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政府雇员问题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680.76 KB
- 文档页数:2
附件9:--县规划管理局聘用政府雇员实施方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不仅对规划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规划队伍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由于目前我县规划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存在人才偏少,尤其是专业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已难以适应新一轮发展的需要。
为此,遵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及先导区建设“先行先试”精神的要求,为进一步创新人事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动作效能,经县领导同意,拟在县规划管理局聘用中高级政府雇员充实其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大胆创新人事管理制度,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模式,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机关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提升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激发广大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率先发展。
二、组织领导此次招聘工作在分管县长的领导下,由县人事局、县规划局共同组织,成立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实施。
组长:---副组长:---成员:---、---、---工作人员:三、基本原则1、创新机制、精简效能的原则。
2、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3、实事求是、宁缺勿超的原则。
四、雇员分类及招聘人数政府雇员分高级雇员和中级雇员二类。
县规划局拟聘请10名政府雇员,其中高级雇员5名,中级雇员5名。
五、基本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
2、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综合素质优,专业能力强,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4、具备招聘岗位所需其他资格条件。
六、招聘专业及条件七、招聘办法1、招聘范围:面向全国公开招聘。
2、报名方式:采用现场报名和远程报名相结合的方式。
3、评价方式:采用初筛→面谈→考核→体检→考察等流程进行,如中级雇员各岗位报名人数超过1:10的比例,建议在面谈前增加笔试,笔试试卷委托专业机构承办。
中国政府雇员制下的工作满意度分析——基于对上海市公安
文职人员调查的实证研究
唐睿
【期刊名称】《行政与法》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自政府雇员制在我国施行以来,学界对其在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但这些讨论大都缺少实证材料支撑.本文在对上海市公安文职制度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公安文职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回归模型,用以分析影响政府雇员制的诸多因素.模型结果表明:雇员工作的制度设置、薪酬设定、晋升制度以及与公务员的待遇差距等因素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变量显著.因此,在提高政府雇员制功效的问题上,应主要改善这些受到显著影响的制度设置,以提高雇员工作满意度,进而保障政府雇员制功能的发挥和高效运行.
【总页数】6页(P11-16)
【作者】唐睿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3
【相关文献】
1.居委会状况的实证研究——对上海市杨浦区的调查分析 [J], 于乐锋;谭丽
2.上海市残疾人开放教育师资现状及专业发展需求调查研究--基于对上海开放大学
残疾人教育学院教师的调查分析 [J], 梁志华;王洁;严加平
3.军队医院非现役文职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J], 潘书权;王敏;周露露;王嘉
4.上海市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r——基于对上海市部分高校发放问卷调查 [J], 朱天成;毛睿杰;张坤宁
5.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学习与生活状况调查研究——基于对上海市高中生2015—2017年调查数据的分析 [J], 严加平;杨玉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年第6期(总第170期)社会主义研究SOCIAL IS M STUD I E SNo.6,2006Serial No.170政府雇员制: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新尝试郑迎春摘要 政府雇员制是指政府通过市场化运作与契约式合同管理,雇用专业技术人才的公职人员管理制度。
政府雇员制在我国的试行能够推动政府人力资源体系的建构与完善,解决政府机构精简与人才稀缺的矛盾,促进公务员人力资源的开发。
政府雇员制的试行也折射出公务员制度改革的种种困境,只有持续改善实践方法才是改革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 政府雇员制; 公务员制度; 制度创新中图分类号 D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527(2006)06-0088-03 作者简介 郑迎春(1975-),女,天津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博士研究生,江汉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地方政府学等方面研究。
政府雇员制是在西方各国再造政府的改革历程中出现的一种公共人事管理制度。
它是一种借鉴企业用人制度,通过市场化运作与契约式合同管理,雇用专业技术人才完成政府工作的公职人员管理制度。
其目的是通过使用不受传统公务员制度保护的例外雇员来缩小政府规模,适应公共管理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趋势。
2002年,政府雇员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被引入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实践。
政府雇员制在推动中国政府人力资源体系建构与完善的作用值得期待,但也面临制度创新的种种困境。
一、政府雇员制在中国的试行模式自2002年6月吉林省出台!吉林省人民政府雇员管理试行办法∀,向全国招聘3名政府高级雇员以来,全国已经有10多个地方政府试行政府雇员制。
因为政府雇员制在中国没有全国性的统一部署,所以各地方政府雇员制的具体模式不一样。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试行的政府雇员制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吉林模式。
其特点是政府雇员没有行政职务、行政权力、行政编制,不享受公务员的福利待遇。
无论是普通雇员、高级雇员还是资深雇员,其性质都是政府通过临时合同形式聘请的技术性人才。
浅析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概述: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而劳动关系式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
因此,劳动关系的状况成为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
所以,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当前的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政府作为劳动关系三方主体之一,它介入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
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关系,绝不仅仅是劳资之间的关系,政府作为第三方,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始终居主导地位,政府的价值取向、政策导向及行政方式对劳动关系运行态势起决定性影响。
同时,劳动运行态势也对政府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以及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产生基础性影响。
所以,在劳动关系问题上,政府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必须积极作为。
一、劳动关系的含义劳动关系是人们为实现生产劳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劳动关系的目的。
