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试 选择题1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28
1、哲学基本问题是(C)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A)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4、政治结构的核心是C)A.政治法律思想B. 党的领导C.国家政权D. 经济制度5、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D)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6、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A.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的发展动力的不同回答C.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C)A.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社会历史性的活动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A.全部自然界B.生活消费品C.社会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9、“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B)A.顺序性B.一维性C.持续性D.珍贵性10、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C)A.使用价值B.供求关系C.价值D.自然属性1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A.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 科学社会主义与历史社会主义C.现代唯物主义与科学唯物主义 D. 世界社会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12、剩余价值来源于(C)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13、在物质与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D.设想不运动的物质14、真理的内容是(D)A.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5、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A)A.苏维埃俄国 B.巴黎公社C.社会主义中国D.朝鲜1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D)A.工人劳动的报酬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B)A.联系和发展观点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18、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A)A.属于感性认识B.属于理性认识C.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D.属于非理性认识19、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A)A.必要劳动B.剩余劳动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20、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C)A.法国里昂工人运动B.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运动C.巴黎工人起义及巴黎公社的建立D.俄国十月革命21、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B)A.社会主义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新民主主义D.封建社会22、发展的实质是(C)A.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B.事物数量的增减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位置的移动23、垄断资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D)A.商业利润B.平均利润C.超额利润D.垄断利润2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C)A.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25、“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B)A.肯定与否定的相互渗透B.质与量的统一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26、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A.资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B.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C.资本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D.资本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27、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关系是(A)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B.垄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生产集中C.生产集中和垄断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D.垄断和生产集中互无联系互不相干28、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C)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B.科学实践C.生产实践D.教育实践2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C)A.生产不足的危机B.消费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30、劳动者是指(D)A.一切人B.青年人和老年人C.从事活动的人D.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机能,并从事劳动的人1、真理是(D)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2、哲学基本问题是(C)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D)A.劳动者的素质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5、垄断资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D)A.商业利润B.平均利润C.超额利润D.垄断利润6、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C)A.帝国主义B.资本主义C.共产主义D.新民主主义7、发展的实质是C)A.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B.事物数量的增减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位置的移动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D)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9、时间和空间(D)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10、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C)A.使用价值B.供求关系C.价值D.自然属性11、概念、判断、推理,这是(D)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B. 间接经验的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A.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的发展动力的不同回答C.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13、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C)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B.科学实践C.生产实践D.教育实践14、《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一(绪论-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的科学。
A、无产阶级和生产力发展B、资产阶级和人类解放C、农民阶级和生产力发展D、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答案解析】:答案选D。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参见教材P46。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为基础的。
A、创新性B、实践性C、与时俱进D、人类劳动【答案解析】:答案选B。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参见教材P49。
3、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A、思想保证B、制度保证C、技术保证D、理论保证【答案解析】:答案选A。
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参见教材P50。
4、人们对未来的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这是()理想。
A、生活B、职业C、道德D、社会【答案解析】:答案选A。
生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参见教材P51。
5、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理想可分为()。
A、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B、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C、梦想和愿望D、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答案解析】:答案选B。
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参见教材P51。
6、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基本可以分为四种,其中()是最根本的。
A、道德理想B、社会理想C、职业理想D、生活理想【答案解析】:答案选B。
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参见教材P51。
7、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为取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题1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6、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7、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A. 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B. 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阶级斗争C.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2.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标志性著作是:A. 《共产党宣言》B. 《资本论》C. 《德意志意识形态》D. 《哲学的贫困》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 个人英雄B. 地理环境C. 生产方式D. 文化传统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B. 商品的价值规律C. 资本积累的过程D.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5.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式是:A. 提高商品价格B. 延长工作时间C. 增加劳动强度D. 减少工资支出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A. 商品B. 货币C. 资本D. 利润7. 阶级斗争是:A.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B.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C. 社会秩序的维护手段D. 社会进步的障碍8.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是:A. 个人意识的总和B. 社会存在的反映C. 社会道德的体现D. 社会制度的维护工具9.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出卖的是什么?A. 商品B. 劳动力C. 劳动产品D. 劳动时间10.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A.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消灭私有制D.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12. 阐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3. 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周期性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4.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15.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的过程及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16. 根据以下案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的异化现象,并探讨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参考试卷(一)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35=35分。
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代码填在括号中):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对立统一规律B、实事求是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为人民服务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9.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10.人类与非人类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D、人类能生产生活资料,动物不能11.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A、人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C、人可以消灭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12.事物的规律是()A、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C、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与时俱进C.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C.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6、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9、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法B.科学社会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0、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发展性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A.工业革命B.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起义12、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13、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14、〃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坚定的革命性C.自觉的实践性D.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A.马克思主义法学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A.德国古典哲学B.剩余价值学说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4、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主义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f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D.垄断资本主义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6、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10、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A.科学性与革命性B.实践性C.发展性D.人民性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马原理期末考试选择题及答案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D ) A. 社会的本质是阶级斗争 B.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C. 社会发展具有唯物主义的规律性 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社会的本质是阶级斗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具有唯物主义的规律性。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B ) A. 解放生产力 B. 解放生产力和消除剥削 C. 实现共产主义 D. 实现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消除剥削,实现共产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 B ) A. 阶级斗争 B. 功利主义 C. 革命暴力D. 个人主义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阶级斗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灵魂。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是( D ) A. 列宁 B. 斯大林 C. 毛泽东 D. 马克思和恩格斯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学说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是( A ) A. 德国 B. 苏联 C. 中国 D. 法国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是德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国开始了他们的研究和创作。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 B )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C. 英国资本主义的危机 D. 俄国社会的变革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 D ) A. 理想主义世界观 B. 唯心主义世界观C.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D. 唯物辩证主义世界观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是( A ) A. 实践性检验真理 B. 主观主义 C.客观主义 D. 统一认识和实践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是实践性检验真理,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考察和验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成果是: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 共产主义学说
