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信息系统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12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较全面地考查考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大体概念、基础理论和大体方式的把握程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的技术;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地理信息系统学科进展和研究、应用热点的了解情形。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总分值及考试时刻试卷总分值为150分,考试时刻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1.名词说明题:共30分,5小题。
占总分数的20%。
2.简答题:共60分,5小题。
占总分数的40%。
3.论述题:共60分,2小题。
占总分数的40%。
Ⅲ考查范围一、大体概念、术语和概念1.数据,数据处置;2.信息,信息的特点、类型及其气宇;3.数据与信息的关系;4.系统,信息系统;5.地理信息及其大体特点;6.地理信息系统的内涵;7.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硬件配置、软件系统;8.GIS能够解决的问题;GIS的大体功能;9.空间关系与空间分析;10.GIS的应用领域;11.GIS和相关学科的关系;12.GIS的技术热点及新兴进展方向二、GIS的数据结构1.地理空间及其表达;2.空间关系的表达;3.空间实体的矢量表示法和栅格表示法;4.栅格与矢量数据的比较;空间数据的分类原那么和编码。
5.空间数据结构(矢量和栅格数据)的转换;6.元数据(Metadata);空间数据的大体特点;7.空间数据的运算机表示;空间数据拓扑关系的类型及其意义;拓扑关系的编辑功能;栅格数据的编码: 游程编码和四叉树编码。
8.空间数据紧缩的意义和方式;9.三维地形的要紧表示模型及其在其他类似多维信息表达中的应用。
三、空间数据的搜集、存储和分析处置1.移动定位技术与众包数据;2.互联网在线电子地图背景下的新兴数据搜集方式;3.空间数据投影;坐标的概念与变换;4.空间数据的精度、比例尺;5.地理数据的多元性;6.空间数据的融合方式;7.空间数据的内插方式;四、空间数据库1.空间数据库系统;2.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进程;3.关系模型 (Relational Model);关系数据库的标准化;4.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5.空间数据库的组织治理;无缝数据库五、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式1.空间分析的含义;GIS中经常使用的空间分析方式;2.DEM的分析和应用;DEM 数据来源;3.空间叠加 (Overlay) 分析及其应用;4.缓冲区 (Buffer) 分析及其应用;5.网络模型的组成元素;6.空间统计的大体原理;7.可视化;虚拟现实;六、GIS应用模型1.GIS 应用模型的类型;GIS 应用模型的构建方式;2.以实例说明适宜性分析模型的成立方式;3.以实例说明选址模型的成立方式;4.以实例说明地学模拟模型的成立方式;5.专家系统的概念七、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判1.常见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平台及其特点;2.GIS应用开发的新架构、新技术;3.应用型 GIS及其层次分类;4.结构化系统开发方式的步骤及其各时期的任务;5.原型法(Prototyping)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性;6.地理信息的标准化;7.应用型GIS的评判方式八、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设计1.GIS 产品的输出形式;2.地理坐标系和设备坐标系;3.经常使用颜色模型;4.打印输出的分辨率、屏幕分辨率与地图数据的比例尺;5.二维图形的几何变换和地图投影变换;6.地图输出的组织形式;7.专题地图设计大体标准。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一)绪论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2. GIS的构成3. GIS的基本功能4. GIS的应用5. GIS与相关学科、技术的关系6. GIS的发展概况(二)地理空间与空间数据基础1. 地理空间2. 地理空间的表达3. 空间数据质量4. 空间数据的元数据(三)空间数据结构1. 栅格数据结构2. 矢量数据结构3. 两种数据结构的比较与转换4. 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结构(四)空间数据库1. 数据库概述2. 传统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3. 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4.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5. 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方式6. Geodatabase数据模型7. 空间索引(五)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1. 空间数据的来源2. 空间数据采集ArcGIS下扫描矢量化3. 空间数据的坐标变换4. 矢量数据的图形编辑ArcMap矢量数据编辑功能5. 图形的裁剪、合并与图幅接边使用ArcMap的Spatial adjustment工具6. 空间数据的插值方法7. 数据压缩与光滑(六)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1. 空间数据的查询2. 叠加分析3. 缓冲区分析4. 网络分析5. 数字地面模型及其应用(七)空间数据的可视化1. 空间数据可视化概述2. 地图语言与符号库ArcMap中地图符号的管理3. 二维空间数据的可视化(符号化)ArcMap中空间数据的符号化(八) GIS新技术1. 组件GIS2. WebGIS3. 移动GIS4. 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技术二、考试要求(一)绪论1. 理解并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区别。
2. 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3. 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4.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计算机科学、遥感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5.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二)地理空间与空间数据基础1. 理解地理空间的概念。