劳动关系是与生产劳动过程相联系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实现生产劳动过程是劳动关系的直接目的。
其二,劳动关系的主体。
劳动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雇主)为基本主体构成的,但为实现生产劳动过程,也包括相关的社会组织——主要是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者的政府,作为劳动者利益代表的工会组织以及作为利益代表的雇主组织。
其三,劳动关系的性质。
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或者说,劳动关系是以经济关系作为基本构成的社会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环境1、政治环境劳动关系的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影响劳动关系的政府和法律等因素。
2、经济环境劳动关系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市场状况和技术状况等因素。
(1)全球化全球化和国际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当今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的真相当今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的真相唐亚林当代中国的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诟病。
论者从纵横比较的角度指出,当代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之高举世罕见。
尽管统计资料的来源各不相同,但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的数字大致差不多,如从纵向看,我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在汉代是1∶7948人,唐代是1∶3927人,明代是1∶2299人,清代是1∶911人,1949年是1∶294人(一说是1∶600人),而今天是1∶30人(一说是1∶28人),有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空前的1∶9人(如陕西省黄龙县是9个农民供养1个干部);从横向上看,1999年在中国这个比例是1∶30人,印度尼西亚是1∶98人,日本是1∶150人,法国是1∶164人,美国是1∶187人。
更为关键的是,为支付众多供养人员的工资以及日常的行政管理费,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社会的基层政府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其中行政管理费及工资支出占到了当地财政收入的80% ~90% ,政府没有什么余钱去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让人担忧的是,供养队伍的庞大以及各种腐败现象的增多一方面导致了政府机构膨胀、职能转换困难、政府财政支出有增无减,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官本位”现象,许多人对当官、做公务员趋之若鹜,是所谓“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精简机构与人员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论者言之凿凿,让人对当代中国的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忧心不已。
美国的财政供养人员:比例比中国还高当代中国的财政供养人员比例果真如这些论者所言那么严重吗?其背后有没有让人更为忧心的隐情呢?笔者日前翻阅美国2000年出版的《公共行政之技艺(第八版)》一书,发现根据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1996年的统计,美国共有政府雇员1823. 6万人(统计有误,应为1952万人—笔者注),其中联邦雇员289. 5万人,州雇员471. 9万人,地方雇员1190. 6万人,而美国的人口总数约为2. 8亿人,按照这组数字,美国的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则创纪录地达到了1∶15人左右(2001年“9? 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的联邦政府雇员数字更是大为增长)。
雇员是什么意思
在我国,向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求职应聘(包括首席代表或者代表)或者以业务合作、培训、交流等方式到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工作的中国公民称为“中国雇员”。
但是,到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工作要经过外事服务单位的介绍。
向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提供中国雇员的外事服务单位,简称外事服务单位要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从事向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提供中国雇员的业务。
同时,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招聘中国雇员,也必须委托外事服务单位办理,不得私自或者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招聘中国雇员。
例如,1996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聘用中国雇员的管理规定》就明确提出这些问题。
例如:“《雇员证》和《代表证》是中国雇员在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中工作的合法凭证。
未取得《雇员证》或者《代表证》的中国公民,不得在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中工作。
”此外,《规定》还提出了中国雇员必须符合的一些条件。
并且对外事服务单位提出要求,例如,违反规定的处罚等事项。
中国公务员职位聘任制适用范围和意义研究摘要:公务员聘任制是我国公务员制度中的一种新制度。
体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下推进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变,中国公务员法将立法的价值定位为塑造公务员的“公共精神“,其目标的定位是提高公务员的专业化水准,“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和公务员能力素质的要求,抓紧制定公务员能力标准框架”。
这是政府改革对完善和创新公务员制度提出的基本要求。
本文从公务员聘任制的阐述产生,分析其动因,推演出其适用范围及其意义。
关键词:聘任制适用范围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立法起草历时5年,前后修改14稿,终于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通过,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法律,标志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管理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健全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的目标定位,应以科学化为目标,创新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应该以民主化为导向,创新监督机制;应以制度化为基础,创新更新机制。
在该制度化为基础下创制的聘任制正是它创新性的体现。
一、聘任制的产生及内在动因1.产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安徽凤阳曾经率先实行了乡镇干部聘任制,该制度在后来的实行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而科学的管理而走向失败,而在2002年6月份,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工作对某些人才的特殊需求。
吉林省试行行政政府雇员制度,率先在全国公安系统招聘3名首批政府雇员,旨在加强该省公安系统“金盾工程”和公安网络安全维护工作。
为了解决政府对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客观需求与现有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相比雇员制,聘任制度也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2.内在动因。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的许多公务活动需要一些高级专门人才来完成,而目前我国公务员招录制度还很难吸收高级专门人才到政府工作;加入WTO凸现了中国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遵守规则,开放市场是中国加入WTO的核心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手段将逐步从关税壁垒走向技术壁垒,而这一切离不开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