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种通育267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833.24 KB
- 文档页数:2
http : //hljnykx. haasep. cnDPI : 10.11942/j ・ issnl002・2767.2020. 07.0149鹭爛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7):149-151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曾宪楠,王麒,宋秋来,等.水稻新品种龙稻27的选育特征及高产栽培技术口丄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7):149-151.水稻新品种龙稻27的选育特征及高产栽培技术曾宪楠,王 麒,宋秋来,孙 羽,冯延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龙稻27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以吉粳88为母本、松粳9为父本,采用系谱方法选 育而成,代号哈135002。
2017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晶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黑审稻2017002)。
2019年获得植物新話种保护权,授权号为CNA20160100. 7O 适宜种植区域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上限。
本文总结了龙稻 27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龙稻27;选育;栽培技术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黑龙 江省水稻的高产、稳产对中国粮食安全起到关键作用口如。
水稻是黑龙江省传统的、优势农业产业,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生产的稻米在国内外市场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稻米品质。
收稿日期:2020-04-1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300505-5)。
第一作者:曾宪楠(1985-),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水稻 遗传育种研究。
E-mail :zengxiannanzxn® 163. com 。
同时,育种方法不断创新3],选育出符合市场需 求的水稻品种尤为重要。
水稻品种不断更新和改良对黑龙江省水稻产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囚。
本文介绍了龙稻27的选育过程,对其产量表现及相关高产栽培技术方面予以总结。
水稻新品种通稻3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水稻新品种通稻3号是经过良种育种技术改良繁育出来的有性系水稻新品种,它是由江苏省苏南水稻良种场改良和选育出来的一个优良水稻类型,具有稻株整齐挺拔、叉穗数目多、粒重大的特征。
通稻3号的经济性状很好,抗性力还比较强,对稻瘟病抗性强,耐水、耐寒和抗旱能力较高,叶片宽阔,耐旱能力强,抗病性和抗虫性较好,丰产性强,是苏南地区优良的优产品种,可以在半旱潮田、滩田和洪涝稻田栽培。
通稻3号具有良好的根系发育,根系发育好,适宜湖南、江苏两省的水壤,属水力淹水长期灌溉高效稻田和潮灌水稻栽培区适宜本品种栽培。
通稻3号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根系发育好、生发力强、抗旱耐涝性能良好,在苏南重要旱灾地区栽培有较好效果。
主要品种的生育期是117-120日,节间较短,尤其适应地中海地区的湿涝地带以及晚熟型水稻育种需求。
栽培技术:①秧苗管理阶段:应遵循上等种子,种子苗备肥施肥一般,以有机肥比例高;施水以合理决定,秧苗管理以昼夜温差缩短、水量精确把握、施药定时栽培为主;②抢占发芽期:根据水稻生育期确定,采取农事抢占发芽期,把握好度水控根;③深浅播花、药三抛:水稻深播花把握种子的微量元素吸收能力,采取药三抛,使水稻抗病能力更强;④大气环境控制:大气在稻田的空气流动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可以空气清新,病虫减少;⑤空施磷钾:磷钾是水稻有机体迅速吸收的物质,在空施时应及时施用,切忌晚施。
总之,水稻新品种通稻3号具有稻株整齐挺拔、叉穗数目多、粒重大和耐旱、耐寒和抗旱能力较高等特征,可以在半旱潮田、滩田和洪涝稻田栽培,具有良好的根系发育,节间较短,尤其适应地中海地区的湿涝地带以及晚熟型水稻育种需求,而栽培技术必须在种苗管理,抢占发芽期,深浅播花,药三抛,控制大气环境,施用空施磷钾等方面加以备注,方可获得更好的种植效果。
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育种思路及主要技术措施刘贺梅 王书玉 刘经纬 孙建权 张 栩 殷春渊 田芳慧 张金霞 刘翼成(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新乡453002)摘要:主要论述了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继水稻高产育种、品质育种、抗性育种之后,食味育种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早熟、高产、优质、食味佳、抗病水稻新品种选育的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优质食味粳稻;选育;技术措施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水稻育种的目标是主攻产量,对品质重视不足,近10年来虽然加强了品质育种工作,但着眼点主要是稻米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而对食味品质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1]。
“十三五”以来,继水稻高产育种、品质育种和抗性育种之后,水稻食味育种已在我国各地相继展开,呈现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另外,随着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事劳作的人口锐减并老龄化,依靠人工操作的传统手插秧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稻作的发展需求,培育适于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轻简化栽培的水稻新品种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焦点。
