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随堂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主要涉及第1节《力的概念》和第2节《力的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尤其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气球等。
2. 学具:橡皮筋、直尺、铅笔、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推、拉、挤、压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小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7. 小组讨论:讨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例题解析4.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举例说明力与运动的关系。
(3)计算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1)见课本。
(2)见课本。
(3)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分别为F1和F2,夹角为θ。
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合力。
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教学笔记1.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少x ): v =v 0+at .(2)位移公式(少v ): x =v 0t +12at 2. (3)位移速度关系式(少t ): 2ax =v 2-v 20(4)中时速度平均速度(少a ): x =(v 0+v t 2) t (这四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解决运动学物理问题时,需考虑找到三个已知物理量去求解未知物理量,根据题中未提及物理量确定选择公式)2.两个重要推论公式(1)v t =2v t =v 0+v t 2(对应记忆中间位置顺时速度2v x = v 20+v 2t 2) (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段运动的中时速度等于该段运动平均速度。
在处理“给定一段距离,且给定对应距离的运动时间”时,可以考虑先求得该段运动的平均速度,进而等于中时速度来进行分析)(2)Δx =aT 2(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时间间隔问题,应优先考虑用Δx =aT2求解)3.用逆向思维法解决刹车问题(1)逆向思维法:匀减速到速度为零的直线运动一般看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对于刹车类问题,实质是汽车在单方向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速度减为零后,加速度消失,汽车停止不动,不再返回,若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a ,汽车运动时间满足t ≤v 0a ,发生的位移满足x ≤v 202a. 4.v0=0的四个重要推论(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 1∶v 2∶v 3∶…∶v n =1∶2∶3∶…∶n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的比为:x 1∶x 2∶x 3∶…∶x n =12∶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的比为: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t 1∶t 2∶t 3∶…∶t n5.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①从静止开始,即初速度为零.②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③公式:v =gt ,h =12gt 2,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①初速度竖直向上.②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变速直线运动.③若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a =-g .2.处理竖直上抛运动的方法(1)分段处理①上升阶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做自由落体运动.②几个特征物理量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 ,上升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T =v 0g ,回到抛出点所用的时间t =2v 0g,回到抛出点时的速度v =-v 0.(2)全程处理①初速度为v 0(设为正方向),加速度为a =-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②v >0时,物体上升.v <0时,物体下降.③h >0时,物体在抛出点上方.h <0时,物体在抛出点下方.随堂练习1.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 与时间t 的关系为 x =5t +t 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A .第1 s 内的位移是5 mB .前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C .任意相邻的1 s 内位移差都是1 mD .任意1 s 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 m/s 2.一女同学穿着轮滑鞋以一定的速度俯身“滑入”静止汽车的车底,她用15 s 穿越了20辆汽车底部后“滑出”,位移为58 m ,假设她的运动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从上述数据可以确定( )A .她在车底运动时的加速度B .她在车底运动时的平均速度C .她刚“滑入”车底时的速度D .她刚“滑出”车底时的速度3.中国自主研发的 “暗剑”无人机,时速可超过2马赫。
运动和力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和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关系2. 掌握运动和力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 运动和力的定义和关系2. 运动和力的计算方法3. 运动和力的应用教学难点:1. 运动和力的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2. 运动和力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3. 教学参考书籍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运动和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关系。
2. 讲解:讲解运动和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包括速度、加速度、力的大小和方向等内容。
3. 实验: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感受运动和力的作用,加深他们对运动和力的理解。
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应用,例如运动中的摩擦力、斜面上的力等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一些相关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知识的兴趣。
教学反馈:1. 课堂上进行随堂测验,检查学生对运动和力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收集学生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
2. 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与运动和力相关的竞赛或科技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物理教学参考书》2. 《运动和力实验手册》3. 《运动和力计算软件》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运动和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9章力与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9章“力与运动”。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牛顿运动定律。
在本章复习中,重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大小影响因素以及方向的判断;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解释。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大小影响因素以及方向的判断。
2.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解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方向的判断,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大小影响因素以及方向的判断,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物理课本、笔记本、尺子、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力与运动的现象,如提书包、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重力:介绍重力的概念、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以及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2)弹力:介绍弹力的概念、大小(与形变量有关)、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以及作用点(物体形变产生的接触面)。
