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2023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案2023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案1【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1)(教材第21页例3)。
【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重点难点】1、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理解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
【复习导入】1、复习引入。
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m,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新课讲授】1、教师出示圆柱形实物,师生共同研究圆柱的侧面积。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图形?生:长方形。
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与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由此可以得出什么?教师待学生回答后接着板书“=圆柱的底面周长×高”,由此我们就找到了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2、教学例3。
(1)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师:你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圆柱的表面积指的又是什么?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师:圆柱的表面展开后是什么样的?组织学生将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的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并把它们都标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巩固练习:教材第21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答案:628cm2【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的第2~6题。
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圆柱形的纸筒代替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我们需要采用更加生动、实用、直观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圆柱表面积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力和计算能力极为重要,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份实用的圆柱表面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表面积的概念。
2.通过教学活动,在认识基础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3.通过练习,掌握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4.加深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难点:加深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白板、笔、工具书。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教师用PPT呈现一些圆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发言介绍圆柱的属性。
2.讲解:通过讲解,介绍圆柱的表面积公式以及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
3.讲解实例:教师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展示如何应用公式计算圆柱表面积。
4.练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计算一些简单的圆柱表面积,逐渐提高难度,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
5.巩固:教师解答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加深知识点。
6.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回答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课后练习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对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对于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通过练习,他们也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了数学运算能力和几何想象力。
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案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作为一名孜孜不倦的国家级教师,他经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学的蓝图,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怎么写?以下是边肖编制的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计划。
欢迎浏览,希望你能喜欢。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案1圆柱体表面积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4和练习2,其余练习。
教学目的:1、能准确计算出圆柱体的侧向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与实际职业相关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感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以致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困难:学以致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复习1.如何求圆柱侧面积?(圆柱体的横向面积=底部周长高度)2.如何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的横向面积底部面积 2)3.练习2,问题14: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圆柱体的侧向面积和表面积。
(仅列,无计算)二.教学实例4(1)实施例4。
学生阅读问题,了解已知条件(圆柱体的高度和底部直径已知,表面积计算)(2)询问厨师帽使用的信息需要注意什么?(厨师帽没有底面,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底面)(3)指派两名学生在板上表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老师们在排与排之间巡视,观察最终分数是否计算准确。
(完成后,集体修改。
说出学生在回答自己的计算时是如何得到最终数字的。
由此指出,该问题的应用数据多于计算结果。
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近似。
这个问题要保存在一百平方厘米内,即使省略的十位数字是4或更少,向前一位数字也要输入1。
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输入近值的方法。
)侧面积:3.14 20 28=1,758.4 (cm2)底部面积:3.14(202)2=314 (cm2)表面积:1758.4 314=20xx.420xx (cm2)5.总结:在实际使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
例如,在计算烟囱的铁皮时,只需要一个横向面积;带有铁皮的桶是侧面区域加上底部区域;油桶的铁皮是侧面加上两个底部。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表面积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柱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的公式及其用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及运用。
2.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思维方式。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圆柱的概念和特点教学内容•圆柱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圆柱与圆锥、圆台的区别。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图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理解其特点及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区别。
2.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内容•表面积的概念及其意义。
•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表面积的概念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表面积与底面积、侧面积的关系。
•通过教材上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巩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黑板上画出圆柱的形状,引导学生对圆柱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概括出圆柱的定义和性质。
2. 表面积的概念及意义讲解表面积的概念及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并通过生活实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表面积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教师通过教材上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通过多个实例与练习,让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和步骤。
4. 拓展应用通过丰富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1.科学规划教学步骤,做到循序渐进,注重基础。
2.加强练习与实践,给予学生丰富的应用实例,提升学生兴趣。
3.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如利用多媒体、板书、教材、实物等形式进行教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丰富的知识教授和实际应用,达到了创造性地运用大纲中所讲的内容的目的。
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的崇拜,因此,要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提高学生兴趣、积极性和创造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导语】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课堂教案是教师备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为您精选了一篇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课堂教案的文章,供您参考。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够正确理解圆柱表面积这一概念,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2. 过程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类比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概念2. 能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三、教学难点1.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概念2. 能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口上:小学六年级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柱的概念和圆柱的表面积。
让我们回想一下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小学六年级数学内容的连续性。
2)教师问:(问学生)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2.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们看图认识圆柱的概念。
教师:请大家看一下这张图,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圆柱!教师:那我们怎么定义圆柱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圆柱是由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和一条与两个圆平行的侧边界构成的立体。
”2)教师将圆柱分成好几部分,提醒学生:除顶部和底部以外,圆柱的所有表面部分都应计算在内。
根据公式S = 2πrh + 2πr^2 让学生计算并书写相关的计算式,进行计算。
例如:计算图3中圆柱的表面积S=2πrh+2πr^2=2×3.14×5×10+2×3.14×5^2=942.4(平方厘米)3.操练教师发下列题目给学生进行练习。
