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法解读《追风筝的人》的主题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追风筝的人爱与救赎的永恒主题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作品,以背景设在阿富汗的喀布尔,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与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复杂友谊、家庭纠葛以及自我救赎的故事。
这部小说深刻地诠释了爱与救赎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小说中,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阿米尔对哈桑的情感充满了深厚的友谊与爱。
然而,他由于自卑心理和社会压力,对哈桑的友谊逐渐淡化,甚至出卖了他。
后来,当他回到阿富汗救赎自己时,他发现爱是不可战胜的力量,他不惜一切代价去挽回哈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阿米尔能够在面对爱与背叛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彰显了人性中最纯洁的情感。
救赎是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阿米尔在幼年的一场事件中对哈桑表现冷漠,这个秘密一直困扰着他。
在经历了种种考验和磨难之后,他回到故乡喀布尔,意识到只有通过救赎自己,他才能找回内心的宁静。
他通过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采取行动来救赎自己的罪过。
这种自我救赎不仅帮助阿米尔找回了信心,也揭示了人类内心本质中对于纠错与修复的渴望。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以及对喀布尔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撕裂的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阿富汗作为一个遭受战争和动荡的地区,人们的爱与救赎更加显得珍贵且宝贵。
通过描写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纯洁而又复杂的友情,作者呈现了一种表达爱与救赎的方式,触动着每个读者的情感共鸣。
爱与救赎是人类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它们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并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度描绘。
《追风筝的人》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爱与救赎的力量,也唤起了读者对于人性中最深处善良的思考。
通过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读者们无论是观察人性的深度还是反思自我的过程都会被深深地触动。
小说中对于爱与救赎的探讨,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宽恕,在面对困难和痛苦时,爱与救赎能成为我们灵魂的庇护所。
总结起来,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通过展现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友情、家庭纠葛以及自我救赎的旅程,探索了爱与救赎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
爱与牺牲的永恒主题追风筝的人的情感分析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人性刻画,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中的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爱与牺牲的永恒主题。
小说以一个成长过程为背景,通过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来反映了爱与牺牲的复杂关系。
阿米尔即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整个故事的主角。
他是一个在富有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而哈桑则是他的玩伴和仆人,两人之间的地位和身份差距变得日益明显。
然而,他们之间的纯真友谊却没有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干扰。
在阿米尔的心目中,哈桑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们之间的关系超越了阶级和身份的界限。
然而,命运的安排让两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在一场无辜的事故中,阿米尔因为背叛哈桑而背负着愧疚和悔恨。
他无法原谅自己的背叛,也无法忘记哈桑的牺牲。
这样的情感纠结和痛苦,使得爱与牺牲成为了故事的核心主题。
在小说中,阿米尔试图弥补自己的过错,为哈桑赎罪。
然而,命运再次使他们相遇,却已是二十多年后。
阿米尔来到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面对着哈桑的儿子苏莱曼,却无法直面自己的内心。
他试图通过帮助苏莱曼来弥补自己对哈桑的背叛,同时也试图找回自己失去的友谊和真爱。
这些情感纠葛和表达,使得追风筝的人成为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小说中的每一个情节都散发出浓厚的人情味和深沉的爱意。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强大力量。
他用文字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沉浸式的世界,让我们不仅看到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还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在这个有关爱与牺牲的故事中,阿米尔和哈桑的情感演绎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阿米尔的内心痛苦和自责,反映了爱所带来的责任和牺牲。
而哈桑的纯真和无私,则体现了爱的力量和奉献精神。
这样的情感对比,让读者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追风筝的人不仅仅是一部描写友谊和爱情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道德的作品。
《追风筝的人》人性与救赎《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小说,以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与朋友哈桑之间的友谊、背叛与救赎。
同时,小说也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过去错误的弥补。
本文将从人性和救赎两个方面来探讨《追风筝的人》所传递的深刻主题。
