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1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浅析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一、概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治水平。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旨在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同时深入研究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和比例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态势。
这些犯罪行为涉及暴力、盗窃、抢劫、毒品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安全感和危害。
未成年人犯罪的复杂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如何有效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过程中,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界限。
合理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能够平衡未成年人保护与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和矫治提供法律依据。
我国现有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不统与犯罪趋势不相适应等,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1. 背景介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
司法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犯罪类型日趋复杂。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威胁。
从犯罪类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涉及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网络犯罪等。
校园暴力问题尤为突出,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成年人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的现象也愈发严重,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蚀问题不容忽视。
从犯罪原因来看,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往往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家庭监护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切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的性质和手段也日益复杂和严重。
本报告将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考。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根据公安部门的数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在过去的几年中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
这主要归因于社会变革和家庭教育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未成年人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家庭在经济状况好转后,对于未成年人的管教和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松懈。
此外,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泛滥,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了新的犯罪机会和诱惑。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家庭存在矛盾和冲突,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未成年人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社会环境也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淡化,以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都会导致未成年人对于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的意识减弱。
最后,心理因素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因为自卑、受挫或者缺乏正确的价值观而选择犯罪。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性质和手段未成年人犯罪的性质和手段日益复杂和严重。
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外,未成年人还涉及到网络犯罪、贩毒、涉黑等更为严重的犯罪活动。
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也更加隐蔽和高科技化。
他们利用网络、手机等工具进行犯罪活动,使得打击犯罪变得更加困难。
四、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社会各界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首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学校教育也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严重社会问题,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已满 18 周岁的人为成年公民,按照刑法的规定,不满 14 周岁的人实施了严重犯罪行为均不视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未成年人犯罪从刑法角度而言,应当是指 14 周岁以上 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但是由于犯罪学是研究犯罪问题,而不是为了定罪量刑,其研究范围在年龄上,应当从宪法的角度界定,而不是按照刑法将 14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排除在外;在行为内容上,不应当仅研究犯罪行为,还应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
惟独如此,才干防微杜渐,真正到达预防犯罪的目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是近年来我国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原因、预防方法等作出分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打击措施。
一、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是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在我区的各类犯罪活动中,未成年人作案已占一定比例,而且比例将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低。
据**市公安部门的统计,近几年在捕获的刑事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占总人数的 80%以上,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 10%摆布,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活动中已占相当比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比例会呈上升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根源,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二〕团伙犯罪现象突出。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最突出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封建社会的帮会意识在未成年人中有所抬头。
