052 姓名:王得帅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机载预警雷达技术取得了很大进

步文中介绍了国外典型机载预警雷达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新的作战环境下机载预警雷达面临的技术问题,分析了机载预警雷达的发展趋势,最后对机载预警雷达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机载预警雷达; 杂波抑制; 反隐身; 抗干扰; 相控阵 0引言 预警机将雷达装上飞机, 利用飞机平台的飞行高度克服地球曲率对观测视距的限制, 消除雷达盲区,扩大低空和超低空探测距离,发现更远的敌机和导弹,为防空系统提供更多的预警间其雷达称为机载预警雷达预警机不仅具有全空域的远距离探测能力, 还具有机动性好,生存能力强, 布防灵活等特点, 因此成为现代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不可缺少的战略装备由于机载预警雷达架设在高空飞行的飞机上, 因而其优越性是地基雷达所无法比拟的然而, 雷达升空后, 下视工作加平台运动带来了地杂波频谱扩展问题,雷达安装在飞机上对雷达系统也出了许多限制(如对雷达体积重量和功耗的限制 ), 技术难度很大,能够自主研制高性能机载预警雷达的国家屈指可数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形成了 E 2 E 3 2个系列的预警机,并在多次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美国还在不断对这两种型

号的雷达进行改进以提高性能此外,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飞行器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机载预警雷达未来的主要作战对象将是隐身性能和飞行性能俱佳的第 4代战机, 以及低空高速飞行的低雷达散射截面(RCS)巡航导弹,而实际电子战环境中还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干扰等, 对下一代机载预警雷达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国外典型机载预警雷达 美国海军是最早使用预警机的军种, 由于在 194年珍珠港事件中蒙受重大损失,美国海军认识到地面舰载雷达的局限性, 决定把当时较先进的 AN /APS 2雷达安装在复仇者鱼雷轰炸机上, 这就是著名的Cadillac计划, AN /APS 20也就成为了现代机载预警雷达的雏形,它基本相当于把普通的地面脉冲雷达搬到飞机平台上雷达升空可以解决视线受地球曲率遮挡,而在高速飞行的条件下,随之带来的就是地杂波频谱扩展问题,采用动目标显示 (MTI)技术的普通脉冲雷达的探测性能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多普勒( PD)技术可用来解决机载雷达强杂波背景下检测空中运动目标,它通常发射一组较高重复频率( PRF)的相参脉冲信号,每个距离门设置一组滤波器,对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多普勒滤波,从而对地杂波进行有效的抑制,以

机载雷达

雷达是无线点检测与定位的简称。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雷达技术从开始单一防空设备迅速扩展到侦察、火力控制、空中交通管理、遥感、天文、地质等军用和民用领域。雷达在飞行器上的应用也有很多种。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雷达有了一定的了解。 六十年来,国外机载雷达已发展成九大类,数百个型号。其中,军用机载雷达占大多数。现在,军用机载达不但已经成为各种军用飞机必不可少的重要电子装备,而且其性能优劣已成为军用飞机性能的重要标志。 军用机载雷达是30 年代诞生的。当时机载雷达使用的是笨重的米波振子阵列天线,而且被安装在飞机机头和机翼的外侧。二战期间,有了空对地轰炸、空对空火控、敌我识别、无线电高度、护尾告警等类型,但它们的技术水平却很低。它们所采用的信号不过是脉冲调制和调频连续波两种;发射管不过是多极真空管和磁控管;天线不过是振子和抛物反射面;显示器全都采用阴极射线管;自动角度跟踪和距离跟踪系统多数用机电式,技术上还不够完善。当时较新的技术只有机械式电扫描天线,动目标显示和传送雷达信号到地面观测站的中继线路这三项。 90年代在各国军用飞机上装备的产品都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雷达波段通常为X与Ku波段;预警雷达使用更长波段;直升机雷达使用毫米波段。雷达的波形通常为具有高、中、低脉冲重复频率的全波形脉冲多普勒全相参系统。发射机通常使用功率行波管。天线一般使用平板缝阵天线,并向无源相控阵以至有源相控阵过渡。信号处理已基本实现数字化;数据处理也已实现数字计算机化;由于微处理机的快速发展而使信号处理与数据处理合并在同一个可编程处理机中进行。机载雷达的显示信息均已变换成电视制式信号在飞机的综合显示系统中显示。雷达的可靠性因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和模块化设计而大幅度提高;雷达的维护性则由于机内自检与试验台的广泛使用而得到极大改善。雷达的体积与重量逐年降低;功耗则稳定在合理水平上。 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因而大大减少了军用飞机用雷达的需求。军用飞机未来发展方向可归纳为隐形、高机动性、多用途化以及武器制导的精确