因此,加强高产、优质、食味佳、抗病、适于轻简化栽培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是现阶段的育种方向。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科研工作始于1950年,历经7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育种资源和实践经验,取得了累累硕果。
先后育成水稻新品种(组合)35个,其中9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6个品种通过省级审(认)定;获得科技成果奖励43项,其中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截至目前育成的新稻系列品种在黄淮稻区推广应用累计约700万hm2,新增社会经济效益约130亿元,为黄淮稻区水稻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2]。
1 育种思路与技术措施1.1 育种思路 通过认真分析黄淮稻区水稻生产现状,提出了每667m2产量达650kg以上,品质达国家优质米标准,抗多种水稻病害的育种目标。
本着综合兼顾的育种思路,选育出高产、优质、食味佳类参考文献[1] 宿庆连,易懋升,周晓云,张志胜.药用石斛育种方法研究进展.广东农业科学,2018,45(10):30-38[2] 杨林,姜运力,杨成华,颜凤霞.贵州石斛属植物种类资源研究.种子,2020,39(2):57-62[3] 龚建英,王华新,龙定建,陈宝玲,陈尔,苏莉花.我国石斛属植物资源及其主要种类观赏特性.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233-235,261[4] 赖泳红,王仕玉,萧凤回.中国石斛属植物资源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397-400[5] 梁泉,白燕冰,张雅琼,徐文婷,贾阳映,仲一卉,李泽生,孙文丽,杨生超.云南石斛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热带农业,2012(4):24-27[6] 丁小余,张卫明,王峥涛,徐珞珊.石斛属民族药用植物的分类及生药学研究.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2003(1):1-14 [7] 黄玉玲,高建莉,王春全,李罡.云南石斛属植物研究现状//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论坛,2012:345-349[8] 李振坚,谷景敏,刘俊祥.中国石斛兰生境特征与区系分布规律研究.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3:48-51[9] 聂明建,张雁雯.品种审定制与品种登记制的比较分析.中国种业,2015(10):1-6[10] 郑宝强,朱胜蕾,李奎,缪崑,王雁.中国原生种石斛兰的育种价值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40(4):102-108 [11] 黄璐琦,陆建伟,郭兰萍,张小波,赵润怀,张本刚,李昱,苏刚强,李大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方案设施与实施.中国中药杂志,2013,38(5):625-628[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阶段性成果公布:79个新物种近六成有潜在药用价值.(2019-08-08)[2021-09-03].http://www.satcm.gov.cn/hudongjiaoliu/guanfangweixin/ 2019-08-08/10525.html[13] 张殷波,杜昊东,金效华,马克平.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科学通报,2015,60(2):179-188(收稿日期:2021-09-03)型水稻新品种。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欣两优2172的选育过程及栽培与制种技术一、欣两优2172的选育过程欣两优2172是由两系杂交法选育出的一种新品种,其选育过程经历了如下几个关键环节:1.材料选择:在选育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亲本品种。
对于欣两优2172来说,选育者关注的主要是优良的抗病虫性状和高产性状,因此选择了具有这些优良性状的亲本品种进行杂交。
2.群体培育:通过人工授粉和自交恢复等手段,培育出大量的杂交群体。
在这一阶段,选育者需要对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和评价,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材料用于后续工作。
3.品种筛选:在经过杂交后代的鉴定和评价后,选育者需要进一步对潜在的优良品种进行筛选和鉴定,以确定最终的优良品种。
这一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性状,并进行大量的田间试验和观察。
4.性状稳定性评价:在确定最终的优良品种后,选育者需要对其进行性状稳定性的评价,确保其在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生长季节下都能够表现出稳定的性状。
这一阶段通常需要进行多地多点的试验和观察。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选育工作,欣两优2172最终成功地被选育出来,成为了一种具有优良性状和稳定产量的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
1.适宜地区:欣两优2172适宜生长于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主要生长在湖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对欣两优2172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2.土壤要求:欣两优2172对土壤的要求较为宽松,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土壤。