(3)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大小(与正压力和动摩擦因数有关)、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以及作用点(物体接触面)。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一些关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二力平衡: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并分析一些二力平衡的应用实例。
6. 牛顿运动定律: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牛顿第二定律(F=ma)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力》运动和力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学》第四章《力》的第二节“运动和力”,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力的分类以及运动与力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1. 力的定义及其在物体上的作用效果;2.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 力的分类:按照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4. 运动与力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进行力的分类;3. 掌握运动与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的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的掌握;2. 教学重点:力的分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小车、滑轮组、多媒体课件;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组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力的概念,例如推门、提水等;2.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力的分类;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测量不同物体的力;4. 例题讲解:讲解运动与力的关系,通过牛顿第一定律进行阐述;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2. 力的分类;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4. 运动与力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举例说明;(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物体的重力,记录数据并分析;(4)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分析物体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和运动与力的关系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调整;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其他分类,如摩擦力、弹力等,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4.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5.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6.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内在联系。
2. 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摩擦力、浮力的计算和牛顿定律的应用。
2.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跳绳等,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例题,如摩擦力计算、重力计算、浮力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牛顿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重力的概念、计算浮力的概念、计算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摩擦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列举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重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重力的公式。
4. 浮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浮力的公式。
5. 请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
6. 请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7.一物体是否被看作刚体,取决于。
(A)变形是否微小(B)变形不起决定因素(C)物体是否坚硬(D)是否研究物体的变形参考答案:B2. 1-8.平衡是指。
(A)物体相对任何参考体静止不动(B)物体相对任何参考体作匀速直线运动(C)物体只相对地球作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相对地球静止不动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参考答案:D3.参考答案:BC4. 1-1.力有两种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形。
().参考答案:√5. 1-2.悬挂的小球静止不动是因为小球对绳向下的拉力和绳对小球向上的拉力相互抵消的缘故。
().参考答案:×6. 1-3. 在任何情况下,体内任意两点的距离保持不变的物体叫刚体。
().参考答案:√7. 1-4. 凡是合力都大于分力。
().参考答案:×8. 1-5.二力平衡条件中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参考答案:√9. 1-6. 理论力学的任务是研究物体作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
().参考答案:√第一篇静力学·第一章静力学基础·1.2 静力学公理本次练习已经提交,测试结果答对3道题1.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B2.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A3. 1-18.三力平衡定理是。
(A)共面不平行的三个力互相平衡必汇交于一点(B)共面三力若平衡,必汇交于一点(C)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互相平衡。
(D)此三个力必定互相平行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A4. 1-19.作用和反作用定律的适用范围是。
(A)只适用于刚体(B)只适用于变形体(C)只适用于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D)适用于任何物体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D5. 1-20.力的可传性原理。
(A)适用于刚体(B)适用于刚体和弹性体(C)适用于所有物体(D)只适用于平衡的刚体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A6. 1-21.如图所示的三铰刚架,支座A、B处的约束力一定通过。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为:1. 学习运动和力的概念;2. 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3.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4. 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2. 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力的关系,二力平衡的条件;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2. 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车和木块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当小车推动木块时,木块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引出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解释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运动和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通过钩码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若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和力1. 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2. 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 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密切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物体受到的力越大,运动状态改变得越明显。
()(2)物体受到的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得越不明显。
