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美国第二个极端天气严重年
- 格式:pdf
- 大小:650.45 KB
- 文档页数:2
2012年12月21日会发生什么作者:王凌光来源:《记者观察》2012年第02期2012终于来了。
两年前好莱坞大片《2012》的热播,让这个原本普通的年份具有了某种特殊意义。
玛雅预言、太阳风暴、地磁反转,这些令人闻之色变的名词,注定会在2012年真正到来的时候又被人提起,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先生对此有着深入的科普解读。
玛雅预言从未提过世界末日电影《2012》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玛雅预言展开——2012年12月21日,是第五个太阳纪结束的时候,那个时候世界末日会到来。
李竞介绍说,所谓玛雅预言是有依据的。
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曾出土了一块与此有关的石碑,文字是古代玛雅文。
玛雅文明在13世纪已经被西班牙的侵略者消灭,语言、文字都消失了。
出土石碑的年代是在公元8世纪,相当于中国的盛唐时代。
石碑上的文字后来被破译,那是关于玛雅人的历法。
石碑上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之中,有近千万天之多。
现代天文学家把这样长的一个周期叫做太阳纪,换算成为现在的时间,是25800年。
这个石碑上说,我们现在生活在第五个太阳纪,第五个太阳纪将要在某某天结束。
这个结束日期换算成为今天的历法,就是2012年12月21日。
事实上,这个石碑上就只说了这些。
它没有讲第一太阳纪、第二太阳纪、第三太阳纪、第四太阳纪,也没有说第五个太阳纪结束以后,是不是就是第六个太阳纪。
李竞认为,世界末日概念是基督教文明独有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世界其他很多文明往往并没有这个概念。
比如我们中华文明只讲循环往复。
因此,所谓玛雅人预测的世界末日,很可能是西方人强加给玛雅人的。
值得一提的是,25800年这个周期的确不是凭空臆定的,这个数字对现代天文学家来说是太熟悉了。
地球除了公转、自转之外还有第三个运动,就是自转轴会像陀螺一样旋转,而旋转一周的周期恰恰就是25800年。
公元g世纪的玛雅人怎么会知道这个数字?其实也并不奇怪,古代天文学家都要编历,无论是中国、古埃及、古希腊,还是玛雅天文学家,都知道要加—个改正量,这个改正量很小,但必须加,否则若干年后,就会春天变夏天,夏天变秋天了。
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有哪些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有哪些?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有哪些?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吧!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有哪些1.人口剧增因素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
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由于气候温暖莫斯科暖冬棕熊受害不能冬眠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
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
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
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
极端天气为何越来越多?作者:松园来源:《百科知识》2016年第14期进入本世纪后,极端天气的出现已经不是零星事件了。
在美国,仅2011年便发生了14次极端天气事件,每次都造成了超过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在日本,2011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降雨量最多的年份,我国长江流域当年却遭受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在俄罗斯,2010年出现了几个世纪以来最炎热的夏季,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亚则遭遇了创纪录的降雨。
在今年已过去的大半年中,极端天气在厄尔尼诺现象的助威下愈演愈烈,全球很多地方,包括我国南方地区都受到很大的冲击。
热浪来袭的背后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增加了0.8℃。
从理论上说,未来炎热的夏季将越来越多。
上升的气温还使空气中含有更多水分,由此导致的降雨将带来更加频繁的洪涝灾害。
极端天气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是极端的热浪。
研究显示,相对于1951~1980年时间段,1980年以后的30多年,全球受极端热浪冲击的地区每年都在增加,与热浪相伴的还有天气变得更加捉摸不定。
热浪天气频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英国雷丁大学的气候建模专家皮尔·路易吉·韦达尔认为,土壤变得更加干燥是一个重要原因。
大地被植物所覆盖,太阳热量的很大部分被植物所吸收。
植物能在阳光下保持凉爽是因为它们从土壤中吸收了水分,当阳光照射在植物上时,植物再通过水分的蒸发把热量从叶子上散发出去。
然而,当土壤变得干燥时,植物上的气孔便关闭了,蒸发活动因此停止。
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不喝水就会停止出汗一样。
当太阳的热量不再引发植物水分的蒸发,热量就存留在土壤和空气中,其结果便是气温的上升。
这样的现象其实早就存在,现在之所以变得更加常见,发生的范围也更大了,原因就在于现在冬天的降水变得稀少了,很多时候土壤根本没有吸收到足够的水分;与此同时,植物的生长季节又变长了,植物因此需要吸收更多的水分。
科学家表示,未来这种不协调的状态还将持续下去,因此,热浪天气可能会更加频繁。
天有不测风云作者:龚寒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年第12期尽管“2012年为世界末日”的说法被一再批驳,但不幸的巧合是,2011年确实是全世界自然灾害空前肆虐、损失无比惨重的一年。
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报告显示,2011年前6个月全球自然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2650亿美元,超过2005年全年的2220亿美元(该年美国受到卡特里娜飓风袭击)。
2011年成为史上最“昂贵”的灾年,极端天气频发是其主因。
尽管其频发原因尚无定论,但全球气候变暖增大了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已成为科学界的共识。
科学家预测,未来极端天气有增加趋势,这也给各国的应急救援带来极大挑战。