机载预警雷达协同探测航线优化

机载预警雷达协同探测航线优化 付莹1,2,汤子跃1,孙永健1,3 (1.空军预警学院, 湖北武汉430019;2.中国人民解放军95333部队,湖南长沙410114;3.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北京100854) 摘要:单架机载预警雷达探测目标时存在空域覆盖盲区和多普勒盲区。建立了巡逻航线的参数化 模型,推导了机载预警雷达目标发现概率计算模型; 提出了基于累积发现概率矩阵2-范数的单架机载预警雷达巡逻航线优化准则。由于多架机协同可以减小盲区对探测性能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了多架机协同探测的任务航线规划问题,提出了优化准则,分析了机载预警雷达之间的飞行时间间隔和航线 之间的距离间隔对重点监视区域累积发现概率的影响。 仿真结果表明了基于累积发现概率矩阵2-范数的优化准则的有效性,有利于最大化机载预警雷达空域覆盖和目标发现概率。 关键词:协同探测;航线优化;机载预警雷达;累积发现概率 中图分类号:TN95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76(2014)12-4177-09 Cooperative detection routes optimization of AEW radar Fu Ying 1,2,Tang Ziyue 1,Sun Yongjian 1,3 (1.Air Force Early Warning Academy,Wuhan 430019,China;2.Unit 95333of PLA,Changsha 410114,China; 3.Beijing Institute of Radio Measurement,Beijing 100854,China) Abstract:Airspace covering blind area and Doppler blind zone occur as single airborne early warning (AEW)radar is operated to probe targets.The parameterized mathematical model of AEW radar patrol routes was established.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AEW radar target detection probability was derived.And the patrol routes optimizing criterion of single AEW radar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2-norm of accumulated detection probability matrix.The mission routes programming problem of multi-AEW radar cooperation probing was studied further and the optimizing criteria was presented in that multi -AEW radar cooperation can help reduce the bad influence of airspace covering blind area and Doppler blind zone on detection performance.Finally,the effects of time interval and distance separation between AEW radars on accumulated detection probability of the key surveillance area were analyzed.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izing criteria founding on 2-norm of accumulated detection probability matrix are effective which are conducive to maximize the coverage and target detection probability of AEW radar.Key words:cooperation probing;routes optimization;airborne early warning radar; accumulated detection probability 收稿日期:2014-04-08;修订日期:2014-05-11 基金项目:武器装备军内科研项目(2011195) 作者简介:付莹(1982-),女,博士生,主要从事信号处理与数据融合方面的研究三Email:fyradar@https://www.doczj.com/doc/a214523285.html, 导师简介:汤子跃(1966-),男,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雷达系统二雷达信号处理二SAR 成像及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三第43卷第12期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4年12月 Vol.43No.12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 Dec.2014