再加之未成年人首次作案的胆怯和恐怖心理,使他们往往群体作案,既能相互壮胆,又能分工协作,成功率高。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述(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 周岁不满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己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即对于年满14周岁的人犯罪在我国才负刑事责任。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1.作案主体低龄化趋势犯罪低龄化是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特征,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已经降到15.7 岁,许多不满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犯罪当中,他们经常性地实施盗窃行为,甚至与其他成年或未成年人一起实施抢劫、伤害和杀人。
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一般是从10-12 岁开始就有不良行为,个别8 岁就有偷窃行为,13-14 岁就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14-17 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阶段。
“危险的14 岁”现象是指许多未成年人已经知道十四周岁以下是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出现了14 岁前疯狂作案的现象。
2.作案手段成人化、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未成年人作案性质趋于恶性化。
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易冲动,加上近年来影视出版作品中大肆渲染暴力因素,因此造成部分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惨无人道,在犯罪时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
3.犯罪类型多元化未成年人犯罪种类繁多,侵害客体广泛,涉及盗窃、诈骗、抢夺、抢劫等等。
在众多的犯罪类型中,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财产型犯罪和人身损害型犯罪两大类,而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寻衅滋事等暴力型、危害后果严重的六个罪名尤其集中。
另外,近年来出现的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智力化犯罪不断增加。
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和措施未成年人犯罪不单单是法律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待未成年人犯罪,社会、家庭的责任大于未成年人自身的责任,打击仅是低层次的方法和手段,预防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只有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把这项工作做深、做实,真正取得实效。
一、提高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打击是低层次的防范,加强预防才是最有效地手段。
对有轻微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和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人员,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成立帮教小组,加强帮教和做好安置工作,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洗刷他们心灵的污垢,治好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心灵复苏。
要办好工读学校和未成年人劳教所、少管所。
我国现在的工读学校、未成年人劳教所、妇教所、少管所和收留的在校学生、未成年劳教人员、少年犯与有轻微违法犯罪的未成年实际人数远不相适应。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认真总结工读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教育经验,总结对未成年劳教人员、少年犯的教育、管理、改造的好经验,提高办校办所和教育、改造水平。
另一方面,各级党政领导要重视工读学校、未成年人劳教所和少管所的工作,从领导精力、人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很大的投入和支持,发挥其在预防未成年人再犯罪中的作用。
二、坚持社会综合治理,减少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可能单靠一个部门、按照一种方法来解决,而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各负其责,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要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
三、充分发挥家庭预防的特殊作用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子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源头。
未成年人犯罪调研报告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它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伤害,还会对未成年人本身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研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成因及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下的犯罪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的范围非常广,包括抢劫、盗窃、打架斗殴、故意伤害、贩毒等等。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频繁发生,给社会治安和未成年人自身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根据《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检察机关统计数据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逐年上升,其中男性未成年人犯罪人数较高,尤其是在城市地区,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更高。
未成年人犯罪占所有犯罪案件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学生犯罪所导致。
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打架斗殴、盗窃行为,也包括了网络犯罪等新型犯罪行为。
二、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非常多样化,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首先,家庭因素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由于忙碌的工作生活,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孩子的成长,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使未成年人心灵孤独、叛逆、不安定。
家庭的不和谐、冷漠,父母的不良婚姻等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
其次,学校因素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成因。
由于学生在学业上的压力和学习内容的单调,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衡,使他们通过抽烟喝酒、逃学玩游戏等消极行为来发泄情感,增加自我解脱的感觉。
此外,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也是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因素,如果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就会导致学生逃避,变得暴躁,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最后,社会因素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成因之一。
