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让课堂书声琅琅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在老师指导下实现的,所以老师要重视朗读技巧和方法的训练,重视朗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在这方面,我有如下的思考。
一、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
所以教学生学习朗读课文,指导正确的读音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学习课文的需要,也是养成认真朗读的需要。
(一)发音要正确、清楚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悄然”中的“悄”读“qi€#3o”,不能读成“悄悄”中的“qi€”Do”。
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万万不能读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声母读得短促而有力,韵母要读得响亮,声调要读得正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
(二)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重音。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
还要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处理。
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重音就是读得大声、快而激昂。
其实这是不一定的。
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
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
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力,声声有情,更富有感染力。
停顿。
朗读中的停顿,指的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
琅琅书声——语文课应有的一道风景《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朗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鼓励有创意的表达的途径之一。
朗读是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朗读无论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还是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朗读是将书面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的一种艺术手段,能更加深刻地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能培养人的语感,是培养说话能力和习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还能加深记忆,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是有益处的。
总之,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实现语文教学改革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试想,一堂语文课上少了学生的读书声会是什么样子?人们常说,学生走进学校就是“读书”。
朗读本身是一门艺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对朗读重要性的解释,所以朗读更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
琅琅的读书声,应该是语文课应有的一道风景,也更应该成为一道风景。
然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上,恰恰常常会忽视了朗读声。
记得听过一节市级公开课,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上了一节《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很是精彩,无论学生的反应,还是教师的基本素质,真的自愧不如。
但过后总觉得整堂课好像缺少了些什么,才顿时发现一堂课没有老师抑或学生的朗读,所以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世界,我觉得可能会是个未知数。
教学法专家张田若说得好:“一课书教完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
”在课堂上,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去获得整体的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染。
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汉语言文学,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
语文文本呈现的不是客观的、冷静的、抽象的知识,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和作者的生命精神,因此精彩的文本能够邀请阅读者走进它的世界。
“书声琅琅”——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近来,我聆听了不少专家讲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其中指出:“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写写画画”和“真情感悟”是检验一节语文阅读课是否有效的很好标准。
我深有感触,想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也谈谈如何做好“书声琅琅”。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增加语感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培养语感”,即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具有主体体验的多元感悟不是老师能替代的,只能是通过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读”来实现。
读也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
课堂上,学生就应该以读为主,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
要读字当头。
如:我在教学古诗《春夜喜雨》时,学生通过初读、结合注释读、摇头晃脑地读、想象读、情景中读、联系诗人作诗的背景读……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读了十几遍后,有一位学生对“花重锦官城”这句中的“重”的理解,不赞成教材上的注释“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应该理解成“花开得多,满城万紫千红”,一席话使另外一位学生认为是“花开得鲜艳,水灵灵的”,而不是“花显得沉重”。
因为“细润”万物的细雨怎么会把花淋得“沉重的样子”呢?,还认为“好雨”怎么会把花压得“沉重的样子”呢?还有学生认为这是诗人满怀“欢喜”时的猜测,他用“重”的本意不应该是“沉重的样子”,因为“沉重的样子”给人的感觉好象是被狂风暴雨打击后显得垂头丧气毫无生机,这不符合诗人当时的心情。
面对学生这样的阅读理解,我十分惊喜!因为这是学生真实的感悟,在我看来这样的理解是合情合理的,这不就是常说的“语感”吗?这不是学生读带来的效果吗?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翁,我就不愁学生对古诗的难以理解了。