了解实际的地球表面与大地水准面、地球椭球体模型之间的关系,及坐标系概念;2. 熟练掌握地理空间的矢量表示方法、栅格表示方法以及三角形不规则网(TIN)。
2023年地理信息系统师考试大纲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数据的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师考试是对相关专业人员的能力和知识进行评估的重要考试,以确保他们能够胜任处理地理数据和开展GIS相关工作。
以下是2023年地理信息系统师考试的大纲。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的理解。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地理数据类型和地理数据结构3. 地理坐标系统和投影变换4.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和组成要素5. 地理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的可视化方法第二部分:地理数据获取和处理本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地理数据获取和处理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重点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理数据的采集方法,包括遥感、GPS定位、调查问卷等2. 地理数据的质量控制和预处理3. 地理数据的编辑、转换和整合4. 地理数据的更新和维护第三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应用本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重点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理空间数据的查询与检索2. 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包括空间关系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3.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资源环境管理、应急响应等领域的应用4. 地理信息系统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第四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发展本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和发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织与管理2. 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和规范3.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第五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伦理和法律本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相关伦理和法律问题的认识。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2.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开放问题3. 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和应用总结:以上是2023年地理信息系统师考试的大纲,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考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熟悉地理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具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与应用的能力,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发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附件2:地理信息系统〔含遥感原理〕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地理信息系统〔含遥感原理〕是中国农业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制定考试大纲,并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标准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根底、根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含遥感原理〕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地理信息系统〔含遥感原理〕相关根底知识和空间分析及应用能力。
二、评价目标(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地理信息系统根底知识,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知识在农业和土地领域的实际应用与分析能力。
(2)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遥感原理根底知识,具有遥感原理知识在农业和土地领域的实际应用与分析能力。
三、考试内容汉语根底考试由“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原理〞两局部组成。
〔一〕地理信息系统根底知识与应用能力地理信息系统根底知识与应用能力局部测试以下内容:1.GIS根本概念2.空间参考及坐标系统3.空间数据模型〔矢量模型、栅格模型〕4.空间分析〔矢量数据分析、栅格数据分析、3D分析、网络分析等〕5.空间分析建模分析6.空间分析方法在土地方面应用〔二〕遥感原理根底知识与应用能力遥感原理根底知识与应用能力考试测试以下内容:1. 遥感电磁辐射根底2. 传感器与航天遥感3. 航空遥感3. 微波遥感与热红外遥感初步4. 植被遥感5. 遥感影像显示、处理与分析6.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与计算机信息提取7. 遥感农业和土地应用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总分值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试卷总分值为150分。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75分,遥感原理75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地理信息系统80分简单题45分,共6小题,每题7分或8分综合分析题30分,共2小题,每题15分遥感原理40分简单题40分,共5小题,每题8分综合分析题30分,共2小题,第一小题15分,第二小题20分。