但是对于水稻来说,适宜的土壤应该是肥沃、排水性好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3.播种时间:欣两优2172的播种时间通常是在水稻生长季节的开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生长季节合理确定播种时间,避开恶劣天气。
4.施肥管理:在欣两优2172的生长期间,合理施肥对其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欣两优2172的施肥量应该根据土壤肥力和生长发育期的需要进行适量施用。
5.病虫害防治:欣两优2172的病虫害防治也是栽培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及高产栽培技术黄福林(湖南省东安县川岩乡农技站,湖南永州 425908)摘 要 在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应用中,应深化落实高产栽培技术以提升水稻推广效果。
基于此,针对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现状进行合理分析,并提出水稻新品种推广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如做好新品种宣传工作、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建设水稻新品种种植示范区、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等,以有效提高水稻种植产量,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 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结合现阶段我国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应用现状可知,通过不断扩大推广应用范围,能进一步满足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在水稻新品种推广工作中,推广人员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不断提升水稻高产栽培成效,以便在提升水稻产量的同时,推动我国农业经济朝着绿色、健康方面发展。
1 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现状随着我国耕地资源的逐年减少,加之全球气候环境不断恶化,为了进一步提升水稻种植产量与品质,有关部门需加大水稻品种改良力度,不断提高水稻植株的适应力。
从农民角度来分析,与传统水稻品种相比,杂交水稻新品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且抗病性更强,水稻产量高,稻米品质佳,通过积极推广应用杂交水稻新品种,能显著提升广大农户的经济收入。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分析,由于杂交水稻新品种稻米品质更好,消费者更加认可,对稻米的接受度更高,因此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通过合理推广杂交水稻新品种,科学运用高产栽培技术,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2 水稻新品种推广应用要点2.1 做好新品种宣传工作 为了确保杂交水稻新品种得到更好地推广,要促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水稻新品种的各项优势,帮助其树立高产种植目标,不断提高其对水稻新品种的接受度。
相关部门可通过加强杂交水稻新品种宣传力度,将水稻新品种与旧品种进行综合对比,使种植户直观看到效果,进而获得农户的认可。
在实际宣传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结合当地农户的实际情况,考虑农户的文化水平,尽可能地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农户介绍水稻杂交新品种种植技术,促使广大农户进一步了解水稻杂交新品种的特性与优点,从而不断扩大水稻新品种种植范围。
优质粳稻早香粳1号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优质粳稻早香粳1号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在全国区域试验中表现出色,被推荐为优良品种。
下面将介绍该品种的选育经过以及栽培技术。
一、选育经过:早香粳1号是以普通粳米品种辐穗细粒1号为母本,辐穗粳稻品种香云鼎为父本杂交而来,选育历时5年。
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试验中,早香粳1号具有较高的产量、良好的抗病性和品质特性,被广泛推荐作为种植品种。
二、栽培技术:(一)品质特性早香粳1号的粒型短瘦、粒形圆润,易碾磨,口感细腻,香气浓郁,营养丰富。
根据试验结果,该品种的稻米蛋白质含量较高,维生素含量丰富,胡萝卜素、硒、锰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
(二)适宜种植区域早香粳1号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南方小麦稻田区和亚热带湿润地区的生产。
南方气候潮湿,一些地区空气湿度较高,出现稻谷霉变的现象较为普遍。
早香粳1号的适应性很强,对瘦土、盐碱地、轻酸性、微酸性、微碱性土壤都能适应。
(三)栽培技术1.田块选择:应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翻耕深度应达到20~25厘米,土壤酸碱度应在6~7之间的沃土地块来种植。
2.育秧技术:选用饱满、饱水的种子才能进行育秧。
在育秧中,应保持合适温度、湿度、通风以及肥水管理等因素,以此确保秧苗健壮。
3.田间管理:除杂草、松土、浇水、施肥等田间管理应按时按量进行。
分苗时用甲基多效唑500-1000倍液喷雾处理,以有利于促进分蘖,增加穗粒数。
4.防治病虫害:早香粳1号的抗病性能较强,但也需注意防治几种常见病虫害,如纹枯病、发芽病、螟虫等。
5.收获技术:待稻穗颜色变黄呈现成熟状态后进行收获,切不可过晚,以免影响稻米品质。
三、总结:早香粳1号是一种优质的粳稻品种,具有良好的品质特性和抗病性能,适宜于我国南方小麦稻田区和亚热带湿润地区的生产。
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田块选择、育秧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稻谷的高产、优质、安全。