巴西洪水引发泥石流1月10日,强大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巴西东南部,引发大面积洪水及泥石流。
官方1月27日表示,已有至少837人丧生,541人失踪,2万多人被迫逃离家园避难。
据估计,遇难人数最终可能超过1000人。
此次泥石流有可能成为巴西有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
新西兰发生大地震2月22日,新西兰南岛最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地震,造成181人遇难和重大财产损失,大量建筑物坍塌,部分区域断电;23日,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6月13日,该地区再次发生5.5级地震,导致多人受伤,大约50处建筑垮塌。
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3月11日13点46分,日本观测史上最强的9.0级强震突袭日本东北部地区,史无前例的大海啸紧随其后,导致1万多人死亡,8000多人失踪。
3个多月后,在宫城、岩手、福岛三大重灾区,仍有近9万人无家可归,失业率也居高不下。
这场地震给日本社会民生造成的创伤无疑是巨大的,一时难以平复。
预测称,重建灾区至少要5~10年时间。
龙卷风横扫美国2011年上半年,约有1200场龙卷风横扫美国,造成的死亡人数至少为520fl~,创下美国1953年以来的最高死亡纪录。
美国官方数据显示,中部城市乔普林市在5月20日的龙卷风袭击中,至少有118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大约1500LT落不明,约9000栋住宅与商业设施被摧毁。
寒潮频发全球究竟是在变冷还是变暖?2009年11月以来,美国、北欧、西欧、东北亚以及我国华北、东北、新疆等地相继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寒潮天气,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何寒潮天气如此频繁?两年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是否会在2010年初重现?全球变暖,是否真如某些媒体所言,是一场世纪骗局。
本期《天气视点》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与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将为我们解读近期频繁的寒潮天气成因及其背景。
经典语录:“‘假厄尔尼诺’更像真的‘拉尼娜’”“2009年是1851年以来最暖的十个年份之一”“一次强冷事件不能改变全年的气温,更不能改变气候变化的趋势。
”“通过减排使整个气候系统逐渐变化,重新恢复稳定平衡的状态,达到人类最终可以适应的状态。
”观点:丁一汇:虽然2009年看起来像“厄尔尼诺”,但实则是一个“假厄尔尼诺”。
真正的“厄尔尼诺”年期间,海水增温的中心主要在南美的沿岸,而今年海水增温的中心则一直在中太平洋,在日界线附近,并没有移到南美沿岸。
所以西太平洋海洋的温度没有降下来,也就形成了假的“厄尔尼诺”,而它带来的气候影响,却跟与“厄尔尼诺”年正好相反的“拉尼娜”年非常类似——我国冬天偏冷,而雨雪北方偏多。
李小泉:今冬出现2008年初般影响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不大。
近期极端冷的事件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南方大部并没有明显的寒冷。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随着前期压在东亚的冷涡向东移动对我国的影响减弱,我国大部将迎来一个短暂的回温。
1月下旬前期,另一股极涡分裂出来的强冷空气将逐渐开始影响我国,并给我国中东部再次带来雨雪天气。
南方部分地区将出现冰冻,但由于气温相对偏高,总体上较不易出现08年那样的大规模雨雪冰冻灾害。
《天气视点》本期特邀专家:丁一汇,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
硕士综合英语教程1参考译文Unit 1创建低碳经济1.对于主要由人类活动而迅速积累的温室气体引发了全球变暖这一事实,没有人再持有异议。
除非我们协同一致,快速转向低碳经济,否则全球变暖的趋势将会愈演愈烈。
这一危机日益彰显逼近。
正如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所声称的:“如果在2012年之前我们还没有采取行动,那就为时已晚了。
我们在未来两到三年中的所作所为将决定我们的未来。
这是决定性的时刻。
”2.同工业化前的水平相比,地球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8摄氏度(1.4华氏度左右),速度为自1975年以来每十年增加0.2摄氏度;如果我们仍然一意孤行,那么温度还会继续发生永久性的变化。
这种温度变化听起来似乎不大,但事实并非如此。
最后一个冰河时代时的全球平均气温不过比现今低约5.4摄氏度(9.7华氏度)。
3.很多权威的气候学家们都曾发出过这样的警告:如果我们现在的温度超过工业化前2摄氏度(3.6华氏度)的话,我们将会迈进一个危险的未知国度。
没有人能知道到底全球变暖具体达到多少度会变得无法控制,并且造成像干旱、洪水、飓风以及热浪等自然灾害的逐渐恶化,造成诸如格陵兰岛或西南极洲大冰原坍塌以及伴随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等意外的灾难性变化。
但是我们还依然在我们唯一的家园上不断做着危险而又不受约束的尝试,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气候变化视为他们这一代人的一项挑战。
4.《华盛顿邮报》4月刊报导到:“对于许多儿童和青年而言,全球气候变暖无异于当今的原子弹。
对于环境危机的担忧正影响着这一代人,正如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和冷战等等挥之不去的‘战争游戏’影响了20世纪的灵魂一样。
”5.有些可怕的预测可能并不会发生,但考虑到那些最优秀的科学家们发出的警告,如果我们再冒险尝试将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科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尽快采取行动,想要避免全球变暖引发的最严重恶果则为时晚矣。