613《土地信息系统》考试内容范围一、考试目的土地信息系统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和管理土地空间数据的技术性科目,也是目前土地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
要求考生掌握土地信息系统的原理、内容和方法。
通过对本课程的掌握,使学生能科学管理土地数据,运用LIS 技术分析解决问题,为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土地信息系统概述1、基本概念2、土地信息系统构成及功能3、土地信息系统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土地信息技术基础1、土地信息分类与编码2、土地信息的空间参考系3、空间数据结构第三章:空间数据的处理技术1、数据源与数据输入2、空间数据处理(变换、重构及提取等)3、空间数据的质量4、空间数据的元数据第四章:土地空间数据库1、空间数据库概念2、土地空间数据库设计3、土地空间数据库建立第五章:土地信息分析技术1、土地信息空间查询2、土地信息空间分析第六章:土地信息的表示与可视化1、土地信息表示概述2、地图基本知识3、土地信息的专题要素表示4、土地信息的可视化第七章:土地信息系统的架构1、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组成2、土地信息系统的平台成第八章:土地信息系统设计1、土地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过程2、土地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3、土地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4、土地信息系统的应用第九章:土地信息系统应用1、地籍管理2、土地利用规划3、分等定级估价4、信息服务三、参考书目1、《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马劲松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孙在宏主编科学出版社3、《土地信息系统》刘耀林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722《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考试大纲20 年8月注意:本大纲为参考性考试大纲,是考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一、考试科目设立目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考试大纲适用于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重点考查考生的空间抽象、逻辑思维与系统认知能力,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的熟悉程度,以及对GIS的学科体系、技术方法、应用领域和发展动态的熟悉程度。
主要考查考生对GIS基本概念、地图投影、空间数据模型、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方法等内容的掌握程度,对网络GIS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实现(开发)技术、网络可视化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GIS的发展动态与网络GIS的发展趋势的了解程度。
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空间数据的组织、处理、管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综合应用GIS 方法技术与软件工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察知识点(一)、地理信息系统概论1.GIS的基本概念、功能、组成与类型。
2.GIS的应用领域、发展历程与发展动态。
(二)、地理空间1.地理空间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深度基准。
2.地图投影、空间尺度。
(三)、空间数据模型1.空间抽象、空间实体、空间数据。
2.空间数据概念模型与空间数据逻辑模型的类型、数据组织及特点。
3.空间关系的类型、拓扑关系的表达方法。
(三)、空间数据结构1.空间数据结构的概念、作用及选择依据。
2.空间数据结构的各种类型及特点。
3.正确运用空间数据结构的表达方法,合理组织矢量、栅格或三维的空间数据。
(四)、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1.空间数据库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空间数据(矢量/栅格)的管理方式及特点。
3.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及主要内容。
(五)、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1.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流程、主要内容与方法。
2.空间数据共享方法(即格式转换)。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提纲答案第一章什么是信息:信息是客观事物的抽象反应,它以不同媒介为表现形式(纸质地图和电子地图),是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a 广义:信息是与物质、能量并列的一种状态。
b 狭义:信息是事物存在的状态、运动形式、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表征信息的特点:客观性、适用性、传输性、共享性、时效性、无限性客观性:信息与物质共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适用性:信息是一种资源,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
传输性:信息通过载体传输,不能脱离载体存在。
共享性:非零和性,信息可无限复制而不损失。
时效性:从发生、接收到利用的时间间隔。
无限性:信息的完善程度与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关,由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无限多样所以信息具有无限性。
什么是数据:数据是记录下来可供识别的符号,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声音、影像等都是数据。