C. 社会主义学说
D. 科学社会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唯心主义
D. 形而上学
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基础是:
A. 阶级斗争理论
B. 剩余价值理论
C. 社会演进理论
D. 劳动价值理论
4.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是:
A. 社会形态理论
B. 剩余价值理论
C. 阶级斗争理论
D. 生产力理论
5.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A. 阶级分析
B. 实证研究
C. 历史唯物主义
D. 综合分析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劳动价值论?请简要说明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论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4. 请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5.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三、论述题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论,并分析其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留白,供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一(绪论—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的科学。
A、无产阶级和生产力发展B、资产阶级和人类解放C、农民阶级和生产力发展D、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答案解析】:答案选D。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参见教材P46。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为基础的。
A、创新性B、实践性C、与时俱进D、人类劳动【答案解析】:答案选B。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参见教材P49。
3、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A、思想保证B、制度保证C、技术保证D、理论保证【答案解析】:答案选A.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参见教材P50。
4、人们对未来的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这是()理想。
A、生活B、职业C、道德D、社会【答案解析】:答案选A。
生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参见教材P51。
5、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理想可分为()。
A、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B、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C、梦想和愿望D、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答案解析】:答案选B。
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参见教材P51。
6、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基本可以分为四种,其中()是最根本的。
A、道德理想B、社会理想C、职业理想D、生活理想【答案解析】:答案选B.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参见教材P51.7、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为取向。
22232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正确答案:ABCD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C、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D、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32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正确答案:BCD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326、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
这一事实说明正确答案:ACD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规律是客观的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327、任何真理都是正确答案:ABA、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B、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一元与多元的统一D、正确和错误的统一32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正确答案:ABCDA、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认识的基础是实践D、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329、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正确答案:ABCA、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B、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C、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D、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330、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正确答案:ABCA、实事求是B、理论联系实际C、从联系中把握事实D、从各种零散的现象出发331、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正确答案:ABCD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332、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答案:ABC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333、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正确答案:BCD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3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正确答案:ABCD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335、认识主体的属性有正确答案:ABCDA、生物性B、意识性C、社会性D、实践性33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原期末考试原题第一部分:选择题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是()。
– A. 实践与认识– B. 劳动与生产– C. 利益与权力– D. 人与自然2.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 A. 无产阶级专政– B. 社会公有制– C. 计划经济– D. 阶级斗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科学发展观–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是()。
– A. 自由– B. 平等– C. 公平– D. 全面发展5.认识对象的实在性和把握实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之一。
以下关于实在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实在性是指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 实在性是指事物的变动性– C. 实在性是指人们主观的认识– D. 实在性是指事物的绝对性第二部分: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认识论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实践的和革命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意义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与自然观是什么?第三部分:论述题请回答下列论述题。
1.人是社会历史中的自然存在,也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请你谈谈对此观点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和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哲学学说。
请你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第四部分:分析题请分析下面的论述,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
问题: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第五部分:应用题请针对以下情景进行分析和解答。
情景:某国政府计划推行一项改革措施,但遭到部分人民的质疑和反对。
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你会如何理解和回应这种质疑?解答: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回应这种质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20=20分)1。
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2。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
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
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
剩余价值论的发现4。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
意识范畴5。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6。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7.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A。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
规律的平等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规律的能动作用8、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A。
实验和工业B.人的经验C。
科学理论D。
逻辑证明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0、一切真知都发源于( )A。
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C。
客观事物D。
人的意识11、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A.被大多数人承认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C.与客观实际相一致D.对事物有新的认识12、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 )A。
马克思原理概论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演化的根本动力是:A. 人类自由意志的发展B. 经济基础的变革C. 政治制度的改革D. 宗教信仰的传承2. 马克思主义对于私有制的态度是:A. 独立支持私有制B. 完全反对私有制C. 承认私有制的合理性,但主张公有制的优越性D. 无明确立场3.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是:A. 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B. 资本与国家之间的矛盾C. 资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D. 资本与垄断之间的矛盾4. 马克思主义对于阶级斗争的观点是:A.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B. 阶级斗争是必然存在的,但不是唯一动力C.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偶然现象D. 阶级斗争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5. 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的观点是:A.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B. 国家是中立的存在,独立于阶级之外C. 国家是人民的工具,应该代表人民的利益D. 国家是纯粹的政治组织,与社会无关6.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可概括为:A. 历史唯心主义与革命暴力B. 历史唯物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C. 人道主义与社会和谐D. 基督教救赎论与和平发展7. 马克思关于商品的分析理论中,强调了以下哪个概念:A. 价值B. 价格C. 售卖D. 生产8. 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实现:A. 共产主义B. 资本主义C. 封建主义D. 社会主义9.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批判是:A. 剥削B. 雇佣劳动C. 资本积累D. 商品交换10. 马克思主义的学科领域涵盖了:A. 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B. 物理学、化学学、生物学等C. 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心理学等D. 文学、艺术、历史等。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列宁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是:()A.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B.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C.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新的阶段4、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体系中,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5、早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具有自发性,导致这种自发性的根本原因是:()A.人工捣毁机器烧毁厂房B.工人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C.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日益深重和残酷D.缺乏科学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6、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7、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费尔马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是:()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8、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是:()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学说C.唯物论D.辩证法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B.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C.推翻资本主义社会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二、多项选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武汉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分,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A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 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D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A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基本内容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功能作用C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D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实践基础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 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B 各个国家的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C 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D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4,建筑单位总是先设计图纸施工,盖成大楼。