杂交中籼水稻新品种刚两优庐占选育经过及栽培制种技术王芳1刘冰倩2刘义生3(1舒城县城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安徽舒城231300;2舒城县柏林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安徽舒城231300;3舒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舒城231300)摘要刚两优庐占是科翔种业研究所以刚S为母本、庐香占为父本选育而成的两系高产优质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
本文介绍了刚两优庐占的亲本来源、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和特征特性,并从播种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从花期选择、播差期及行宽比确定、九二〇使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了其制种技术,以期为刚两优庐占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刚两优庐占;亲本来源;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制种技术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2-0045-04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2.00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优质、高产和多抗不能实现完美统一已成为制约杂交水稻育种的瓶颈问题[1]。
目前,长江中下游中籼品种变化明显,多穗、优质、多抗、高产型品种逐渐成为潮流和趋势。
刚两优庐占系舒城县国家农业产业示范园入园企业合肥科翔种业研究所利用刚S为母本、庐香占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两系高产优质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
该组合很好地解决了优质、高产和多抗的矛盾。
202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皖审稻20211074。
1亲本来源与选育经过1.1母本刚S来源母本刚S系合肥科翔种业研究所选育的两系籼型温光敏核不育系。
该品系株叶形态紧凑、直立、分蘖能力强、不育起点温度低、不育性稳定、抗性较强、米质外观较好。
2009年冬季在海南陵水育种基地以广占63S为母本、1892S为父本杂交,收种78粒。
2010年正季在合肥种植F1,选择优势明显的8个单株,于8月16日割蔸再生。
2010年冬季在海南种植,选择茎秆粗壮、穗较大、育性较好的单株110株。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欣两优2172的选育过程及栽培与制种技术一、选育过程欣两优2172 是经过多年选育和研究的成果,它是由两个不同的亲本杂交而来,经过杂交选育、自交和选种等多个世代的繁育培育而成的优良水稻品种。
选育过程中,需遵循严格的育种原则,不断地进行田间观察、杂交配制、遗传分析等工作,以期能得到优良的新组合。
1. 杂交选育首先要明确杂交亲本的选择,通常会选取产量高、抗病性好的优良品种作为亲本,确保杂交后的后代能够继承到优良的遗传特征。
然后进行人工授粉,促使不同亲本的花粉结合,形成杂交种子。
这个过程需要在特定的时期,比如花期,通过人工授粉方法进行。
杂交后,将形成的杂交种子进行播种育苗,培育出大量的杂交后代。
2. 自交和选种将杂交后代进行自交,产生自交三代(S3),并对S3进行育种价值鉴定,筛选出优良的种质资源。
经由连续自交和间断选择,得到高度纯化的自交系样品。
选育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自交系的性状进行评价,包括产量、抗病性、抗逆性等。
通过种质资源的评定,筛选出具有明显优势和稳定性的自交系,并进行组合,形成杂交组合。
3. 试验验证在选育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地多点的试验,以验证新组合在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保证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稳定的表现。
试验验证是选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新品种能否推广的关键。
只有通过了试验验证,才能证明新组合的稳定性和优良性状,进而投入生产。
二、栽培技术欣两优2172 是一种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水稻新品种,其栽培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地和整地在选地上,选择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田地,确保光照充足且灌溉便利。
整地时应做到翻压平均,土层松蓬透气,适合水稻的根系生长。
2. 播种和育秧在选种上,要选择优质的种子,进行充分处理和浸种酶处理,保证种子发芽能力。
育秧时要选择合适的水肥管理方案,保证幼苗的生长健康。
3. 灌溉和施肥水稻对水分的需求较大,要及时的灌溉,但也要避免积水。
吉林省水稻按照中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分为4个熟期组,其中中晚熟、晚熟品种在吉林省种植面积最大,约占70%,每年审定的品种也以中晚熟和晚熟最多[1]。
通育267是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水稻新品种,具有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等优点,2015—2016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275.6kg/hm 2,较对照品种通35增产6.5%。
稻瘟病表现苗瘟中感,叶瘟中感,穗瘟中抗。
纹枯病表现中抗(MR )。
2018年即将在吉林省中晚熟、晚熟地区推广种植。
在栽培上,应稀播育壮秧,播量150g/m 2,行株距30cm×15~20cm ,每穴3~4株苗。
氮、磷、钾配方施肥,水分管理以浅水灌溉为主。
为了更好地宣传与推广种植该品种,现将其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选育过程2004年夏,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通育316为母本,以01-125为父本进行单交,2005年用自选材料9405(是通育313与野生植物马唐利用复态导入法授粉远缘杂交第8代材料)为母本进行复交。