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TN95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230(2010)04-0010-02 收稿日期:2010-02-24;修回日期:2010-04-02 作者简介:张成伟(1971 ),男,高级工程师;李登(1978 ),男,工程师;孙时珍(1965 ),高级工程师。 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特征分析 张成伟1,李 登1,孙时珍2 (1.电子信息控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6;2.海装航技部,北京100071) 摘要:以美军F/A-22飞机的AN/APG-77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为代表,对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典型特征等进行了简要介绍,阐述了有源相控阵雷达信号特征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关键词: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波形特征;发射功率;灵敏度;侦收;干扰 The Challenge from Airborne AESA Z HANG Cheng -wei 1,LI Deng 1,S UN Sh-i zhen 2 (1.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ntrol Laboratory,Chen gdu 610036,China; 2.Aviation Technology Guaran tee Department of Navy Equipmen t,Beijing 100071,China) Abstract:Taking AN/APG-77airborne phase -array radar on F/A-22aircraft as typical example,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irborne active phase -array radar is introduced,both challenges and influence brought by the signal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phase -array radar on detection and jamming are elaborated. Key words:airborne active phase array radar;waveform characteristics;transmitting power;sensitiv -ity;detection;jammin g 1 引言 美国空军2005年12月15日宣布F/A -22 猛禽 战斗机正式服役,标志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第四代空中优势战斗机进入美国空军战斗序列[1,2] 。继F/A-22以后,F-35 闪电 II 战斗机是美国联合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土耳其、挪威、荷兰、丹麦和加拿大等八个国家正在研制的一种低成本多功能第四代战斗机,预计2012年和2013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将成为未来数十年中装备国家和装备数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第四代战斗机。以F/A-22、F-35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具有低可探测性、高度综合化的航电系统、高杀伤性、高生存力等特征,可在恶劣环境条件下昼、夜执行精确对地攻击、制空和防空作战任务,这种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四代战斗机将逐渐成为空中力量的主宰。 实现第四代战斗机强大功能的是以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为核心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其中,F/A-22战斗机的AN/APG-77和F-35战斗机的AN/APG-81多功能雷达不但具有强大的雷达功能,还具有电子战和通信功能,是第四代机战斗机优异性能的集中体现。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已经成为下一代机载火控雷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第四代战斗机的主要标志。 近年来,经过航电系统升级的第三代主力战斗机F/A-18E/F 装备了AN/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F-15C 装备了AN/APG-63(V)2有源相控阵雷达,法国的 阵风 战斗机也装备了RB E2有源相控阵雷达,欧洲 台风 战斗机、瑞典JAS-39 鹰狮 战斗机等欧洲三代半战斗机以及俄罗斯的苏-35战斗机也将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进入21世纪,F/A-22、F-35以及经过航电升级的 10 张成伟,李 登,孙时珍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特征分析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第25卷 2010年7月第4期

机载预警雷达发展趋势分析

工程设计作业 —机载预警雷达发展趋势分析 班级:020831 学号:02083052 姓名:王得帅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机载预警雷达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文中介绍了国外典型机载预 警雷达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新的作战环境下机载预警雷达面临的技术问题,分析了机载预警雷达的发展趋势,最后对机载预警雷达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机载预警雷达; 杂波抑制; 反隐身; 抗干扰; 相控阵 0引言 预警机将雷达装上飞机, 利用飞机平台的飞行高度克服地球曲率对观测视距的限制, 消除雷达盲区,扩大低空和超低空探测距离,发现更远的敌机和导弹,为防空系统提供更多的预警间其雷达称为机载预警雷达预警机不仅具有全空域的远距离探测能力, 还具有机动性好,生存能力强, 布防灵活等特点, 因此成为现代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不可缺少的战略装备由于机载预警雷达架设在高空飞行的飞机上, 因而其优越性是地基雷达所无法比拟的然而, 雷达升空后, 下视工作加平台运动带来了地杂波频谱扩展问题,雷达安装在飞机上对雷达系统也出了许多限制(如对雷达体积重量和功耗的限制), 技术难度很大,能够自主研制高性能机载预警雷达的国家屈指可数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形成了E 2 E 3 2个系列的预警机,并在多次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美国还在不断对这两种型号的雷达进行改进以提高性能此外,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飞行器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机载预警雷达未来的主要作战对象将是隐身性能和飞行性能俱佳的第4代战机, 以及低空高速飞行的低雷达散射截面(RCS)巡航导弹,而实际电子战环境中还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干扰等, 对下一代机载预警雷达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国外典型机载预警雷达 美国海军是最早使用预警机的军种, 由于在194年珍珠港事件中蒙受重大损失,美国海军认识到地面舰载雷达的局限性, 决定把当时较先进的AN /APS 2雷达安装在复仇者鱼雷轰炸机上, 这就是著名的Cadillac计划, AN /APS 20也就成为了现代机载预警雷达的雏形,它基本相当于把普通的地面脉冲雷达搬到飞机平台上雷达升空可以解决视线受地球曲率遮挡,而在高速飞行的条件下,随之带来的就是地杂波频谱扩展问题,采用动目标显示(MTI)技术的普通脉冲雷达的探测性能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多普勒( PD)技术可用来解决机载雷达强杂波背景下检测空中运动目标,它通常发射一组较高重复频率( PRF)的相参脉冲信号,每个距离门设置一组滤波器,对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多普勒滤波,从而对地杂波进行有效的抑制,以提高目标的检测能力。 然而随着预警观测区域的不断扩大和地形环境的复杂程度加剧,机载预警雷达面临的杂波问题更加严重和多样化,为了检测远距离的弱小目标,必须提高机载预警雷达的杂波处理能力PD技术是要在距离/多普勒的杂波清晰区和较弱的副瓣杂波区进行目标检测首先,雷达发射的信号应具有高纯频谱特性,即低相位噪声和低杂散谱线;其次在主瓣杂波信号很强的情况下,接收系统不能饱和,以保证信号不出现虚假频率信号,因此需要接收系统要有很大的动态;另外雷达天线的副瓣电平要尽可能低美国E 3 望楼预警机(如图1所示)的预警雷达AN /APY 1/2就使用了超低副瓣天线(波导裂缝阵列)及高性能天线罩,其最大副瓣电平可达-

