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阶段评估复习检测题1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28
阶段评估卷(一)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
世居广陵,家甚寒微.。
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
身长七尺七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
祆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
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
文帝益以此知之。
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见而呼坐,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军南攻,五道并进,武帝帅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
时长沙宣武王为梁州刺史,魏军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
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莫敢行。
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
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
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
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
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为止舍。
多伐材竹,沉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
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
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侵,自是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
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
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
僧珍在任,见士大夫迎送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从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
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当速反葱肆耳。
”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
僧珍怒曰:“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
”姊适于氏,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
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
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
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
每侍御坐,屏气鞠躬,对果食未尝举箸。
因醉后取一甘食,武帝笑谓曰:“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
”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
谥曰忠敬。
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居广陵,家甚寒微.微:低微B.祆贼唐宇之寇.东阳寇:侵犯C.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知:了解D.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减:降低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①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②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③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⑤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⑥每侍御坐,屏气鞠躬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 D.③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僧珍先在梁文帝手下做官,他恪尽职守,常过家门而不入,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
江西省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题(一)江西省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题(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肖像(xiào)牵累(lěi)粘贴(zhān)转弯抹角(mò)B.落枕(lào) 踟蹰(chí) 给力(jǐ)锲而不舍(qiè)C.炫耀(xuàn) 莅临(wèi) 积攒(zǎn)耳濡目染(rú)D.勖勉(xù)静谧(bì)谄媚(chǎn)涸泽而渔(hé)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夙愿杂糅缄默金榜提名 B.枢纽蜇伏震慑博闻强识C.旗帜思忖宽宥不胫而走 D.俯瞰装帧侥幸以逸代劳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南昌地铁建设进度落后,已确定不能在近年如期完工了.B.近日江西持续大范围、高强度降雨,江西省出现罕见早汛。
C.我至今还记得老师在教读《海燕》时,要求同学们上行下效,跟着老师朗读。
D.无论物质条件如何丰富,我们也不能放弃对于崇高精神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3月8日下午,因临时遇到急需处理的事情而迟到了4分钟,温家宝总理向与会的经济界、农业界政协委员致歉。
——全场政协委员为总理的致歉送上了掌声。
C.多个城市制订楼市调控细则,南京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执行时间为2011年2月19日。