让琅琅书声陪伴孩子成长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今天,能迎来享有盛名的青园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深感荣幸,同时也颇感忐忑。
因为我感觉我们学校朗读这一块工作还做得很不够,还处于摸索、探究阶段。
既然贵校这么看得起,那么今天我就班门弄斧,对我校的课文朗读和经典诵读这两项工作做个抛砖引玉的发言,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点:一、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有多重要,在座的各位都很清楚。
ppt出示朗读的重要经典语句。
古往今来,教育者都很重视朗读。
的确,语言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修养和生存能力的体现。
朗读过程中口齿、发音等环节的训练,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
12岁之前是语言学习的黄金阶段,这时对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
二、大力提高朗读的原因及问题的剖析我们麓谷小学周边环境不错,生源却参差不齐,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各企业员工的子女虽然也有,但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自信心不足。
2010年,我们学校的陈军飞老师参加长沙市的教学比赛,参赛老师都是从本校带学生去上课,其他区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悦耳动听,而我们学校虽然是挑选的孩子,但读书时表现得明显不自信,声音很小,还有严重的唱读现象……回来后我们做了深刻的反思,也在好几个班里做了调研,我们发现学生的总体朗读兴致不高,朗读中还有很多孩子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用心琢磨一下,我们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
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一直未能把这件最基本、最重要、最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
浅谈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追古溯今,读能够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
从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至教学改革深入展开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也非常重视,强调“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认为朗读不但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
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而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让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
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也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朗读表情达意,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升学生口头表达水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但是因为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仅仅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
所以,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语文电子课本中每篇课文均有读音示范,但个人认为其朗读在感情表达上仍有欠缺,要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如读《月光曲》,如何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感悟贝多芬情绪的变化呢?教学时,我采用配乐朗读法。
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月光曲》的美妙乐曲,初步感知曲调的变化。
接着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地朗读课文,并用笔画出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并大胆地展开想象。
39 都市家教 教 学 研 究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正在经历着从教学理念到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滤尽浮华,淘沙见金,有些经过历史锤炼和实践完善的学习方式仍然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方式。比如语文教学中的——读。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辩、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建构的使命。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课堂上读的方式有很多——诵读、默读、接读、分角色读……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演绎读的方式和效果?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读的演绎有其科学却又灵动的轨迹,现列举部分以飨读者。一、读在语感障碍处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作为语文学习最本质的东西,语感体现在我们课堂上就是能对语言文字产生预见性的敏感。由于学生语感有差异,由此会产生文本朗读中的障碍——易错字、易漏字、易添字、易产生语序谬误处。这些障碍是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认识和敏感的,抓住这些朗读障碍一遍又一遍地读,采用多种形式,如请小老师助读,跟老师读,赛读等,让学生通顺连贯地读好文本,就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长此以往,熟能生巧,就形成了良好的语感。二、读在文本留白处如同山水画一样,许多文本也有留白之处。尤其是古诗,每一首都像是一幅或浓墨重彩,或清新淡雅的山水画。但无论怎样的山水,必定会有留白之处,引人无限遐想。遐想,是儿童最擅长的本领。阅读教学中读在文本留白处,从而自然引导想象,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如在古诗《江雪》的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柳宗元当时刚被贬职时,空有一腔抱负却不能施展的忧郁和他丰厚的学识修养。在学习诗歌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对诗歌进行深入地朗读。朗读过程中,学生对“独钓寒江雪”产生了质疑:诗人为什么这样写?我很惊喜,于是对学生说:“请你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细细地研读诗歌,并结合诗人当时的境遇谈一谈!生1说:“可能当时雪很大,而老渔翁专注着钓鱼,雪花都在鱼竿、鱼线上裹着了,所以像在钓雪一样。”“你读得很认真,而且想象力很丰富,还能往深处想一想吗?”