社会环境的不良,如贫穷、犯罪率高、道德沦丧等都会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形成,造成不良行为的产生。
论文摘要笔者认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从青少少年的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犯罪性质,犯罪年龄,犯罪身份和作案时间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根据分析的青少年犯罪原因,来得出具体的预防措施,通过对青少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预防等问题的系统梳理,弥补犯罪学理论研究上的不足。
通过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进行全面考察,激发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进而更好地做好青少年人的工作。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犯罪现状,犯罪原因,预防犯罪目录前言 (1)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 (1)(一)、从犯罪形式看: (1)(二)、从犯罪手段来看: (1)(三)、从犯罪性质看: (1)(四)、从犯罪年龄看: (2)(五)、从犯罪身份看: (2)(六)、从作案时间看: (2)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3)(一)、社会因素: (3)(二)、家庭因素: (3)(三)、学校因素: (4)(四)、自身因素: (5)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6)(一)、社会方面: (6)(二)、家庭方面: (7)(三)、学校方面: (7)四、结束语: (8)五、参考文献: (8)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及预防对策前言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有人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如何针对性地预防青少年犯罪,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风险防范策略研究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未成年人作为社会的未来,其网络安全问题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
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风险防范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现状分析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的现状十分严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上网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然而,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网络诈骗、网络暴力、色情信息等不良信息的侵害。
据统计,未成年人因网络安全问题而导致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二、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风险的主要表现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诈骗。
未成年人容易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所欺骗,导致财产损失和个人信息泄露。
2.网络暴力。
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容易受到欺凌和侮辱,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和人际关系紧张。
3.色情信息。
未成年人在网络上接触到大量的色情信息,容易产生不良的性观念和行为。
4.网络游戏成瘾。
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5.个人隐私泄露。
未成年人在网络上随意发布个人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隐私泄露和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三、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风险的成因分析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风险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未成年人对网络安全问题认识不足,容易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所诱导。
2.监护不力。
家长和学校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监管不到位,导致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
3.网络监管不严。
网络上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未成年人难以甄别,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4.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
四、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风险防范策略针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风险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防范策略:1.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对策思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必需品,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犯罪的阴影,青少年成为了网络犯罪的重点。
那么,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是什么,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防范和治理网络犯罪呢?1.家庭背景首先,家庭背景是影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好,那么他们很可能会通过网络来寻找一些刺激和快乐的体验,这种行为可能会引发青少年参与网络犯罪的冲动。
2.心理因素其次,心理因素也是影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一个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较为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旦有一些负面的情绪、压力等,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需要家长和教师及时发现并帮助其排解。
3.网络环境另外,网络环境也对青少年的网络犯罪形成了影响。
网络是个无所不在的世界,其包容性很强,各种信息和内容可能会引导青少年走上错误的方向,很可能会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产生错误的行为想法,从而参与网络犯罪。
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手段。
家庭应该引导孩子积极学习、探究知识,构建健康向上的心理,让孩子有快乐、有目标、有希望的心态。
在生活中,家长还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注意与孩子沟通交流,调动孩子的情感积极性,减少外界负面影响对孩子的伤害。
学校是重要的青少年成长环境之一,应该加强在课程教育和日常管理中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和各类防范网络犯罪的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知识,让他们更加懂得如何使用网络,减少网络犯罪的风险。
3.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也应该加强网络犯罪的宣传教育。