D.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既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取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言修辞方面的艺术经验.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日前有关部门表示,目前提出的新四军军部的几个旧址搬迁方案尚有待于专家组论证。
B.外交部发言人洪磊8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尊重苏丹南方公投结果,希望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继续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维护苏丹的和平与稳定。
新高考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要谈论公共艺术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其内涵和功能。
这里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对公民实施艺术教育的活动,其功能是涵养公民的品德和修养。
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已经发生重要的改变,从普通的个体人格涵养途径提升到整个国家文化建构的战略高度,进而有可能释放出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由此,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当前正面临新的机遇:可以同时打开相互联系的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以古创今、以今通古、以外为镜,提升公民文化自信、涵养健全人格,承担起改善当代公民生活方式的新任务。
这里的三重维度,并非来自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纯逻辑或纯理论判断,而是来自于对它的当前历史境遇的宏观性关切和整体判断。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这等于为公共艺术教育开掘了两大文化资源: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文化传统。
同时,他也就开掘这两种中国文化资源与借鉴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阐明了方向:“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显然,运用中国古典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与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之间,应当形成互动、互通和共享的关系,以便共同服务于“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一目标。
杭州2023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2024.1.13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育部规定中学生两种整本必读书,一为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为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
依我的理解,用这两本书,从学生入手,可以逐步修复或者纠正中国社会整体世俗价值的偏失,让人们心态逐步平和,用正常的视角和非功利心态,感受并理解“文化乡愁”,重新感受认识传统社会文化伦常价值下的生活情态、世事兴衰,以及重新检省自身的中华乡土文化属性,找到自身真正的文化基因,激活日渐昏昏欲睡的中华心。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找到文化血脉之本,才能祛魅一百多年来人类城市化进程中滋生的全方位优越感、都市无条件崇拜心理以及现代化傲慢和当代极度自负的心态。
将两本书相比较,《乡土中国》更难让一些患有现代城市病的学者及习惯了鄙视乡村、厌弃乡土、嘲讽乡愁的读者理解。
试举两个与笔者有关的例子。
陕西关中东府,蒲城西南片,地理气候所致,秋天必有霖雨,数年例有大霖,使原属半干旱地区,连月雨涝,卤泊滩一带,地势低卑,尤易淹浸,水不下润,难以泻排,秋庄稼难以收获,麦子种不下去。
今年正值秋庄稼将熟之季,雨势大而时长,顷成泽国。
在老家务农为生的六爸从来勤俭,过日子细致,种地不惜力,一天到晚,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去干活或收工的路上,他对自己所务庄稼十分爱惜,他的庄稼也仿佛总比别人的长势好。
六爸今年有数亩玉米,以青秣悉数卖与邻村养牛户作饲料,交易毕。
次日,大雨至,十数日不断,村庄田地遂为水淹,无法收割。
六爸找到养牛户,将钱悉数退回,说:这地收不成了,还算我的,不能让你吃亏。
养牛户称谢不已。
——这就是“乡土中国”,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它土,却不愚。
六爸的事,让我想起张岱《快园道古》记载的明朝故事——南阳李文达大父家种棉花,载卖湖湘。
有三商交值三百两讫,忽邸舍失火烧罄。
阶段评估检测(一)(150分钟 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感喟./匮.乏吝啬./色.子遒.劲/集腋成裘.B.漂.白/漂.洗角.色/角.斗屏.除/屏.气凝神C.祈.祷/颀.长梦魇./笑靥.歆.羡/万马齐喑.D.拮.据/狡黠.隔阂./弹劾.洗濯./擢.发难数2.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一夜之间便洛阳纸贵....。
购书中心开门还不到十分钟,上百本莫言作品存货就被一扫而空。
莫言是我国著名作家,在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已经蜚声..海内外,可是在获奖之前,他的作品湮没于众多包装得美轮美奂....的书籍当中,无人问津。
对于因得奖而引发的抢购、阅读莫言作品热潮,莫言很不以为意....。
他说:“我不希望出现所谓的‘莫言热’,即便有,也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冷却下来。
大家该干吗就干吗。
”A.洛阳纸贵B.蜚声C.美轮美奂D.不以为意3.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提取4~5个关键词。
(4分)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蒂莫西·布朗说:“我们已经在人类大脑中发现了一个类似‘时钟’的东西,也就是一种成熟的生物信号,这种信号能够很好地捕捉到人们的年龄差异。
”大脑内部存在一个“时钟”,通过对大脑扫描便可准确获知一个人的真实年龄,误差不会超过1岁。
