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何以贤人辈出 传承家风 名门世族有这三大追求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苏州潘氏家族家风苏州潘氏家族家风潘氏家族注重修身养性的族规家训和具有鲜明特点的良好家风,无疑是这个家族显赫的内在原因。
《潘文恭公遗训》总述潘世恩一生治家之要,由其次子潘曾莹于咸丰四年(1854年)辑录而成,全书有5000余字,涵盖潘世恩关于“读书、立品、居官、制事”等方面的心得体会。
关于读书遗训中有关读书的教诫,大抵不离读书目的和读书方法两个问题。
读书目的有二,即进德与修业。
所谓“进德”,即注重品德的培养。
潘世恩认为读书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书中的一些至理名言能够锤炼人们的品格,使得人们的道德境界达到一种“其养愈粹,其气愈平,其心愈下”的高度;所谓“修业”,即身体力行学以致用,潘世恩认为“读书在潜心玩味,身体力行”,提倡在实践中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以期作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贡献。
关于读书的方法,最重要的有两点,即书籍选择和读书应有心态。
书籍选择要以“史书”和“实用书”为主。
文恭公认为读史能够增长见识,增加阅历,这是因为“治乱兴衰之故,贤奸邪正之分,了然于胸,足以考镜得失,临事乃有把握”。
另一方面,他还强调子孙多读一些“适用”“有用”之书,此类书可分为两种:一是有益于身心修养之书,二是经世之书。
阅读书籍,心态尤为重要,潘世恩对读书应有心态的见解值得体味。
第一,读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要求子孙亲自整理书屋以营造一种整齐严肃的阅读环境;第二,读书要有刻苦不懈的精神,要求子孙“年甫十四,断不可存冀幸之心,宜勤诵读,戒轻浮,毋见异思迁,毋半途而废”;第三,读书要有谦虚的心态,告诫子孙不要自满,要经常自省,要向他人学习;第四,读书贵在修身养性,科考失第,要保持心态的平和。
此外,对读书的后续性行为作文亦有所体会。
他认为一篇好文章须具备以下几点:第一,立意高远;第二,内容充实,说理朴实、透彻;第三,要有真情实感;第四,要有所创新。
这些见解,对于我们现在读书作文仍有参考价值。
关于为官谨言慎行与重视人才是潘世恩为官的两大特色,尤以前者为最。
2020年苏州市甪直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
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
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
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
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
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
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
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
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
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
《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老子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
《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
苏州名门望族注重家风细数苏州先贤,一个独特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格外的重视,在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所列的594位先贤中,有许多先贤来自同一家族。
淳美家风,让世族大家贤人辈出。
苏州名门望族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朱、张、顾、陆”四个大族,唐宋元明时期则有“归、范、文、王”,清代又有“彭、宋、潘、韩”等。
世家大姓的繁衍延续,堪称苏州文化的奇观。
至近现代,这些家族里的优秀人物或任官为民,或精研科技,或潜心诗书,或投身革命,其人数之多,仍然让人叹为观止。
直到今天,苏州拥有的一百多位院士,其中不少正是出于这些家族。
文化的繁荣,靠的是文脉的传承。
望族的赓续,靠的是家风的熏染。
五百名贤中,陆家入选人物众多。
早在东汉时,陆氏已是江东士族。
陆家先贤早期以陆绩为代表,陆绩乃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
据《吴郡志》载,陆康“少笃孝悌,勤修操行”。
陆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自幼知礼节、懂孝悌。
陆绩幼时曾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给了他几只橘子,他舍不得全部吃完,将三只藏在怀里。
临别告辞时,因躬身行礼,橘子掉落在地上。
袁术问:“陆郎出来做客,怎么还藏橘子?”陆绩回答:“我想留三只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罢,惊奇不已,从此,陆绩“怀橘遗亲”传为佳话。
陆绩后来任郁林太守,为官廉明清正,从不接受下官礼物,也不索取当地特产,任满回乡,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压舱,怕船经不起风浪,于是让人搬了块石头作为压舱之物,这个故事展现了他“廉”的一面。
孝是为人子的美德,廉是为人臣的美德,在家为孝,在国为忠。
从此,孝与廉在陆家传承不绝。
陆?d,乾隆时期清廉守节的楷模。
他刚担任湖南巡抚时,有位盐商送来三万两银子,说是老规矩,前任巡抚也收过,而且现在先送这些,以后的会按时送来。
陆?d坚决不收,并且明言禁止再送。
盐商为难地说:“如果大人不收,那这些白银就没有去处了。
”陆?d说:“那就用它来平抑盐价吧!”结果一时间湖南的盐价为之降低。
从陆?d身上,可以清楚看到陆氏孝廉家风的一脉相承。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苏州精神与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内较为知名的城市文化现象之一,《苏州精神》在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广大市民的精神寄托。
在我看来,苏州精神贯穿于苏州人的血脉中,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继承发扬的宝贵财富。
苏州精神,先是一个人方面的发掘。
苏州人素来以高雅著称,对于自己身上拥有的文化基因,苏州人更加注重传承和发扬。
从琴棋书画到吟诵赋诗,苏州人谈笑间已将文化内化于心。
所以当一个城市具有“人文内涵”时,城市文化便有了根基。
在这里,苏州人并不仅限于把文化传承下去。
更重要的是,在苏州的传统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发现之前未曾发掘的新角度,开创出新的文化载体,让百姓更加接近文化,甚至是年轻人。
苏州精神,其次是一个城市方面的发掘。
苏州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如今的苏州更是致力于让城市文化与旅游业共同发展。
悠久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光以及时尚的现代元素,成就了今日苏州独特的城市美感。
从古城墙到昆山贡院,从平江路到独墅湖,历史沉淀与现代创新在苏州碰撞出了一种熠熠生辉的文化旅游业态。
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推进,苏州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机遇将持续展开。