一种通用的机载火控雷达应答机

一种通用的机载火控雷达应答机! 徐晓阳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南京#$%%$&’ (摘要)作为一种适用于大多数机载火控雷达内*外场联试的应答机+它成功地实现了机载雷达运动目标的实时仿真+即系统不仅能进行回波信号距离延时*幅度变化的模拟+还能精确控制目标的多普勒频移,本文结合实际介绍了该种应答机的组成和功能+并就产品研制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机载火控雷达+数字直接合成+数字射频存储技术+应答机 -.-//0123405673.8/9.:579;-17497.5<175=>9.?790@3:37 A B A C D E F G D H I "J3.K1.L@585372MN.8?1?O?59;P052?79.128652M.909L Q J3.K1.L#$%%$&’(R S T U V D W U)-?73.8/9.:573//015:?9X98?9;317497.5;175=29.?79073:37?58?M388O22588;O00Q81X O03?5:?M5 X9Y1.L?37L5?9;317497.573:37Z6M58Q8?5X23.81X O03?5.9?9.0Q?M573.L53.:3X/01?O:5+4O?3089?M5[9//057 ;75.\O5.2Q8M1;?Z6M1837?12051.?79:O258?M58?7O2?O753.:;O.2?19.9;?M18?73.8/9.:579.?M5438189;1?8/732?1230 O85+1.?57/75?889X59;?M527O2130?52M.909L QO85:1.?M5/79:O2?:5Y509/X5.?Z (]^G_E V‘T)317497.5;175=29.?79073:37+[[a+[@

国产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

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AESA是机载雷达的发展方向,图为美国 AN/APG-79雷达,注意其天线呈仰角安装 近日,有新闻报道中航雷电院张昆辉同志的先进事迹,其中提到张院长从“2001年开始着手相控阵雷达的研发,2008年完成飞机验证试飞,雷电院向部队机关和集团公司做了汇报,在军方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受到军方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空军景文春副司令专程到无锡了解情况、听完汇报后说:“当初×代机立项时,我有两点担忧,一是发动机问题,二是相控阵雷达问题。今天看来,雷达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相控阵雷达”。空军首长和空装首长的关注,给了雷电院极大鼓舞和鞭策。该项目在完成它机验证试飞后,原国防科工委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成果鉴定会,与会专家在认真了解试飞情况后给与了高度评价:“相控阵雷达研制,开创了国内机载火控雷达的新纪元,填补了国内X波段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空白,为我国×代机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标志着我国第×代战斗机提升战斗力的时机已经到来”。此项目还荣获该年度国家国防科技成果一等奖。“字里行间,透露出国家和空军对该型雷达的重视,从空军首长的话和国防科工委专家组的话分析;该雷达应试是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既可以用于正在研制的我国第四代战斗机配套,也可以用于现役的第三代战机的升级。其意义非凡,是建国60周年收获的又一大喜讯。