F 1~F 6(2006—2011年)杂交后代出现分离,系谱法和田间鉴定选择;F 7~F 8(2012—2013年)选育出优良稳定株系,进行米质分析、田间抗性鉴定、产比、病圃鉴定试验。
2013年品系代号为通育13-9213。
2017年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审定名称通育267,审定编号为吉审稻20170028。
2特征特性2.1生育期通育267为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41d ,需≥10℃积温2850℃左右。
适宜吉林省松原、四平、长春、通化等中晚熟稻区种植。
2.2农艺性状株型适中,株高115.1cm ,剑叶上举,茎叶绿色,分蘖力强,有效穗数352.5万穗/hm 2。
谷粒椭圆,颖及颖尖黄色,无芒,千粒重25.0g 。
穗长18.9cm ,平均穗粒数139.0粒,偏半弯曲穗型,结实率86.7%。
该品种生育后期灌浆速度快、籽粒转色快、叶片持绿时间长、不早衰。
2.3抗病性2014—2016年连续3年鉴定结果表明,对苗瘟表现中感(MS ),叶瘟表现中感(MS ),穗瘟表现中抗(MR )。
2.4米质依据农业部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整精米率72.2%,粒长5.1mm ,糙米率85.2%,精米率76.7%,长宽比1.9,垩白率24%,垩白度5.2%,胶稠度50mm ,直链淀粉含量16.0%,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
米质符合等外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
3产量表现2015—2016年2年区域试验以及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9275.6、9307.7kg/hm 2,分别较对照品种通35增产6.5%、7.8%。
4栽培技术4.1播种育苗4月上中旬播种,播种前1~2d 放水浸透床面,精细整地,达到泥烂、面平。
稀播育壮秧,播种量150g/m 2。
壮苗标准是秧龄35~45d ,主茎叶片5~7片,叶直不披、叶色绿中透黄。
4.2合理插植一般于5月中旬插秧[2]。
插植株行距为(15~20)cm×30cm ,每穴插3~4株苗[3]。
4.3水肥管理水分管理采用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方法[4-6]。
采取氮、磷、钾配方施肥,施纯N 150kg/hm 2、P 2O 5100kg/hm 2、K 2O 130kg/hm 2。
氮肥按底肥∶蘖肥∶补肥∶穗肥=4∶3∶2∶1的比例分期施用[7],磷肥全部作底肥,钾肥60%作底肥、40%作穗肥[8]。
4.4病虫草害防治生育期间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9-10]。
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11-12]。
水稻播种后,当种子露白时或立针期,用30%扫弗特乳油1500mL/hm 2兑水喷雾,封闭床面进行杂草防除[13-14]。
5参考文献[1]赵剑峰,赵基洪,孙桂杰,等.水稻新品种通育255选育报告[J].北方水稻,2013(3):60-61.[2]刘晓静,潘存红,周长海,等.早熟晚粳稻扬粳282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6(12):136-137.[3]王才林,陈涛,赵庆勇,等.优质高产粳稻“南粳9212”的选育与利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6(6):118-120.[4]潘存红,李爱宏,余玲,等.优质迟熟中粳新品种扬粳805的选育与利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5(3):53-55.[5]曾德财,陈德清,郑乐华,等.优质杂交晚稻新组合银丰优华占高产栽(下转第29页)摘要通育267水稻新品种于2017年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
通育267中晚熟,株型适中,分蘖力强,偏半弯曲穗型,谷粒椭圆,无芒,千粒重25.0g ,灌浆速度快、籽粒转色快。
阐述了通育267的选育过程,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通育267;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1.03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7)22-0026-01水稻新品种通育267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初秀成邱献锟赵剑峰赵基洪*赵卫东岳杨(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吉林通化135007)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
作者简介初秀成(1972-),男,吉林梅河口人,研究员,从事水稻育种工作。
*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17-08-1526∶摘要转基因技术是作物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在降低资源投入、保护环境安全、保障粮食供给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力,已成为现今应用最为迅速的作物生物技术。