各大媒体应该通过宣传报道呼吁青少年不参与网络犯罪,讲述网络犯罪带来的危害,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同时,也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网络犯罪法律规则和制度,加大力度打击网络犯罪,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平安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作者:陈育贤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34期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即时性丰富了青少年的文化娱乐生活,但是网络上各种价值观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尤其是网络犯罪层出不穷。
本文旨在通过探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与危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网络法律体系作者简介:陈育贤,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12.074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述(一)网络犯罪的定义网络犯罪是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所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
这种犯罪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的一种新型犯罪。
这种犯罪的典型特征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犯罪工具,尤其是以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犯罪为主,日益显现出低龄化的特点。
笔者认为网络犯罪就是通过互联网,以信息网络作为犯罪对象或者以互联网为媒介实施犯罪的违法行为。
而青少年主要是指十四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十六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未成年人享有不公开审理的特权。
青少年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工具进行违法犯罪或者是利用网络进行攻击、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或者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进行交易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就是青少年网络犯罪。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1.网络空间的不良信息众多网络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即时共享性,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给青少年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许多青少年因此而沉迷于网络之中。
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侵蚀,一些涉黄、涉毒等信息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在信息时代下,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人们可以把各种各样的信息上传网络,青少年借助网络可以接触到多种信息,而大量不良信息的存在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了犯罪的诱因。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是个体行为失范的表现,更是社会问题的反映。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探讨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提出有效的预防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期望能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章首先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进行概述,包括犯罪类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
接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机制,包括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预防策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改进措施,以期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议题,它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动因。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控制能力都还在发展阶段。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冲突和诱惑时,往往难以做出理智和正确的决策。
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偏离正常的轨道。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重要诱因。
家庭环境的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的失当、家庭功能的缺失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出现问题。
例如,父母的过度溺爱或忽视、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他们犯罪的风险。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不良风气、文化糟粕、网络环境的混乱等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涉未成年人新兴业态领域的犯罪预防与融合治理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1.3 文献综述 (5)二、涉未成年人新兴业态领域概述 (7)2.1 新兴业态领域定义 (8)2.2 涉未成年人新兴业态领域特点 (9)2.3 涉未成年人新兴业态领域发展现状 (10)三、涉未成年人新兴业态领域犯罪现状分析 (11)3.1 案件类型分布 (13)3.2 犯罪形式与手段 (14)3.3 受害群体特征 (15)3.4 犯罪成因探究 (16)四、涉未成年人新兴业态领域犯罪预防策略 (17)4.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18)4.1.1 完善相关立法 (19)4.1.2 加大执法力度 (21)4.2 提升企业自律水平 (22)4.2.1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23)4.2.2 建立行业规范 (24)4.3 教育引导与心理干预 (25)4.3.1 开展未成年人教育 (26)4.3.2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 (27)五、涉未成年人新兴业态领域融合治理模式探索 (29)5.1 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 (30)5.2 社会共治型治理模式 (31)5.3 市场自律型治理模式 (33)5.4 法律法规与科技手段的融合应用 (34)六、案例分析 (35)6.1 成功预防与治理案例介绍 (37)6.2 案例分析 (38)6.3 案例启示与借鉴意义 (39)七、结论与展望 (40)7.1 研究结论总结 (41)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2)7.3 实践中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43)一、内容概述本文档聚焦于“涉未成年人新兴业态领域的犯罪预防与融合治理”旨在深入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新兴业态领域犯罪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涉未成年人新兴业态领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如网络社交、在线教育、网络游戏等,这些领域的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档将全面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相应的预防与融合治理策略。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但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现试对我县几起较为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作一分析,以期望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寻找相应对策,减少和防范未成年人犯罪。
