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5.32 MB
- 文档页数:3
高校校园文化特色的品牌宣传思路探析作者:郑丽香来源:《管理观察》2014年第34期摘要:大学是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场所,优秀的特色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育人和谐功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如何结合校园文化特色进行品牌宣传是当今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也是开拓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渠道。
本文以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的船政特色校园文化为例,探析了高校校园文化特色的品牌宣传路径,并提出了创新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校园文化 ;品牌宣传 ;新闻策划1.高校新闻宣传对校园文化的依赖性分析校园文化是大学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之一,优秀的校园文化对育人成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一所大学的品牌和名片,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形象。
1.1校园文化是高校新闻宣传的鲜活素材来源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新闻宣传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来源。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地处马尾船政文化发源地,开展了“中国梦·船政魂·阳光人”主题系列活动,邀请校外专家到校开设“中国梦·船政魂”系列讲座,举办学术沙龙、主题报告会、“船政文化”专题片展播和“船政文化节”成果展、举办首届校园船政文化节等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院宣传部门将传承和弘扬船政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头戏,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进行“中国梦”教育,弘扬船政精神,推进文化育人。
围绕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将学院开展的船政文化教育、研究、文艺创作、社会实践以及服务马尾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成果向社会推出有效宣传。
1.2品牌校园文化是高校新闻宣传的特色载体校园文化是高校新闻宣传的主体之一,品牌校园文化是拓展宣传的特色载体。
高校宣传部门应当善于把握新闻契机,借助校园大型活动,依托校园文化特色进行新闻宣传,以深厚的新闻价值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是新闻链条的良性传播,后续的宣传价值较大。
学校品牌建设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品牌建设成为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关键。
本文将就学校品牌建设的目标、策略和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品牌建设目标学校品牌建设的目标是对学校的形象进行打造,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同时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声誉。
三、品牌策略1. 定位策略: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明确学校品牌的定位。
例如,以科技教育为特色,打造科技创新型学校品牌。
2. 标志策略:设计独特、有辨识度的学校标志,将学校的核心理念和形象体现于其中,形成明确的品牌标识。
3. 文化策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的独特文化氛围,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打造独特的品牌文化。
4. 内容策略: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为学生和社会做出贡献,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品牌宣传与推广策略1. 媒体宣传:通过各类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进行品牌宣传,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形象。
2. 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庆、艺术节、运动会等,吸引媒体关注,提高学校品牌的曝光率。
3. 社会合作: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教育项目和研究活动,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4. 媒体合作:与知名媒体合作,推出专题报道和栏目,深入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成果,增加正面宣传。
五、师资力量建设通过提升师资力量,增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同时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打造有竞争力的学校品牌。
六、教育资源整合整合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与各类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七、学科建设与特色课程重点发展学校优势学科,完善学校教育体系,设计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校的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发展机会。
10.3963/j .issn .1671-606X .2009.06.0162009年12月 第28卷 第6期Vol .28 No .6 D ecember 2009理工高教研究Journa l of H igher Educ a tion i n Sc ie n ce &Techn ology3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F I B 63)作者杨科正系宝鸡文理学院教科所副教授论地方高校大学品牌建设3杨科正(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07)摘要: 大学品牌是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最佳体现,也是一所大学社会地位的反映。
高等教育大发展以来,地方高校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环境,所以应强化品牌意识,科学制订品牌发展规划,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能力,注重对外宣传和品牌维护,铸造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大学文化; 大学品牌; 地方高校中图分类号: G64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606X (2009)06-0064-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高等教育市场的逐渐分化,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所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靠品牌的培育和打造。
一、地方高校实施大学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大学品牌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并凝结在一所大学名称中跨越时空的社会认可程度,它主要体现在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等方面。
大学品牌一旦形成,会对政府、社会、家长和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和认同感,不但吸引家长和学生,也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更优秀的师资甚至政府的政策倾斜,使办学资源、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得到改善,为学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大学品牌对内具有凝聚作用,能使师生员工为自己是组织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从而在大学内部形成一种内聚力和向心力。