(1)若圆柱的高度为 5cm,底面圆的直径为8cm,求圆柱的表面积。
(保留一位小数)(2)若圆柱的表面积为376.8平方厘米,底面圆的半径为7cm,求圆柱的高。
(保留一位小数)4.巩固1)请各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口算某些圆柱的表面积。
2)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两个自己会计算并得出表面积的实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概念。
2.掌握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公式。
难点:1.圆柱表面积计算中涉及到的半径和高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1.1讲解:教师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入圆柱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定义和特点。
• 1.2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发现圆柱的表面积与底圆的面积和侧面展开后的矩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2. 讲解示范• 2.1教师讲解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S = 2\\pi r^2 + 2\\pi rh$,并详细解释各项意义。
• 2.2举例讲解:通过具体案例演示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 练习• 3.1个别练习:让学生进行个别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 3.2分组讨论:小组合作,解决给定问题,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 3.3整体练习:进行综合性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拓展应用• 4.1扩展:提供更加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应用知识。
• 4.2实际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 4.1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教学效果。
• 4.2学生表现: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 4.3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五、作业布置• 5.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 5.2个性拓展:鼓励学生自主拓展,探索更多数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 6.1定期总结:定期评估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成绩反馈。
• 6.2学生建议:听取学生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以上是《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圆柱体有三个面,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两个底面是完全相等的圆形,关键是侧面它是一个曲面,计算侧面的面积就成为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关键所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在操作中经历“圆柱侧面积”的探索过程,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获得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形纸盒。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一下你对它有哪些了解?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的文章,谢谢。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表面积教案分享在小学数学中,圆柱体表面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学习几何学的过程中也是必须学习的一项知识。
本文将分享一份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表面积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教师和学生。
I. 教学内容圆柱体表面积的求解。
II. 教学目标1. 理解圆柱的概念。
2.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定义。
3. 掌握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III. 教学方法1. 集体讲授法:讲解圆柱的定义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和方法。
2. 活动法:通过讨论和示范,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案例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知识。
例如:让他们算出一个圆柱体的包装纸需要多少。
IV. 教学过程1. 集体讲授1.1 圆柱体的定义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绘制圆柱体图形,并告诉学生:圆柱体是由两个平行圆面和一个外壳面组成的几何体,其中,两个圆面中心在同一条轴线上且平行,圆面之间用一个矩形围起来,我们称之为圆柱。
1.2 圆柱表面积的定义教师告诉学生:用A表示圆柱的表面积,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度,则圆柱表面积A=底面积+侧面积,底面积指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侧面积指依附于底面的所有矩形的面积之和。
1.3 计算公式教师告诉学生:底面积:S1=πr²侧面积:S2=2πrh圆柱表面积:A=S1+S2=2πr²+2πrh=2πr(r+h)2. 活动法教师将黑板或白板上的圆柱体切成若干块,分配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所分配的矩形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各自负责自己的部分,同时也可以检验和巩固他们所学习的知识。
3. 案例法教师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例如:李老师要给学生发礼物,她定的礼物盒是一个高为30厘米,半径为5厘米的圆柱体,李老师不知道包装纸要多少才够用,请你帮她计算一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3.1.圆柱第4课时圆柱的表面积(2)》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3.1节“圆柱”的第四课时“圆柱的表面积(2)”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的定义、特征、表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圆柱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计算圆柱表面积时,可能会因为对公式的理解不深而出现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对圆柱表面积公式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圆柱的定义和特征,复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圆柱的定义、特征和表面积公式。
例如:“谁能来说一下圆柱的定义是什么?”“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等。
通过复习导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实际的圆柱体,如易拉罐、笔筒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圆柱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即: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案例
西小 汪春芳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 具: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 具:圆柱形纸筒、茶叶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形体——圆柱。知道它是由平面和曲面围
成的立体图形。
问:圆柱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叫圆柱的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两底面之间的距
离叫什么?这个曲面叫什么?
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
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设疑: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哪些面的总面积是圆柱体的表
面积呢?
板书:底面积×2+侧面积=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圆柱,让学生根据公式自行解决。
1、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2、那现在你们就算算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不知所措)没有数字怎么算啊?
师:哦!那你们想知道哪些数字呢?知道了这些数字后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1: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
生2: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生3: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
………
师:老师现在告诉你这个圆柱的半径是5厘米、直径是10厘米、高14厘米、底
面周长是31.4厘米。如果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话可以小组讨论来共同完成。
3、汇报展示:
情况一:(选择半径和高)
底面积:3.14×5×5=78.5(平方厘米)
侧面积:2×3.14×5×14=439.6(平方厘米)
表面积:439.6+78.5×2=596.6平方厘米)
情况二:(选择直径和高)
半径:10÷2=5(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5×5=78.5(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0×14=439.6(平方厘米)
表面积:439.6+ 78.5×2=596.6(平方厘米)
师生共同验证,并自学25 页例题。
4、好!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补充第二种方法)
多媒体教具的演示: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然后把圆柱体的两
个底面通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问: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底面周长,也就
是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所以圆柱体表面积=长方形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用字母表示:S=C×(h+r)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你们学会了吗?
(会)那老师也得做几题验证一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本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出:不同条件下用不同方
法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用多种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
1、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 )形,长是圆柱的
( ),宽是圆柱的( ),因此圆柱的侧面积=( )×( )。
2、圆柱的表面积=( )+( )
3、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5米,高是3米,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米。
4、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
平方分米。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以上几个层次的练习题。
整个习题,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而且练习题排列遵
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馈
授课结束后,很多同学反映老师的授课内容与课本不一致,有一个学生跑来
问我:“汪老师,别班的同学与我交流学习内容时,我发现他们归纳的公式与我
们的不太一样。”我力求让学生明白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条件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所以我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要是知识性的东西不出现错误,我们何必一定
要照搬教材呢?
若一堂课能真正做到“不唯教材、不唯师、不唯课堂”,不是好课才怪呢!但
是又有几个老师能做到呢?我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