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夜色
- 格式:docx
- 大小:29.91 KB
- 文档页数:3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夜色》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夜色》,让学生了解到夜晚的生活和事物的变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夜色》的内容。
2.培养学生对夜色的观察和描写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好课文《夜色》的教材。
2.准备一些描绘夜色的图片,用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热身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夜色之中,周围是什么样的景象?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夜色的感受和想象。
(二)导入1.让学生看一幅描绘夜色的图片,让他们发表对这幅画的看法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夜色与白天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夜晚的世界有哪些独特的特点?(三)学习课文1.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夜色》,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逐段分析,引导学生探讨夜色带来的生活变化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3.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和句子,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和引导。
(四)讨论与展示1.开展小组讨论或合作活动,让学生就夜色的特点展开探讨。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夜色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语言描绘夜色的魅力。
(五)课文赏析1.让学生背诵课文片段,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优美的句子,帮助他们感受语言之美。
(六)扩展活动1.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夜色,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2.定期举办“夜色写作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夜色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阅读课文、讨论和表达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夜色的美好和独特之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热爱阅读,注重开展相关的写作和创作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以上就是本次语文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夜色》教案《夜色》教案1教学目标1、运用综合的识字方法,认识12个生字,写好7个生字。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童年的纯真和无知,体会成长的快乐。
德育目标初步懂得”;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懂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书写生字教学方法交流法游戏法朗读法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
在学之前,让我们一起唱一首既熟悉又好听的歌曲《小星星》好吗(引导学生边表演边唱)[调节学生的情绪,调动上课的积极性]师: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吗(夜晚)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夜晚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描述)师:今天,有一位小朋友想和我们谈谈自己眼中的夜色。
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它。
板书课题:夜色(先指两名学生读课题,然后齐读)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师:同学们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们怎么办?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
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边读课文边识字。
教师巡视指导,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尤其关注。
2.师:一个人学习快乐吗?你们愿意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吗?3.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识多的给予小红花奖励。
4、(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巩固汉语拼音并合理利用评价机制,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识字习惯,使识字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5.检查读文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
(可小组齐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汉语拼音认读课文之后,出示去掉拼音的课文,要求认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你们都听懂了什么 [指导学生先理解诗的大意,对课文形成一个整体印象]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板书:害怕--不害怕。
一年级下册语文《夜色》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夜色》是一首儿歌,采用第一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很怕黑。
后来“我”和爸爸出去散步,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从此不再怕黑了。
儿歌分两个自然小节。
整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童趣。
怕黑的天性却使孩子们看不到夜的美丽,阻挡了孩子们探索的视野。
夜晚的星空是怎样璀璨?夜晚的花草是怎样的微笑?夜晚的大地又是怎样唱着无声的歌?柯岩的《夜色》正是捕捉到孩子们怕黑的心理,以打动儿童心扉的文字,呼唤着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课文分两小节。
第一小节写到: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妈妈讲了许多勇敢的故事,可我一看窗外,心儿还是乱跳。
这一节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语言开头,讲述了“我”是多么怕黑,孩子们很容易产生共鸣。
第二小节写到: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可说成:晚上,爸爸偏要拉我散步去。
于是在爸爸的帮助下,“我”战胜了对黑的恐惧,发现了世界崭新的一面。
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在孩子们眼中,黑黑的夜晚是非常陌生的。
作为教者,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学们听,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在夜晚的时候,“我”从前心情怎样,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心情,感知“我”心情的变化。
抓住“我”心情变化这一线索,引导学生重点阅读第二小节。
想象黑夜中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学生感受到夜色的美丽,懂得黑夜也是自然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二、 说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课堂练习,我设计了以下目标: 1、 认识“胆、敢、外、勇、事、窗、原、此、再、睡、觉”11个生字。
会写“再、事、讲、拉、外、此、故、步”8个字。
学习2个新部首:“提手旁”、“夕字旁”。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夜色》文本解读
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
天一黑就不敢往外跑。
(这里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我胆子小,天黑不敢往外瞧。