这说明()A 意识决定物质 B 意识创造物质 C 意识离不开物质 D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5,有人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这种看法属于()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6,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 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C 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D 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7,世界是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A 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本原 B 是否普遍联系C 是否运动发展D 是否有共同的规律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类鸟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A 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 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 事物运动的规律性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斗争性和同一性C 变动性和稳定性D 绝对性和相对性10,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 客观实在性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一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 )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22232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正确答案:ABCD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C、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D、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32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正确答案:BCD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326、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
这一事实说明正确答案:ACD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规律是客观的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327、任何真理都是正确答案:ABA、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B、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一元与多元的统一D、正确和错误的统一32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正确答案:ABCDA、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认识的基础是实践D、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329、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正确答案:ABCA、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B、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C、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D、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330、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正确答案:ABCA、实事求是B、理论联系实际C、从联系中把握事实D、从各种零散的现象出发331、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正确答案:ABCD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332、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答案:ABC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333、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正确答案:BCD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3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正确答案:ABCD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335、认识主体的属性有正确答案:ABCDA、生物性B、意识性C、社会性D、实践性33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正确答案:ABD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337、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这表明正确答案:ABCDA、知行相互促进B、行先知后C、知行不可分割D、知行合一338、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正确答案:ABCA、生而知之(孔子)B、不虑而知(孟子)C、不行而知(老子)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339、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正确答案:CD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340、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正确答案:BCD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B、可以是反映论的观点,也可以是先验论的观点C、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34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正确答案:ABD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342、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正确答案:ABD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C、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认识成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343、“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正确答案:ABD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344、“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正确答案:BCD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345、“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正确答案:ACD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C、教条主义D、唯理论346、“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正确答案:ACD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C、唯我主义观点D、反理性主义观点347、经验论的错误在于正确答案:CD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C、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348、教条主义是正确答案:ACDA、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B、重视感性经验,重视实践C、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D、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349、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正确答案:ACA、唯理论B、诡辩论C、经验论D、反映论350、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正确答案:AC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35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正确答案:BCD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352、关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命题含义的正确表述有正确答案:BCA、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B、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C、谬误回归自己的适用范围就转化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353、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说明正确答案:BC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354、真理和谬误是正确答案:BCDA、没有本质区别的B、相比较而存在的C、相斗争而发展的D、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35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于正确答案:ABCD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356、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正确答案:BC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357、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就会导致正确答案:ACD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教条主义D、不可知论358、“实事求是”中包含着的哲学思想有正确答案:ABCD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359、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正确答案:AB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360、价值的特性是正确答案:ABCD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361、价值的客观性在于正确答案:BCD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362、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正确答案:BDA、必然B、必然王国C、自由D、自由王国363、价值评价的特点是正确答案:ABDA、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B、价值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关系C、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不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D、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364、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正确答案:ABCDA、真理也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365、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正确答案:BCD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366、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和价值关系的有正确答案:ABCD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互为前提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共同的检验标准367、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正确答案:ABCD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68、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正确答案:ACDA、客观性B、能动性C、多样性D、动态性369、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正确答案:AB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37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正确答案:ABC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主从关系371、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正确答案:ABC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37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正确答案:BD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7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正确答案:BCD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37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正确答案:CD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375、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正确答案:CD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37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正确答案:ABA、唯心主义认识论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C、经验论D、唯理论377、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正确答案:ABCD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78、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正确答案:ABCD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379、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正确答案:ABCD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80、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正确答案:ABC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38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正确答案:CD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多变的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382、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因为正确答案:ABDA、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真理B、超越历史时代的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C、对真理必须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D、实践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383、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正确答案:BCA、国家政权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阶级构成38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的有正确答案:CD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所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资源385、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