一、人性的复杂性在《追风筝的人》中,作者通过主人公阿米尔和其他角色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阿米尔和哈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他们的身份、地位、教育背景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使得他们的人生轨迹迥然不同。
阿米尔是家境富裕的农场主之子,受到良好教育,在社会上享有高度地位。
而哈桑则是阿米尔家的仆人,贫穷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尽管他们拥有这么多的差异,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是那样的深厚。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阿米尔对哈桑的崇拜和喜爱,以及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和无私。
然而,他们之间的友谊却被阿米尔的背叛所毁灭。
当阿米尔目睹哈桑被强奸却没有挺身而出,甚至还撒谎以逃避惩罚时,他对自己的背叛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内疚。
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人性中的恶与善的边界,以及人们如何在面对良知和道德的考验时做出选择。
二、救赎的力量《追风筝的人》强调了救赎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自己过去错误所做的努力。
通过阿米尔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通过反思和行动来弥补过去的过失,并找到内心的宽恕与和解。
在故事的最后,经过多年的时间,阿米尔通过自己的行动最终实现了对哈桑的救赎,找回了内心的平静。
在小说中,阿米尔回到了阿富汗,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卡。
通过与索拉卡的交流和帮助,阿米尔成功地给自己的过去带来了救赎。
他不再逃避自己的罪恶感,而是决心通过行动来弥补之前的错误。
这一过程中,阿米尔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成长。
救赎的力量在《追风筝的人》中得到了深入阐述。
它告诉我们,无论人们曾经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只要敢于直面过去的罪恶,努力改正并寻找内心的平静,救赎就是可能的。
三、背叛与道德《追风筝的人》通过揭示背叛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让人们深思背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后果。
追风筝的人中的复仇与救赎简介《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哈利德·胡赛尼所著的一部畅销小说。
故事以两个主要角色Amir和Hassan之间的友谊为线索,描绘了阿富汗历史中动荡时期的种族,阶级和政治冲突。
本文将讨论小说中关于复仇与救赎这一主题所涉及到的重要概念和情节。
复仇部分Amir对Hassan的背叛故事中,Amir是一个精明而胆怯的少年,他对自己最亲近的朋友Hassan产生了嫉妒和愧疚之情。
当Amir看到Hassan遭受欺凌并需要帮助时,他选择放弃援助,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
这造成了Amir心中复仇欲望的萌发。
Amir在美国与“罪孽”相抗衡随着故事继续发展,Amir与父亲从阿富汗逃离到美国。
然而,在这个新环境里,他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和内疚感。
他的罪孽被他的记忆和梦境所追逐,成为Amir复仇心理的一部分。
与Assef的决斗故事中,Assef是一个残酷而暴力的角色,曾经对Hassan施加了虐待。
在回到阿富汗解救Hassan's儿子Sohrab的过程中,Amir必须与Assef进行一场生死决斗。
这个战斗代表着Amir对于自己过去背叛行为的复仇,并试图实现救赎。
救赎部分Amir对Sohrab的关怀一开始,Amir试图通过帮助Hassan’s儿子Sohrab来弥补自己对于Hassan 的背叛。
他承诺要照顾Sohrab,并确保他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这是Amir 试图通过给予别人幸福来实现自我救赎。
和Sohrab之间建立亲密关系随着时间推移,Amir渐渐与Sohrab建立起深厚情谊,充满父爱般地保护并呵护他。
这种关系不仅让Amir走出了自己的过去阴影,也让他感受到了对他所犯错误的一种救赎。
寻找救赎和宽恕最终,Amir决定将Sohrab接到美国,并为他提供更好的生活。
通过对Sohrab的关爱和宽恕,Amir实现了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救赎。
他试图用自己给予别人幸福和希望来弥补以往所做之错。
结论《追风筝的人》中复仇与救赎是重要主题。
追风筝的人:忠诚与救赎的追寻简介《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塞尼创作的一部小说,出版于2003年。
这部小说以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错综复杂的友谊及其面临的各种考验。
故事中涵盖了众多主题,包括忠诚、救赎、背叛以及对家庭与祖国的情感等。
忠诚与友谊在《追风筝的人》中,忠诚是一个重要主题。
阿米尔和哈桑从小一起长大,并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彼此之间充满了信任和互助,无论是在玩耍还是面对挫折时都能相互支持。
然而,在一次关键时刻中,阿米尔却做出了让哈桑付出代价而放弃他帮助的选择,这导致了他们之间关系的破裂。
然而,在整个故事中,阿米尔一直努力地寻求救赎并重新建立与哈桑之间的联系,这显示出他对忠诚的追求。
救赎和自责故事中,阿米尔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他一直在试图弥补当年背叛哈桑的错误,并找到一种方式来挽回过去的过错。
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困境,阿米尔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友谊中犯下的错误,并且开始寻求救赎。
他意识到要真正实现救赎,不仅需要面对过去的错误,还需要付出行动和努力。
家庭与祖国之情《追风筝的人》也涵盖了家庭与祖国之情这一重要主题。
故事以阿富汗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因为战争而被撕裂、变得残酷和不稳定的国家。
阿米尔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故土阿富汗深深的眷恋都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和祖国之情的探索。
结论《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充满忠诚、救赎以及对家庭与祖国之情考验与追寻的小说。
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经历和成长,读者被带入了阿富汗的残酷现实和充满人性救赎的旅程。
这部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现了忠诚与救赎这两个主题,并提醒我们重视友谊、面对过去的错误以及珍惜家庭和祖国之情。
《追风筝的人》赏析《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通过一系列动人的故事,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亲情、友情、爱情等主题。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以及主题等方面对《追风筝的人》进行赏析。