案例一:曾某,女,16岁,罗某,女,17岁,二人闲聊中,因为没有钱用而苦恼,寻思如何找钱,曾某突然想起曾一起从事色情业的丁某可能有钱,于是找到丁某,准备将其骗到数百里外逼其拿点钱用,但是在出租车上时,丁某察觉曾、罗意图坚持下车,曾、罗二人于是采用围巾捂口,拳头打击等方式,强行劫取丁某现金、银行卡、手机等物,丁某报案后,曾、罗二人被抓获。
案例二:严某、张某、李某、胡某和女同学魏某等均是某乡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关系较好,一次为同学过生日时喝酒后,魏某回家后到里屋休息,严某进屋以耍朋友为名,要求和魏某发生性关系,遭到魏某严词拒绝后,张某等人随后进屋,四人强行将魏某轮奸。
案例三:17岁的朱某家住偏远山区,初中毕业后,与同乡的李某一起到宜宾打工,吃住均在老板家里,在城市住了一段时间,朱某、李某觉得每月300元的工资太少,一日,趁老板不注意,将老板放于枕头下的2000元货款偷走后逃回高县,每日进馆子、进按摩店,案发后被判刑。
案例四:王某等四人在读书时,经常被社会上青年殴打,收取保护费,初中毕业后和一帮社会上游荡的少年混在一起,经常到几所学校强行收学生保护费,甚至在晚上窜到学生宿舍抢劫,一日在公路上拦路抢劫拖拉机司机的钱后,因司机及时报案,王某等人被抓获。
案例五:15岁的严某在读初中二年级时,因一次看了黄色录象中的淫秽场面后,整天脑子里全是那些乱七八糟的镜头,无法读书,辍学在家干农活,一日见9岁堂妹独自玩耍时,以做游戏为名,将堂妹奸淫。
以后又多次实施奸淫,直至案发。
从未成年人犯罪涉罪的罪名来看,主要集中于抢劫、盗窃、强奸等几类社会危害较大的严重刑事犯罪,其手段也趋于恶性、残忍,笔者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方面进行一些分析:一、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力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1.家庭因素: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可能存在问题,如家庭矛盾、父母
离异、父母缺少对子女的关注和支持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
反常的行为。
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也可能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如网络暴力、恶劣的校园氛围、犯罪文化等等。
3.心理因素: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成为犯罪的原因,如自闭症、注意力不足、抑郁症等等。
针对未成年犯罪的对策可以包括:
1.家庭教育:加强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支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
观和行为准则,以改善家庭环境和减少犯罪发生。
2.学校教育:加强学校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未成年人自
我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社会关怀: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支持,针对未成年人犯罪
的原因,提供心理咨询、社会援助等服务,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4.犯罪惩罚:对于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应该按照法律规定,从轻或
减轻处罚,同时对其进行辅导和教育,帮助其纠正错误思想、重建价值观
和人生观。
浅谈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探析与对策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成为影响巨大、最具有潜力的大众媒体。但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个别网站也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刊载格调低下的图片、提供不文明声讯服务,甚至传播黄色内容等严重危害社会的问题,成为犯罪的重要诱因。而未成年人的意志较为薄弱,自控力差,因此网络就成了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温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的被告人为满足私欲,肆意妄为,无视国法,不计后果,动辄暴力威胁、棍棒互殴、兵刃相见,致伤致残受害人,使公民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遭受严重危害。 一、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现状 未成年人年龄小、认知能力和成熟人格尚未形成,导致了一些人在网络不良因素的刺激影响下,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目前,网络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包括:第一,网络制黄贩黄犯罪。网络色情信息泛滥导致一些青年人受到影响,他们从在网上浏览色情信息,发展到在网上制作、传播和贩售黄色信息牟取暴利。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未成年人利用网络做中介,进行现实中的色情交易。第二,网络暴力型犯罪。一些未成年人长期沉浸于网络暴力游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严重混淆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将虚拟世界中的“打打杀杀”转移到真实世界,结果导致一些暴力案件发生。第三,网络诈骗犯罪。网络诈骗是通过非法占有,在互联网上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目前,网络诈骗犯罪发展很快。第四,网络恐吓犯罪。恐怖犯罪往往是在心理极度失衡的情况下,为了对某事或某人发泄不满,通过在网上发布危言耸听的信息,造成人们心理恐慌和社会混乱。这类犯罪虽然数量不大,但对社会秩序造成很大危害。除此之外,通过网络发生的抢劫、强奸等犯罪行为也十分引人关注。 二、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频发的原因 (一)内在成因 1、生理成因 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不平衡、不同步、有缺陷,在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下,极易受到外界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进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未成年人十三、四岁以后身体和生理发生了较大变化:身体外型变了,内脏机能健全了,性发育逐渐成熟了。身体和生理机能虽然迅速发展,但腺体发育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所以经常表现为有旺盛的精力但用之不当,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发生暴力性的违法犯罪。如打架斗殴、抢劫、强奸、寻衅滋事等。未成年人性发育的逐步成熟,引起其心理变化,表现出对异性的兴趣和性机能的好奇心及疑惑。一些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者,在受到不健康内容刺激时,便控制不住其性冲动而走上犯罪道路。 2、心理成因 未成年人的心理普遍充满了复杂性与矛盾性。其违法犯罪心理,是在外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与内部原有的不良心理因素结合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理成因有青春期心理特点、主客观心理矛盾、人格社会化缺陷等。首先,青春期心理特点决定了未成年人难以对客观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评价,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违法犯罪。其次,满足个人需要的主观意向与客观可能性之间存在着矛盾。自我意识希望获得更多的自由,在无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时,心理上难免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以致引发违法犯罪行为。最后,未成年人人格社会化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严重,反社会的需要和动机,反社会的人格特征等。