苏州精神,最后是一个社会方面的发掘。
苏州人的勤劳、节俭、牢记本心值得学习。
在不断追求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苏州人很少追求数量大而忽视品质。
除了感性的文化之外,理性思维更是苏州精神的重要部分。
只有线下资源与线上资源充分结合,以更智能化的方式让城市文化环节串联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我们传统文化的落地,为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苏州精神》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精神,它既是苏州城市文化的精髓、也是苏州人民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同时具有重大的历史责任和意义。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更加发掘苏州精神的价值,弘扬苏州精神的美德,把苏州精神融入到城市发展中每一方面,为促进苏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文化强市、城市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贡献我们每个人的力量。
2020年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传统“中国式”家庭包括三代人:祖父母、父母和子女。
在这种家庭单位里,家长把后代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孩子也把家看成最坚强的后盾。
中国人家族血缘关系比较紧密,相对西方来说亲情更浓厚。
长辈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很重视,相应地,孩子也更愿意照顾和陪伴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
(摘编自《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材料二:传统中国家庭中个人与家庭是荣辱与共的。
古代刑法中有“连坐” 或“株连”制度,一人犯事,家属亲友甚至上下好几代都跟着遭殃。
社会将每个家长权下的集体看成一个整体,他们都是家长的附属,家长对他们有管理处分的权力,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
婚姻不是男女之间的私事,而是关系整个家庭或家族兴衰的大事。
所以历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当自己的利益与家庭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牺牲个人利益保全家庭利益。
这些规矩维持了一个家庭内部的秩序, 而如果每个家庭的男子都能“齐家”,整个国家也就安定团结。
进入现代社会后,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比如三口之家可以和父母辈住在一起,也可以自立门户。
单身青年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到别的地方独立生活。
个人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
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渴望独立和自由, 认为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家庭和父母,血缘对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不是特别大。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上的独立,对传统家庭观念也构成了冲击。
在封建社会,女性经济上附属于家庭,不可能独立生活,而现在, 她们受到的教育足以使自己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不需要再依附于男人或者家庭。
再加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独身。
(摘编自《传统家庭观念在瓦解?》)材料三: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相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当然多数亲代和子女分爨生活后仍保持着较密切的日常联系。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一、积累运用(共20分)1.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6分)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hán),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标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气节。
“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hào)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始终激(lì)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xiè)奋斗。
新时代,人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甲】审美熏陶、【乙】道德精髓、【丙】国家情怀、【丁】人生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时代、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继续焕发生命力,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的强大助力。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内(hán)②(hào)然正气③激(lì)④不(xiè)奋斗(2)文中【甲】【乙】【丙】【丁】四处,依次填入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感受丰富领略接受B.接受感受丰富领略C.感受领略接受丰富D.接受领略感受丰富2.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8分)(1),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2)会当凌绝顶,。
(杜甫《》)(3)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4)子曰:“,可以为师矣。
”(《论语》)(5)拥有一颗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的赤子之心,如先贤范仲淹所言“,”,才能在面对人生挫折时保持勇敢和乐观,在面对鲜花和掌声时保持清醒和谦逊。
3. 疫情期间,外地医护人员常常凌晨3:00就赶到苏州,为市民做核酸检测。
邻居小妹妹画了一幅画送给“大白”。
请你根据画面内容为它配上几句话,表达心意。
(2 分)答:4.据中央气象台消息,台风“马勒卡”于4月8日在关岛偏南方向约99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并以每小时10 公里左右的速度移动。
部编版江苏省扬州2020-2021年七年级第二学期3月份阶段练习2021 3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8分)一辈又一辈的言传,一家又一家的立德立言。
汇聚成家族历史,雕(zhuó)____出家族的风骨和神貌,“家风”一词,承载.( )着厚重的文化和情感。