一、情节赏析小说以主人公阿米尔的童年时光为切入点,讲述了他与家族仆人哈桑之间的友谊与阴影。
哈桑不仅是阿米尔的忠实朋友,还是他的贴身保护者。
然而,在阿米尔因自己的懦弱背叛了哈桑后,两人的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故事的发展,阿米尔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他在家人的阴影下一直思念着哈桑。
当他听说哈桑去世后,他开始寻找赎罪的机会。
这个机会出现在他通过参加风筝比赛与塔利班领导人扎米尔相遇的时候。
在这个比赛中,他不仅夺得了冠军,也为自己在童年时期的背叛向哈桑的儿子索尔里寻求了救赎。
整个故事以阿米尔找回自己内心的勇气和善良为高潮,让人回味无穷。
二、人物赏析《追风筝的人》中塑造了一系列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
首先是主人公阿米尔,一个胆小怕事、内向的男孩。
他在童年时的背叛令他深感内疚,但在成年后他发现了自己的善良和勇气,通过寻找救赎来平复心灵的创伤。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哈桑,一个天真善良、忠诚的仆人。
哈桑对阿米尔忠心耿耿,甘愿付出一切保护他。
他的遭遇暴露了社会的不公和种族歧视的问题,也唤起了阿米尔内心最深处的动摇与挣扎。
塔利班领导人扎米尔是一个充满邪恶和复杂性的角色。
他是阿米尔在风筝比赛中的对手,也是哈桑的真正父亲。
他在小说中展现出的残暴和无情,凸显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害。
三、主题赏析《追风筝的人》涵盖了许多主题,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亲情。
小说通过哈桑与阿米尔之间深厚的友情,揭示了亲情的力量和纯洁性。
无论是哈桑的包容和守护,还是阿米尔对哈桑的悔过和寻求救赎,都展现了亲情的深度和真实性。
友情也是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哈桑和阿米尔之间的友谊跨越了种族和阶级的限制,尽管阿米尔最终背叛了哈桑,但他们之间的感情从未消失。
《追风筝的人》:友情与复仇的永恒主题简介《追风筝的人》是由卡勒德·胡赛尼所著的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
这本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纠结复杂的友情关系,以及阿米尔对过去犯下错误行为感到内疚并试图弥补的故事。
友情的描绘与考验在《追风筝的人》中,友情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主题。
阿米尔和哈桑从小就是密不可分的朋友,他们一起玩耍、分享秘密,并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然而,在一次事件中,阿米尔选择了背叛哈桑,并为此感到内疚和愧疚。
这种背叛对于两个朋友间原本牢不可破的友谊带来了巨大冲击,也成为整个故事发展的转折点。
尽管阿米尔后来离开了阿富汗,但他内心对于自己背叛朋友的罪恶感始终无法摆脱。
这种罪恶感对于他的心灵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并引发了人性中深层次的内疚与悔恨。
他决定回到故乡,寻找机会弥补过去的错误。
友情面临着许多考验,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阿米尔回到故乡并与哈桑再次相逢时。
哈桑不仅没有对阿米尔怀有恶意或报复心理,反而以宽容和理解接纳了他。
这样的描绘表达了友情的真谛——不管曾经发生过什么,真正的友情能够经受住时间和困难的考验。
复仇与救赎复仇是《追风筝的人》中另一个核心主题。
在小说中,复仇代表了人类对于历史伤痛、个人耻辱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产生强烈愿望的一种心态。
阿米尔试图通过帮助哈桑及其儿子索拉卡获得幸福和自由来弥补曾经所犯下的罪行,这可以被视为一种个人力量去释放自己内心深处潜藏已久积压的愧疚感。
然而,复仇在小说中并不仅仅只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象征和内心的脆弱性。
当阿米尔阻止自己的朋友哈桑率领起义暴乱时,他的选择显露出一个复杂问题:为了个人目标而放弃友情与正义之间的冲突。
通过展示阿米尔对过去罪恶的承认,并以此作为一个重要步骤进行救赎,这部小说让我们思考了复仇与救赎之间微妙而又混乱的关系。
结论《追风筝的人》旨在探讨友情、背叛、内疚、悔恨以及复仇与救赎等主题。
它通过生动形象地描绘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引发读者对于人性本质和道德观念的思考。
《追风筝的人》:关注家庭、友情和救赎的主题概述:《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畅销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友情和救赎的动人故事。
通过主人公阿米尔与他最好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复杂关系,小说探索了在阿富汗历经战乱所带来的痛苦和重塑自我的主题。
本文将详细讨论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家庭、友情和救赎这些重要主题。
1. 家庭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而复杂的兄弟关系。
然而,他们出生背景的不同导致了社会地位和待遇上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他们之间微妙而紧张的互动关系。
作者描绘了两个家庭对比,并突显了家庭对个体身份认同和行为模式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阿米尔与父亲巴巴之间的紧张关系:父子之间存在着期望与失望、责任与不安全感等复杂情感。
阿米尔渴望父亲的赞赏,却在努力填补自己的缺点时始终感到不够好。
•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兄弟情谊:他们以真正兄弟般的关爱相互依靠,但由于社会地位和种族等因素,阿米尔在保护哈桑方面表现出了胆怯和犹豫。
2. 友情友谊是《追风筝的人》中另一个重要主题。
小说通过描绘阿米尔和哈桑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他们那份特殊而纯粹的友情,展示了友情对于人性复杂性和心灵救赎的影响。
•哈桑作为忠诚且无私的朋友:哈桑始终保护着阿米尔,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也从未背叛过他。
他对阿米尔一直怀有深厚的友情,甚至在动荡时期积极救助他。
•阿米尔在家庭、社会压力下对友谊的背离:因为害怕面对自己薄弱之处所带来的耻辱感,阿米尔决定背叛哈桑。
这种背叛对于他的友谊和人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他内心中一直存在的负罪感。
3. 救赎小说中,故事的展开通过阿米尔回忆起与过去事件相关的记忆来诠释救赎主题。
阿米尔意识到自己对哈桑所做的背叛是一种意义深远的伤害,并且尝试通过回头修复错误行为来寻求救赎。
•阿米尔寻找自我救赎:在逃离战乱后,阿米尔决定返回阿富汗并与过去里有关的记忆对抗。
他渴望重新建立起与哈桑之间失落已久的联系,并纠正他年少时犯下的错误。
•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实现救赎:随着阿米尔与哈桑家族之间复杂而接近的关系,他终于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友谊与救赎的主题