土地信息系统(LIS):是以土地管理与资产管理为管理对象,以土地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对土地资源与资产相关数据(遥感、地面测绘、土地大调查等相关资料)进行采集、分类、管理、检索、操作、分析、统计、模拟和显示,并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土地信息并应用和传播土地信息系统,结合专家经验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土地管理模式,为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系统。
土地信息的特点:资产性和法律性、空间性、多维性、时序性、空间分布性、数据海量性、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信息的动态性土地信息的特点:除具有地理信息的特点外,还具有法律性、资产性的特点.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
同样的数据,处理方法不同,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同,解读出来的信息就不同。
ArcGIS的发展历程和阶段:1)发展阶段:1960’s后,继CGIS之后,建成了一批GIS。
受计算机技术的限制,带有机助制图的色彩。
2)巩固阶段:1970’s后,计算机飞速发展(PC机出现),GIS向实用方向发展。
多个国家建成专业性的GIS和LIS。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1《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1、地理信息系统的概要数据, 数据处理;信息, 信息的特点, 类型及其度量;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系统, 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及其基本特征;地理信息系统的内涵。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硬件配置;软件系统。
GIS可以解决的问题;GIS的基本功能;GIS的应用领域;GIS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数字地球与智慧地球。
2、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矢量数据结构及其编码方法。
栅格数据结构及其编码方法。
空间数据索引与查询分析。
举例说明当前常见的关系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并分析其优缺点。
3、空间数据的整合与管理我国常用的地图投影。
空间坐标变换。
空间数据编辑与拓扑关系建立。
地图拼接与裁剪。
属性数据的输入与管理。
数据显示与制图。
4、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常见的空间数据插值方法。
趋势面分析、泰森多边形分析、反向距离加权法、样条曲线法等。
常见的矢量数据分析方法。
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能够结合实际应用阐明这些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
常见的栅格数据分析方法。
局部运算、邻域运算、分带运算、成本距离量测运算等5、数字高程模型与地形分析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
数字高程模型的主要表示方法。
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地形制图与分析。
数字高程模型的常见用途。
6、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网络GIS。
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与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应。
考查要点一、地理信息系统概论1、基本概念信息、数据、地理数据、地理信息、信息系统2、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类型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类型,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二、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1、数据涵义和数据类型数据涵义,数据类型,空间数据的表示方法2、数据的测量尺度命名量,次序量,间隔量,比率量3、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基本概念,误差分析,质量控制4、空间数据的元数据元数据概念、类型、应用,元数据的获取、管理,元数据的存储和功能实现5、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地图数字化,空间数据录入后的处理三、空间数据管理1、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数据与文件组织,GIS的内部数据结构2、栅格数据结构及其编码栅格数据结构,决定栅格单元代码的方法,编码方法3、矢量数据结构及其编码矢量数据结构,编码方法4、失栅结构的比较及转换算法5、空间索引机制与空间信息查询索引概念,索引类型,空间信息查询四、空间分析1、空间查询与量算2、空间变换3、再分类4、缓冲区分析5、叠加分析6、网络分析7、空间插值8、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五、数字地形模型与地形分析1、概述数字地形模型DTM,数字高程模型DEM2、DEM的主要表示方法规则格网模型,等高线模型,不规则三角网(TIN)模型,层次模型3、DEM之间的相互转换不规则点生成TIN,格网DEM转成TIN,等高线转成DEM,利用格网DEM提取等高线,TIN 转成DEM4、DEM的建立数据采集方法,数字摄影测量获得DEM,DEM数据质量控制5、DEM 的分析应用六、空间数据表现与地图制图1、专题信息表现专题地图的分类和内容,面状专题内容的表现方法,抓体地图内容的表现手段2、专题地图设计3、制图综合4、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基本概念,地学可视化的类型,虚拟地理环境七、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1、3S集成遥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与GIS的集成,全球定位系统与GIS的集成,3S集成2、GIS标准ISO/TC211标准,开发的地理数据互操作规范3、GIS的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
附件四:考试大纲样本: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一、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二、课程代码:19002620三、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四、考核内容:1)GIS概述a: GIS的基本定义。