让小学生的课堂重归“书声琅琅”摘要:小学语文课文每一课都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读,才能让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只有读,才能让学生从作品中体验真实的感受,获得享受和熏陶;只有读,才能真正品出语文之味。
由此可见,朗读对于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然而在当前课堂中,小学生朗读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让小学生课堂重归“书声琅琅”迫在眉睫。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现状朗读教学策略、技巧一、小学生当前的朗读现状四川省内江市一位语文老师做过一个关于小学生朗读现状的调查,样本数据为556人,调查的问题有十个,调查结果的数据让人很是揪心。
下面选取几个典型问题,让我们看看调查数据:从上表调查报告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对于朗读缺乏兴趣;第二、教师的朗读评价严重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朗读评价;第三、每个孩子都有对朗读良好状态的主观追求;此外,还有65.83%的学生表示自己因为紧张、胆怯等原因不敢放声朗读。
二、小学生的课堂为什么没有“书声琅琅”1.首先是朗读时间的不充足不到位。
这是体制方面的问题,我们在上学时早读是一节课的时间,现在的中小学早读时间普遍在十至二十分钟,短暂的朗读时间致使大部分学生不易进入最佳朗读状态。
早读如此,课堂上让学生尽情的朗读更是奢望了。
2.其次是朗读方法的不科学不规范。
现在的中学语文老师基本没有精力顾及朗读的指导,只有小学的部分语文老师还在对朗读进行简单的指导,而不少还只是流于形式的循环往复。
朗读只重声音的表达,不重学生的真实情感;只重声音的技巧,不重语言的韵味内涵。
这些错误的朗读引导,导致学生朗读形式上装腔作势,实际缺乏情感体验,结果是如隔靴搔痒徒劳无功,朗读有声无色。
3.再次是朗读评价的不及时不精准。
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反馈,这样的朗读指导就是虚无缥缈。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不明确,朗读前没要求,朗读中没指导,朗读后没反馈。
一趣二悟三技巧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发布时间:2021-09-14T07:56:57.608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1年7期作者:邱杨[导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体验品味。
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已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好地达到朗读训练的目标呢?我认为,关键是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前提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朗读训练切实有效,从而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邱杨(广汉市第四小学四川德阳 618300)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1)07-035-02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体验品味。
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已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好地达到朗读训练的目标呢?我认为,关键是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前提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朗读训练切实有效,从而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趣”字当头,入“境”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他们的内心深处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训练才能落到实处,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便成了这一过程中的“发条”所在。
1.言语激趣,以情入境在学一篇新的课文之前,教师动情的话语往往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设计这样一段引人入胜的话,“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
但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江河呜咽,群山肃立,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神州大地。
1976年1月11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街道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作最后的沉痛告别。
让语文课堂书声飞扬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几千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堂要立足于一个“读”字,这是语文教学的成功方法。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悠久历史古代的学堂,诵读和练字是主要的教学任务,日诵不辍,写字不停。
近代新学制产生前后,仍然将诵读和练字作为教和学的主要任务。
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吴晗在十三岁以前就背完了十三经,这为他们后来的学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
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正是创作成功的奥妙。
才思泉涌,笔下生花,得益于书读得多,读得熟,熟读成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可见,诵读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诵读的现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东林党人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
上联中道出了窗外风萧萧、雨濛濛,窗内书声琅琅、其乐融融的情景。
那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引起了多少人对神圣学堂的向往。
但不知曾几何时,我们的校园却越来越静,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离我们远去。
目前,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学生不是在题海中疲于奔命,就是被频繁的无效的所谓四人小组讨论所挤占,又或者被花样不断翻新的课件画面所占领……学生没有时间读书。
一堂语文课下来,能让学生从头到尾读一遍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当然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某些精彩语段进行朗读,但往往也只满足于表面课堂上气氛活跃,而忽视了诵读的重要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当前初中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不高,能力越来越差,写作能力也随之下降,且不说让学生演讲、辩论,就连当众①用笔:在练字的时候,统一使用钢笔(如较适合学生的“英雄牌616”型),字迹为黑(蓝)色。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摘要】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也是初中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促进学生由书面语言向口语转化、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的一种最具特色的教学策略。
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必须明确朗读教学的特点、要求并掌握一定的朗读训练的技巧,及多种朗读训练的方法,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训练;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99-02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 朗读可以使学生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朗读是要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并且要进行语言技巧的处理和语音的多种变化,因而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把作品中的事件、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趣味以及文章语言的节奏、韵律、行文的语调气势活灵活现、绘神绘色地表达出来,也能把文章中的人物再现出来,甚至可以把书面难以表达或根本无法表达的神情妙趣抒发出来。