概述
《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了阿富汗历史与家庭纠葛之间的故事。
这本小说以友谊和救赎作为主题,深刻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悔过与救赎。
友谊
在《追风筝的人》中,友谊是一个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主题。
通过两位主要角色——哈桑和阿米尔之间的友谊,小说描绘了一个真正深厚而无私的友情如何超越种族、社会地位和背景差异。
•阿米尔和哈桑从小一起长大,在千丝万缕的孩童游戏中建立起朴实而坚固的友谊。
•他们相互支持、信任和保护对方,在逆境中彼此依靠。
•不幸地,由于阿米尔在哈桑面临苦难时未能保护他,他们之间长久以来存在着默默无语、难以调和的裂痕。
然而,即使他们之间的友谊饱受考验和挑战,最终的救赎仍然通过这种特殊的关系得以实现。
救赎
《追风筝的人》中,救赎是一个核心主题。
通过阿米尔的成长和对过去错误行为的反省,小说传达了一个深刻而心灵震撼的故事。
•阿米尔在年幼时未能保护哈桑,导致了哈桑的悲剧人生。
•阿米尔长大后意识到自己对哈桑的背叛,并感到内疚和自责。
•阿米尔回到阿富汗并展开一段旅程,试图弥补以往错误,并救赎自己。
通过接纳自己过去所带来的伤害和痛苦,并采取积极行动来改变现状,阿米尔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结论
《追风筝的人》深入探讨了友谊与救赎这两个主题。
通过描绘阿米尔与哈桑之间坚固却曲折复杂的友情以及阿米尔对于过去错误行为的忏悔,在结局中我们看到了希望与和解的可能性。
这部小说告诉我们,友谊和救赎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价值,它们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去面对过去、改变未来,并在困境中找到内心的和平。
追风筝的人:亲情、忏悔与救赎简介《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所著的小说,于2003年出版。
这部作品通过一个讲述者的视角,描绘了主人公阿米尔和他朋友哈桑之间交织着亲情、忏悔和救赎的故事。
作品以阿富汗为背景,既展示了战乱时期国家变革的不同观点,也深入探讨了个人内心的情感与道德抉择。
亲情:母子关系和友谊在《追风筝的人》中,亲情是一个重要主题。
阿米尔与父亲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厚的父子情感,尽管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隔阂和误解。
而在阿米尔成长过程中,他与朋友哈桑之间建立起强烈的兄弟般的友谊。
两人结下誓言要永远守护对方,并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另外,作者还通过描述主人公与自己儿子索罗尔之间复杂的关系,展现了母子之间的亲情。
这种关系不仅涉及到爱和理解,也包括着错误和忏悔。
忏悔:过去与遗憾主人公阿米尔在故事中面对过去的行为感到强烈的忏悔。
他曾经在哈桑面临危险时没有挺身而出,产生了深深的内疚感。
这种未能做出正确选择的遗憾成为他心灵上一直存在的负担。
作者通过描绘阿米尔曾经蒙受的罪恶感以及如何试图弥补过去错误行为的努力,表达了一个人在道德选择面前必须承担责任并面对自己内心困惑和痛苦。
救赎:勇敢面对、用行动来弥补本书中,救赎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主人公阿米尔通过重新考量自己与哈桑之间的关系,并最终采取勇敢而果断地行动,试图从过去的阴影中脱离出来。
他返回了阿富汗,冒险寻找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
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在面对内心忏悔时所作出的行动,强调了个人在救赎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人。
故事中呈现了当主人公努力改变自己,挺身而出去追求正义与和解时,他也最终获得了内心的宽恕和平静。
总结《追风筝的人》以亲情、忏悔和救赎为核心主题,通过深入描绘一个人在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艰难决定及成长过程,探讨了道德选择、家庭关系和自我超越等重要议题。
这部作品引发读者对人性、道德以及亲情价值的思考,并唤起对个体获得希望与善意的共鸣。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 2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 3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4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 5 中英网络词汇语用特征对比 6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7 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 8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9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影响 10 耐克公司Ps营销策略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启示 11 中国的超前消费以及其对“八十后”的影响 12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14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5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国儿童消费市场乱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16 简爱与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冯特拉普性格分析比较 17 从《杀死一只知更鸟》看家庭教育学 18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 19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 20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21 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 22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 23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 24 Psycho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25 从谭恩美小说中“家”的概念看其文化身份认定 26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 27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 28 从《教长的黑面纱》看霍桑的象征主义 29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 30 31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 32 