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空间分布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b: GIS的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空间数据,用户。
c: GIS的基本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查询,分析,显示,输出。
d: GIS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与MIS比较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GIS的软硬件设备要复杂、系统功能要强;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即使存贮了图形,也是以文件形式管理,图形要素不能分解、查询、没有拓扑关系。
管理地图和地理信息的MIS不一定就是GIS,MIS在概念上更接近DBMS。
与CAD比较。
GIS和CAD共同点是二者都有坐标参考系统。
CAD图形功能编辑较强,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GIS处理非图形数据、描述、空间运算、分析图形单元间拓扑关系等功能明显强于CAD。
2)GIS数据结构与组织a: GIS的地学基础:地球模型,坐标参考系统,地图投影,地图比例尺,地理数据特征,地图对地理现象表达,遥感影像对地理现象表达。
b: GIS的空间数据表达:●地理数据的类型与特点,类型:属性数据:描述空间对象属性特征的数据,又称非几何数据,如类型、名称、性质等,一般通过代码给予表达几何数据:描述空间对象空间特征的数据,也称位置数据、定位数据,一般用经纬度、坐标表达关系数据:描述空间对象的空间关系的数据,如邻接、包含、关联等,一般通过拓扑关系表达。
特点:属性特征:描述空间对象的特性,即是什么,如对象的类别、等级、名称、数量等。
空间特征:描述空间对象的地理位置以及相互关系,又称几何特征和拓扑特征,前者用经纬度、坐标表示,后者如交通学院与电力学院相邻等。
土地信息系统考试一、填空:1、地理信息一般具有三维基本特征,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及时域特征。
2、1962年,加拿大政府的土地资源调查机构中开始了地图数字化的试验,利用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地理信息系统——加拿大土地信息系统。
3、土地信息系统空间参考系是指地球椭球、地理坐标系统、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和高程参考系统等。
4、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WGS-84坐标系。
5、J50C003003的含义是什么?J50:1:100地形图图幅行列号,C:比例尺代码,003003:图幅行列号。
6、土地数据的类型两类: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或三类:空间数据(定位数据)、时间属性数据(尺度数据)、专题属性数据(非定位数据)。
7、衡量数据质量的相关概念:误差、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精密度、不确定性、空间分辨率、比例尺精度。
8、数据误差(四类):几何误差、属性误差、时间误差、逻辑误差。
9、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约束条件是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10、五种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和时空数据模型。
11、ArcGIS软件的组成及功能级别:Arcmap提供数据的显示、查询和分析;ArcCatalog提供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生成、管理和组织;ArcToolbox提供基本的数据转换。
二、名词解释:1、信息:信息就是对客观事实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2、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
3、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是以土地管理与资产管理为管理对象,以土地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对土地资源与资产相关数据(遥感、地面测绘、土地大调查等相关资料)进行采集、分类、管理、检索、操作、分析、统计、模拟和显示,并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土地信息并应用和传播土地信息,结合专家经验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土地管理模式,为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系统。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30分)信息、数据、土地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线分类法、面分类法、分级、编码、数据输入、数据的输出、数据的准确度、数据的精密度、空间分辨率、元数据、数据库、土地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空间数据库应用系统、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拓扑关联、拓扑邻接、拓扑包含、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二、填空或简答(40分)1、信息的特点2、数据与信息的关系3、土地信息的特征及土地信息系统的三个特征4、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5、土地信息系统一般由哪些部分组成?6、LIS与CAD和CAM的主要区别?7、土地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8、简述土地信息分类的原则及基本方法9、简述确定土地信息分级界线的基本原则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中,有哪些一级类?11、我国城镇土地分类中,有哪些一级类?12、从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角度,可以将土地信息分为哪四类?13、土地信息编码的原则有哪些?14、建立土地信息空间参考系的基础是什么?15、在地理坐标系中,大地经纬度和天文经纬度有什么区别?