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占据①的地位。
②既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也影响了一个人的境界格局。
中华民族自古有“家国天下”的文化自觉,家是中国人的人生起点,是信心的源泉和精神的依托,家谱,家训,家书,家规,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家的产物,都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su ǐ)。
而随着社会形态、价值体系、科学技术的演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在不断进行着时代性的变化,焕发出新的魅.( )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风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①雕(zhuó)____ ②精(suǐ)③承载.( ) ④.魅.( )力(2)划线①处最不适合填入的成语是()(2分)A.举足轻重B.至关重要C.不可估量D.大有裨益(3)划线②处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请修改。
(2分)2.下面各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在楼上看到他在打球。
解说:两个“在”分别是副词、介词。
B.和我一起我完成任务的是小张和小李。
解说:两个“和”分别是介词、连词。
C.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解说:这是一组排比句。
D.“见教、笑纳、见谅、奉陪”解说“这几个都是谦辞。
3.下面对于课文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和做》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炼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B.《孙权劝学》选自北宋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文章的结尾不是直接写吕蒙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的对话,生动的表现出来的。
C.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歌《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诗中详细描写了木兰的军旅生涯及战斗过程,着墨较少的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
2019-2020学年苏州市吴中区郭巷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转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一个人都诞生并生活在一定家庭之中,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
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随时消失的无形部分,有形的部分以家训、家谱等为载体,固然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递和弘扬;无形的部分如长辈的言谈等虽然往往随生随灭,但它多半留在后辈心中,对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家族风气形成同样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
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
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
在一定程度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
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成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
苏州的文化底蕴如何传承苏州,这座拥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南大地。
它的文化底蕴深厚,涵盖了园林艺术、丝绸文化、评弹艺术、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如何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传承苏州的文化底蕴,教育是基石。
学校教育应当将苏州文化纳入课程体系,编写生动有趣的教材,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苏州园林的建造故事,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组织学生参观丝绸博物馆,亲身感受丝绸制作的工艺流程,从而明白丝绸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参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品尝苏州特色的美食,如青团、粽子、重阳糕等,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承苏州文化底蕴的关键。
苏州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古街区,如平江路、山塘街等,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
我们应当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严格的保护法规和措施,杜绝随意拆除和破坏。
对于已经受损的古迹,要进行科学的修复和保护,力求还原其历史风貌。
此外,还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苏州评弹、昆曲等。
为传承这些艺术形式,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鼓励老艺人收徒传艺,同时推动这些艺术走进校园、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创新是传承苏州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意,让苏州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
比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古代苏州的生活场景;开发以苏州文化为主题的手机游戏、动漫作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能为苏州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设计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园林主题的文具、丝绸制品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将苏州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市场。
加强文化交流是传承苏州文化底蕴的有效手段。
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B.从陈部长的讲话中,使我们明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九大对教育工作的明确要求。
