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表现方法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5.71 KB
- 文档页数:1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开头的第一集很巧妙的将《脚步》作为了标题,在其后更是顺利引出了“哪里有人旅行过的踪迹,哪儿就有灶火”这一人和食物的关系的主题。
这个主题不仅与食物联系紧密而且具有极大的可延展性,在介绍食物这个主题之余更能介绍许多不同地方的风俗与各地人的生活状况。
整个节目的介绍过程是环环相扣并且极具逻辑性的,一开始通过介绍西藏林芝爱吃甜食的当地人获取蜂蜜的方式,引出追逐花期重装上路的养蜂人老谭的四川路菜,又从重装上路这个点着手,讲到轻装上阵与机械做最后斗争的秦岭“麦客”的小麦。
而后又通过大山与海洋的食物运输,分别讲了渔民杨世橹的海产品与大山居民的稀有的美味花菇。
然后再从前两者的家庭出发,述说了为自己女儿学习捕捉“望潮”与“跳跳鱼”技术的父亲的事迹与美食。
最后回归主题,从山东煎饼文化千姿百态变化,道出食物自主的衍变离不开人类的迁徙的主题,并由此提出“古早味”的概念,从而重新点题并在食物随着人类的步履衍变的关系的主题之上再次对中心进行升华,认为总有种不变的味道指引人们认清明天的走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除了严密的逻辑之外,我们也不难发现《舌尖上的中国》中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平凡的家庭或者质朴的人的经历支撑着,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这使得这部纪录片中每一道被介绍过的美食还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
就好比为爱吃的“跳跳鱼”的女儿特地学习“跳跳鱼”独特捕捉方式的父亲的父爱;追逐花期的惧内养蜂人和为丈夫亲手做“路菜”妻子之间不离不弃的爱情;以及最后一群为了生计与机械做最后抗争的“麦客”无奈。
纪录片将他们的故事悉数融入一道道美食中,贯穿整个主题里。
不仅让人们对每道美食印象深刻,还让整个纪录片对于主题的把握更加深刻。
纪录片中,每一个故事都是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细节。
就切入点而言,十分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
为了给人加强这种能引起人们共鸣的生活气息的感觉,整个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是选择了朴实的风格,放大了细节、整合了画面,为观众补充了不少的信息,虽然通篇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就《舌尖山的中国》而言,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言语更能使人舒适,与主题相呼应。
中国美食纪录片空间叙事创新的探讨《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中国美食纪录片,其主要以中国食品文化为素材,通过讲述不同地区的人们如何品尝、烹饪和享用食物,来呈现中国美食文化的多样性。
该纪录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入了解中国美食文化的能力,还在于其空间叙事方面的创新。
本文旨在探讨《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空间叙事创新。
一、空间叙事的定义二、《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空间叙事创新《舌尖上的中国》中采用了许多空间叙事手法,以呈现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和人们的品尝体验。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例子:1.局部空间展示在一些场景中,《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局部空间展示的方式。
这意味着纪录片不会完全展示整个场景,而是仅展示某些局部。
例如,在片中,菜肴的处理过程会被缩小至一个小盆或者一个餐盘,来展现食物的精细和美味。
这种展示方式,不仅能够突出美食的细节和烹饪过程的精密,还能够使观众更加专注于这些食物和相关的环境。
2.空间对比另一种常见的空间叙事手法是空间对比。
该手法是通过将不同的空间进行对比,来强调某些概念或者情感。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这种手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片中,镜头会先展示鲜美的海鲜,然后立刻切换到钓鱼人的劳作状态,用以对比它们之间的价值和价位,加深观众对海鲜的美味和珍贵的印象。
这样的对比空间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一个地区的食品文化,进而加深对食品和美食文化的认识。
3.空间与时间的关联另一个空间叙事的创新是将空间和时间关联起来。
这种叙事技巧不仅表达了场景的演化,还表现了一种和谐的生命力。
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个场景展示了植物和昆虫在农场原野中的生命力。
该场景通过逐渐扩大范围,展现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环境,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农场生态环境的恢弘和动态。
这种空间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食品的种植和采摘的过程,还表现了一个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
三、结论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空间叙事在展示中国美食文化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空间叙事技巧,纪录片制造了“饕餮盛宴”的氛围,展示了食品的美丽和乡村生活的纯朴。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从《舌尖上的中国》看民俗纪录片的中国文化传播肖珉[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是一部以食物为主线,讲述中国人生活状态和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其中展现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和意象为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靠的借鉴意见。
本文通过分析《舌尖》的中国化叙事背景及意象,重点阐述了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的中国元素展现,并对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民俗类纪录片的发展提出了参考意见。
[ 关键词 ]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意象;跨文化纪录片是用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原生态艺术形式。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从早期以政治宣传为根本要务的《英雄的信阳人民》到现在多元价值交织下的《故宫》,正在探索中向前进步。
在 21 世纪的今天,中国以一个华丽的转型融入到世界一体化进程当中,在多元化的经济和文化格局中,如何展现一个拥有 5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风范,弘扬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习俗,是中国纪录片在探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直接课题。
在这个问题上,2012 年第一季,2014 年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化叙事手法为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民俗类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参考。
面前,根据喜好夹菜、敬酒、劝菜,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相互尊敬、礼让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
所以以美食作为宣传中国文化的切入口,对于爱吃的中国人来说本身就是“讨巧”的做法。
《舌尖》镜头切换和入画方式普遍采用了中国水墨画创作的典型手法——“泼墨”,节目中涉及的人物、食材、食物、自然景观运用“重叠”和“变色”的方式紧密地拼接起来,第一季片头“用筷子夹住的腊肉山水水墨画”,第二季在筷子上流转的面条,用中国化的美食串联起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难怪不少观众在深夜看完节目后表示“忍住口水,留下泪水”。