我国的大地原点的有什么特点,其大地经纬度和天文经纬度有什么关系?16、我国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中,水准原点的高程值为多少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中,水准原点的高程值为多少米?17、地图有哪几种分幅形式?各有什么特点?19、矩形分幅中,1:2000 地形图,x = 3810.0 km ,y = 25.5 km,则其编号为什么?20、土地数据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分别指的是什么?21、空间数据的测量尺度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含义?22、土地信息获取数据的途径主要有哪些?23、什么是数据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输出的形式有哪些?24、什么是几何裂隙和逻辑裂隙?25、什么是空间数据质量?26、空间数据库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27、数据库系统的结构一般分为哪三个层次?28、数据设计的整个过程包括哪几个典型步骤?29、简述在矢量(栅格)数据结构中,空间点、线、面如何表示?30、简述矢量(栅格)数据结构的优点与缺点。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地理信息系统(GIS)》课程以空间数据为基础,介绍运用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空间数据的分析与综合研究,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使用等内容,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分析功能,并且具备把所学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学生应该以一种桌面GIS软件为主,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复习纲要1、GIS的组成、功能、发展与现状知识要点: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三者有机结合,构成科学地理学日臻完善的技术体系,引起世界各国普遍的重视。
地理信息系统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科学技术,它及时而又准确地向地学工作者、各级管理和生产部门提供有关区域综合、方案优选、战略决策等方面可靠的地理或空间信息,这就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职能。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应用领域;理解并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功能及特点。
通过演示GIS软件,增强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与认识。
2、空间信息基础知识要点:地理空间上至大气电离层,下至地幔莫霍面,是生命过程活跃的场所,也是宇宙过程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区域。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概念常用"地理空间"来表述,一般包括地理空间定位框架(坐标系、投影)及其所连接的特征实体。
表示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包含着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
了解地理空间的概念和空间实体的表达方法,掌握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和空间数据的计算机表示方法,了解常规的地理空间信息描述方法,地理信息数字化描述方法,空间数据的类型和关系,元数据。
3、GIS数据的组织知识要点:表示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包含着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对具有这些复杂的空间数据,如何组织和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以便计算机存储和操作,这成为数据结构。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提纲1、土地信息系统的定义、分类。
定义:是以土地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支持下,对土地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处理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分类:(1)专题土地信息系统它是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土地信息系统,为特定的专门的目的服务。
地籍信息系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地价管理信息系统。
(2)土地信息系统工具。
它是一组具有图形图像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多种输出等土地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软件包。
2、LIS与GIS的联系及区别。
(1)、两者都属于空间型信息系统。
(2)、LIS具有行业专题特点,GIS具有通用特点。
(3)、GIS面向宏观层次,LIS面向微观层次,业务功能更具体,结果要求更严密。
(4)、GIS图形处理功能较强,LIS属性与办公业务处理能力更强。
3、土地信息定义、特点。
土地信息指表征土地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的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的总称。
特点:①空间定位特性。
②载体类型的多样性。
③多属性特性。
④动态变化性。
⑤海量数据特性。
4、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总体说,LIS具有MIS的基本数据输入、分析与输出功能。
也具有GIS的基本图形分析功能,还具有特殊的土地信息处理功能。
具体说,LIS主要功能有:(1)土地数据数字化存储。
(2土地数快速处理:分类、检索、排序、统计、图形修改等。
5、土地信息系统的组成、研究内容。
答:土地信息系统是由土地信息数据库、土地信息系统软件、支撑数据和软件的计算机硬件以及操作与管理整个系统运作的用户(人)四部分组成。
课本P12土地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①土地信息的基本理论;②土地信息技术;③土地信息的分析方法、应用模型研究;④LIS的功能与设计;⑤LIS的工具软件研究。
课件P536、数据库结构的分类与特点。
特点:1.数据的集成性2.数据的高共享性与低冗余性3.数据独立性结构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在其内部具有三级模式和二级映射。
