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一)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天天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嫦娥奔月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⑤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注释:①羿(yì):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后羿射日的记载。
②请:求。
③西王母:仙人名。
④姮(hé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⑤斫: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羿请不死之药( ) (2)谪令伐树( ) (3)蟾蜍( )( ) (4)常斫之( )[2]“嫦娥奔月”的“奔”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再查音节;“奔”在这个词当中应念(bēn bèn),意思是(①奔走,急跑;②直向目的地走去)。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写出四个带“月”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嫦娥奔月”是神话,可人类登月却已经变成了现实,2003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____进入了太空,2005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_和________又进入了太空,对此,你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小古文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①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②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③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请解释划横线字的意思:①子:_______ ②然:________ ③走:________[2]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五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③乎!(《吕氏春秋·察今》)注①遽:急忙,立刻。
②契:用刀刻(记号)。
③惑: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涉.江者________(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3)求剑若此.________2.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A.看风使舵B.见机行事C.随机应变D.墨守成规3.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做事要切合实际情况。
B.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C.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吾忘持度.(_____) A.量长度 B.量好的尺码 C.长度 D.温度(2)反.归取之(_____) A.反正 B.反转 C.相反 D.同“返”,返回2.“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是一个()。
A.反问句B.陈述句C.疑问句D.否定句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这句话的意思是()。
A.等到回来时,街市已关门了,于是他没买到鞋子。
B.等到回来时,街市仍开门,所以他买到了鞋子。
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________。
“夫子”指的是________。
[2]孔君平由“______”而联想到小儿姓“____”,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
[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
[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杨氏之子说的话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自相矛盾》,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_______________ 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同世而立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3]“利”的意思有:①好处,利益;②锋利,锐利(跟“钝”相对);③利润或利息;④胜利,指赢的一方;⑤顺利,便利。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月攘一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______ (2)或告知曰________(3)然后已_____ (4)请损之_________[2]用现代文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使人:叫人。
②必:总是。
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④请:要求。
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
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自己的话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解释加点词语。
(1)余尝谓:__________ (2)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所说的“三到”是指____、_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原因是_____(用原文短句回答)。
[4]优优经常嘴在读书,心却飞到别处去了,请你用这篇短文的道理来劝劝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养竹记[唐]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①,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与理解。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1]把文中缺的词句补充完整。
[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
为设果(________)答曰(________)[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甚:_____ 诣:_____ 乃:_____ 曰:_____[4]上面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生动的寓言故事,完成下面小题。
玄鹤①献珠哙参②,养母至孝。
曾有玄鹤,为③弋人④所射,穷⑤而归参。
参收养,疗治其疮⑥,愈而放之⑦。
后鹤夜到门外,参执烛视之,见鹤雌雄双至,各衔明珠,以报参焉。
(注释)①玄鹤:黑鹤。
玄:这里指黑色。
②哙参(kuài shēn):人名。
③为wéi:被④弋(yì)人:射手。
弋:用带绳的箭射鸟。
⑤穷:困窘。
⑥疮:伤口。
⑦之:代词,它,指鹤。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养母至孝(孝顺)B.参执烛视之(拿着)C.各衔明珠(衔接)D.以报参焉(报答)[2]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表达的一项是()A.哙参是一个非常孝顺母亲的人。
B.有一只玄鹤被射伤向哙参求助,哙参收留并治好了它,可见他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C.在一个夜晚,哙参拿着烛火看门外,只见一只玄鹤衔着明珠,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D.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3]短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事情的起因是:黑鹤被射手射伤;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概括)结果是黑鹤们送给哙参夜明珠做为报答。
3.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墨鱼①自蔽②海有虫,拳然③而生者,谓之墨鱼。
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④墨而渔之。
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⑤自祸⑥也欤?人有恃⑦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
②蔽:隐蔽。
③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
④迹:循着踪迹,即跟踪。
⑤所以:……的原因。
⑥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
⑦恃:凭借,依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
(_________)(_________)(2)亦足以鉴。
(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以墨蔽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A.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B.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C.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2.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试卷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小古文阅读。
锯竿入城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④,但⑤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世之愚⑥者,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
②执:手拿着。
③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④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⑤但:只是。
⑥愚:愚蠢。
[1]理解词句的意思。
(1)“初竖执之”中“初”的含义是________。
(2)写出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老父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请选择正确答案。
()A.疑惑,询问。
B.嘲笑,反问。
C.自作聪明,反问。
[3]判断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_____)(2)文中的“老父”助人为乐,但是却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______)(3)“世之愚者,莫之及也”的意思是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人了。
(______)[4]读完古文,你想对这个“执长竿者”说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学弈①》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弈秋②,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③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注释]①弈:下棋。
②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鸿鹄:天鹅[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B.惟弈秋之为听:只C.思援弓缴而射之:援助D.虽与之俱学:一起[2]翻译: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一)
一.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
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
(2)宁信度
.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分别写出它们的意思。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 返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
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
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祭祀;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本来;安——
怎么;亡——失去、得不到。
1.解释字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我能为.之足
(3)蛇固.无足 (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四.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五.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
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涉:渡过 ②遽:立刻 ③契:用刀子雕刻 ④惑:糊涂
⒈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