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多数情形,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 (二)外在成因 1、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未成年人人生经历的第一个社会化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过于贫困、父母行为不良等等不良的家庭影响,都很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畸形心理和人格缺陷,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二个重要场所。当前学校教育存在一些缺陷和失误,这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一,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忽视或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未成年人在心理发育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道德引导和培养,很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对社会上的各种消极因素的“免疫力”极低。其二,法制教育的形式化。法制教育的形式化,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将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和行为,不能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导致法制教育无法收到预期的预防犯罪的效果。其三,青春期性教育的空白或虚设。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期间度过的,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使得他们在性知识上表现为愚昧无知,在外界的不良刺激下,往往会出现越轨行为。其四,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未成年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压力,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当前的学校教育只是将心理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品德教育中,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和引导而更加严重。当他们不能承受时,很可能走向极端,通过暴力等方式宣泄,造成暴力性犯罪。 3、文化市场的失控 文化市场的失控,不良文化的泛滥,致使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及网络游戏等对未成年人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美国学者班杜拉(Bandura)认为:“电影、电视常常生动地描绘暴力的画面,并且剧中的暴力被说成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它甚至反映了一种英雄气概,那些娴于暴力的英雄从未因此而受到法律或社会的制裁。由此,人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或人际关系。”未成年人正处于求知和学习的人生阶段,其主要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的习得方式就是模仿,模仿不健康的行为,久而久之,积恶习成恶性,终获违法犯罪恶果。模仿暴力渲染,性格上逐渐形成极强的攻击性,容易冲动,残忍、好斗,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方式,导致暴力犯罪;模仿色情淫秽内容,满足心理、生理的需要,引发性犯罪;模仿犯罪动机、犯罪手段,学习反侦察、反审讯的伎俩,促使犯罪成人化。沉溺于网络是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有上网经历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到未成年人犯罪人数2/3。由于网络中虚拟的事物不受法律和道德的规范,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过程中,未成年人的心理随意性被无限放大,上网便成为很多处于心理闭锁期的未成年人缓解内心紧张、释放内心积郁的理想选择。一些未成年人长期痴迷于网络,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支付高昂的上网费用,不惜以身试法,实施抢劫、盗窃等财产性犯罪。 4、同龄群体不良交往的影响 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同龄人的相互交往在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少数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恶性发展,是与其未成年同龄群体的不良交往息息相关的。不良交往往往是未成年人走上团伙犯罪道路的起点。一些被家庭和学校排斥或抛弃的不良未成年人,在不良亚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聚集在一起,通过不健康的娱乐、游荡、交谈等方式形成不良交往的亚文化群体。他们相互观察、模仿,使得原有的错误的社会意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得到强化,然后经过犯罪学习,违法尝试,加速下滑,沦为犯罪团伙。未成年人犯罪团伙,以其独特的行为方式如隐蔽、暴力等与社会对抗,社会危害性极大。 5、网络经营者屡屡违规 目前网吧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屡屡违反相关规定,本来“禁止接纳未成年人”和“零点断线”是网吧的行业规范,可涉案网吧几乎无一例外违反了此规定,导致许多未成年人夜不归宿。被告人褚某某、杨某某、马某某等八名不满十六周岁的初中生,都是在寒暑假期间通宵上网聊天、打游戏而认识、结交,染上网瘾后,为筹集网资,在网吧附近,瞄准其他未成年人,多次持刀抢劫,以至走上犯罪道路。 6、网络内部存在漏洞 在互联网上这个虚拟社会里,由于管理存在漏洞,许多色情电影、暴力游戏、非法论坛屡见不鲜,这些暴力、色情的信息能够被未成年人轻易获取,又由于未成年人人生经历短浅,他们由此而想入非非,不务正业,走上犯罪道路。如被告人贾某、张某某、朱某十二人均是未成年人,辍学无业,纠集在一起以上网为乐;以网吧为家;以为“朋友”帮忙为业,以网上的QQ号为联系方式。如有事主需要“帮忙”,被告人便会在网上的QQ上得到信息,迅速纠集同伙赶到现场大打出手。十二名被告人均被判刑入狱,其中一名被处刑十四年。 7、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 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可塑性强。在沉迷网络聊天和暴力游戏后,受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由于其自控能力差,往往会走上犯罪道路。如被告人王某某强奸一案,王某某由于上网看黄色录像后,产生强劲的性冲动,误认为奸淫女孩会被判刑,猥亵(民间称鸡奸)男孩不是犯罪,于是在一个月内,采取恐吓、威胁等暴力手段猥亵男童12人。 8、家庭缺失关爱 在单亲家庭、父母被判刑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等特殊家庭中,未成年人往往得不到家庭的关爱照顾,而这些未成年人的邻里、同学等又对其另眼相待,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关爱,而网络的虚拟世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如十四岁的徐某,父亲被处极刑,母亲尚在狱中,他吃住在网吧,给网吧老板当廉价童工,最终因持刀抢劫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对策 (一)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通过立法来解决或干预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社会问题。对为人父母者提出要求,甚至用法律处罚来强化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启动社会机制,对具有严重缺陷的家庭进行社会干预和救助;通过常规教育、特殊教育等方式,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健全的社会化管理教育过程。 其次,要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和法制等教育。注重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意识、文明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抵御社会上消极因素的侵袭。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要把预防犯罪作为法制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把《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不断增强未成年人对违法犯罪的自觉抵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