本文着重阐述了转基因的概念及其与以往相关技术的异同、现今应用程度、不同时期的转基因方法、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我国转基因的管理政策及加强科普宣传的重要性等方面,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转基因技术、更加科学地对待转基因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转基因;概念;发展历程;管理政策;科普宣传中图分类号S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22-0027-03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in ChinaKANG Guo-zhang LI Ge-zi XU Hai-xia(Agronomy College,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450002)Abstract Transgenic technology is the core of crop molecular biology,and plays important and potential roles in reducing the inpu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protecting environmental safety,ensuring food supply,etc.This paper introduced its concept and differences from other crop breeding technologies,present utilization,its methods,its development history during China,its strict management policies,the importance of its 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etc,in order to help public peoples deeply understand transgenic technology,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future.Key words crop;transgenic;concept;development history;management policies;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我国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康国章李鸽子许海霞(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郑州450002)转基因作物已在全球一些国家大面积种植,在降低资源投入、保护环境安全、保障粮食供给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力[1-2]。
但是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它带来了全球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一系列转基因的突发事件,造成公众对转基因产生误解,这可能与科研工作者注重转基因研发工作,而忽视转基因技术的信息传播与普及推广有关。
因此,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科学普及。
研究生是科研人才的最主要后备军,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是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随着研究水平内容的持续深入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分子生物学在作物学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3-4]。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河南省高校唯一一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2010年以来,作物分子生物学已成为该校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专业学位课程。
转基因是作物分子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是研究基因功能、创制优异作物种质资源等的重要手段[5-6]。
近年来,笔者一直担任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研究生的作物分子生物学课程,围绕其中重要的转基因内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讲授,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在研究生授课中教学内容,介绍了我国转基因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以提高人们对转基因的认识与了解。
1转基因的概念及与以往相关技术的异同在农业领域,育种技术推动了农业的持续发展,推动了其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在5000年以前,人类已开始有意识将当年收获的最好种子保存,用作翌年进行播种,开启了选择育种的历程。
18世纪中期,人们发现杂种优势的优点,开始将2个性状优良的品种通过杂交创制新品种。
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40年代,人们开始利用物理(辐射等)、化学(诱变剂等)手段诱导作物种子发生变异,再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理想的作物新品种。
1973年科学家科恩和博耶将遗传物质从一个生物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以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开始在农业、医药、食品、能源和环保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转基因作物育种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作物育种新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杂交育种是优良性状基因的聚合,选择育种是性状自然突变基因的选择,诱变育种是人工对突变基因的选择[7-8]。
转基因技术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基因整合,与传统技术只能在近缘属种间实现基因转移不同,特别在现今作物育种目标越来越高,而作物种质资源范围越来越窄、品种更换周期越来越短的局面下,转基因作物育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9-10]。
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转基因现象,如农杆菌可以将自身的基因转移到植物基因组中并获得稳定的遗传表达,只不过发生频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