1.品牌建设是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学品牌作为学校的一项无形但价值很高的资产,是学校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保证。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在校选课中的渗透研究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是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形成校园文化特色的途径之一,校级公共选修课适应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园文化是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营造大学良好的文化氛围,传承文化底蕴,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角度来探索、反思校选课的设置及在教学中渗透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品牌;校选课;渗透校园文化既是学校风貌和个性的总和,也是社会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学校的反映。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塑造过程中,重视校选课程建设,以期建立合理的校选课课程体系,通过其广泛性和灵活性及时反映社会进步,系统研究校园文化品牌在校级公共选修课中的渗透,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支持与帮助。
一、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1.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文化品牌,概括地说是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淀和品牌经营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是反映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成为校园文化的基础与保障,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成为实现校园文化的目标和任务。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凝聚在高校文化品牌中有关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念、治学理念、文化氛围、学术态度等精神象征。
2.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功能(1)导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统一协调全体师生的认识、态度、行动,将师生引导到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上,既是对其进行制度上的硬约束,又具有无形的学校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等软约束。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核心价值理念的追求成为实现行为习惯和内心信念的统一,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有形约束和无形约束的和谐统一。
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策略作者:黄蓉来源:《大观》2020年第03期摘要: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成长学习的地方,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引领作用,从外在和内在对大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设校园品牌文化能使处于校园之中的师生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和意识。
文章从校园文化品牌的概念、功能以及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建设校园文化品牌的策略。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注:本文系南通科技职业学院2019年度党建暨思政研究课题“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建设”(TKY201912)研究成果。
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说明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特别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
教育部也曾先后在2004年和2006年提出关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有关工作的通知和意见,并且在2007年设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还很稚嫩,尤其是高职院校。
因此,本文就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理解。
一、大学校园文化品牌概述(一)大学校园文化品牌的概念有学者表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学风教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以及校园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因素。
[1]笔者是赞同这个观点的,同时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在笔者看来,所谓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应该是一所大学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内在和外在的一种氛围,是独具特色的,是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地方,是所有身处校园的学生、教师以及职工,校园的所有人都知道,并为之骄傲的。
校园文化品牌可以是外在的如学校的校徽、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校服等,内在的如学风、校风、规章制度、特色专业等,还有学校主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
(二)大学校园文化品牌的功能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对高校提升大学文化内涵、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品格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校园文化对身处其中的教职工,尤其对校园里的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良好的校园文化品牌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能够对师生的行为规范起到约束的作用,并且能够起到育人的效果,还能使身处其中的师生自觉地为校园文化品牌代言,使学校产生更为深远且良好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以民俗文化为载体
习俗文化,即民俗文化,是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一朵奇葩。
寓教于乐、寓教于习俗,其中充斥着传统典故和中华道德理念。
于是,在校园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庆活动,来展示和传递中华民俗文化。
例如,开展文艺、电影、音乐、舞蹈、手工艺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都能够牢固树立中华传统文化在师生中的地位。
二、以传统节庆为核心
传统节庆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传统节庆的传承与弘扬。
例如,中秋、端午、春节等重要传统节庆活动,丰富了课余生活,展示出了传统文化的美好风采。
三、以文化符号为媒介
文化符号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特色校服、校徽、校训、校歌等多种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起来。
例如,竹子、兰花、牡丹等常见的文化符号,可以被用来代表学校的特色文化。
四、以时代文化为背景
我们身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的文化应该与时俱进。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吸引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应该在文化传承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更加认识到“中国梦”的重要性,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浅议高校宣传工作中的文化品牌建设【摘要】建设品牌文化是高校宣传工作应积极努力的文化建设方向,对于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阐明了大学品牌文化的内涵,然后对文化品牌的建设原则,以及建设途径分别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文化品牌建设建设原则建设途径高校宣传工作对当前高校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可以促进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对外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在不断加强高校宣传工作的开展力度的基础上,相关人员还应培育起文化品牌建设意识,以促进高校宣传工作的开拓式发展。
一、大学品牌文化的内涵大学品牌文化是一个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色文化,是一种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大学校园的建设更有益的文化。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 物质层面的内容。