土地信息系统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土地信息系统适应专业:土地管理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总学时:90学时总学分:4学分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土地规划学、地籍管理、测量与地图学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主干专业课。
本课程是继《土地管理学》、《地籍管理》、《地籍与房产测量》、《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地图与制图学》、《土地资源管理软件(AUTOCAD)应用》、《土地法学》、《土地整理与开发》、《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计量地理学》、《遥感技术》、《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等课程后在大三下学期开出的一门主干课,基于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还要完成《土地利用管理》的学习。
通过本课程基础知识、研究性知识、地方案例和前沿知识等环节学习,在纵向上实现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网络综合,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横向上,与《土地整理与开发》、《城镇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等专业课程以及各类规程实际对接,并结合基础实践教学、技能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和探索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土地规划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培养“能提出科学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具有独立进行详细规划设计,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起决定性作用,是一门至关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
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研究性知识、地方案例和前沿知识等环节学习后,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①掌握MAPGIS制图使用的方法;②能运用土地信息系统的思想进行土地利用制图;③能够利用MAPGIS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的绘制;④掌握土地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设计的方法;⑤具备资料收集、专题撰写、成果汇报等土地信息数据收集的技能。
⑥具有较强自学能力,能跟踪本课程前沿动态,不断获取土地信息系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并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目标与考试方式(一)考核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土地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实验制图等环节学习后,应获得以下知识:①掌握MAPGIS制图基本原理与方法;②能运用系统的思想进行土地利用信息的规划方案设计、方案评述和最优方案选取;③能够利用GIS进行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图件的绘制;能力目标通过《土地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够通过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对土地信息系统中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学习:①具备土地利用数字化的调查设计、实施、能力;具备资料收集、专题撰写、成果汇报等技能。
②能够开展基层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及编制能力;③具有较强自学能力,能跟踪本课程前沿动态,不断获取土地利用规划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并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掌握正确的土地利用规划图的识图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图习惯,能够通过看图、画图、填图等有效地学习土地信息系统知识;熟悉土地信息系统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式本课程考试主要是以能力为基础,考试主要形式为上机操作与实验报告、图纸。
1、命题原则: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土地信息系统MAPGIS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能力、基本素质的掌握情况,知识覆盖范围广。
2、考试成绩百分比: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30%;考勤:10%3、试题难易及分数比例较易30% 中等难度50% 较难20%4、评定标准:(三)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本课程的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基础上。
其具体含义为: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四)关于实验考试说明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
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 10%、"理解"为 30%、"应用" 为 6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 2:3:3:2。
4、期末考试采取开卷上机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5、图件打印,需要按照实验考试标准。
三、课程考试内容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一)、课堂讲授部分1、土地信息系统概述。