“很小”出现两次,是为了表明“我”胆子特别小。
朗读时,注意重读“很小很小”和“天一黑”,要用害怕的语气。
)
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讲了又讲”突出了妈妈讲的关于勇敢的故事非常多。
“可”字表明虽然“我”听的故事多,但是没有效果。
“我”仍然怕黑。
“一......就......”表示“看窗外”与“心乱跳”在时间上紧密相连。
朗读时,要用害怕的语气。
)
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
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前半句写爸爸想出让我变得勇敢的方法——晚上出去散步。
“偏”“拉”表明“我”怕黑不敢出去,散步时爸爸强迫“我”的。
朗读时,要用无可奈何又想撒娇的语气。
后半句写“我”在夜晚看到景物后的惊喜的心情。
朗读时,要用惊讶而又欣喜的语气)
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
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写“我”变得勇敢了。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我”能看见的夜晚的其他美丽景色。
省略号的运用不仅使诗歌语言显得凝练,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朗读时,要用自信、骄傲而又高兴的语气)。
第四单元课文第9课夜色内容分析《夜色》是一首叙事性的儿童诗。
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以第一人称写出“我”如何从害怕到战胜恐惧,从此学会欣赏夜色。
告诉我们,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
所以在教学时可减少分析,重在引导学生去感悟,把理解诗歌内容、积累词语、练习和朗读诗歌整合起来。
儿童诗的语言生动、简练,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有留白,所以教学时要利用诗歌中的两个省略号设计提问,让学生自己推断,发挥联想,走进儿童诗的意境。
语文要素引领学生初步感知长句子的停顿,读通、读懂长句子。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胆、敢”等12个生字,会写“色、外”等7个字,认识厂字头1个偏旁。
2.能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懂句子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联想等方法读懂句子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懂得“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懂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懂得“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胆、敢”等12个生字,会写“色、外”等7个字,认识厂字头1个偏旁。
2.能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的停顿。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出示夜色图)说一说:图片上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在这样漆黑的夜晚,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夜色》,看一看课文里的小朋友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夜晚的景色)【设计意图】以视频和图画导入,用充满导向性的语言,针对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想象,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带着积极快乐的情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初读课文。
【语文要素】1.听课文朗读,思考:这首儿童诗写了一件什么事?2.指名读第1小节。
正音并强调:“勇、往、窗”是后鼻音。
《夜色》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夜色》是一首儿歌,采用第一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很怕黑。后来“我”
和爸爸出去散步,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从此不再怕黑了。儿歌正是捕捉到孩子们怕
黑的心理,以打动儿童心扉的文字,呼唤着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儿歌分两个自然小
节,整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童趣。
教学目标
1.准确识读“胆”、“敢”、“往”等12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色”、“外”、“看”等7
个生字;
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儿歌。
3.理解“我”对于夜色的前后认知有何不同,并理解心理变化的原因。
4.克服对夜的恐惧,发现并感受夜色的美好,热爱自然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识读12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7个汉字。
【教学难点】
理解“我”对于夜色的前后认知有何不同,并理解心理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出示夜色图片)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夜晚吗?(预设:喜欢、不喜欢)为
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指名说)
导入新课:夜色朦胧,让人感觉神秘莫测,同时又蕴含着不一样的美,下面就让我们跟
随课文中小朋友的步伐,去探寻神秘的夜色,感受夜色的美好吧!(板书课题:夜色)
二、启发思考
1.教师范读儿歌,指名读,齐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与情感。
2.过渡,出示问题:
(1)给生字注音。
(2)品读第一节,思考以下问题:
a.从前的“我”是什么样的?
b.妈妈是怎么做的?她为什么这么做?
c.“我”的心理改变了吗?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3)品读第二节,思考以下问题:
a.爸爸是怎么做的?
b.真正的夜色是什么样的?
c.“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4)“我”心理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三、自主(或小组)探究
1.给生字注音。
(1)出示生字:胆、敢、往、外、勇、窗、乱、偏、散、原、像、微;
(2)学生结合课文注音,自主标注(指名说);
(3)出示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品读第一节,思考探究。
(1)出示第一节课文,指名范读,全班齐读;
(2)出示问题1:从前的“我”是什么样的?(指名说,明确:胆子很小,怕黑。)
(3)出示问题2:妈妈是怎么做的?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指名说,明确:讲故事,
帮我克服怕黑的心理,抓住“勇敢的故事”。)
(4)出示问题3:“我”的心理改变了吗?你是怎么读出来的?(指名说,明确:没有,
抓住“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5)指名读课文,读出“我”怕黑的心理。
3.品读第二节,思考探究。
(1)出示第二节课文,指名范读,全班齐读;
(2)出示问题1:
爸爸是怎么做的?一开始“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指名说,明确:拉我去散步,抓
住“偏要”理解“我”当时的心情,排斥、紧张、害怕。)
(3)出示问题2:
真实的夜色是什么样的?(指名说,明确:像白天一样美,抓住“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
笑”来理解。)
(4)出示问题3:
“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怎么读出来的?(指名说,明确:不再怕黑(喜
欢夜色),抓住最后两句理解。)
(5)齐读课文,读出“我”对夜色的喜爱。
4.“我”心理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谈论探究,指名说)
以前:害怕黑夜;现在:喜爱夜色。
因为以前胆小,一到天黑就不敢往窗外瞧,更不敢走进黑夜,后来爸爸硬拉着“我”去
散步,“我”发现了夜晚与白天一样美,从此克服了恐惧心理,喜欢上了夜色。
四、协作交流
1.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我”对于夜色的情感变化;
2.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学习课文之后的收获与感受。(从小朋友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总结提高
1.教师总结,结束课文学习;
2.生字词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色、外、看、爸、晚、笑、再,学生辨识字形特征;
(2)出示生字卡,教师点拨识读、组词,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