AESA除了用于新机、新雷达外,还可用于现役飞机和雷达的升级,图为美国的AN/APG-63V2,其用AESA替代了原来的机械扫描天线(下图) 我们知道二战一个重要的发明就是雷达的运用,1935年为了对付德国的潜艇,英国开始研制机载雷达-空海搜索雷达,1937年该机进行首次试验,1939年装备部队,1940年英国人发明了磁控管,为研制微波机载雷达打下了技术基础,由于当时英国经济技术实力已经衰落,因此将这个技术转让给了美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射试验室很快在其基础上研制了厘米波机载雷达SCR-520,并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功能模式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功能 模式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功能模式 机载火控雷达的功能发展历程 机载火控雷达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历程,它是现代战斗机火控系统的关健设备之一。1941年10月,美国辐射试验室开始着手世界上第一部机载火控雷达的研制工作,并于1944年将其装备在美国海军战斗机F-6F、F-7F上,这部雷达具有空-空上视搜索、测距和跟踪等机载火控雷达的最基本功能。 二战后,随着航空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机载火控雷达的功能和性能不断得到提升,其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早期的机载火控雷达在进行下视搜索时,会遇到很强的地面杂波而难以搜索到目标,作战效能受到严重制约。对机载火控雷达下视功能的迫切需求催生了脉冲多普勒体制的机载火控雷达。70年代初,第一部实用型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AWG-9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成功,并装备在美国海军的F-14战机上。随后,机载脉冲多普照勒火控雷达得到迅速发展,几乎成为先进战斗机火控雷达的惟一选择,是第三代战斗机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使现代先进战斗机真正具有了远程、全天候、全方位和全高度攻击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数字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推动下,对机载雷达多目标攻击、抗干扰以及一体化等功能和性能的更高要求使得相控阵技术开始应用于机载火控雷达,又进一步促使了机载火控雷达更多功能的开发,现代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已经步入了相控阵时代。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的多功能 机载火控雷达功能从最初的只具有简单的空-空搜索、测距和跟踪等简单功能开始,发展到了现在的空-空、空-地、空-海、导航等四大类共几十种子功能(有些文献将空-地、空-海等功能统称为空-面功能),所制导的武器由原来的机炮发展到各种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使战斗机真正具有了远程、全天候、全方位和全高度的攻击能力。 一、空-空功能(A-A) 空-空功能是机载火控雷达的基本功能,主要针对的是各类空中目标,典型的目标是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无人机等以螺旋桨或喷气发动机推进的飞机。随着现代战争形式的不演化,先进的空-空功能已开始将悬翼直

中国雷达现状与未来

中国雷达现状与未来〖特别报道〗 作者航空报国追求第一 2006新年倾情奉献 【本人郑重申明】雷达技术和装备是国防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有关中国雷达的图片和数据都是官方网站和专业期刊中已公开解密的资料。 ◇引子 几天前,我写了篇关于我国航空机载雷达的文章,发表后被空军版竹置顶。我感觉因为时间仓促写的不好,雷达型号不全;太多的专业性数据,铁血里面专业雷达工作者毕竟不多。这样的文章也置顶我感觉有些糊弄观众。所以本人在这篇文章中尽量减少繁琐的理论数据,让广大军迷通过本文对我国雷达技术和装备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果军迷朋友有疑问和兴趣,欢迎大家与我联系,我将热忱的尽我所能为大家答疑。 ◇雷达起源 雷达这个名称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英文的缩写。而雷达的出现,是由于二战期间当时英国和德国交战时,英国急需一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雷达(技术)能在反空袭战中帮助搜寻德国飞机。二战期间,雷达就已经出现了地对空、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火控、敌我识别功能的雷达技术。二战以后,雷达发展了单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控阵、频率捷变、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新的雷达体制。后来随着微电子等各个领域科学进步,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研究内容都在不断地拓展。目前,雷达的探测手段已经由从前的只有雷达一种探测器发展到了雷达、红外、紫外、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合协作。当代雷达的同时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战场指挥员在各种不同的搜索/跟踪模式下对目标进行扫描,并对干扰误差进行自动修正,而且大多数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统内部完成的。自动目标识别则可使武器系统最