布朗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对885名3到20岁的人进行了大脑扫描,其目的是为了确定人类大脑内部的231处生物标记,把这些生物标记结合起来就可以确定一个人的真实年龄,精确度超过92%。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的漫画《诱惑》,认真领会画意,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
(5分)这幅漫画形象地启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2024高三(九省联考模式)第一次模拟评估卷(一)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诗学是主张阴阳协调的。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清浊之分或阴阳之分,不仅概括了人的气质的两大类别,而且表示了对每种气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两类气质之间关系的理解。
用这个根本的原则来考察人的气质,不同的人所禀受的气虽有阴阳之分,但这只是说总的倾向。
事实上,每个人的气质中,都有阴阳两种成分,不会是绝对的、完全的阴,或绝对的、完全的阳。
人的身体和精神,都需要阴阳协调。
文学艺术也需要阴阳协调,在优秀的文学艺术家身上,阴阳刚柔总是不同程度地结合着。
例如陶渊明,他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类平和恬适的诗句,又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那样“金刚怒目”式的诗句。
例如李清照,她既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类婉约凄清的诗句,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样慷慨雄豪的诗句。
更深一层说,在陶渊明的平和中,就含有不向世俗低头的奇崛;在李清照的凄清中,就含有对爱情的坚贞执著。
总而言之,阴阳二气既是相生相克,又在变化中调和。
这一观念,是中国气质论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诗学文气论的精华。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刚柔,也是中国哲学的常用概念。
在中国古代哲学里,阴阳,指的是世界万物的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和对应的属性。
凡向上的、向外的、动的、明的、热的、强的为阳,向下的、向内的、静的、暗的、冷的、弱的为阴。
阴阳的彼此作用,作成和推动万物的孳生、发育和发展。
天津市2024高三第一次检测语文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了人们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生产、生活才智。
很多节日都与特定的人物有着亲密的联系:有的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可被视为推动节日起源的“文化英雄”,如介子推之于寒食节,屈原、伍子胥、曹娥之于端午节;有的则是人们对浪漫奇丽神话的想象,如牛郎织女之于七夕节,嫦娥之于中秋节,等等。
通过对节日的核心人物的了解,使人们找到了节日文化谱系的抓手,并围绕这个抓手为基础进行文化叙事。
春节的核心人物是谁呢?( ),就要从春节的原初意义说起。
所谓春节,其基本寓意是除旧迎新。
这便( )中国人对自然更替周期的相识了,也就是说,春节作为一个岁季节令,是以历法为基础的。
从夏、商、周到秦朝,每年的第一个月,即元月的日期并不一样:夏朝以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朝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元月与春节并非同时。
真正从历法上规定“元月即春节”,将“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干脆联系、统一起来的人,是汉武帝刘彻和天文学家落下闳,因此,汉武帝被称为“春节皇帝”,落下闳被称为“春节老人”。
(改编自游红霞《春节符号的文化谱系与文化叙事》)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反应追本溯源涉及B.反映追根究底关涉C.反映追本溯源涉及D.反应追根究底关涉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对节日的核心人物的了解,使人们找到了节日文化谱系的抓手,并围绕这个抓手为基础进行文化叙事。
B.通过对节日的核心人物的了解,人们找到了节日文化谱系的抓手,并围绕这个抓手为基础进行文化叙事。
C.通过对节日的核心人物的了解,人们找到了节日文化谱系的抓手,并以这个抓手为基础进行文化叙事。
D.通过对节日的核心人物的了解,使人们找到了节日文化谱系的抓手,并以这个抓手为基础进行文化叙事。
山东淄博市高三复习阶段性检测试题语文第I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引擎(qing)发酵(xiao)滞纳金(zhi)曲径通幽(qu)B、逆袭(xi)角逐(jiao)插娄子(lou)瑕不掩瑜(yu)C、脖颈(jing)烙印(lao)钻牛角(zuan)蒌靡不振(mi)D、推诿(wei)缜密(zhen)潜规则(qian)稳操胜券(quan)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追溯联袂咏叹调开源节流B、更叠嗔怪贴标签毋庸讳言C、震撼傲游座右铭钏灵毓秀D、敕造希冀试金石攻城掠地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合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戏剧种类繁多,除国粹京剧外,还有山东的吕剧、柳子戏、上海的沪剧、越剧,河南的豫剧,安徽的黄梅戏等地方剧种。
B、2012年11月,新一届中央领导人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C、宋瓷特殊的美质,汲取自儒道释等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艺术门类,皆可从陶瓷装饰画中觅得踪迹。
D、《红楼梦》开篇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那种寻觅读者中之“知音”的意味呼之欲出。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过去三十年来始终代表华语电影最高水准的香港金像奖,如今已沦为“港片式微”的最佳佐证,表明“香港制造”的旗帜正在慢慢蜕化。
B、凤凰古城收费后引起轩然大波,景区该不该收费,门票收入用来干什么,谁从门票收入中得益,一时成为人们争论、质疑的焦点。
C、在本赛季的CBA总决赛中,山东队被广东队横扫,屈居亚军,但山东队的队员们已经拼尽全力,广大球迷们不应求全责备他们表现。
D、媒体报道,朝鲜公开宣布要准备第四次核试验,其危言危行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朝鱼半岛乃至整个东西来地区的和平局势。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郭川驾驶“青岛号”无动力帆船,经过137天的艰苦航行,创造了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环球航行第一人。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4年10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