C.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D.我们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A.那是一张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侵略者的国旗昂首挺胸....,在被其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C.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使您蓬荜生辉....。
D.毕业了,回想起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心中不禁涌起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了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欣喜与激动之情。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句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开朗,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C.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翁》)这句诗是卖炭翁的肖像描写,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和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
D.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开头作者排列了一系列意象,这句诗中“破旧的老水车”形象地说明了祖国过去的落后和衰败。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入大荒流”“长河落日圆”中的江、河指的是长江和黄河。
苏州何以贤人辈出传承家风名门世族有这三大追求
2016年06月21日 07:5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王友良
细数苏州先贤,一个独特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格外的重视,在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所列的594位先贤中,有许多先贤来自同一家族。
淳美家风,让世族大家贤人辈出
苏州名门望族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朱、张、顾、陆”四个大族,唐宋元明时期则有“归、范、文、王”,清代又有“彭、宋、潘、韩”等。
世家大姓的繁衍延续,堪称苏州文化的奇观。
至近现代,这些家族里的优秀人物或任官为民,或精研科技,或潜心诗书,或投身革命,其人数之多,仍然让人叹为观止。
直到今天,苏州拥有的一百多位院士,其中不少正是出于这些家族。
文化的繁荣,靠的是文脉的传承。
望族的赓续,靠的是家风的熏染。
五百名贤中,陆家入选人物众多。
早在东汉时,陆氏已是江东士族。
陆家先贤早期以陆绩为代表,陆绩乃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
据《吴郡志》载,陆康“少笃孝悌,勤修操行”。
陆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自幼知礼节、懂孝悌。
陆绩幼时曾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给了他几只橘子,他舍不得全部吃完,将三只藏在怀里。
临别告辞时,因躬身行礼,橘子掉落在地上。
袁术问:“陆郎出来做客,怎么还藏橘子?”陆绩回答:“我想留三只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罢,惊奇不已,从此,陆绩“怀橘遗亲”传为佳话。
陆绩后来任郁林太守,为官廉明清正,从不接受下官礼物,也不索取当地特产,任满回乡,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压舱,怕船经不起风浪,于是让人搬了块石头作为压舱之物,这个故事展现了他“廉”的一面。
孝是为人子的美德,廉是为人臣的美德,在家为孝,在国为忠。
从此,孝与廉在陆家传承不绝。
陆燿,乾隆时期清廉守节的楷模。
他刚担任湖南巡抚时,有位盐商送来三万两银子,说是老规矩,前任巡抚也收过,而且现在先送这些,以后的会按时送来。
陆燿坚决不收,并且明言禁止再送。
盐商为难地说:“如果大人不收,那这些白银就没有去处了。
”陆燿说:“那就用它来平抑盐价吧!”结果一时间湖南的盐价为之降低。
从陆燿身上,可以清楚看到陆氏孝廉家风的一脉相承。
在历史长河里,苏州的名门望族注重用家风培养后人的道德修养、处事能力与家国情怀。
自宋代起,一些家族不满足于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著作开始大量出现,如袁采的《袁氏世范》、叶梦得的《石林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这些著作都为后人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诗礼家国,让清风正气代代传承
从纵向上看,忠于国事、孝敬父母、友悌兄弟、和睦邻里、严守规约等家风的世代传承,显现的是“一人义则一家举义”。
从横向扫描,苏州望族家风中所共有的精神,又组合成了苏州区域文化的特质,推动着“一家善则一地向善,一地仁则一国兴仁”。
从五百名贤涉及到的家风来看,以下三方面内容构成了苏州望族的共同追求。
一是尚诗书。
入列五百名贤的宋代名臣叶梦得,是苏州叶家的代表。
叶家的《石林家训》,在宋代就已经流传,尽忠、保孝、力学是叶家立身行事的三大法宝。
关于“力学”,叶梦得要求子孙“旦须先读书三五卷,正其用心处,然后可及他事。
暮夜见烛亦复然。
若遇无事,终日不离几案。
”
以明代宰辅申时行为代表的申家,也很重视劝学,在《苏州申氏义庄条规》里规定,中进士者给赴任银三十两,准米六十石;中举者给路费银二十两,准米四十石。
以朱存理为代表的朱家更要求“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二是善治家。
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虽然才五百多字,但流传极广,被誉为《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等已成为治家名言。
朱柏庐还把家国相连,要求子孙“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叶梦得也要求家人理解“为家”与“为国”是紧密相连的。
他说:“吾见世人未尝能免于欺,爱子教训,子面从而不行,欺也;己有过失,隐寂使不闻,欺也;有怀于中,避就不敢尽言,欺也;佯为美观之事,未必出于情,欺也。
”他由此得出“孝则勿欺”,而忠孝本是一体,在家为孝,在国为忠,其理均在勿欺。
三是急国课。
在苏州叶家,国课就表现在对国家尽忠。
叶梦得说:“天下尽忠,淳化行也。
君子尽忠则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
尽力者则止其身,尽心者则洪于远……臣尽忠,则君德广矣。
”
曾在苏州做官、名列苏州先贤的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世所称道。
他对从政的子孙后代要求“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要“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要做一代良吏。
家风对家庭成员和平处世、立德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是隐藏在家族发展与文脉传承中的密码。
纵使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家风就像精神脐带一样,为后世供应着营养。
一句诗说得好:“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社会变化的是人事,但不变的是精神,是这些代代相传的家风。