()(3)物体受到的力为零,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2. 选择题:A. 弹簧被拉伸B. 弹簧被压缩C.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A. 弹簧被拉伸B. 弹簧被压缩C.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3. 解答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方向水平向右,另一个力为8N,方向水平向左,求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处于平衡状态,说明理由;如果不处于平衡状态,请说明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运动和力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物理》第十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节“力”。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分类。
着重讲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介绍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力的分类,并能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解释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及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弹簧秤、小车、滑轮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员举重、拉弓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效果。
2. 知识讲解:(1)力的定义、作用效果、测量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如弹簧秤拉伸、小车受力运动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与力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作用效果、测量方法。
2.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
(2)举例说明力的分类。
(3)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解释下列现象:a. 投掷出的篮球在空中继续向前运动。
b. 汽车关闭发动机后逐渐减速停下。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例如:重力(如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弹力(如弹簧拉伸产生的力)、摩擦力(如物体在接触面上滑动产生的阻力)等。
(3)a. 篮球在空中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投掷时具有一定的初速度,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运动和力》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课时。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关系,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块、弹簧测力计、砝码、毛巾、木板等。
2. 学具:小车、滑块、弹簧测力计、砝码、毛巾、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演示:用力推一辆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2)学生讨论: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2.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学生提出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下的摩擦力。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向前的推力,一个是向后的摩擦力。
请问,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2)学生分析问题,解答例题。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一个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向前的拉力,一个是向后的摩擦力。
请问,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运动和力的关系2.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3. 力的作用效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向前的拉力,一个是向后的摩擦力。
请问,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2)一辆小车在斜坡上向上运动,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2. 答案:(1)拉力大于摩擦力。
运动的描述
1、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谋处,这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
照物,这颗卫星是 (“运动”、“静止”)。
2、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速度大于乙船,甲船上的人感觉乙
船在后退则甲船选择的参照物是 。
3、a、b、c三辆汽车,a车人看到b车匀速向南运动,c车上的人看到a车匀速向北运动,b
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运动。则三辆车相对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
运动的快慢
1速度换算36km/h= m/s, 1m/s= km/h, 4km/h= m/s
2卧牛在10秒内爬行了1.5米,它的爬行速度是 m/s 。
3一名短跑运动员沿直线跑了10秒,前4秒通过了32米的路程,后6秒通过了60米的路
程,这名运动员10秒内的平均速是 m/s。
4南京长江大桥上层公路全长4584米,其中江面正桥长1575米,一辆汽车通过江面所用时
间是3.75分钟,如果这辆车以这样的速度通过整个公路桥需要 秒。
5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10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则它通过60米的路程所用时间( )
A、 一定等于30秒 ,B、一定大于30秒 ,C、一定小于30秒, D、无法确定。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如图在使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时,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2
某同学用不同的尺子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测量结果如图,则哪一次测量结果的记录是准确的( )
A.
B. C.
D.
3现要测量某圆柱的直径,下列几种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4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分度值是1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记录的数据如下错误的
是( )。A,171.2毫米,B,1.712分米,C,0.1712千米,D,0.1712米。
5某同学用卷尺测得自己的身高为1.724米,那么这个卷尺的分度值是 ,数据中的准
确值是 。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则这位同学高 厘米。
力
1托起下列物体所用的力最接近1牛的是( )。
A,一袋方便面,B,一把学生用的椅子,C,一枚大头钉,D,一块砖。
2划船时,使船和浆一起向前运动的施力物体是( )
A,划船的人,B,船桨,C,河中的水,D,船本身
3下列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车 B在盘山公路做减速运动的小车
C腾空而起的火箭 D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间要有力的作用必须接触 B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C用手拉弹簧是,手对弹簧有作用力,弹簧对手没有作用力
D受力物体必然也是施力物体,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分析小球受到那几个力的作用,并画出重力的示意图
牛顿第一定律
1运动员跑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 。
2用绳子拴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球面上做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时小球会
3轮船在海面上匀速行驶,小明在甲板中央竖直跳起,则落下时在起点 (前、后、原位)
4用手可以把衣服上的灰尘拍打下来,因为衣服及灰尘原来都是 ,手拍打衣服时,衣
服离开了原来的位置,而灰尘由于 停在原来的位置,所以灰尘离开衣服被除去。
5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都与惯性有关,减少此类事故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1) (2)
二力平衡
1如图所示,示意图中,不处于二( )
A.
B.
C.
D.
2当物体受力平衡时( )
A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要发生改变D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文具盒保持静止,下面各对力为平衡力的是( )
A.文具盒受到的重力和桌面的支持力B.文具盒受到的支持力和文具盒对桌面的压力
C.文具盒受到的支持力和桌子对地面的压力D.文具盒受到的重力和文具盒对桌面的压力
4如图所示的装置处于静止,细绳和弹簧测力计的质量忽略不计,不考虑细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两端挂
的重物各为10N,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小车受到的合力分别为( )
A10N,20N B10N,10N
C10N,0N D20N,10N
5质量为0.01克的一滴水在空中沿竖直方向匀速下落,它受到
空气阻力的大小为 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