中国战略预警雷达正式列装

中国战略预警雷达正式列装 近日,中国一家致力于研究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研究所对外披露,由该所研制的中国首部某重要雷达装备胜利交装。从相关报道判断,该雷达或已交付解放军空军使用。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又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电科14所”)在其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布消息称,2016年9月27日,由中国电科14所研制的中国首部某重要雷达装备授装接装仪式胜利举行。 报道还称,该雷达自竞标成功后,14所经过方案论证与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研制、阵地安装联试、设计定型试验、装备试运行等重要阶段,历时数载,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领先的尖端雷达装备,并正式列装部队。 报道强调,该雷达的正式交装是某领域装备体系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有观察认为,根据14所报道中所配的图片背景及人员着装分析,该雷达极有可能为中国空军的陆基远程相控阵预警雷达。 中国电科14所的这篇报道还透露,近年来,中国在中国东北、西南、东南和西北先后建设了一系列新型陆基大型战略预警相控阵雷达,构成中国战略预警和反导系统,这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反导系统。新型陆基大型战略预警相控阵雷达主要担任中国未来远程防空、反导、空间目标监测等任务。 据猜测,中国新型陆基预警雷达总体性能与美军最新服役的AN FPS-132“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相当,有西方专家推测,其探测距离可达5,500公里。 据悉,陆基战略预警雷达在现代战略预警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导弹预警系统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甚至决定着整个导弹防御系统的成败。在导弹防御系统中,战略预警雷达可独自或者根据预警卫星提供的信息,确定来袭导弹的威胁,包括发射点、弹着点、空间位置和速度信息等,并进一步指示防御系统根据战略预警雷达提供的飞行弹道数据进行导弹拦截。 虽然陆基战略预警雷达同样具备探测普通飞机、巡航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但其真正的目标是各种类型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以及各种航天器。比如在平时,这种雷达可以长期监视一些国家的导弹试射和航天发射活动,从而评估其武器的性能、获取相关的信息,在战时则承担着探测敌方来袭战略导弹的重任。

机载预警雷达概论

机载预警雷达概论 机载预警雷达概论 一、预警机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 预警机是一种装有远距离搜索雷达、数据处理、敌我识别以及通信导航、指挥控制、电子对抗等完善的电子设备,集预警、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于一体,用于搜索、监视与跟踪空中和海上目标,并指挥、引导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作战支援飞机[1]。 2. 预警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问世,曾被用于越南战争,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东战争中的“贝卡谷地”之战,预警机创造了一边倒的军事奇迹,才受到世界军事强国的密切关注。1982年6月6日,以色列90架战斗机在E-2C预警机的指挥下,向黎巴嫩贝卡谷地发起进攻。E-2C预警机先敌发现前来支援的近百架叙利亚战斗机,适时干扰、遮断它们与地面指挥部的联系,以损失1架战斗机的代价,一举击落、击伤叙利亚战斗机79架和7架。 3. 预警机已成为军队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战争整个作战体系的神经中枢。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动用了27架E-2C和11架E-3预警机参战。E-2C预警机出动1183架次,飞行4700小时,用于预警和通信中继。E-3预警机共出动448架次,飞行5546小时,指挥控制各型飞机9万架次的飞行。由于空战中有预警机指挥控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未损失1架参战飞机,伊拉克飞机则被击落40余架[1]。 二、世界现役主要预警机及其机载雷达介绍 4. 美国E-2C ,中高空目标探测距离480km,低空目标探测距离270km,可在复杂背景中同时跟踪300个目标,引导己方数十架飞机实施拦截。?“鹰眼”预警机。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预警机,1968年开始研制,1973年交付使用,主要任务是掌握空情,对进犯的战斗机和导弹进行预警,配合航空母舰或地面指挥所完成对己方战斗机的作战指挥。E-2C预警机先后使用了AN/APS-138、139和145三种型号的监视雷达,工作在超高频(UHF)波段,具有对空、对海、对地三种工作方式,方位覆盖360 5. 美国E-3 ,小型低空目标探测距离300km,大型高空目标探测距离600km,可在复杂背景中同时跟踪600个目标,引导己方上百架飞机实施拦截,并具有良好的对抗各种人为干扰的能力。?“望楼”预警机。它是波音公司根据美国空军“空中警戒和控制系统(AWACS)”计划研制的全天候远程预警机,1977年研制成功,共推出了E-3A、E-3B、E-3C、E-3D和E-3F五种型号。E-3系列预警机先后使用了AN/APY-1和AN/APY-2两种型号的监视雷达,均属S波段PD体制,方位覆盖360