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偏你们不留着残荷了。
”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
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
据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
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
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援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
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
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
因此,虽然可以确定李商隐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
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
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
在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
仔细看一下原文。
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艺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
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
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
《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
《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
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
《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
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教育。
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
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定律,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层次的高低。
实际上,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
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
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
文化是所有成功文艺作品的光辉。
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
因为文化无处不在。
人类有人类的文化,国家有国家的文化,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地域有地域的文化,行业有行业的文化。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缺少宗教,准确地说,缺少形式宗教,缺少外在的超越信仰,但中国人不是没有超越的时刻,不是没有道德的坚守。
在别人那里,由宗教提供的东西,我们这里,由历史提供。
我们相信,人可以通过他的德行、言论或功业来成就一生的价值,来流传后世。
我们不相信末日审判,我们相信历史的审判。
我们不相信有公正的上帝,我们相信有公正的历史。
我们不相信有天堂地狱,好人死后会升天堂永享至福,坏人死后会下地狱永遭惩罚;我们相信历史,相信好人能流芳百世,坏人将遗臭万年。
对历史或历史写作的这种信念,相信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和拯救功能,可能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
像孔子之道不行于世的时候,他就退而写史,他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像司马迁遭受男性奇耻大辱,隐忍苟活,也在于他相信历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以待来者。
但到了近代,这种历史感开始出现问题了,林则徐晚年感慨,青史凭谁定是非?中国人一旦对历史产生怀疑——它能否沉淀出真实,能否对人物和事件达到公认的道德定论——传统的道德秩序就根本动摇了。
我们可以说,现代转型上百年就是为了解决这种历史危机的,只是上百年的历史进程都没解决得很好。
这主要表现在中国人的史观出现了问题,历史正义反而被意识形态教条和政党学说取代了。
最近二十年来,在个人史观方面有所阐述的仍是非常少的。
我们数得出来的,柏杨的“酱缸”文化说、金观涛的超稳定结构说、苏晓康的大陆文明说等。
这些说法大同小异,都是要指出中国人、中国历史或中国文化的不足,以求得更大进步的努力。
他们都属于历史主义史观的范畴。
这些个人史观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它们跟传统中国史观相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忽视了历史中的个人,就是从人心人性的位置上后退了,退到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的怀抱。
这些史观虽然表达得极富个性,却从孔子、司马迁那类个人写作的历史传统里退后了一大步。
那种建立基于人心人性之上的历史审判功能,经由孔子、司马迁等人示范的惩恶扬善的意义,就被一种转型的历史目的代替,为这一历史目的服务的各色人物都有了可以理解、同情之处。
这些史观虽然突破了党派的意识形态史学,但他的史观跟意识形态历史没有太大的差别。
可以说,发达社会的制度功效正是中国人理想的历史审判能力。
遗憾的是,今天中国人的历史感还没有强到超越古人,达到跟发达社会同步的程度。
我们今天的现代转型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比如我们虽然也有审判监督意愿,但我们的社会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社会意识走在社会机制的前面,这些经济学家、学者们之所以还能够作秀、表演,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还未形成一种良性机制来审判他们、来认识自己。
(选自2018年第8期《经典美文》)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虽然缺少形式的宗教和外在的超越信仰,但中国人也有超越的时刻,有道德的坚守。