doi:10.11676/qxxb2024.20230017气象学报CMA-GEPS极端温度预报指数及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预报检验评估*彭 飞 陈 静 李晓莉 高 丽PENG Fei CHEN Jing LI Xiaoli GAO Li1.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北京,100081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3.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1. CMA Earth System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Centre,Beijing 100081,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evere Weather,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3.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ystem Modeling and Prediction,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2023-02-08收稿,2023-11-03改回.彭飞,陈静,李晓莉,高丽. 2024. CMA-GEPS极端温度预报指数及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预报检验评估. 气象学报,82(2):190-207Peng Fei, Chen Jing, Li Xiaoli, Gao Li. 2024. Development of the CMA-GEPS extreme forecast index and its application to verification of summer 2022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forecasts.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82(2):190-207Abstract Extreme Forecast Index (EFI) provides an effective tool to extract extreme weather information from ensemble forecast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CMA global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 (CMA-GEPS) for extreme weather forecast and address the difficulty of reasonably calculating the model climate distribution due to small samples of historical forecasts by CMA-GEPS and the lack of re-forecast data, this study develops a method to build the model climate distribution required by EFI using insufficient samples of deterministic forecasts. Based on the CMA global high-resolution (0.25°×0.25°) deterministic operational forecast data from 15 June 2020 to 22 July 2022, the model climate distributions are constructed for each month at different forecast lead times (1—10 d) that match the lower-resolution (0.5°×0.5°) CMA-GEPS forecast model version through extending the forecast samples in both time and space. By employing the operational forecast data of CMA-GEPS and the ERA5 reanalysis data, the forecast ability of CMA-GEPS for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in four representative regions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for the summer of 2022 (June to August) is evaluated. Results from the rel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show that the CMA-GEPS EFI has the ability to detect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within the short- and medium-range forecast lead times of 1—10 d. Taking the maximum TS score as the criterion, the critical threshold of EFI for issuing warning signals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is determined. The forecast ability of EFI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forecast lead time, and different performances exhibit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forecast ability for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 is higher than that in North China for all lead times; the forecast ability of EFI in western Europe is better than that in central Europe for the 1—7 d lead times, yet the EFI forecast ability in central Europe for the 8—10 d lead times is better. Above results are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of ensemble forecast quality of 2 m temperature with forecast lead time and spatial location. Evaluation results from the economic value model reveal that risk decisions based on the EFI forecast information demonstrate certain economic values and reference values. Analysis results from a* 资助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4234120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0009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42213、41905090、4217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