2 朗读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童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朗读时为了表现某种神情意味和中心思想,需要把某些词和短语加以强调,为了把思想感情表达的鲜明、突出,又需做合理停顿,还需注意语调的高低、强弱和快慢,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处理,可使学生对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加深理解。
朗读文章时,把辨形、释义、正音几种识字方法结合起来,能收到积累词汇。
熟悉句型。
洗炼语言、规范口语的作用,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让一年级课堂书声琅琅摘要:如何让一年级课堂书声琅琅,我做了以下尝试:多次示范,加强训练;激情参与,全面提高;创设情境,感受语言;表扬激励,予以信心;表演朗读,激发兴趣。
关键词:多次示范激情参与创设情境表扬激励表演朗读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因此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是,一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所以就会出现唱读的情况,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
如何指导低年级的孩子朗读,我想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多次示范,加强训练。
识字少,并初次接触朗读,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这时候,老师就要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方法,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
但是,究竟要停顿多久才合适呢?学生还是不太清楚,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是心中默默数,数完“1、2”的时间,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是数完”1、2、3”的时间。
刚开始,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
但是,朗读仅仅学会停顿是不够的,所以,还要教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各种句子的语气的方法,这些方法光靠讲是不行的,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通过融情的范读,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再现课文的精神和生命,学生可以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柔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一般来说,当学生练了几次都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最准确?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书声琅琅学语文语文课堂常常存在这样尴尬的场景:许多教师虔诚地拿着教参上的“武器”条分缕析地深挖细掘,那些把我们感动得声泪俱下的文章却怎么也激不起学生心中的一点涟漪,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一些貌似真理的标签式的结论,或是一地鸡毛式的知识碎片。
随着新课标的推出,这样的课堂也会越来越少,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读书、共同品味书中韵味、共同体验读书乐趣的过程,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诵读,而不是讲解。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诵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诵读更能使人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诵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诵读是要有技巧的,学生也是需要诵读技巧指导的。
有的教师认为,诵读偏重技巧指导就会与文本意义分离,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没有道理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读书技巧的指导不是偏重了,而是太缺乏了。
表现状况有三:1.读书成为讲课的点缀和附庸。
现在一些语文教师虽已开始注重读书,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读书只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常常成为讲课的点缀和附庸,读书形式单调,水平低下。
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时存在随意性,齐声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个别读,形式繁多的读充斥整个语文课堂,但每一种方式的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语文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些问题阻碍着读书作用的发挥,影响了读书的效果。
2.语文教师自身素质使自己不能进行读书指导。
现实中,我们许多语文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更不会朗读指导,课堂教学中自己就不敢在朗读、范读方面“恋战”,蜻蜓点水后快速“转战”到“讲书”上去了。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默读是不能代替诵读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上口与耳才好。
”所以,诵读越来越受到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视。
但语文学科应达到怎样的效果,通过诵读是否增强了学生的语感,如何加强对学生诵读指导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读思结合
诵读,不只是动口出声,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
缺少思考的朗读是有缺陷的。
怎么思考呢?例如,读朱自清先生《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有什么稀奇的?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呢?再如“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园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狼藉”是什么意思?“满园狼藉”又是怎样的景象?“簌簌”流泪是什么样子?“不禁’又说明什么呢?带着思考读,学生潜意识里便有了追寻的目标。
2 读品结合
品,是指品味文章写法上的妙处。
例如,读朱自清先生的《春》,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如果你觉得“脚步近了”用笔巧妙,就要琢磨:妙在何处呢?读“小草偷偷的从土地里钻出来……”,如果你感到“偷偷”和“钻”用笔不凡,也得琢磨琢磨:
怎么不凡呢?换个说法怎么样呢?又如,读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为什么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阿长为什么把书名说错,买书容易吗?这就是品。
品的过程便是体验文美的过程,也是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
3 读出形象
以形象感人,是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
诵读,要借助想象让作者所描述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
例如,读朱自清先生的《春》,“红的像火,分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
”读到这几句,要在想象中让眼前展现出一片如火,如霞,如雪的春花,不仅美丽好看,仿佛还有淡淡的甜味沁人心脾。
接下来,“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时,眼前又该换成一副“累累果实挂枝头”的画面,叫人着迷,令人心醉。
4 读出感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
诵读的时候,要细心的体会,要感情洋溢在作品里面,让作者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之心。
这时会有一种作者的感觉。
这是诵读的最高境界。
进入这种境界,要善于联想,联想自己的经历,感受,联想自己的所知就,所闻……
5 熟读成诵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诵强调的是一个“熟”字。
对自己特别喜欢的精美诗文,要反复诵读,熟到张口能背,背诵入流。
一篇作品,熟到背诵入流的程度,就能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这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总之,在语文教学,我们要让学生开口诵读,让悦耳的诵读之声想起来,从此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