重点是区分信息与数据、图形与图像、定位数据与属性数据等概念,土地信息系统的分类、数据组织、评价及其发展趋势。
要求学生对土地信息系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1.1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绪论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从不同学科角度表述的土地信息系统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信息系统的相关性。
掌握土地信息系统的特点与与功能。
1.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2.1土地的基本概念(次重点)识记:土地信息与土地信息系统的概念区别理解:土地信息系统的概念1.2.2土地信息系统的构建(重点)识记:土地信息的分类与编码、地图投影与地图分幅编号理解:土地信息的空间参考系等2、土地信息技术基础。
2.1学习目的与要求土地信息的分类与编码、空间参考系、地图投影与地图分幅编号等。
重点是掌握地图投影与空间参考系在土地图件中的作用以及在软件中如何选择、设置这些相关的参数。
2.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MAPGIS中设置坐标系的环节及参数要求理解:图上坐标和实际坐标,高斯坐标等基础地理信息基础。
3、土地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技术。
3.1学习目的与要求数据源的种类、土地空间数据采集方法、数据输出与表达、数据质量控制等。
要求学生了解土地信息系统中数据的来源,重点掌握定位数据采集方法及流程,并对信息输出产品有所了解。
3.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MAPGIS中设置坐标系的环节及参数要求理解:图上坐标和实际坐标,高斯坐标等基础地理信息基础。
4、土地数据库4.1学习目的与要求土地数据库的概念与分类、土地信息数据结构、土地数据库设计。
重点是土地数据库的概念和土地信息系统数据结构的认识。
4.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了解土地数据库的概念,知道属性库、高程库等理解:库的设计结构,掌握属性库的构建。
5、土地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
5.1学习目的与要求土地坐标系与坐标变换、图幅拼接与分割、空间分析与空间内插等。
要求学生了解坐标系与坐标变换的意义、图幅拼接与分割发生的场合,重点掌握空间分析的种类、方法与应用,在此基础上了解空间内插的作用。
5.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图幅拼接,空间插值。
理解:图形裁剪、图幅入库和坐标重设。
6、土地信息的表示与可视化。
6.1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土地信息可视化和专题信息展示及相关处理方法。
地图的基本知识、土地信息的专题信息表示和土地信息的可视化等。
重点是掌握土地信息的专题信息表示方法和土地信息可视化的一般操作。
6.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可视化中着色、线型、符号的设计等环节及参数要求。
理解:专题地图特点、可视化的具体表征。
(二)、实验部分第一篇 Mapgis与土地信息电子获取基础实验实验一MAPGIS界面认识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MAPGIS 6.7系统参数设置,掌握输入编辑系统的各窗口操作,了解文件的编辑、处理方法,了解输入编辑系统的菜单项和工具栏。
实验二土地信息数据获取(重点掌握)实验目的与要求:第一部分:纸质数据获取及处理掌握纸质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掌握地形图分幅,建库基本方法。
第二部分:遥感数据获取及解译利用遥感影像,对现状土地利用进行目视解译,建立分类系统,初步建立分层文件结构。
第三部分:土地数据及图像预处理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土地数据和图像文件处理方法,掌握photoshop、画图程序或者R2V对土地数据的处理方法。
第四部分:土地数据图像校正处理实验目的与要求:利用镶嵌融合对土地数据图像进行校正,达到矢量化要求实验三GPS数据输入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MAPGIS中gps坐标数据输入,掌握MAPGIS中投影变换步骤及设置,掌握生成点、线、区文件。
实验四 1:1万地形图校正(重点掌握)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MAPGIS 6.7校正参数设置。
2.掌握校正系统的各窗口操作。
3.掌握图框制作编辑、处理方法,掌握投影变换系统的菜单项和工具栏。
综合实验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MAPGIS 6.7校正参数设置。
2.掌握校正系统的各窗口操作。
3.掌握图框制作编辑、处理方法。
4.掌握投影变换系统的菜单项和工具栏补充实验一:遥感图像的配准实验目的与要求:1.导入GPS控制点坐标。
2.利用GPS数据对图像精配准。
3,对校园遥感20米分辨率影像图进行配准。
第二篇Mapgis土地信息电子输入实验五 MapGiS 基本操作(重点掌握)第一部分工程和项目的操作实验目的与要求:熟悉图形编辑界面,认识菜单栏,控制台窗口,图形编辑窗口,状态栏,工程和项目操作练习。
第二部分 MapGiS点编辑实验目的与要求:输入点,删除点,移动点,复制点,修改(统改)点参数,点参数,修改点属性等;点分为注释、子图、版面等,常用为注释和子图,注释为文字和数字,子图为一些点状几何符号,二者操作基本相同。
其参数包括了大小(高度、宽度)、间隔、颜色、字体、排列等。
第三部分 MapGiS线编辑和区编辑实验目的与要求:输入线,剪断线,删除线,连接线,延长线,线上删点,移动线(线上移点,平行移动),修改(统改)线参数,修改线属性等;其参数包括了线型、颜色、宽度、类型、虚线间隔(X、Y 系数)等。
输入线,删除线,移动线,复制线,修改(统改)线参数,线参数等。
第四部分 MapGiS 区编辑、文件合并实验目的与要求:弧段的操作(类似线);其参数包括了线型、颜色、宽度、类型、虚线间隔(X、Y系数)等。
操作主要有:输入弧段、修改弧段参数、弧段上移点、删除弧段、弧段结点平差。
区的操作,其参数包括了颜色、图案、图案尺寸等。
主要有:输入区、修改区参数、复制区、阵列复制区、删除区、合并区、分割区、挑子区等。
实验六文件管理实验目的与要求:1. 掌握MAPGIS工程文件、点、线、面文件创建及保存方法。
2.掌握工程图例板制作、使用和编辑方法。
实验七拓扑造区(重点掌握)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MAPGIS中拓扑造区的基本流程及操作。
2.掌握注释赋属性功能。
3.掌握Label与区合并操作。
实验八土地数据输入与编辑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点、线、区输入方法和相应参数的设置2.掌握线的交互式矢量化方法。
3.掌握点、线的常用编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