3.“乡情”体现为文化传播内核中国人讲求“饮水思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讲,不仅仅意味着补充生命延续所必须的各类元素,可以说,这其中连接和维系的是各类感情,也是中国人关于故乡和家庭的集体回忆,是中国人丢不掉的“乡愁”。
当下社会与文化转型期,全球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使得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体面貌和创作风格也随之变化。
由张同道与胡智峰领导的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撰写的报告提出:《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开启了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工业型模式,将纪录片分为宣教型、审美型和工业型纪录片,而工业化、模式化的制作方式正是大众文化的特征,由此可见,《舌尖》这类记录片的诞生、萌芽和发展是中国纪录片与公众建立全新密切关系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对这种社会文化语境转向的回应。
本文试在当下对纪录片的认识高度与关于《舌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产生其的全球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社会语境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文化表征与深层内涵,尤其抓住两个题材:饮食与乡土中国。
本文试从味觉记忆与饮食文化的创新表现,历史•乡土•人性的叙事文化,都市书写与乡土中国的对比,多元•情感•诗性的审美文化,理性•宽容•超越的批判文化五个方面来进行《舌尖》的文化研究,分析其创作理念、题材选择、视听语言、叙事策略和审美表现是如何将大众文化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相结合,如何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展现出历史、记忆、礼仪、家风、民俗等系统的文化环境,如何进行乡土中国的凝眸和书写,如何通过乡村与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体现民族性、地域性、现代性的传承与发展,实现纪录片的诗意回归与审美超越。
进而探讨《舌尖》是如何通过借鉴海德格尔哲学、沈从文抒情哲学等重新发现东方,发现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和未来的精神原点,构筑情感慰藉和人性关怀的诗意世界,创建新的文化启示录,成为启发文明自觉和主体建构的文明镜像,为纪录片,尤其是大众文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文化范式。
关键词:饮食文化;乡土中国;多元对话;文化自觉;人文创设(一)研究背景——社会文化语境分析随着全球化多元思潮的涌入和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冲击着旧有的社会经济生活、伦理生态和道德观念,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与此同时,文化格局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中期报告
本次研究以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该节
目在视觉艺术方面的表现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通过前期的文献综述和实
地调查,本研究提出以下结论:
一、《舌尖上的中国》采用的是真实记录的手法,其主要表现形式
是纪实摄影与影像记录。
在镜头构图上,摄影师注重抓住餐饮文化的根源,通过对村庄、市场、厨房等场景的拍摄,表现出美食的来源和自然
的本质。
其次,在影像记录上,摄影师采用大量的特写和近景镜头,让
观众更贴近美食的制作过程以及它的质感和细节。
二、该节目运用了“闪回”技法,从视觉上借鉴了电影艺术的手法。
通过返显或黑白色调的应用,节目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转折呈现出一种悬
念感和吸引力,更好地展现了美食的背后故事。
三、节目制作中重视节奏感和层次感的营造。
针对不同的内容主题,制作人员合理地运用了镜头的节奏和切换,通过音乐的运用和画面的场
面感,达到情感上的落差和张力,展现出饮食文化的内蕴和魅力。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在创作中融合了摄影、影像和音乐等多学
科的艺术要素,使得整个节目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并且这些表现形式
与手法的运用使得节目能够更好地扩大了观众的接受面,成功地打开了
民俗文化与美食的共性之门。
《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大陆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食品纪录片,自2012年起播出至今已经推出了四季,深受观众喜爱。
该节目通过记录各地美食的制作流程、文化背景、故事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同时,该节目也在美食的美学艺术呈现方面进行了尝试,通过镜头的语言、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处理,营造了独具魅力的视觉飨宴。
因此,针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有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镜头语言的研究。
本部分将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在拍摄手法及光影表现上的独特之处。
2.色彩运用的研究。
本部分将从《舌尖上的中国》中常用的色彩风格入手,探讨其对美学效果的影响。
3.构图艺术的研究。
本部分将分析节目中构图的手法,包括空间构图、角度构图等方面,并解读其功能和美学价值。
4.文化内涵的研究。
本部分将对节目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美食文化、人文历史等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影片美学上的体现。
三、研究意义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食品纪录片的美学价值和表现手法。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对未来电视制作和美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利用文献资料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历程以及其中体现的美学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
2.观察法:通过多次收看和观察《舌尖上的中国》,了解该节目的美学手法和风格。
3.比较方法:将《舌尖上的中国》和其他优秀食品纪录片进行比较,找出其独特性和不足之处。
五、预期成果1.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归纳出其美学特征和表现手法,从而深化人们对该节目的美学理解。
2.探究美食文化和艺术的关系,加深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认识。
3.为电视制作和美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推动电视娱乐和文化艺术发展。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语言分析作者:刘悦来源:《卷宗》2018年第11期2012年5月14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开播,在收视上全面飘红,超过CCTV1之前同时间段电视剧收视30%。
它从“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分别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以及蕴含在中华美食背后的价值观,因此,《舌尖上的中国》被誉为我国首部高端饮食文化纪录片。
本文拟从叙事语言的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探讨该片备受受众追捧的原因。
“纪录片从来就不是艺术,从来就不以唯美和观赏为目的,它有着明确的认知价值,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目的性”。
纪录片最直达人心的东西是内容,要分析纪录片的内容制作就需分析其镜头语言的运用,因此,纪录片的叙事语言也需要通过镜头语言来完成。
