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一、准确理解“社会”、“和谐”的涵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楚“社会”与“和谐”的内涵。
1.何谓“社会”?通常讲,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中文里,“社会” 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旧唐书?玄宗本记》中,当时所用的“村间社会”属我国所见到的“社,,“会”二字的最早联用。
其涵义是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到一起,与今日之用法相去甚远。
在我国,人们广泛地在今天的涵义上使用“社会” 一词,是近代以来开始的« 1875年,《东京日日新闻》主笔福地源一郎,为翻译英文society -词,而在日语里首先创用“社会”一词。
英语society ,来源于拉丁语societas ,乃是伙伴、共同、联合、联盟之意。
从各种语言来看,“社会” 一词都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活动的含在社会学里,“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社会”指与“自然”相对的“社会”,即与宇宙、万物相对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如宗教、道德、法律、制度、政治、经济以及狭义社会等。
狭义社会是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像家庭、企业、学校、村落、城市、农村等就是狭义社会的例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曾作过多方面的论述o马克思在致帕•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说:“社会一不管其形式如何一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后现有法律法规尚存缺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比较普遍等因素也值得关注。
2、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妥善处理好经济增长、开发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扭转传统思维方式下,对环境资源重开发、轻保护和重利用、轻补偿的做法,确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观念,切实加大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力度,把治标与治本、建设与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变革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低消耗、低排放或零排放、低污染或无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模式,建立清洁工业和绿色农业,走资源节约利用、废物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之路。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现实社会和谐的实质——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几点认识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谈几点看法,与大家讨论交流。
一、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而且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解决。
有人说,改革开放近30年,成绩那么大,为什么问题和矛盾又会那么多呢?这就要辩证地看问题。
邓小平90年代初就讲过,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
发展起来,问题反而多了,这就是辩证法。
这叫做“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矛盾”。
比如,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贫困率从31%下降到1.8%,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达到了小康,贫困人数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绝对数很少了,但贫富差距拉开了,贫困问题相对突出了。
邓小平还有一句话,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比解决发展的问题还难。
辩证法就是如此,事物的辩证法并不像人们主观想象那么简单。
打天下难,但坐天下比打天下还难。
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解决,就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五统筹”。
“五统筹”针对的就是五对矛盾,即城乡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
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发展起来了,有了基础和条件,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有问题、有矛盾,而且因为问题多了、矛盾多了,需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也就是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旧的问题和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
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也只有靠更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
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和矛盾归咎于改革和发展,存在这些问题和矛盾,恰恰是因为改革和发展不够深入。
因此,只有深化改革,加大发展力度,才能解决好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需要知道以下核心内容: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
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而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阶梯。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把握。
古往今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
一部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都告诉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内容之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下面将介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
一、稳定和平等的社会秩序稳定和平等的社会秩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基本特征。
社会秩序的稳定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各方面发展均衡,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大的冲突和矛盾。
社会秩序的平等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二、公平正义的社会分配公平正义的社会分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基本特征。
社会分配的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发展中享有公平的机会和收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不公正现象。
社会分配的正义是指社会成员在分配过程中根据贡献和需要获得合理的回报,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不正当行为和偏向。
三、民主和谐的社会秩序民主和谐的社会秩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民主的社会秩序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享有充分的参与和表达权利,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权力垄断和人民权益受损。
和谐的社会秩序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氛围。
四、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公民道德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公民道德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本特征。
社会风气的良好是指社会成员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公民道德的高尚是指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要求。
五、健康文化和谐的社会环境健康文化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健康文化的社会环境是指社会成员拥有健康的文化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
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协调,形成宜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
六、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和谐社会,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运行论的术语来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从社会互构论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意味着多元社会主体——个人、集体、社会,以及作为整体社会的代表——国家,经由行动意义效应的互构过程,在认同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持久的行动协同。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也有其特定的时代含义,它已不同于传统社会中那种原生性、自发性的和谐秩序。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几个深层理念
第一,双赢互利的理念
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
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
第二,“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
纯粹的进步、理想状态的进步,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就是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的途径和办法。
第三,现代治理的理念,特别是善治的理念
任何和谐社会都不可能自动到来,它凭借的只能是对社会治理,特别是善治的不断尝试和努力,而由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治理一个社会同样是对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所作出的最佳尝试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