机载相控阵雷达模拟器设计与实现

仿真技术 机载相控阵雷达模拟器设计与实现* 梁 红1,高 遐2 (1.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南京210013; 2.空军装备部, 北京100843) 摘要 机载相控阵雷达模拟器可实现操作员在地面训练空中科目。该文介绍了机载相控阵雷达模拟器的运行计算机网络结构、功能(模拟功能、可控功能、用户界面功能),重点介绍了雷达探测功能仿真软件的模块组成和逻辑流程,着重分析了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架构、雷达横截面积和干扰对作用距离的影响等关键技术,最后指出了机载相控阵雷达模拟器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机载相控阵雷达;模拟器;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TN958、TN955 文献标识码:A D esi gn and Imp l e m entation for Sim ul ator of A irborne Phased Array R adar LI A NG H ong1,GAO X ia2 (1.Nan ji n g Research I nstitute o fE lectron ics Technology, N anjing210013,Ch i n a) (2.The Equ i p m ent Depart m en,t PLAAF, Be iji n g100843,Ch i n a) Ab stract The s i m u l a t o r o f a irbo rne phased a rray radar can be used t o tra i n the radar operator on ground.Th i s pape r i n troduces the net wo rk arch itecture of the compu ter t hat the s i m u l a t o r run in the f uncti ons(S i m u l a ti on、Contro l、U I)of si m ulato r of a i r borne phased a rray radar,and also i ntroduces the consisti ng of t he m odule and log ica l flo w cha rt o f the s i m u l ation so ft w are o f radar detecti ng,focuses on t he key technology o fHLA(H i gh L evel A rch itecture)a rchitec t ure,the i m pact of RCS(R adar Corss Section) and i n terference on range,a l so i nd i cates the direc ti on o f the research o f the airborne phased array radar si m u lator. K ey w ords airborne phased array radar;si m ulato r;design;i m p l em enta tion 0 引 言 利用模拟器替代实装开展训练,可以实现地面训练空中科目,节省费用、安全可靠,其效果与空中训练相近,在特殊情况处置和高强度训练方面甚至超过实装训练。任务训练模拟器就是任务电子系统在地面的仿真模拟训练系统,用于对任务电子系统的操作人员在地面进行技术、战术训练等,以及对任务电子系统记录的数据进行重放、分析和辅助评估。机载相控阵雷达模拟器是任务训练模拟器中的一部分,该模拟器实时模拟机载相控阵雷达在各种工作方式下对空中、海面各类目标的探测功能,实现操作员在地面训练空中科目。 本文介绍了机载相控阵雷达模拟器的功能、设计和关键技术。 1 机载相控阵雷达模拟器的设计 机载相控阵雷达模拟器运行的计算机网络如图1所示。 它由以下各部分组成: (1)RADARS:雷达探测级模拟器; (2)MCS:任务计算机; (3)OW S:操作员工作站; (4)I FF/SSR:敌我识别/二次雷达设备模拟器; (5)I N S:惯性导航设备模拟器; (6)ES M:电子对抗设备模拟器; (7)COM:通信设备模拟器; (8)TCD:训练管理台, 其上运行训练管理软件。 图1 雷达模拟器运行计算机网络结构 105 第30卷 第8期 2008年8月 现代雷达 M ode rn R adar V o.l30 N o.8 A ugust2008 *收稿日期:2008 04 12 修订日期:2008 07 2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