汉语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3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34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35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 36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37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38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 39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40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41 语码转换———从正式场合到非正式场合 42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43 44 简析中西方译者翻译《论语》的差异性 45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的翻译 46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 47 Slips of Tongue in English Learning as a Second Language 48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49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50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51 浅析广告英语中修辞的魅力 52 次贷危机对广东珠三角出口贸易的影响 53 怎样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口语 54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5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6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 57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58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59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 60 不同的阅读任务对高中生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61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 62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63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64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65 挣脱枷锁,走向自由——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的人生观 66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 67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 68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 69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70 汉语被动句的英译 71 浅析英语新词的翻译 72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命运分析 73 解读《喜福会》中吴夙愿与吴精美母女之间被误解的爱 74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 75 从情景喜剧《老友记》浅析美国俚语的幽默效果 76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 77 简爱与嘉莉妹妹女性形象比较 78 观电影《刮痧》简析中西文化价值冲突 79 政治演讲辞中常用修辞 80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81 浅析阿里巴巴的创新盈利模式 82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83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84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开题报告+论) 85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心路历程 86 浅议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87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88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89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 90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 91 论被动句的翻译 92 O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Advertisements 93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94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 95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 96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97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 98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99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100 莎士比亚的悲剧对当代女性的影响 101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ldren’s Characters in Dickens’ Three Novels 102 (日语系毕业论文)义务教育的发展—就择校问题进行的探讨 103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 104 可口可乐产品推销中的中国元素分析 105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106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107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108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Slang