这是文化的最表层部分,包括大学的校容校貌、教学设施以及教学环境、学科设置和各学科的知识建构等。
2. 制度层面。
是指大学制定的所有为促进校园建设以及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师基本规范、学生基本守则、宿舍规章制度等一系列的规范制度。
3. 行为层面。
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具体的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教学作风、学生的学习风气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行、学生的基本修养品德等。
4. 精神层面。
这是最高层面的较为抽象的文化层面,主要是指整个大学文化理念、大学精神等,是体现学校发展理念以及教师和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
二、文化品牌的建设原则(一)体现时代精神大学品牌文化建设必须照应当下整个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形势,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有实用价值的校园文化,能反映当前大学的整体发展特色、师生的整体面貌及精神状态等,具有浓郁鲜活的生命力。
(二)体现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建设必须与当下大学倡导的整体理念相适应,体现大学精神,同时,应将其具化,使其具有本学校的特色内涵。
通过与本校校训的内涵相结合,并联系当下本校师生的思想精神状态,以及他们提倡的一些具体价值观念等,创造出既具有当今大学普适精神,又具有本校特殊文化底蕴的品牌文化。
2019年7月下半月刊旅游专业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泰山学院旅游学院为例于永畅 彭 晓校园文化品牌是学校独具地域特色与校园定位的无形资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的基础是立德树人”。
本文拟从泰山学院旅游学院独特校园文化品牌的价值内涵入手,阐述了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及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原则,探寻校园文化品牌与高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契合点,创新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中的方法,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融合。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了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劣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息息相关。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多元文化、多元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如何利用校园文化品牌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是高等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及时代价值校园文化品牌是一种具有独特区域特点和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提炼、整合而成的文化结晶。
它不仅反映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传统、学术风格和行为准则,也反映了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灵活的方式规范校园管理。
校园文化品牌无疑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并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约束。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应对新挑战,高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及时代价值,掌握德育主导权。
二、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一)塑造正确价值观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必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得到推动,与此同时,一些非主流文化和破坏国际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不良思想也腐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在优秀校园文化的引领和指导下,当代大学生能更加理智、清醒的看待和分析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论高职院校如何创设校园文化品牌——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鲍宏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摘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收社会文化成果的同时,又不断地将文化成果提升为思想理论,反过来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精神资源。
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创设自己独具风貌的校园文化品牌,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才能从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品牌文化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2—0032—022006年11月,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教育部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
从2006年到2009年分三批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百所高职院校先后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纵观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他们能够在众星云集的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除了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具有良好的建设环境,以及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外,更主要的是他们创设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这是树立良好外部形象,确保高职院校在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中得到长足进展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高职院校独具品牌的校园文化。
必须深刻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培训方式上应具有多样性。
因此高职院校均建有大量的实习实训场所,学校也依靠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与企业联合办学,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共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精选6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篇1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我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做了多种尝试,其中抓德育、重实践是一项重要措施,学校把良好的道德建设,作为治校的根本,贯穿于整个学校管理过程,使思想道德建设付诸成效,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及其整体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
下面就其有关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做法与感受。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
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我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新建设三口功能室投入使用,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其二,在环境卫生治理方面,从教室到院子清洁区坚持责任到班,实行每天打扫三次,每天检查通报,每周发放流动红旗,并将卫生工作纳入文明班集体评选条件之一。
因而全体师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养成,无论是教室还是办公室甚至整个院子都是美观干净的;其三,加强师生个人卫生检查,要求师生不留长发,坚持勤换衣服、勤洗澡、勤剪指甲等。
把卫生大面积治理和小面积治理结合起来,杜绝了病源,保证了师生的健康生活,保证了师生有充分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