B.中国人相信,人们可以通过自己培养德行、发表言论、建立功业来成就一生的价值,流传后世。
C.中国人不相信末日审判,却相信历史的审判;不相信有公正的上帝,却相信有公正的历史。
D.中国人相信,好人能流芳百世,坏人将遗臭万年;好人死后会升天堂永享至福,坏人死后会下地狱永遭惩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司马迁相信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和拯救功能,因而,他遭受男性奇耻大辱,而能隐忍发愤著述,藏之名山,传之后人。
B.近代以来,中国人对历史产生了怀疑,历史观出了问题,意识形态教条和政党学说取代了历史正义。
C.二十年来,在个人史观方面有所阐述的仍是非常少的,比较知名的有柏杨的“酱缸”文化说、金观涛的大陆文明说、苏晓康的超稳定结构说等。
D.柏杨、金观涛、苏晓康等人的学说大同小异,都是要指出中国人、中国历史或中国文化的不足,以求得更大进步的努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代中国人对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和拯救功能产生了怀疑,造成传统道德秩序的动摇。
B.如果中国人的历史感能强到超越古人,即使没有发达社会的制度的功效,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C.柏杨、金观涛、苏晓康等人的历史观大同小异,都指出中国历史、文化的缺陷,以求进步,因此,都属于历史主义史观的范畴。
D.我们的社会如果能建立起一种良性机制,促成对学者们的监督和审判,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减少他们的作秀、表演。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世宁,弘治六年进士。
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
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他日复请湖田,持不可。
迁南京刑部主事。
应诏陈边备十策,复上书极言时政阙失。
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
太平知州李濬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
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
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再知宝庆府。
岷王及镇守中官王润皆严惮之。
迁江西副使。
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
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
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籍遍穷乡。
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
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宸濠闻,大怒。
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右都御史李士实,宸濠党也,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言,世宁狂率当治。
命未下,宸濠奏复至,指世宁为妖言。
乃命锦衣官校逮捕世宁。
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宸濠果反。
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
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
世宁陈方略,请选将益兵,立赏罚格,严隐匿禁;修烽堠,时巡徼,以振军威,通道路。
诏悉行之。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
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
与人语,讷不出口。
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萼议欲销兵,世宁力折.之。
昌化伯以他姓子冒封,下廷议。
世宁言:“吾辈不得以厚赂故,诬朝廷。
”诸大臣皆忌之。
帝始终优礼不替。
(节选自《明史·胡世宁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颔:点头同意B.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檄:发文书C.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引:退却D.萼议欲销兵,世宁力折.之折:折断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胡世宁“性刚直”的一组是(3分)()①岐王初就籓,从官骄,世宁裁之②修烽堠,时巡徼,以振军威③上书极言时政阙失④世宁狂率当治⑤而荐达贤士如不及⑥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宁性格刚直,不畏强暴。
在德安任职期间,抑制了岐王骄横的随从官员,并拒绝了他们索要湖田的请求;后曾上书极力陈述当时政治过失。
B.世宁通晓军事,路过沧州正碰上贼寇攻打沧州城,他迅速入城,策划防守之计,和当地军民一起坚守城池七昼夜,敌人不能破城,最终撤离。
C.世宁因弹劾右都御史李士实、左都御史石玠而获罪,被锦衣卫逮捕入狱;在狱中三次上书揭发朱宸濠谋反的情状,皇帝却始终不相信。
D.世宁品格严肃庄重,为官廉洁,疾恶如仇,积极举荐贤才。
他与人谈论,言语迟钝难以出口,但向朝廷写奏章却能援古据今,切中要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世宁陈方略,请选将益兵,立赏罚格,严隐匿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虞美人·寄公度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8.请从内容、手法两个角度谈谈你对“背飞双燕贴云寒”一句的理解。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9.“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学而》)(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陆地上的船谢志强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他喊:起锚,出航!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
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
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