1 叙事语言的分析1.1 特写镜头:表达细腻真实的情感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大量运用了特写镜头,这既是该片纪实性的需要,同时也传达出了导演的美学思考和感情倾向。
《舌尖上的中国》中较多的运用特写镜头,首先是对于各种关食和食材的特写,这与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相关,一部表现美食的纪录片必然要通过刻意地放大食物来展现其特色,并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
另外是对于片中人物的特写,导演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些勤劳的劳动者的敬意,或许正是有了他们的汗水,我们才一能享受到如此美味的食物。
1.2 空镜头:书写艺术的情感空镜头(scenery shot)义称“景物镜头”。
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打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不、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一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泣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荧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便大量运用了空镜头。
《舌尖上的中国》既是一部表现美食类的纪录片,同时也是一部展示我们祖国辽阔大地卜丰富多彩的白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纪录片,因此在片中创作者往往会用到一些富有地域色彩的景物镜头用以转场或者介绍环境交代空间。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历史11201班陆健【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完美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地域文化;美食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时间播出,该片为央视播出的首部美食类纪录片,全片共分为七集。
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七个主题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故事,展现了各种饮食习俗,并透过画面与声音传递了这些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我们生存的需要,更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满足了我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饮食民俗,是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
《舌尖上的中国》信息量很大,传递了很多有关饮食的民俗信息。
(一) 日常食俗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麦子和水稻,加上玉米、高粱、小米、豆类等,构成了国人日常的主食。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成馒头、烙饼、面条;稻米则一般做成米饭、米粥、糕点以及其他制品。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方式也就不同。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的日常食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主食的故事》第一集中,首先介绍了山西襄汾县丁村的花馍——“一样面食百样吃”。
因为山西是多山少川的省份,副食种类的缺乏使得当地人想方设法提高主食的花样。
于是随着一代代人的智慧的积累,有了现在的“一样面食百样吃”的日常食俗。
其主要表现是在主食的样式上做文章,通过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来提高家人食饭的兴致。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视听语言短评的表现形式展示了中国丰富多样的传统美食和饮食文化。
以下是对该片的简要短评:
1. 视觉表现:《舌尖上的中国》在摄影和剪辑方面表现出色。
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色彩的饱和度和质感,精美的画面呈现了各地的美食和烹饪过程,令人垂涎欲滴。
2. 音效与配乐:片中的音效和配乐与画面相得益彰,通过细腻的声音设计和动听的背景音乐,将观众带入到每个美食的现场,增强了观影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鸣。
3. 叙事方式:《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纪实的叙事方式,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揭示了美食背后的人情世故、生活哲学和地域特色。
4. 文化传承:该片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赞美,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展示传统的烹饪技艺、节庆习俗和农耕文化,让观众深刻体验到美食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5. 情感共鸣:《舌尖上的中国》用细腻的叙事和贴近生活的场景,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更是一个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人文故事。
总体而言,《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精美的画面、优秀的叙事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成功地向观众展现了中国独特而丰富的美食文化,让人流连忘返,感受到食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1。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历史11201班陆健【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完美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地域文化;美食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时间播出,该片为央视播出的首部美食类纪录片,全片共分为七集。
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七个主题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故事,展现了各种饮食习俗,并透过画面与声音传递了这些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我们生存的需要,更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满足了我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饮食民俗,是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
《舌尖上的中国》信息量很大,传递了很多有关饮食的民俗信息。
(一) 日常食俗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麦子和水稻,加上玉米、高粱、小米、豆类等,构成了国人日常的主食。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成馒头、烙饼、面条;稻米则一般做成米饭、米粥、糕点以及其他制品。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方式也就不同。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的日常食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主食的故事》第一集中,首先介绍了山西襄汾县丁村的花馍——“一样面食百样吃”。
因为山西是多山少川的省份,副食种类的缺乏使得当地人想方设法提高主食的花样。
于是随着一代代人的智慧的积累,有了现在的“一样面食百样吃”的日常食俗。
其主要表现是在主食的样式上做文章,通过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来提高家人食饭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