and Their Social Functions 109 浅析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策略 110 On the Causes of the Tragedies of Tess and Jenni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Jennie Gerhardt 111 中西方对鬼怪认识的差异 112 《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性格的显现及其对主人公言语行为的影响 113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114 从《嘉利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115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 116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 117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开题报告+论) 118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 119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20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121 金融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122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123 心理因素对提高英语口语的影响 124 论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125 朗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26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风声》的字幕翻译策略 127 文类、历史与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 128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129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30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 131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特许经营模式下受许人获得的优势--以全聚德为例 132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 133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134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135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 136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 137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138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139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140 论《少奶奶的扇子》中的扇子 141 On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Study on Fitzgerald and Dick Diver 142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143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44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145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146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 147 浅析苔丝的悲剧 148 论直译与意译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149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 150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 151 《爱玛》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人物分析 152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53 The Darkness in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 154 浅谈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沟通 155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 156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形象分析 157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158 How Chinese Culture Affect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rms Of Martial Arts 159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人鼠之间》中的美国梦(开题报告+论文 ) 160 意象美,声响美,节奏美--评济慈《希腊古瓮颂》 161 流行语的翻译 162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 163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164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 165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166 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167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68 海丝特与卡米拉爱情观的对比分析 169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170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Oral English 171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172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